產生及發展
後現代一詞最早是由英國畫家查普曼於1870年提出的。根據米歇爾·昆勒在《後現代:一個概念史的考察》中考證,“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於1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德·奧尼斯《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詩選》中,用來描述現實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後現代主義在二十世紀後半葉開始流行,是西方社會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所謂“後現代主義”是
西方哲學最新發展的幾個思潮或傾向的總稱。它既包括“新
實用主義”、“後
分析哲學”、又包括歐陸的“
後結構主義”、“
解構主義”等理論取向。後現代主義涉及範圍很廣,從建築風格、藝術表達方式到各種哲學流派,從
大眾傳媒方面的
電視節目設計到教育方面的學校課程設定爭議等,後現代主義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其中對於
教育的影響格外突出:因此形成了一種與傳統現代主義教育觀截然不同的新型後現代主義教育觀。
影響及評價
影響:後現代主義教育觀作為整個後現代思潮的一部分,是人們為了使教育適應“
後工業社會”,在對教育的“現代性”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後現代主義教育者直截了當地向傳統方法論的唯一性和普遍性挑戰,他們要求在教育研究中容納一切規則、方案和標準客觀存在,但真理的類型則是多樣化的,大致有必然性真理、機率真理、語用真理和非充分決定論真理幾種。後現代主義思想對現行的教育研究方法進行了顛覆。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對傳統教育文本中一些“不言自明”的“真理”性敘述要加以質疑。受德希達的解構哲學影響,後現代主義教育哲學認為傳統的
教育目的、教育措施、
教育方法等一套東西都是建立在普遍、一般的
邏各斯中心主義基礎上的。按解構哲學的推繹,這套東西是有問題的,教育研究應該尋找一種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