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儒學轉向》是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惠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儒學轉向
- 作者:金惠敏
-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 定價:7.2 元
- ISBN:9787810917902
《後儒學轉向》是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惠敏
“後儒學轉向”是金惠敏先生在其同名著作(《後儒學轉向》,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中對於儒學的當代發展所提出的一種新的理論期待。簡介在金惠敏先生看來,後儒學不是後現代與儒學的簡單相加,而是儒學對後現代主義所突顯的那些當...
《後儒學轉向》是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惠敏 [1]中文名 後儒學轉向 作者 金惠敏 出版社 河南大學出版社 定價 7.2 元 ISBN 9787810917902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概述圖冊(1張) 參考資料 1 後儒學轉向.噹噹網 [引用日期2021-06-23] 後儒學轉向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250次 編輯次數:3次歷史版...
《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度》是2006年由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安梧。內容簡介 《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一書收錄了林安梧教授十年來在海峽兩岸三地重點大學以及研究機構的講稿,這標誌著在牟宗三先生之後,由「道德的形上學」走向「道德的人間學」的重大發展。「儒學...
前儒學指1911年以前的儒學,後儒學指1911年以後的產生的儒學。它以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走出紫禁城,封建宗法制度胎衣脫落為標誌。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中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為後儒學萌芽提供了土壤。它包括以張之洞為代表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口號; 以康有為、梁啓超等為代表“托古改制”的社會改良思想...
《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是201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安梧。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當代新儒家述評;當代新儒家在中國思想史上意義之檢討——對一九五八年《中國文化宣言》的一個省察;“當代新儒家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理解與反省等。內容簡介 “新儒學”之於“舊儒學”,“後新儒學”之於...
《儒學課程思想的後現代轉向》是2017年3月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樊亞嶠。內容簡介 《學校教育理論的創新與實踐叢書:儒學課程思想的後現代轉向》以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學課程思想以及儒學課程思想的時代發展作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儒學課程思想發展史和儒家傳統經典的基礎上,通過對儒學課程思想的體系和內涵...
《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是2014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慶。內容簡介 本書是大陸新儒家代表人物蔣慶先生的代表作,十多年來,“政治儒學”一詞因此書而為中國思想界所熟悉,本次修訂了若干細節問題,並增補了盛洪先生所作的序言。全書論述了政治儒學的各個問題,對西方自由主義、中國...
《公羊學引論》問世之後,蔣先生即一直致力於“政治儒學”之發掘、闡釋工作,並思考如何立足政治儒學以回應當今中國之學術問題、政治問題、制度建構問題、中西文化問題以及儒學之未來發展問題。多年後,將所思結果匯為一書,此即二○○三年出版之《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也。此書將《公羊學引論》...
漢代儒學的另一條發展脈絡則是兩漢經學的出現,經學即是藉由解經研究而制定禮法,禮法即做為國家政策的根本大法,這是儒學思想在社會科學領域的落實,是儒學中有具體實效性的知識部分。漢以後儒學理論衰微,中國哲學思想的主要課題轉向玄學和佛教哲學之中,直至宋以後才又恢復了理論創造的能力。北宋五子的出現,不僅反映...
《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向》是2023年4月1日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子健。主要講述了在兩宋之際的戰亂動盪中,政治凌駕於經濟、文化之上,專制皇權膨脹為絕對獨裁,一些傾向保守的知識分子轉向儒學,以道德重建為救亡圖存之道,這種保守主義思想終於被樹立為國家正統,這就是影響後世中國近千年之...
第二節 中晚唐儒學的轉向 第五章 宋代:儒學之求新求變時期 第一節 宋代儒學之新變 第二節 心性——宋代理學探討之核心問題 第三節 宋代理學的基本構架與特點 第四節 宋代理學性質簡析 第六章 元明清:儒學之踵宋紹漢時期 第一節 元代理學之不絕如縷 第二節 明代心學之異軍突起 第三節 清代樸學之返本開...
二十歲起潛心於佛學研究,幾度自殺未成,經過幾年的沉潛反思,重興追求社會理想的熱情,又逐步轉向了儒學。1917-1924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師,後升為教授,發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闡發其“東方精神文明論”和新儒家思想,在學術界頗有影響。1924年,他辭去北大教職,到山東菏澤辦高中,又創辦了...
戰後還有不少中國學者移居美國,他們壯大了美國的儒學研究隊伍,豐富了研究內容,在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學研究中心自西歐轉向美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這期間因研究費用的增加、研究隊伍的壯大、研究機構的增多,使儒學研究人才輩出,著述亦很多。顧立雅、芮沃壽、拉鐵摩爾、費正清、陳榮捷等著名儒學家們寫出了《孔子其人...
他曾希望佛家能夠告訴他答案,然而他並不滿意這個答案,於是又轉向儒家去尋找,並且成功地開創了新學。馮友蘭、熊十力等儒學大師都緊隨其後,一同找尋儒學現實精神。不管是潛心佛學還是儒學,梁漱溟先生始終未曾忘懷現實的人生。為國奔走於戰火之間的梁漱溟數次遭遇日寇偽軍,險象環生,卻每每化險為夷。1939年6月10日他...
當代後儒學 後儒學概念 與前儒學相對,它以1911年末代皇帝溥儀走出皇宮即封建社會解體為標誌。作為為封建制度量身打造的正統思想與服務模式,前儒學又分為舊儒學和新儒學,舊儒學是指宋代以前以“孔孟之道”為主體的儒學,新儒學是指宋代以後以“程朱理學”為主體的儒學。這種斷代最初見於蒼山牧雲《後儒論》一文,...
5、《後儒學轉向》,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6、《媒介的後果: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台灣商務印書館繁體字版,2005年6月;人民出版社簡體字 版,2005年12月。7、《後現代性與辯證解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8、《意志與超越:叔本華美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2007...
差異》與國際英文期刊《文化理論》(CulturalTheory, Leiden & Boston: Brill)。圖書目錄 全球對話主義 差異即對話 話語與日常生活 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 文化自信與關係自我 社會美學和媒介美學 美學麥克盧漢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後儒學轉向 解釋學 英國文化研究 叔本華美學 論美及其他 徵引文獻 編後記 ...
第四卷清晰呈現出20世紀美學發展的歷史趨勢和思想成就。作者簡介 金惠敏,1961年生,哲學博士。現為河南大學省政府特聘教授,美國TCS雜誌國際編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反形上學與現代美學精神》、《意志與超越》、《後現代性與辯證解釋學》、《媒介的後果》和《後儒學轉向》等。
13.林安梧‧2005年10月,《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中國北京言實出版社印行,計328頁,北京。14.林安梧,2006年2月,《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台灣學生書局印行,計564頁‧台北。15.林安梧,2006年8月,《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生命智慧》,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計283頁,台北。...
七、轉向儒學 第三章執著與無奈:鄉村建設十年 一、最初的“農村覺悟”二、在廣東 三、在河南 四、山東鄒平縣的鄉村建設實驗 第四章抗戰歲月的自信與失落 一、人選“國防參議會”二、親歷戰場的日子 三、監督國民黨抗戰 四、從否定黨派到組建“統一建國同志會”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醞釀和成立 六、香港...
從子思、孟子到陸象山、王陽明的心性儒學,都可以視為伊尹“一德”觀念的延伸與拓展。與龐大的心性儒學體系相比,制度儒學、政治儒學的發展相對緩慢,也許正是有鑒於此,當代學者蔣慶等人提出了從心性儒學轉向政治儒學的主張。這種思想主張所針對的癥結,從源頭上說,正是伊尹告別政治之際所提出的“一德”。心性儒學...
——從“外王”到“內聖”的儒學轉向兼論以“社會公義論”為核心的思考 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文藝復興 ——“打醒孔家店”的意義 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現代意義 探究人的自覺意識 ——發掘多元一體中華傳統文化之人文資源 文化地理與精神藝求 區域多元與文化一體:台閩文化異與同 中國民間信仰”合緣共振”...
二十歲起潛心於佛學研究,幾度自殺未成,經過幾年的沉潛反思,重新追求社會理想的熱情,又逐步轉向了儒學。1918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講師,後升為教授,發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闡發其“東方精神文明論”和新儒家思想,在學術界頗有影響。梁漱溟自稱“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1924...
《儒學革命論論》《儒學轉向》《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道的錯置》《儒學轉向》《台灣文化治療》《中國人文詮釋學》等專著。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提出“後新儒學”的向度,引起學界廣泛注意。海內外許多漢學家對“林安梧後新儒學”展開了論述與研究。目錄 一、心心相印 啟請佛心妙...
左右開弓:近期儒學思維的經世之彀——以貝淡寧的論述為個案 當代中國自由主義者的宗教迷思 中西哲學真理觀比較:孰是孰非?作為立法者的政治儒學?——《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讀書札記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評《儒學的時代價值》文化:洞見與困惑——評陳明《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陳明批判—...
而此前,吳與弼發儒學往工農商賈轉向之端,推動中國文化教育發生了縱向的傳遞傳播,使儒學由上而下走向社會下層民眾,走向工農商賈,意義重大。加之,王陽明的老師又是吳與弼的弟子,由此眾多專家學者均認為吳與弼創立的“崇仁之學”是第二次文化下移的發端。在吳與弼一生中,最具傳奇色彩也最廣為人知的故事,就是他被...
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誌副主編。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華孔子學會理事會副會長。任免信息:2015年10月25日,為期兩天的“儒家的使命與當代中國”學術研討會暨中華孔子學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在上海閉幕,並舉行了中華孔子學會換屆會議...
左右開弓:近期儒學思維的經世之彀——以貝淡寧的論述為個案 當代中國自由主義者的宗教迷思 中西哲學真理觀比較:孰是孰非?作為立法者的政治儒學?——《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讀書札記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評《儒學的時代價值》文化:洞見與困惑——評陳明《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陳明批判—...
《走出“拆散時代”:論章太炎辛亥後儒學觀念的轉變》,《清華中文學報》(台灣)第9期,2013年6月號;3、近30年大陸史學趨勢與思想現實:《“文化熱”、文化史與當代史學的觀念變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0年第2期轉載;《當代中國史學的兩難之境——對“史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