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在歐美

儒學自16世紀末傳入歐洲,至今已有400餘年的傳播歷史。傳入美洲的時間雖較歐洲晚兩個世紀,但美洲人的儒學研究卻後來居上,美國成為當今西方儒學研究的中心。儒學在歐美的傳播與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學在歐美
  • 定義:儒學在歐美傳播與發展的過程
16世紀末至19世紀70年代,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60年代,20世紀60年代以後,

16世紀末至19世紀70年代

這是儒學在西方的早期傳播時期。儒學傳人西方比傳人東方國家要遲1000多年。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儒學傳人歐洲。當時歐洲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勢力迅猛發展。自從新航路和新大陸發現之後,被資本的原始積累所推動,為了商業和殖民活動的需要,歐洲各國相繼到東方殖民。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瑞士、波蘭、奧地利、義大利、法國、德國、英國、俄國等國的傳教士,受教會和政府的派遣,先後來東方活動,由此而來到中國。他們來華後一面傳教,一面考察中國社會,從而開始了有目的的中國問題研究。當時航海和商業都比較發達的義大利,其傳教士最先足履中華大地。1579年第一個來華的傳教士羅明堅抵達澳門。1582年利瑪竇也奉耶穌會之命來華。之後,法、德、英等歐洲國家的傳教士亦相繼來到中國。美國第一個傳教士裨治文雖到1830年才來到中國,但其活動卻發展很快。各國傳教士活動遇到的最大阻力便是儒家思想,因孔子被當做偶像在中國受到廣泛的崇拜,儒學牢固地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對外來宗教形成一股強大的排斥力。傳教士們感到要完成他們來華的使命必須研究和利用儒學,於是便下大力學習與研究儒學,就在這些來華傳教士中產生了歐美第一批儒學家。他們把儒經譯為西方文字。1594年(明萬曆二十二年)利瑪竇出版了四書的拉丁文譯本,此為最早的儒經西方文字譯本。其弟子法國傳教士金尼閣於1626年(明天啟六年)又將五經(見六經)譯為拉丁文。之後,其他儒家經典亦不斷被譯為西方文字。傳教士們還撰寫介紹儒學的著作並蒐集大量的中國典籍運往歐美。他們往返於中國與歐美之間,遂將儒學傳至歐美許多國家。中國學人遊學歐洲對儒學的西傳也起到一定作用。西方來華使節的見聞錄也幫助歐美了解儒學。儒學傳人西方之後,許多學者爭相研究,也促使了儒學在歐美的傳播。有的國家還建起研究與傳播儒學的學院,辦起宣傳儒學的刊物。1723年義大利那不勒斯建有中國學院。義大利的東方學院自1800年以來每年出版年刊一冊,學院內有中國人傳習中文和儒學。此外,1727年俄國還派留學生來華學習儒學。儒學通過以上途徑逐漸傳人了歐美許多國家。
儒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思想學說傳人歐洲之後,在歐洲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雖然傳教士們的譯著對孔子及儒學的介紹極其簡單、淺薄,然而它對中世紀神學統治下的歐洲仍起到震聾發聵的作用。到18世紀在歐洲形成了一股“孔子熱”。18世紀的法國處在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夜,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為了給資產階級的政治革命鳴鑼開道,向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封建神權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他們宣傳無神論或自然神論而反對教會,主張建立民主政體而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儒家思想使啟蒙思想家們發現了一個嶄新的精神世界。儒家無神論的哲學思想、德治主義的政治思想、重農輕商的經濟思想、融政治與道德為一體的倫理思想,尤為啟蒙思想家們所傾倒。儒家思想統治中國長達2000餘年所表現出的強大威力,更為啟蒙思想家所折服。他們在建立新思想體系過程中,儒家思想成了重要思想來源。其中對儒學最為推崇、受儒學影響最深的是法國的百科全書派和重農學派。百科全書派領袖P.H.D.霍爾巴赫十分讚賞儒學的反宗教思想,主張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他推崇孔子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而反對歐洲野蠻的君主專制制度,認為孔子的道德能使中國的征服者亦為所征服,因此歐洲的政府應學習中國以德治國。百科全書派的主編D.狄德羅對儒學評價也很高。對儒學及孔子崇拜最甚者則是伏爾泰。他主張法國應以儒家之道來治理國家,實行德治主義,認為孔子的倫理道德使中國2000餘年得以國泰民安,甚至使入主中原的異族無一不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孔子不講鬼神只講道德也比基督高明得多。中國之所以具有高度發達的文明和崇高的道德,與2000年來儒學的薰陶密不可分。重農學派的始祖F.魁奈從儒家經典中吸取大量思想資料,使重農學派成為啟蒙運動中的重要力量。魁奈不僅盛讚儒家的重農思想,而且對儒家的政治思想、倫理思想也做了研究。他稱讚儒家舉賢才的主張和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認為這比歐洲的世襲制和賣官鬻爵要好得多。魁奈對孔子的研究和景仰使他獲得“歐洲孔夫子”的稱號。儒學對18世紀德國的啟蒙思想家影響也很大,其中尤以哲學界和文學界受影響最深。哲學界的G.W.萊布尼茨稱孔子為“中國哲學者之王”,其二元算術受《易經》的影響而不斷完善,其《單子論》更是受儒學的影響才產生。之後其弟子C.F.von沃爾弗用德語將儒學傳播於知識界。I.康德和G.W.F.黑格爾雖對孔子和儒學評價十分苛刻,但在實際上也受到儒學的影響。德國的文學界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詩人J.W.von歌德便因傾慕孔子思想而被稱為“魏瑪的孔夫子”。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們根據其反封建的需要,對儒學進行了改造,把儒學高度理想化,利用儒學來針砭時弊,寄託理想,抨擊封建制度,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到來搖旗吶喊。不僅歐洲啟蒙運動,就是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也援引儒家的思想相號召。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對外侵略成為西方列強的重要特徵。而此時的中國卻還滯留於封建社會,裹足不前。於是歐洲對中國的仰慕之情逐漸被掠奪之心所取代。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1783年脫離英國獨立後,也急速地開始對外殖民擴張。為打開中國大門,歐美各帝國主義國家在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侵略的同時也加緊進行文化侵略。歐美這一時期的儒學研究目的已與前大不相同,變成與其他侵略活動相配合的對華文化侵略的一部分。尤其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充分暴露,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採取了極端蔑視的態度。認為歐洲以外的學術、思想皆卑不足道,儒學不合歐美的國情和民族習慣,在西方根本行不通,歐美不需要這種思想學說。但為侵略中國的需要,歐美各國仍然研究儒學。儒學通過傳教士的譯著、學校里的漢學講座、遊學歐美的中國學人的傳授、輸入儒家經典、創辦儒學刊物等途徑繼續在歐美各國傳播。各國的儒學研究也仍在進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之後,與列強在東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趁歐洲列強忙於戰爭無暇東顧之機,在中國大力擴張勢力範圍。為侵略擴張的需要,美國加強了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問題研究,並形成了一支自己的研究隊伍,湧現出O.拉鐵摩爾、顧立雅等一批儒學研究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60年代

 這一時期美國出於戰爭期間軍事上的需要和戰後稱霸全球的野心,促使其加強了對中國的研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韓戰的爆發,也刺激了美國對中國歷史及現狀的研究。因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中國的中心自歐洲轉移到美國。二戰期間美國訓練和派遣了上千名人員到中國戰區工作。戰後這些人成為美國中國學研究隊伍中的重要力量。其中費正清可為代表。戰後還有不少中國學者移居美國,他們壯大了美國的儒學研究隊伍,豐富了研究內容,在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學研究中心自西歐轉向美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這期間因研究費用的增加、研究隊伍的壯大、研究機構的增多,使儒學研究人才輩出,著述亦很多。顧立雅、芮沃壽、拉鐵摩爾、費正清、陳榮捷等著名儒學家們寫出了《孔子其人及其神話》、《孔子之真面目》、《孔子與中國文化》及關於宋明理學的大批著作。除對儒學本身進行研究外,還對儒學如何在社會上實行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從而使儒學在歐美的傳播與發展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20世紀60年代以後

此期間國際形勢急劇變化,特別是中美關係的變化,導致歐美各國尤其是美國的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學研究的迅猛發展。60年代以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特別是毛澤東的外交路線,使美國將過去侵略、干涉、封鎖中國的政策改為比較現實的政策。1972年中美發表上海公報,中美關係逐步正常化。文化革命以後,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世界各國與中國的交往日趨頻繁。這一切都促使歐美中國學的長足發展。在加強當代中國問題研究的同時也加強了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問題研究,經費大幅度增加,研究機構迅速發展,研究隊伍更加擴大,不斷舉辦或參加國內與國際的儒學研討會。有關儒學的譯作和著述越來越多。除了對儒家經典和儒學著述的翻譯、注釋外,還對孔子及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進行了研究。此外對孔子及儒學與近代和當代中國的關係問題、對孔子及儒學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及評價問題等,美國學者均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不少頗有見地的看法。與此同時歐洲的儒學研究也有所發展,出現了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的名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思想史》,對儒家的科學思想做了系統研究。孔子作為中國古代的文化名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越來越為更多的歐美人士所了解和尊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