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儒學研究

港台儒學研究,中國港台地區從事儒學研究的學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港台儒學研究
  • 定義:中國港台地區從事儒學研究的學者
背景介紹,歸宗孔孟的“正統儒學”,新儒學研究與現代發展,天主教儒學,

背景介紹

中國港台地區從事儒學研究的主要有兩部分人:一是1949年前後由大陸轉去港台的一些老一輩學者,這部分人70年代以後多相繼故去;二是50年代後成長起來且多有留學歐美之經歷的較年輕一代的學者。台灣官方哲學,以繼承孔孟道統相標榜,但其思想較為繁雜,且更多地是著眼於為現實政治做論證。就學術研究和思想文化領域的倡導而言,港台儒學大致可歸結為以下3種取向。

歸宗孔孟的“正統儒學”

台灣孔孟學會為中心,以孔孟學會第一任理事長陳大齊等人為代表,以宗奉“孔子思想的根本大義”,揭示孔子思想的本來涵義,反對把孔子思想歐化、西化為職志。主張對孔子思想當加以區分:“其根本大義,真可謂萬古長新,其細微末節,則時移勢易,不一定為現代所適用。”(陳大齊:《平凡的道德觀·序》,台灣中華書局版)認為只有孔孟儒學才代表儒家的正統思想,而宋明理學則偏離了“正牌原版的孔孟大道”,人們“把已走樣的宋明理學當作原版的儒學來崇奉,那就是表錯了情,耽誤了事”(張起鈞:《樹立大有為的思想》,台灣《中央日報》1984年7月)。儒家的基本旨趣是剛健有為、“濟世立群”,深受佛家影響的理學家們則片面地“把人生的重點放在內在修養”方面。先秦孔子儒學“本極平實近人”,後來的宋明理學受到佛家影響,“才大作玄言,好作形上之論”(同上)。認為孔子思想“以仁義為主幹”。“仁義”的意義“為適宜的愛”,“因其以愛為因素之一,故不尚苛刻,又因其以適宜為因素之一,故亦不尚放縱”。“仁義不縱容罪惡,且亦不廢棄刑戮”(《平凡的道德觀》)。此派學者以“正統儒家”自居,以還孔子思想之本來面目為學術宗旨,其儒學研究雖然在視野、方法上亦不能完全擺脫西方思想的影響,但不以“融會中西”相倡導,且批評當代新儒家學派是“吸取西哲精華美化宋明理學”。

新儒學研究與現代發展

海外學術界通常稱宋明儒學為“新儒學”,此用法在港台亦較為通行。60年代中期以來,港台在新儒學研究方面成果頗豐,一些著名學者如錢穆、方東善、牟宗三、黃公偉、范壽康、吳康等都有專門論著發表。這其中又可區分為兩種:一是以研究者的面目出現,立足於梳理、詮釋宋明儒學的理論學說;二是著眼於“接著宋明理學講”,並借宋明儒學闡發自己的理論學說。由後一種取向形成了不同於宋明新儒家的當代新儒家學派,主要以唐君毅、牟宗三及其弟子們為核心,以早年的新亞書院、《民主評論》和創刊於70年代與80年代中期的《鵝湖》、《法言》等雜誌為陣地。當代新儒家在理論取向上明顯區別於以陳大齊等人為代表的“正統儒學”一派:首先,當代新儒家肯定宋明儒學乃是順承孔孟所開啟的精神方向發展而來,把儒學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由此之故,他們以宋明儒學為儒家思想現代發展最為切近的“源頭活水”;其次,融會中西,通過吸收西方哲學的某些內容和方法詮釋儒家學說,以謀求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化,是當代新儒家最重要的理論特徵之一。唐君毅的《中國哲學原論》、《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牟宗三的《心體與性體》、《現象與物自身》等,都是此方面的代表作。

天主教儒學

西方天主教教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以台灣輔仁大學為中心。此派代表人物當首推曾任輔仁大學校長、台灣中國哲學會會長的大主教羅光。他在傳播天主教教義的同時,撰寫了大量的研究中國哲學的著作,包括300多萬字的《中國哲學思想史》。天主教儒學注重發掘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宗教信仰的層面,以便與天主教信仰相溝通。羅光認為:“天主教所信的天主,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皇天上帝,即是中國民間所信的上天。”“孔子信天,孟子信天,孔孟都相信天命。漢朝的學者和宋朝理學家沒有不信上天的人,只有人不信鬼神。”(《中國哲學的展望》,台灣學生書局)他們批評現代的儒學研究者們多把儒家思想內在化、人本化、世俗化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