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別及其意義》是徐復觀所著作品,出自於《徐復觀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儒家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別及其意義
- 作者:徐復觀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徐復觀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儒家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別及其意義》是徐復觀所著作品,出自於《徐復觀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儒家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別及其意義》是徐復觀所著作品,出自於《徐復觀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我在一文(一一五號)中指出“孔孟乃至先秦儒家,在修己方面所提出的標準,亦即在學術上所立的標準,和在治人方面所提出的標...
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與新生 為生民立命 日本德川時代之儒學與明治維新 儒家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別及其意義 國史中人君尊嚴問題的商討 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結構及人治與法治問題 中國古代人文精神之成長 中庸政治領導人物的古典形相 論...
”認為修己而後方能治人。但儒家倡導的人治,又有輕視法治的意義。如《中庸》說:“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荀子說:“有人治,無法治。”(《荀子·君道》)此亦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特色之一。察人倫 先秦儒家是...
書中探討了正名思想的革命性,並且認為儒家思想具備充沛的自由精神,儒家是從德性上來建立積極的人生。政治的自由,需要知性、德性的自由做根源。作者還提出了對於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些看法,如儒家的修己與治人的標準不同;孟子的“仁政”最...
儒家在教育實踐中都重視教育的目的,因為它對教育的性質、內容和途徑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孔子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修己安人、修己治人的士或君子。他的學生子夏概括為學而優則仕。孟子明確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主張“教以人倫:...
儒家的政治思想傳統是德治的傳統,它尋求由個人的完善,達成社會的完善,由成熟的個人,組成成熟的社會。《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是對這條由“內聖”開“外王”的修己治人之道最為經典的表述。德治理想的關鍵,是統治者...
仁愛、禮義與政治——儒家之道的政治含義 一、修己與治人 二、仁心與仁政 三、君道與禮治 四、何去何從:王道與霸道之爭 五、民惟邦本:政治的人民性維度 六、內聖與外王 道與勢之間——儒教中國的基本問題 一、治亂的循環:...
儒學中有糟粕和精華兩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當代社會也有現實意義。作者認為儒學就是人學,就是教人學會做人。哲學不是空談,要落實到實踐上、行動上。“人生編”講對儒學要全面地理解,儒學以修身為本,修己安人,德行為先,...
禮樂教化是傳統儒家的政治理想。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主流,為孔子的德治思想、孟子的王道思想、荀子的禮治思想。孔孟基於性善前提,主張修己治人的政治原則,以道德禮樂導民向善,教化順序上先養後教。荀子主張性惡,更強調禮樂的約束,及...
釋《論語》“民無信不立”——儒家政治思想之一考察(1955年1月)儒家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別及其意義(1955年6月16日)國史中人君尊嚴問題的商討(1957年3月13日)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1959年8月24日)...
一、荀子政治思想中的儒家通義 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徵 三、荀子政治思想對儒家精神之曲折 東方的憂鬱 儒家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別及其意義 附錄:評《學術與政治之間》甲集——徐復觀文錄讀後感書 是誰擊潰了中產階級的力量 從平劇與...
中國的治道 附錄:治亂的關鍵(殷海光)(存目)理與勢——自由中國的信念(存目)論組織(存目)學術與政治之間 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的命運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 東方的憂鬱(存目)儒家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別及其意義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