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傳統的整箇中國社會完全在
儒教的理念和精神之中,無論是政治的合法性、社會制度的設定與社會秩序的規範,還是個人內心的信念與良知,都與儒教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但是在近代以來,隨著科學、自由、
民主和唯物主義傳入中國,
儒教基本從公共領域退了出來,由於完全依賴於世俗政治的儒教,沒有相對獨立的教會組織,因此從此沒落了,這成為中國現代性過程中的核心事件。
值得慶幸的,儒教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教義早把儒教精神留存於人們的內心和倫理道德之中,成為中國人永不能熄滅的心燈。在當代中國,隨著國家的復興,儒教與時俱進,進行宗教改革,為之做精神上的準備,已是儒教當然的歷史擔當。
強國的崛起最終要落實到價值觀的崛起上,因此,進行宗教改革,重建儒教,復興傳統的聖賢道德教化,把社會的發展奠定到神聖的、正義的基礎上。這樣,中國才能在世界各國面前永遠站在道義一邊。
儒教的宗教改革的首要在制度上建立獨立的、民間性質的儒教協會,使儒教成為自足的精神團體,成為百姓安身立命的場所。第二,在儒教上建立適應
孔子傳統(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毛澤東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傳統)、鄧小平傳統(包括西方的自由民主主義傳統)的“通三統”新教義,以為中國的發展提供精神上的力量。第三,重建道德聖賢文化,為中國的崛起做好道義上的準備,使中國的發展永遠站在正義一方。
溫故才能知新,復興才能崛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下面就簡要回顧一下儒教的歷史傳奇,然後再確立儒教的宗教改革。
儒教是由孔子創立的,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他創立了仁學,並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傳統經典,以此開創了儒家學派。其後,孔子以天命精神開始了周遊列國,這一次神聖之旅標誌著儒教的形成。最後,孔子回到魯國後,建立了私學,廣收弟子,這樣儒教在教義、組織、場所上都完備了,這為後來儒教成為中國國教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必須說明儒教是聖賢教化的聖教,是無神的宗教!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神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正是由於儒教的非神性,許多學者不把儒教做為宗教看,其實聖教與神教都是宗教。
公元前379亞聖孟子生。他以復興孔子學說為己任,主張性善論,為儒教建了立嚴密的哲學體系。公元前340年亞聖荀子生,他繼承儒家重禮義的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張性惡論,從而肯定儒家教化的重要作用。這從另一個相反的方面發展了儒家學說,為儒教走向完善做出巨大貢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行郡縣,孔子九代孫孔鮒被秦始皇召封為魯之“文通君”,這是對孔子後裔最早的加封,其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後裔。公元1045年宋仁宗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並世襲。從此冊封衍聖公成為歷代王朝為中華正統的文化標誌,衍聖公這一封號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直至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孔子七十七代孫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止,先後沿續了八百多年。
公元前134年亞聖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應、天不變道亦不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觀點。在漢武帝的支持下,儒教以國教的身份正式登上中國政治、文化舞台,從此中國走向了政教合一的時代。隨著隋唐時期科舉制的確立,儒家文化又成了全國知識分子的必修課程,而到了宋明時期,在程朱等人的促進之下,儒家文化又以“理學”、“心學”為新的形式成為全國科舉考試的最主要內容。可以說,整箇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儒教的發展史,
768年,唐代大儒韓愈出生,他一生大力排斥佛道對中華文明的干擾,提倡儒家道統,為宋明理學起始。1017年大儒周敦頤生,他是宋明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在《太極圖說》中提出無極而太極的天道論觀點。其所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學說,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範疇。1020年大儒張載生,他提出“太虛即氣”說,從儒家天道論的觀點拒斥道、佛的形上學觀點。1032年程顥生。次年,程頤生。世稱二程,他們是理學奠基人,主性即理,然亦重視天道。
1130年朱熹生。其學為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他把儒學奠定在統一的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上,把孔孟置於正宗,構造出內容精深的新儒學體系。萬物起源皆出於理,理生氣,氣生萬物,理又規定了儒家倫理道德的合理性。朱熹理學是儒教的復興,是儒教的一次成功的宗教改革,從此儒教的國教地位長達800年不可動搖。
由於宋金元三朝並起紛爭,使得孔子後裔冊封出現了南宗和北宗。北宋後期,女真族南下,公元1128年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政權,孔端友隨之南遷今浙江省衢州,是為南宗。宋廷南遷後,金熙宗於公元1139年繼封孔璠為衍聖公,是為北宗。後因蒙古族起兵南下,孔元措隨金政權遷往汴京,曲阜孔廟則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蒙古族占領曲阜,以孔元用之子孔之全為衍聖公。這樣,宋金元三朝並起,各有一個衍聖公。這種現象更標示著儒教的宗教性,因為宗教沒有民族、國家之分的。
1472年亞聖王守仁生,他發揚光大陸九淵之學,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學說,形成心學派,從此開啟了儒教注重社會現實的方向,儒教又為之一變,儒教又進步到一個新高峰。
明代時,衍聖公家族達到了全盛時期,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孔希學為衍聖公,並有生有榮典,死有哀榮,每有衍聖公過世,都會由工部給價造墳,皇帝還會派官致祭。
到了清代,清王朝為了統治中原,標榜自己的正統身份,對儒教的推崇更是達到了至高無上地步。1645年,清王朝入關建都的第二年,就將國子監所奉孔子神位,改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並詔令全國通行。順治帝親政後,他親率大臣到太學參拜孔子,還在孔子牌位前帶頭行二跪六叩禮。歷史上,皇帝對孔子只獻禮,沒有跪拜,這開啟了皇帝跪拜孔子的先河。此後的康熙,更加尊崇儒學。他對孔子崇奉備至,其後的雍正、乾隆等清帝無不推崇儒教。
儒教的衰落是在與西方文化相遇之後,在五四之後,科學、民主深入人心,加之西方基督教的傳入,儒教隨著儒家文化的沒落也就衰弱下來了。但是,
民國時期對儒教承載中華文化作用也是非常重視的,在1920年孔德成襲封衍聖公,1935年,民國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孫改任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至此,雖然延續了八百多年的衍聖公封號免除,但是靈魂尤在。
面對儒教的衰落,1912年在康有為的策劃、授意下,其弟子陳煥章在上海成立了孔教會。一年之後,康有為被推舉為孔教總會會長。此後,孔教會展開了多輪的國教請願活動,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到1937年,隨著孔教總會會長孔繁裕病逝,孔教總會被迫改名為中國孔學總會,這樣,儒教在中國大陸就此從名義上消失了。到最後的衍聖公孔德成,隨國民黨敗退到台灣之後,大陸儒教連最後的象徵也沒有了。
2008年衍聖公孔德成在台北逝世,大陸要不要冊封衍聖公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問題成為網路的熱點。其實冊封不冊封大陸的衍聖公不是問題!怎樣傳承中華文化才是最大的問題。因此“重建儒教、進行宗教改革”以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才是當前的核心任務!
不冊封大陸的衍聖公也是正確的,因為實際上冊封衍聖公是違反了國家的“政教分離”政策,是違法的。其實只要國家在“信仰自由、政教分離”的法律下允許儒教重建,在完成了儒教的重建後,新的衍聖公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因為儒教一定會自己樹立自己的精神領袖的。
應當說,儒教的沒落是中國現代性過程中的核心事件,但這對於儒教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首先儒教從世俗政治領域的退出,為儒教在現代政治理念——“政教分離”下建立一個完全民間的、獨立的的儒教提供了契機。第二,儒教精神的超越性、獨立性為儒教進行宗教改革,以適應現代要求提供了內在的依據。第三,隨著國家的強盛,物質財富的發展,人們對精神家園、重建國魂的追尋為儒教進行宗教改革提供了現實社會基礎。
因此,中國儒教協會當是民間組織,其宗旨是喚起道德立國的大旗,為中國時代的到來做好精神準備!
宗教改革
儒教在歷史上占據了中國的社會各個層面,整箇中國都浸潤在儒教的精神之中。而今天,中國再次復興,中國時代就要到來,而為之做精神上的準備,是儒教在當代中國的的歷史擔當。
因此,進行宗教改革,重建儒教,復興傳統的聖賢道德教化,把社會的發展奠定到神聖的、正義的基礎上,才能使中國不僅能向世界輸出產品,更能輸出文化價值觀!
歷史證明一個大國崛起,在最終意義上必然是價值觀的崛起。而它的形成,是把新思想成就固化到傳統文化之中,這通常是由宗教改革來完成的,這是已為中國的儒教形成史和歐洲的基督清教宗教改革所證明的。美國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個清教宗教國家,因此效法美國,對儒教進行改革,已成為中國在價值觀上崛起的當然選擇。
儒教在清末的衰落是近代中國最大的歷史事件之一,這為儒教重構自我,走向獨立提供了歷史契機,從此儒教就可擺脫對世俗政治的依賴而走向一個自足的精神團體。
儒教的宗教改革
儒教不僅是中國,儒教還是世界的,要讓儒教的光輝照耀到整個世界。因此,對傳統儒教及其教義進行改革,以適應當下中國以世界的信仰需要,下面就談一下儒教的教義及其必要的改革。
⒈儒教的教會制度改革
儒教的目標在民間大眾,以傳遞文化價值為核心內容。因此要把儒教建成完全的民間宗教組織,與政治完全分離,從不過問政治,不理會政權歸屬於誰,歸屬於何族、何黨,要全面避開政治變化帶來的影響,讓自己處於最安全的境地。
儒教在清末的第一次獨立式宗教化的失敗,根本原因就在於孔教會會長康有為對政治、國教的戀戀不捨、念念不忘。因此,遠離政治,放棄國教,專注於為百姓安身立命,傳播道德、傳承民族文化價值觀才是儒教的根本使命。這樣,儒教的基本原則就確立了,即:
自主建教、自主傳教!
自主傳教至少要做進行如下的教會制度改革:
第一,儒教教主制度化。
儒教教主衍聖公,是來自於天命的,是天命所在,這是衍聖公合法存在的根基。教主衍聖公再也不能象歷史上由世俗政治來主導了,不能依靠政府任命或由國家來冊封衍聖公了。這就是說一定要使儒教完全與政治分離,不要任何形式的儒教國教化,儒教只是一個公民宗教而已。
儒教教主要制度化,就是說要使教主的產生有一個固定的方式方法,要在孔子大宗中選擇,或實行傳統的嫡長世襲制,具體方式可在儒教建立時商定。
第二,建立儒教獨立教會制度。
中國及世界各地的會長、文長、主教都要由衍聖公任命,衍聖公永駐中國曲阜,這是儒教第一聖地。儒教應拒絕任何形式的政治干擾,要完全獨立的儒教,以造福人類。
第三,建立儒教獨立傳教制度。
儒教要不受外界干擾下獨立傳教,要在每年夏曆孔子聖誕日組織祭奠,要與孔子國家祭區分開來,並在這一天組織世界各地到曲阜朝聖活動,或在本地孔廟組織各種形式的朝聖活動,
儒教的教義改革
對儒教教義進行改革,目標是實現五四以來新思想的固化,以重構中國文化的思想體系,重構中國的民族魂,為中國的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並進而使儒教成為世界的共同基石和支點。
第一,儒教的教義改革體現在“陰本陽主論”新理念上。
西、馬思想傳入中國,加之儒教,就形成了當今中國的孔子傳統、毛澤東傳統、鄧小平傳統等三個傳統。這三個傳統是相互不能融合的,就西、馬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民族化問題,其實就是新思想的固化問題。這些問題可統稱為“通三統”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是可以通過儒教的教義改革來來解決。
西方思想的精華是二元論和個人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精華是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因此把它們融入到儒家文化的陰陽學說之中,就形成“陰本陽主”的新理論。①陰陽可分割為陰陽兩個元素的二無論和對立統一的辯證法,這使得儒、西、馬在最核心的哲學上統一起來。②就團隊精神與個人主義而言,前者屬性為陰,後者屬性為陽,陽為主,因此當以個人主義為主導;就物質與意識而言,意識的屬性為陰,物質的屬性為陽,陽為主,因此當以唯物為主導。這樣一來,個人主義、唯物主義也在陽主論下統一起來。這樣一來,個人主義、唯物主義也在陽主論下統一起來,儒、西、馬就融通了,一個儒教徒在新教義下是可以自由地從儒學轉到馬克思主義或者西方自由主義,反之也是成立的。
必須說明,儒教陰本陽主論的這一教義改革,其實是來自於儒教的新宇宙理論(詳見王明星著《儒家氣學新論·太氣論》),要知只有宇宙大道才能大化流行。
第二,儒教的教義改革體現在“人本善真”新理念上。
西方文化以個體性較強的二元論為指導思想,這發展了人性“真”的方面。中國人以整體性較強的陰陽學說為指導,發展了人性“善”的方面。西方人做到了真,中國人做到了善,中西方各做到了一半。因此儒教把“人本善真”做為自己的新教義!人與天地同構,宇宙分陰陽,人性分善真,這是符合儒教天道原理的。
人性中的善真是相互制約平衡的,一個人過善就會失真,就會淪為偽善,就變成了假;過真,就會丟掉善,求真就成了造惡。因此合理地運用善真的兩個人類本性,是達到幸福美滿彼岸的關鍵所在。求善真去假惡,乃儒教要義。
第三,儒教的教義改革體現在“新三才說”上。
佛教的無限魅力在於它把人們帶入到一個神聖的空靈境界;西方社會的無窮魅力在於它把人們帶入到一個欲望無限滿足的物質世界,前者是大智慧,後者是大財富。
中國傳統文化是必須放在天地人三才說中加以考量的,傳統上,天道、人道、地道三者是統攝於天人的關係之中的,因此可歸結為一個問題,即性與與天道的問題,傳統理學就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兼容佛教的。其實就功用來說,天道、人道、地道又可統攝於地人關係中,可歸結為心物問題,即物質財富不是天然的,而是人主動創造的,因此這一理論是可以來兼容西方社會的物質觀的。
從天道出發,經人道,而到達地道,建立這樣的天地人新說,即可以獲得大智慧和推動大財富的創造,還能避免留戀於天人之際而空談心性的弊病和徘徊於人物之間物質欲望的無限擴張,使人與自然真正地和諧起來。
儒教的重建
一.重建儒教的新構想
甲:組織構想
① 組織名稱:儒教(亦名聖教、孔教)。
② 教主:至聖先師孔子、朱熹、張載。
③ 場所:孔廟,亦稱文廟。
④ 專業教職人員:聖師(活著的至聖先師、至聖先師孔子的代言人)、命理師(管理命的人)、洗心師(洗滌心靈、鍛鍊心境、進行心理調節的人)。孔廟主持:文長(文廟之長)、大聖師、大命理、大洗心等
⑤ 信徒:儒教徒、聖教徒、孔子信徒、孔子門徒。
⑥ 專用標誌:一氣八卦圖(亦稱氣陰陽五行八卦圖、1258圖。詳見王明星著《儒家氣學新論》);服飾:先師時代的儒服。
⑦ 內容:生死,婚嫁、成人、算命、洗心等禮儀。
⑧ 理論典籍:《易經》、《論語》。
⑨ 基本命題:心(命、理)業。
⑩ 儒教教義:仁道三位一體論、三道九論(詳見王明星著《儒家氣學新論》)。
⑪特點:民間宗教組織;超世性,關心世俗,超越世俗。
乙:特點綜述
儒教,簡單地說,就是孔子開創的以聖賢教化為核心的仁教。儒教是聖教、是仁教、是禮樂教、是道德教、是人文教,是不言怪力亂神的,是非神的一種宗教。
儒教的目標是建立聖教,以為民安身立命、傳遞儒家道德、傳承文化等為儒教三大使命。可為國家提供信仰、穩定社會,造福人民、教化百姓。因此,儒教聖師的重要作用至少有三:第一要為人立命,以使人知命,知命而建大業。第二要為人洗心立德,來提高人的境界和道德水平,以儒家倫理道德來指導人們的生活。第三要為死者追封諡號,以讓有功者得流芳,讓有罪者被唾棄,建立公墓讓死者有所歸。
聖師其它作用還有:為有罪者懺罪、為有功者報喜;為新生命祈福求壽;為成年的青少年加冠;為有情人主婚等等。
最後,儒教的作用是為中國和世界提供高素質的信仰人群——儒教徒,以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人才。另一方面也把更多的社會精英納入到儒家文化的體系中,以使儒家文化能夠傳之久遠,造福於全人類。
因此,當代的新儒家最重要的任務是儘快建立民間的、獨立的、全國性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儒教協會,在全國廣建孔廟,以重建聖教,以實現歸化百姓、教化人民的目的。也實現道德立國,為中國的崛起做好道義的準備。
海外儒教組織
香港孔教學院
香港孔教學院是大陸孔教運動失敗以後康有為弟子陳煥章博士、進士,於1930年在香港創辦的。他自任院長,以弘揚孔道及興學育才為宗旨,設立孔教中學(後易名為大成學校),並以宗教形式弘揚儒學,將孔教的聖火保存下來。第二任院長朱汝珍,將孔教學院註冊為慈善組織。第三任院長盧湘父也是康有為的弟子,很有辦學經驗,辦學認真,重品德教育,誨人不倦,以身作則,躬行實踐,還創辦了孔教學院下屬的中學及國小。第四任院長黃允畋,1978年同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和道教五個宗教團體組成“香港六大宗教領袖座談會”。1992年,湯恩佳當選為孔教學院院長,在宣誓就職典禮上提出要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重新點燃孔聖之火。從此,以孔教儒學為主軸的宗教文化復興運動蓬勃展開。孔教學院是集文化、宗教、教育、慈善為一體的多功能愛國愛港團體。經孔教學院歷任院長的努力,孔教在香港與其它五大宗教並列。在孔教學院的推動之下,孔教在世界上的實際影響也越來越大。香港宗教界人士一向承認孔教為宗教,孔教學院與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回教共同組設香港六大宗教領袖聯席會議,香港六大宗教的合作精神,實為世界各地宗教樹立了楷模。孔教是聯合國確認的十三個傳統宗教之一,孔教與世界各大宗教相互承認。瑞士世界宗教會也承認孔教為宗教,並邀請其參加1989年在澳洲墨爾本市舉行的第五屆世界宗教和平會議。孔教學院還以宗教社會團體的方式參與香港的政治和社會事務,《香港基本法》定孔教為宗教團體。
澳門孔教會
1909年成立,初附屬於北京孔教總會 ,及後才獨立。 宗旨以“尊崇孔教,發揚聖德,興學育才,增進文化”為本。華人向來重視道德教化,為弘揚儒家的道德精神與文化,孔教在1913年已成立國小堂,以推動民間教育。1960年,孔教更編印《孔教中學經選》,選錄了共74條自《 論語 》、《 孟子 》及其它儒家經典中就孔儒仁義禮智信的名言,供學生背誦學習。每逢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聖誕 ,澳門孔教會帶領社會各界華人和學校舉行紀念與祭典儀式。其舉行的儀式採用古制,包括:盥洗禮,迎神禮,奠帛初獻禮,晉祝禮,亞獻禮,三獻禮,受胙禮,送神禮,望燎禮等,儀式由澳門孔敎會主持。
印尼孔教會
1900年3月17日印尼華人社會尊孔人士組織了“中華會館”,主要致力於華文教育和弘揚儒家學說,可以說是印尼孔教的先驅。印尼真正的孔教會於1918年在中爪哇梭羅成立,是由梭羅通神學分會(Solo Theosophica Ioge)的5名成員倡辦的。1923年,散布各地的孔教會聯合了起來,在萬隆成立孔教總會,以傳播孔教為宗旨。1927年全印度尼西亞共有26個孔教會,教徒人數不詳。中華會館和孔教會都把孔子當成聖人,把孔子的學說看作宗教,把四書五經當成孔教的聖經。1955年,為了促進儒學的發展,經過重新組織的印尼孔教團體聯合會在雅加達成立。該組織後來又改名為印尼孔教中央理事會。散布印尼各地的孔教團體都先後加入進來。自60年代中期開始,印尼政府實施反(敏感)共排華政策,對華人實行全面的強迫同化。在全面同化的困境中,華人的宗教包括大乘佛教、孔教、道教、傳統民間信仰和祖先崇拜等就成為印尼華人維持民族特性、弘揚傳統文化的主要形式。這樣,儒家思想在學術理論層面上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發展,而在宗教信仰和大眾文化層面上,如在禮儀習俗、道德規範、飲食習慣、文化生活等方面,卻得以繼續保持和弘揚。印尼孔教會組織龐大,目前有120多個孔教分會散布在印尼各個島嶼,估計有四百萬左右會員。現任孔教最高理事會主席陳清明。印尼孔教會組織深入華族下層階級,影響極廣,尤其在印尼政府改革開放以後,各地尊孔人士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組織孔教會。現在,孔教徒可以在自己的居民證宗教信仰一欄填上“孔教”,並以孔教儀式進行結婚禮然後在政府民事登記部註冊,信仰孔教的學生也可以在學校的宗教課里學習四書五經。
其它儒教組織,這裡不再介紹。大致有:
4、印尼三教會(Sam Kauw Hwee)
5、新加坡南洋孔教會
6、新馬德教會(Moral Uplifting Society)
7、馬來西亞馬六甲孔教會
8、台灣的中國儒教會
9、台灣“大易教”
11、越南儒教會
12、越南孔學會
13、韓國儒教學會
14、韓國成均館大學
15、日本儒教會
參考文獻:韓星:《目前海外的儒教(孔教)組織簡介》
重建通三統
儒教宗教改革的最重要目標是固化中國五四以來的各種新思想,換而言之,就是要打通中國新舊思想之間的阻礙,使中國文化成為一個圓通的有機整體,從而為中國的崛起奠定思想基礎,做好精神上的準備。借用古代的“通三統”概念,重建儒教就是一個通三統的過程。
通三統源自於孔子的教誨,他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這話的意思是說,周代雖然取代了夏朝和商朝,但能自覺地繼承融合夏商二代的傳統,從而創造出更新、更高級的文明。從此“通三統”成為中國曆朝歷代的金科玉律,是每一個朝代的文化自覺,即使是少數民族政權,如遼金在這方面做得都很好。
就當代中國而言,按慣例來說,通三統就是要繼承之前中華民國和清朝的文化遺產,來發展當代中國自己的新文化。但由於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是同時興起的,也可不把中華民國視為一個朝代,而清朝又是文化的衰落期,那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通三統就是要繼承宋明二代的文化了。
重建儒教,無疑是對前代文化的最大繼承,而進行儒教宗教改革,就是發展傳統文化,這完全體現了通三統的精神。
但這裡主要談的是在通三統精神上發展出來的“新三統”。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劇烈變化,動盪不安,國家幾經變革,發展出了新的經驗、新的傳統,這些都是可為當代中國所繼承發展的,因此儒教宗教改革的重要使命不僅是要通舊三統,還要通新三統。這裡所謂的新三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的新三統,一是世界的新三統。下面分別論述。
當代中國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三個文化現象並存:一個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傳統文化;一個是1949年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形成的唯物主義傳統;第三個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經濟形成的自由主義傳統。這三種傳統形成了各自學術立場,相互攻擊,互不相融,占據了不同的社會領域。一般來說,儒家占據了文化和社會層面,而唯物主義占據了政治軍事層面,自由主義則占據了經濟層面。換句話說,新三統就是歷史上形成的的孔子傳統和建國以來形成的毛澤東傳統以及鄧小平傳統。
新三統背後,實際上是世界的新三統。首先,儒家文化是世界是最為成功的文化,它主導中國二千多年,在這一時段中國是世界是最發達、最開明的國家。著名學者陶希聖就把戰國以後的中國稱為“前資本主義社會”,《儒家氣學新論》則為之重建命名為“天畝社會”。第二,唯物主義的背後是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這已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精神財富之一。最後,是歐洲開創的資本主義傳統,它至今仍是當今世界的主流。這樣從全世界的角度看,人類是三個最大的現代性傳統,即:中國的天畝社會、近代的社會主義社會、和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
儒教的陰本陽主論的教義改革,其實就是在哲學上把“中國性的孔子傳統、毛澤東傳統、鄧小平傳統及世界性的天畝社會傳統、社會主義傳統、資本主義傳統”的思想精華融合到一起,這就是新通三統。
新通三統的目的,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儒教宗教改革,打通了現今這三個互不相融的三個傳統,使自己成為三者的共同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精華是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西方思想的精華是二元論和個人主義。因此把它們融入到儒家文化的陰陽學說之中,就形成“陰本陽主”的新理論:
①陰陽可分割為陰陽兩個元素的二無論和對立統一的辯證法,這使得儒、西、馬在最核心的哲學上統一起來。②就團隊精神與個人主義而言,前者屬性為陰,後者屬性為陽,陽為主,因此當以個人主義為主導。③就物質與意識而言,意識的屬性為陰,物質的屬性為陽,陽為主,因此當以唯物為主導。這樣一來,個人主義、唯物主義也在陽主論下統一起來。
甘陽先生在《通三統》中認為:在中國,只有首先堅持社會主義理念和價值,自由的理念和價值才能真正建立,如果放棄社會主義,自由在中國就很可能成為少數人的自由、富人的自由、老闆的自由,而不是最大多數勞動者的自由。同時,只有在堅持中國文明(註:此指儒教)自主性的前提下,自由才可能真正在中國生根,否則所謂自由很可能只是買辦主義、半殖民地主義和自我奴化的別名。
儒教的宗教改革從教義上來說,就是把中國的發展奠定於正義的基礎上,使中國人獲得真正的自由、民主、和諧、仁愛和幸福。
重建儒教與中國的文藝復興
必須肯定,當今中國物質財富的發展是推動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個巨大力量。在經濟生產過程中,人們發現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與一國的文化建設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價值和科技實力一樣強大,比如麥當勞、肯德基,其實就是向人們輸出一種生活價值觀念。中國人不能只生產電視機,還必須輸出價值觀,這些導致中國人開始向傳統文化追尋精神價值的力量。這時卻發現我們的精神家園早已燒掉了,中國人早已失魂落魄了。
而反觀中國的民間藝術卻方興未艾,前所未有的繁榮,發現中國真正的東西還在,因此回歸傳統文化已是重建民族精神家園的必然選擇。一切告訴我們,只有復興傳統文化,才能找到中國的人的精神家園。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種,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也不是經濟的,科技的,而是文化的!而近代以來中國的衰落正是由於中國文化衰落的緣故,因此,這場文藝復興運動必然會重振中國文化,為中國的崛起提供強大的、內在的、恆久的思想驅動力。文藝復興不僅能給國人帶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還能為這個國家的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文藝復興起源於14—17世紀歐洲的義大利,是歐洲出現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一場光彩奪目的思想文化運動,對解放人們思想,發展文化、科學,起了巨大歷史作用,並取得了豐碩與輝煌的成就。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前提。
近代中國一直期望著產生中國的文藝復興,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學者們就說自己發展的文化運動就是中國的文藝復興,但歷史的發展表明,這場文化運動,並沒有創造出人們普遍期待的文化成就。究其原因,其實文化運動是包涵著兩個部分,一半是新思想的創造,另一半是對新思想的固化和整合,而中國就缺少後半部分。反觀歐洲的文藝復興,卻是很完整的,其新思想創造是由文藝復興和文化啟蒙運動來完成的,而文化整合工作是由清教宗教改革完成。
這些啟示著中國人必須對儒教進行宗教改革,以完成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新思想的整合固化工作。
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發生的第二個思想解放運動。它將文藝復興提出的以人性為中心考察一切,提高到用理性去思索,批判專制主義、教權主義,號召消滅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它在政治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啟蒙思想家宣傳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對歐美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是向著反宗教的方向發展,因此自由、民主、科學、理性、人權逐步成為社會的主題。但是最初這些力量卻是從古希臘傳統中尋找到思想的源泉。因此,文藝復興決不是復古,而是在溫故中創新,是彰往察來式的思想進步。文藝復興為我們提供的借鑑理念是:文化的復活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創新只能通過復興才能實現的,反過來說,沒有復活也就沒有興盛。在今天,我們為什麼談中國的文藝復興,目標也正是要溫故知新,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我們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
但再偉大的文藝復興成果如沒有進行有效的整合,其結果也是悲哀的,因為當人性沒有約束時,只是一味被實用主義所左右時,人性本惡的一面就顯現出來,這一點與中國法家是非常相似的。文藝復興所倡導的個性解放及自由主義,很快就發展為縱慾主義、無政府主義,甚至是法西斯主義等。這對當時的文藝復興國家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例如,一戰和二戰,德國法西斯等,其實都與人性的過度擴張有著直接的關係。
追其原因,都是由於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雖然張揚了人性、人慾,但卻無法把其中的精華思想固化下來,建立一以正義為前提的思想信仰體系。文藝復興思想精華的固化,即文化的整合工作,是由其後的宗教改革完成的。
對儒教進行宗教改革,來重建儒教,就是在完成中國的文藝復興,是對中國新文化運動最強力的文化整合。因為儒教教義改革的本身就號稱是儒家文化、唯物主義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三者歸一,是“新通三統”。
可以想像,儒教重建之後,中國乃至世界都將開啟新的文化時代,無論是儒教傳統、社會主義傳統、資本主義傳統等所代表的文化領域都會全力爭奪、鞏固自己的文化陣地,可以說一場全新文化運動、新百家爭鳴將由儒教重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