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在東南亞

儒學在東南亞的傳播,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儒學於2000年前傳入越南。其後,又在各種歷史條件下,或通過越南,或直接由中國先後傳入東南亞其他國家,對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倫理道德的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尤以對越南的影響最為深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學在東南亞
  • 定義:儒學在東南亞傳播與發展的過程
傳播背景,傳播原因與途徑,影響,

傳播背景

東南亞即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汶萊。中國與東南亞各國或山水相連,壤土相接;或隔海相望,相去不遠。相距較遠的地方水、陸交通也很方便。地理環境為中國與東南亞的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早在2000年前,儒學便伴隨中國與這一地區的交往而傳入。因東南亞各國與中國國家關係的性質不同,交往歷史長短不一,深淺程度各異,因而接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時間及程度亦各不相同。歷史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國家關係大致有三種類型:①中越關係型:中越關係的前半期,越南是中國的“郡縣”,屬於中國版圖的一部分,後半期是中國的“藩屬”、“鄰邦”,因而自古關係極為密切。儒學傳播持續時間最長,涉及範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屬於“儒學文化圈”的一環。②中柬關係型:高棉歷來是遣使來貢中國的鄰邦。中國與緬甸等國關係亦如此。1789年乾隆皇帝規定緬甸向中國10年一貢。③中老關係型:中國與寮國交往時斷時續。中國在政治上從未起控制作用。處於後兩種關係的國家,雖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儒學的影響,有的影響也較深,但與越南則不能相比。但無論與中國的關係如何,其接受儒學和傳播儒學的過程都是很複雜的,不僅受中國和其本國歷史發展及與中國關係狀況的制約,而且受與其他國家關係的影響,還與儒學本身的發展相關。因此,儒學在東南亞各國的命運亦不盡相同。

傳播原因與途徑

儒學在東南亞的傳播,歷史悠久,地域廣泛。其傳播原因與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大批中國移民廣布於東南亞各國。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便有中國人移居東南亞。之後隨著中國與各國關係的發展,因各種政治、經濟及軍事原因,更加促進了這種移民活動。據統計,華族於1959年在東南亞達987萬,占當地人口的5.3%;在新加坡占當地人口的76.8%。從古至今,華人不斷地移居東南亞,必然把早在漢武帝時便已在中國占居統治地位,之後成為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儒家學說帶到東南亞。移民中有不少文人學者,如東漢時的劉熙和三國時的程秉、薛綜,唐時的劉禹錫,明末的朱之瑜等,均曾流寓越南,在越傳播儒學。但多數移民文化層次不高。其中有軍人、商人和其他海外謀生的勞動人民。這些人儘管文化層次不高,可他們從家庭和社會上所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尤其是忠孝信義等道德觀念,卻植根很深,他們本身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和生活習俗便充滿濃厚的儒家精神和色彩。移居東南亞後,他們不僅自己仍然事親以孝,兄友弟恭,出外謀生恪守信義,而且還影響當地居民。史載,元代去緬甸的華商十去九不還,他們在緬便“教以詩書禮樂”,使知行禮讓,而至社會上竟“與中國之風無間然矣”。在印尼,促進儒學傳播的主要也是中國移民及其後裔土生華人。他們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和印尼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橋樑。在印尼他們雖然不同程度地被同化,但都仍保留著某些傳統的儒家道德觀念和獨特的儒家文化色彩,其禮節儀式、風俗習慣仍近似中國。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對印尼當地居民產生影響,使各種宗教的信奉者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儒家思想,尤其是中庸之道。在高棉,自公元1世紀以來,不斷有華人移柬,將儒家文化傳至高棉。17世紀中葉赴柬的莫玖、莫天賜父子,便曾在柬建孔廟,祀聖人,大力傳播儒家文化。華人比例最高的新加坡,儒家思想影響就更大。只是儒學傳人東南亞後,與各國固有的宗教和思想及他國傳人的宗教和思想相撞擊,命運不盡相同。在越南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在新加坡,經長期的民間流傳後,20世紀80年代開始受到政府的重視。而在其他國家,多數居民信仰各種宗教,儒學在這些國家歷史上從未占居過支配地位,現在亦不如其他宗教思想影響大。
②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國家問的頻繁交往。交往關係最深的是越南。自公元前214至975年的千餘年,越南內屬中國,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中國派往越南的地方官便以儒家思想治理越南。其他如高棉、緬甸等國,與中國經常互有使節來往,亦將儒學傳人他們的國家。寮國等雖與中國無定期朝貢關係,但官方交往也很多。這種國家間的交往對儒學傳播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③興辦儒學教育。大批華人來到東南亞,儒學傳到了東南亞,各國先後辦起儒學教育。儒學教育最發達的是越南。早在秦時中國派往越南的地方官趙佗便以詩書化訓國俗,以仁義固結人心,使“文教振乎象郡(越南)”。之後2000年中,越南的儒學教育越來越發達,逐漸形成一個嚴密的儒學教育網,並使儒學教育由學校擴展到社會,極大地推動了儒學的傳播與發展。其他國家亦辦有規模大小不等,水平高低不一的儒學教育。新加坡19世紀40年代便興辦教授儒學的學堂,20世紀80年代又在學校開設儒家倫理課,並在全社會倡導儒家倫理。此外東南亞有的國家還向中國派遣留學生。1371年泰國首次派留學生來中國,留學生在國子監學習的便是儒學。他們學成後把儒學帶回自己的國家。
④修建孔廟祭祀孔子。東南亞許多國家建有孔廟。建孔廟最早的是越南,1070年便在首都升龍(今河內)修建文廟,祭祀孔子。之後孔廟越修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祭札亦越來越隆重。孔子被尊為“文宣王”、“至聖先師”,並逐漸被偶像化、神聖化。儒學亦被儒教化。17世紀高棉華人亦建孔廟祀孔子。1906年印尼爪哇島泗水埠華商張濟安等稟請在該埠建立孔子廟堂,孔廟建成後,華人學生學董春秋致祭,各埠亦於是取法,使儒學得以弘揚。19世紀80年代新加坡曾一再討論建立孔廟問題,今天的新加坡仍有高大的孔子塑像。菲律賓的寺廟內也供奉有儒教神像。此外在東南亞某些國家還建有岳王廟和關帝廟。岳飛和關羽是忠義的象徵,此雖非直接祀孔,卻也起到傳播儒家思想的作用。
⑤輸入與印製儒家經典和貫穿儒家思想的文學及史學著述,並創辦各種宣傳儒學的報刊。早在三國時期士燮治理交趾(越南)時便“教以詩書”。之後儒經通過各種渠道進入越南和東南亞其他國家。東南亞國家也自行刻印。由是儒經日漸增多。現在各國均擁有數量不等的儒家經典。即使像緬甸這樣的佛教國家也不例外。18世紀末緬甸來使孟乾便曾帶回《朱子全書》等大批儒書。此外《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文學名著及許多史書亦先後傳人東南亞。這些書籍被翻譯成東南亞國家的文字廣為流傳。
⑥以儒學為準科舉取士。1075年越南開始仿中國實行以儒學為準的科舉取士,直到20世紀初方才廢除。科舉制度使儒學與仕途結合,極大地推動了儒學在越南的傳播。這一制度在其他國家未見實行。
⑦聘請中外儒學家,成立儒學研究機構,開展儒學研究並組織與參加國際性儒學研討活動。在東南亞自古儒學研究便很活躍,研究內容包括對儒經的翻譯、注釋和對儒學內容的論述與闡發。著、譯作品極為豐富。越南的胡季葷15世紀初便開始以本國文字“字喃”翻譯儒家經典。現在四書、《易經》、《孝經》、《三字經》、《明心寶鑑》等均有越文譯本。印尼土生華人也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孝經》及《三字經》、《二十四孝》、《朱子家訓》、《百孝圖》等譯為中華一馬來語、爪哇語、望加錫語等方言。1949年《詩經》亦被譯成印度尼西亞文。馬來西亞的土生華人也把儒經翻譯成本國文字。其他貫穿儒家思想的文學及史學著述均大量被翻譯成東南亞國家文字。如泰文譯本的《三國演義》,不僅在泰國而且在寮國廣為流傳。對儒家思想的研究更受到重視。越南古代便出現過朱安、張漢超等儒學家,近世出版有《儒教》、《易經索義》、《宗儒》等論著。新加坡也出版不少有關儒學的著作。同時各國還成立有儒學研究機構以及研究與宣傳儒學的文化團體。越南曾成立有“孔學會”、“古學會”,並辦有“明新月刊”、“亞洲文化”等弘揚孔孟之道的刊物。新加坡19世紀末成立有“圖南社”、“會賢社”、“麗澤社”、“中華孔教會”等文化會社。這些文化會社通過講演、徵文、征聯等形式宣揚儒家思想。此時新加坡還出版有《叻報》、《天南新報》、《日新報》等華文報紙,大力宣傳儒家思想。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加坡不僅成立了“東亞哲學研究所”和“儒學研究會”,還從中、美等國聘請著名儒學專家來新講學和幫助推行儒家倫理。新加坡還積極參加並組織國際儒學研討活動,努力把新加坡的儒學研究納入國際儒學研究的大潮之中,並使儒學研究為本國的經濟建設和道德文明建設及政權建設服務。
儒學通過以上途徑,逐漸傳遍了東南亞。

影響

儒學傳人東南亞後,對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倫理道德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
政治上,自古以來儒學便影響著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發展,尤以對越南的影響最深。儒學初傳越南,因當時越南社會遠較中國落後,儒學傳人後,加速了越南封建化的歷史進程,之後對建立、健全越南的封建制度亦做出了貢獻。理學階段的儒學更成為越南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作為越南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控制其思想界長達400餘年。其他國家雖不如越南受影響深,但其禮儀法度及各種行政、職官制度亦程度不等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即使到了近、現代,儒家思想在東南亞的政治生活中亦仍起作用。越南和新加坡等國的政治領袖,不少人學過儒學,如李光耀、王鼎昌、吳慶瑞等均有良好的儒學修養。至今他們仍然吸收儒家思想來加強政權建設,以儒家以德治國的主張治國安邦,不僅強調國家領導人要加強道德修養,以身作則,而且政府在學校和社會上亦大力推行儒家倫理。
經濟上,儒家重農的經濟思想也影響到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古代越南便在儒學影響下以農立國。1473年黎聖宗“親耕籍田”並“率群臣耕”。1674年黎嘉宗把“勸課農桑”作為地方官治理地方的要務。近世新加坡更把儒學套用於現代化的經濟發展,認為發展經濟企業必須搞好人事管理,職工必須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而儒家以禮待人、講究信用、尊重他人、以和為貴的思想,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協調。儒家主張上司對下屬要寬厚謙和,下屬則應忠於職守。這種強調上下合作的思想有助於現代企業的人事管理。儒家注重學習、敬業樂群的思想則被用來培養良好的工作態度。
文化教育是這一地區受儒學影響最深的領域之一。越南受影響最大。古代越南既無文字亦無學校。漢字和儒學的傳人為學校的出現創造了條件,隨後越南出現學校教育。且越南自古以來無論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均與儒學結有不解之緣。古代越南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學到私學、從高等教育到初等教育、從學校教育到家庭及社會教育實行的均是儒學教育,使越南從養士制度到取士制度全面儒學化。越南亦尊孔子為“至聖先師”,近世更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尊孔讀經不僅是中國也是越南封建教育的特點。新加坡華人19世紀也辦有崇文閣、萃英書院、養正書室等傳授儒學的學堂。這些學校主要學習四書、五經(見六經)。辦學目的是使“斯文蔚起,人人知周孔之道”,進而使整個國家“化為禮儀之邦”。至今新加坡的學校里和社會上仍然以儒學為內容進行道德教育。孔子的師德仍是教師學習的榜樣。其他國家自儒學傳人後也都先後辦有以尊孔讀經為特點的學校。此外東南亞華人還辦有不少宣傳儒學的報刊,成立有研究和宣傳儒學的學術團體和文化會社。東南亞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文化發展在古今均打有儒學的深刻烙印。
儒家的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極大地影響著東南亞道德文明的發展。從古至今各國均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儒家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教育方法來建設本國的道德文明。儒家的忠、孝、節、義、信、勇、仁、恕等道德規範不僅為華人所固守,也對原有居民潛移默化產生作用。古代越南儒學曾占統治地位,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也占支配地位,自王公大臣至平民百姓皆以儒家的道德準則立身處世,違者便要受到輿論譴責甚至懲罰。新加坡近兩個世紀以來均以儒家倫理推進道德文明建設,認為儒家注重修己愛人,強調推己及人,講究自省慎獨,教人自尊尊人,以此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可以培養出道德高尚的人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