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惠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金惠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惠敏,1961年11月出生於河南淅川,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論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學位委員,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特聘研究員,陝西師範大學曲江學者特聘教授,英國國際權威期刊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編委,美國學術期刊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Los Angeles)編委,北美國際東西方研究學會副會長,奧地利克拉根福大學傳媒研究系客座教授。主編《差異》學術叢刊(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外人文思想研究中心執行主任(1998-2007),上海外國語大學211講座教授(2009-2012),河南大學黃河學者(2004-2006)、省(政府)特聘教授(2006-2011)。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文化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惠敏
  • 外文名:Huimin Ji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淅川
  • 出生日期:1961年
  • 職業:研究員、教授
  • 畢業院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 主要成就:文化理論、比較哲學、美學
  • 代表作品:媒介的後果、積極客群論、全球對話主義、後儒學轉向、消費他者
學人檔案,獲獎情況,最近發表,重要論著,中文著作,英文著作,承擔課題,對外交流,觀點掃描,

學人檔案

簡介:
金惠敏,河南淅川人,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論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學位委員,陝西師範大學曲江學者特聘教授,英國國際權威期刊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編委,美國學術期刊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Los Angeles)編委,北美國際東西方研究學會副會長,奧地利克拉根福大學傳媒研究系客座教授。主編《差異》學術叢刊(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外人文思想研究中心執行主任(1998-2007),上海外國語大學211講座教授(2009-2012),河南大學黃河學者(2004-2006)、省(政府)特聘教授(2006-2011)。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文化理論。
學歷:
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
1987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外文系,獲碩士學位。
199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獲博士學位。
1998年9月-1999年9月在美國加州大學批評理論研究所(Irvine)做博士後研究(聯繫導師為Mark Poster, Gabriele Schwab)。

獲獎情況

1、英文專著Active Audience: A New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a Key Concept of Cultural Studies(Bielefeld: Transcript, 2012) 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類三等獎(2015)。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是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成果獎,每三年評選一次。
書影書影
金惠敏
2、專著《意志與超越——叔本華美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 22.6 萬字)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文學研究所優秀成果一等獎,2001年。
金惠敏
3、專著《媒介的後果——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台灣商務印書館繁體字版,2005年6月;人民出版社簡體字版,2005年12月,15.2萬字),獲河南省第五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省部級,政府獎),2009年8月。
書影書影
4、論文《叔本華的想像論及其可能的價值》(《文學評論》1998 年第4期)獲文學研究所優秀論文獎,2000年。
5、論文《在言辭與意義之間》(《文藝研究》2002年第5期)獲中國中外文論學會優秀論文獎,2004年。
6、主編《西方思想家研究》叢書獲第12屆“中國圖書獎”(獲獎公告見《光明日報》2001年2月20日)。
7、主編《大師私人話語系列》(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年),其中《煙雨故園路——荷爾德林書信選》獲新聞出版總署第六屆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三等獎。

最近發表

1、《由“術”而“道”:老莊整體性技術觀研究》,《哲學研究》2015年第6期。
2、《整體與直覺——海森伯美學思想管窺》,《哲學研究》2014年第8期。
3、《符號與財產——對老子文本的一種後結構主義解讀》,《哲學研究》2013年第8期。
4、《技術與感性——在麥克盧漢、海森伯和莊子之間的互文性闡釋》,《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1期。
5、《文化理論究竟研究什麼?》,《文藝爭鳴》2013年5月號。
6、《價值星叢——超越中西二元對立思維的一種理論出路》,《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7期。
7、《語言技術的否定辯證法——試論莊子“道言”的可能性》,《甘肅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
8、《論“內通”非“通感”——錢鐘書道家通感論接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9、《全球化時代的真理與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

重要論著

論文(中外文)
1. 《圖像增殖與文學的當前危機》,《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1.8萬字
2. 《審美化研究的圖像學路線》,《文學評論》2012年第2期,1.43萬字
3. 《走向全球對話主義——超越文化帝國主義及其批判者》,《文學評論》2011年第1期,1.82萬字
4. 《20世紀西方美學的四個問題》,《文學評論》2009年第3期,1.05萬字
5. 《作為哲學的全球化與“世界文學”問題》,《文學評論》2006年第5期,1.4萬字
6. 《從形象到擬像》,《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0.7萬字
7. 《趨零距離與文學的當前危機》,《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1.8萬字
8. 《在虛構與想像中越界》,對話,《文學評論》2002年第4期,1.2萬字
差異差異
9. 《施萊爾馬赫解釋學的現代之維》,《文學評論》2001年第6期,1.15萬字
10. 《叔本華的想像論及其可能的價值》,《文學評論》1998年第4期,1.37 萬字
11. 《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論綱》,《文學評論》1987年第4期,1.8 萬字
12.《整體與直覺——海森伯美學思想管窺》,《哲學研究》2014年第8期,第122-126頁
13. 《符號與財產——對老子文本的一種後結構主義解讀》,《哲學研究》2013年第8期,第49-58頁
14.《球域化與世界文學的終結》,《哲學研究》2007年第10期,1.01萬字
15. 《孔子思想與世界和平——以主體性和他者性而論》,《哲學研究》2002年第2期,1.2萬字
16. 《從超絕到經驗》,《哲學研究》2000年第10期,1.18萬字
差異差異
17. 《論叔本華的美學本體論》,《哲學研究》1995年第10期,1.4萬字
18. 《消費時代的社會美學》,《文藝研究》2006年第12期,1.63萬字
19. 《在言詞與意義之間》,《文藝研究》2002年第5期,1.45萬字
20. 《尼采與中國的現代性》,《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 1.33萬字
21. 《主體性與另類性》,對話,《文藝研究》2000年第1期, 1.44萬字
22. 《論叔本華的審美認識論》,《文藝研究》1997年第2期, 1.3萬字
23. 《形上學的毀滅》,《外國文學評論》1987年第2期,1.2萬字
24. 《意義的誕生》,《外國文學評論》1988年第4期,0.95萬字
25. 《叔本華論瘋癲與藝術創作》,《外國文學評論》1997年第3期,1.23萬字
差異差異
26. 《永遠的修辭性閱讀》,對話,《外國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0.95萬字
27. 《自然與文化的解構限度——思考在德希達“之後”》,《外國文學評論》2008 年第4期,1.4萬字
28. 《抵抗的力量決非來自話語層面——對霍爾編碼/解碼模式的一個批評》,《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2期,1.23萬字
29. 《抵抗的客群詩學——<積極客群論>英文版自序》,《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2期,0.71萬字
30. 《“圖像—娛樂化”或“審美—娛樂化”——波茲曼社會“審美化”思想評論》,《外國文學》2010年第6期,0.75萬字
31. 《理論沒有“之後”——從伊格爾頓<理論之後>說起》,《外國文學》2009年第2期,0.48萬字
32. 《一個定義,一種歷史——威廉斯對英國文化研究發展史的理論貢獻》,《外國文學》2006年第4期,0.6萬字
33. 《主體的浮沉與我們的後現代性》,《外國文學》2001年第6期,0.42萬字
書影書影
34. 《無限的他者——對列維納斯一個核心概念的閱讀》,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2005年第3期,1.3萬字
35. 《孔子的仁學:一個後現代性的閱讀》,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2003年第4期,1.25萬字
36. 《論叔本華哲學的經驗主義》,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2000年第12期,2.1萬字
37. 《科學主義與德國現代解釋學的創立》,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2001年第12期,2萬字
38. 《抵抗的力量來自何處;:試論戴維.莫利的積極客群論》,台北《文化越界》第1卷,第6期,2011年9月,2.8萬字
39. 《孔子思想與主體性問題》,台北《孔孟學報》2002年(總)80期,1.9萬字
40. 《內部感覺與自在意志》,台北《哲學雜誌》2001年1月(總34期),1.2萬字
41. 《尼采與現代性問題》,台北《哲學雜誌》2001年11月(總37期),1.6萬字
42.The Constellation of Values: A Possible Path out of the Impasse of China-West Opposition, in Telos (abstracted by SSCI & A&HCI), 2015 Summer (171), pp. 118-123.
43.Bashir Makhoul's Installation ‘Enter Ghost, Exit Ghost’: The Revenge of Images or Imaging,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12, vol. 29, 7/8, pp. 358-371. (abstracted by SSCI etc.
44. Rubbish as a Consequence of Industrialisation,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11, vol. 28 (7-8), pp. 354-357. (abstracted by SSCI etc.
45. Active Audience and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David Morley,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11, vol. 28 (4), pp. 124-144.abstracted by SSCI etc.
46. Simulacrum: An Aesthetization or An-esthetization,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vol. 25, 6, 2008, pp. 139-147.abstracted by SSCI etc.
47. Redefining Global Knowledge,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07, vol. 24, 7/8, pp. 276-280.abstracted by SSCI etc.
48. Neo-Confucianism and Post-Isms, inApoklypsa, vol. 66, 2003, Ljubjana, pp.133-143.
49. Literatura kot dejianje prestopanja meje, Intervju-Dialog s Professorjem Dr. Wolfgangom Iserjem, inComparative Literature, vol. 25, Nr. 2, Ljubjana, December 2002, pp. 77-88. (註:此文塞爾維亞語)
50. The Genealogies and Possible Futures of Cultural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Tony Bennett, inCultural Politics(Oxford: Berg), vol. 4, no. 2, 2008, pp. 161-182.
51. Für einen globalen Dialogismus: Zur begrifflichen &Uuml;berwindung des &raquo; kulturellen Imperialismus&laquo; und der damit verbundenen kritischen Positionen, in: Rainer Winter (Hg.),Die Zukunft der Cultural Studies: Theorie, Kultur und Gesellschaft im 21. Jahrhundert,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1, S. 197-218 .( 註:此文為德語)

中文著作

金惠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金惠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1、《消費他者: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文化圖景》,商務印書館,2014年。
金惠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金惠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2、《全球對話主義》,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
3、《積極客群:從霍爾到莫利的伯明罕範式》,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
4、《西方美學史》第4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金惠敏為第一作者,分卷責任人,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汝信總負責)。
5、《後儒學轉向》,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6、《媒介的後: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台灣商務印書館繁體字版,2005年6月;人民出版社簡體字 版,2005年12月。
7、《後現代性與辯證解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8、《意志與超越:叔本華美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2007年3月再版。
9、《反形上學與現代美學精神》,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 《解釋學 美學 實踐哲學》,譯著(伽達默爾、杜特),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初版,2007年3月重印(註:原文為德文)。
11、《閱讀行為》,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譯著(沃·伊瑟爾),主譯(註:原文為英文)。
12、《史詩論》,北嶽文藝出版社,1989年,譯著(保羅·麥錢特),主譯(原文為英文)。

英文著作

Huimin Jin: Active Audience: A New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a Key Concept of Cultural Studies,Bielefeld: Transcript, 2012.
本書是對英國文化研究伯明罕學派客群理論的研究,為英語世界關於這一主題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它不止是對伯明罕客群理論的學術性梳理和研究,更是對客群理論本身的推進,具有理論創新的意義。雷納·溫特教授評論說:"金教授提出了一個關於積極客群的新唯物主義概念。通過這一概念,他試圖確證,如果我們不是局限在話語的層面上,那么客群的經驗和實踐,客群的本真存在,就能夠得到恰當的理解。……金惠敏具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解釋學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使他能夠開闢和展現出新的研究指向和理論視角。”(譯文發表於《中國比較文學》2012年第1期)
英文著作封面英文著作封面
"在中國當下文學理論界,直接以西文討論西方熱點問題的論著並不多見。在這方面,金惠敏先生為當代文論家們腳踏實地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作出了榜樣。對金先生來說,這是他研究西方美學和西方文論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同時也是他多年以來持之以恆地走國際化學術之路的必然結果,我們相信,這僅僅只是一個漂亮的開端,不久的將來,金先生一定會出版更多更好的外文學術著作。”(摘自陳定家先生文章)
英文摘要(Abstract):
Despite a number of retrospective works on cultural studies, to date no other book dedicates itself to the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engagement with theactive audience theoryof theBirminghamSchooland its legacies.
However, this book is no mere reconstruction of active audience theory as Huimin Jin develops new theoretical insights initially through a critical review of Stuart Hall’s classical model of ‘encoding/decoding’ and close readings of David Morley’s groundbreaking ethnographic audience studies. Questioning the discourse model of the active audience proposed by Hall and Morley, Jin elaborates a new materialistic concept of audienc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承擔課題

1.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日常生活理論與當代審美意識形態研究》,2010年立項(10BZW010)
2. 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學理論基本問題與後結構主義批判》,2002年立項(02BZW002),2007年結項,等級為優秀
3.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比較詩學》(01AWW001)“闡釋與接受”卷,2001年立項(註:該課題由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組織,邀請所外學者參加;課題組由周啟超、劉象愚、金惠敏、史忠義等四人組成)
4.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方美學史》(四卷本,2001年立項,編號01BZX046,汝信先生為課題組總負責)第四卷負責人,並承擔部分撰寫任務,2006年底結項,結項等級為優秀
5.主持文學所重點科研項目《德國思想與新結構主義文論》,2000年立項,已經完成、結項

對外交流

1. 2011年11月8日-2012年01月31日,在美國紐約Fordham大學傳媒系做“高級研究學者”,聯繫人為北美媒介生態學會創始會長Lance Strate教授。
2. 2011年6月21-27日,應邀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參加麥克盧漢百年誕辰紀念大會,在會上做了題為《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與莊子的技術觀》的講演,主持人為Rob Shields教授。
3. 2009年7月榮獲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委“高級研究學者”訪美獎學金。
4. 2009年7月9日-17日應邀訪問英國,在利茲都市大學文化研究學院主辦的“霍加特:文化與批評”國際研討會上做“文化研究:從地域性到國際性”講演,論點被Sue Owen教授(謝菲爾德大學)引述。
5. 2008年10月21日-11月20日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為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大本營)進行學術訪問,研究課題為“資本主義的文化轉向與美學的社會化問題”,接待人為Axel Honneth所長、教授。
6. 2008年11月4日-7日應邀赴奧地利克拉根福大學傳媒系訪學,5日晚講演《當代理論中的自然與文化》,主持人為Rainer Winter教授。
7. 2007年4月22日-4月25日應新加坡國立大學英文系之邀參加“結構、符號和遊戲40年”(德希達)國際專家研討會,發言題目為《自然與文化:穿越德希達的思考》。
8. 2007年7月12-16日應邀參加日本東京大學主辦“無所不在的媒介”國際研討會,兩場演講(《媒介理性從不單獨作用》和《從詩經看中國古代的公共空間》)和一場主持。
9. 2006年11月—12月為波蘭科學院、捷克科學院和匈牙利科學院訪問學者。期間,在捷克科學院主辦的全球化地區會議上做了大會發言,題目是“全球知識的再界定”。
10. 2005年11—12月為英國學術院高級訪問學者,在劍橋、牛津、愛丁堡、諾丁漢等名校就“英國文化研究”做調研。
11. 2002年8月—11月在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系做客座教授,研究德國解釋學。
12. 2002年3月被外交部中國人民對外友協選為中美“孔子思想與當代世界”國際會議專家組成員,在哈佛大學、夏威夷大學主講“孔子思想的後現代闡釋”。
13. 2002年11月初受斯羅文尼亞哲學研究所、美學會之邀,在其主辦的“藝術與文化中的霸權”國際研討會上講演《全球化語境中的意識形態危機》。

觀點掃描

2、媒介美學
6、美學資本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