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儒學轉向”是金惠敏先生在其同名著作(《後儒學轉向》,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中對於儒學的當代發展所提出的一種新的理論期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儒學轉向
- 類型:哲學理念
簡介,金惠敏,
簡介
在金惠敏先生看來,後儒學不是後現代與儒學的簡單相加,而是儒學對後現代主義所突顯的那些當代世界的主要問題的回應。當前的中國現代性正在為“文化間性”的問題所困擾,全球化已不再是我們的外部,而正在向我們自身內化。面對當代世界的文化衝突,儒學要體現其當代活力、發揮其當代價值,就在於實現“後儒學轉向”,即使儒學借鑑後現代的理論資源進而對現代性展開批判。
金惠敏
先生指出:“與現代性西方在自然的征服中、在人的自然欲望的膨脹中建構主體性的方式完全不同,孔子指明了一條別開生面的後現代性的主體性建構之路:克己,虛我,愛人,換言之就是,主體性在對他異的承認、參與和責任承擔中完成其自身的建構。在這條道路上,列維納斯半途而廢,他要主體承擔對他者的責任,但認為這種責任來自於神的諭示;哈貝馬斯亦不能有始有終,他把主體與他者的交往扭轉為主體與主體的交往,但又以實質上的前一主體的理性作為交往的保證,——這有可能使他們重新退回西方文化中心論,退回絕對的形上學。而孔子則進一步主張,‘智’不是先天的,‘仁’不是本體性的,主體在通過與他者的交往而被建構出來之前應當構想為無,即不絕對化自我,不絕對化、神聖化和本體化自我所認定的目標,相反應當是在一個永遠沒有完結的與他異的相互作用中走向一個不能預先確定的主體性。孔子的主體性建構思想作為一個生活智慧無疑至今仍能指導我們作為個人如何立足於社會、成就於社會,而且其作為一個政治智慧也同樣能夠為我們作為一個民族如何處理自己的和他民族的利益、價值、文化之關係提供一個有益的思路。其作為生活智慧或政治智慧在今日之活力和有效性,源自於在一個主體間性的構架中主體與他者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為相互作用的兩極主體與他者的平等。如果今人尤其是今日的西方人真地渴望和平,無論是人際的、國際的或文化際的,那么就應當虛心地聽取孔子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