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府

彰德府

彰德府,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治所在安陽縣(今河南省安陽市)。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為彰德府。後彰德府轄區被河北河南各省劃分。

現在的河南省安陽市中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主幹道就叫彰德路,彰德路中段就是曾經彰德府西護城河的外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彰德府
  • 外文名稱:Changde Mansion
  • 別名:彰德路,鄴郡
  • 行政區類別:府
  • 所屬地區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 下轄地區:安陽、臨漳、內黃、湯陰、林縣、涉縣、武安
  • 政府駐地安陽縣(今河南省安陽市) 
  • 郵政區碼:455000
  • 地理位置:河南安陽一帶
  • 面積:2.19萬平方公里
  • 人口:戶七萬七千二百七十六
  • 方言:晉語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鄴城遺址,殷墟遺址,馬氏莊園,西門豹祠
  • 機場:安陽北郊機場
  • 火車站:安陽站
  • 史稱:安陽古城
史書記載,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狀況,軍事演習,名勝古蹟,

史書記載

《金史》地理志: 彰德府,散,下。宋相州鄴郡彰德軍節度,治安陽。天會七年仍置彰軍節度,明昌三年升為府,以軍為名。戶七萬七千二百七十六。縣五、鎮五。  安陽(倚。有韓陵山、龍山、洹水、防水。)鎮三(天祐、永和、豐樂。)  林盧(舊林盧鎮,貞祐三年十月升為林州,置元帥府。興定三年九月升為節鎮,以安陽縣水治村為輔岩縣隸焉。有隆盧山、洹水、漳水。)  湯陰(有牟山、羑水、盪水、通漕、羑里。)鎮一(鶴壁。)  臨漳(東山、漳水。)鎮一(鄴鎮。)  輔岩(本水治村,興定三年置。)

名稱由來

唐朝常常把兵士戍守的大範圍邊疆地區叫做“軍”,戍守的小範圍邊疆地區叫做“守捉”或“鎮”。安史之亂後,內地各州也紛紛效仿邊疆設定軍和鎮,戍守要地。唐廣德元年(763年),薛嵩成為相州刺史,兼相州、衛州等六州節度使,總攬六州軍事。大曆元年(766年),薛嵩被封為高平郡王,他的軍隊被稱為昭義軍,昭義軍最初戍守相州城。大曆十年(775),昭義軍轉戍磁州。從此,相州與昭義軍脫離。
安陽彰德府古城安陽彰德府古城
五代後梁初,相州隸屬天雄軍節度使管理。據《舊五代史·末帝紀》記載,後梁末帝貞明元年(915年),在相州城設定昭德軍,任命宣徽使張筠為節度使,轄相、衛、澶三州。後梁末期,張筠放棄相州,昭德軍遂撤銷。後唐滅掉後梁之後,相州又重歸天雄軍節度使。《資治通鑑·後晉紀》記載,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在相州城設定彰德軍節度使,把澶、衛兩州作為屬郡,彰德一名開始出現。後漢、後周和前朝的設定一樣。北宋依照舊制也在相州設定彰德軍,隸屬河北西路。
  • 從彰德軍到彰德府
宋建炎二年(1128年),相州被金攻陷。公元1129年,金政府在相州設定彰德軍。《金史·地理志》記載,公元1192年,金政府把相州升為府,用軍名給它命名,取名彰德府,隸屬河北西路,下轄安陽、湯陰臨漳三縣和林州。這就是彰德府產生的經過。
明代彰德府地圖明代彰德府地圖
金貞祐元年(1213年),彰德府城被蒙古攻陷。元朝時把彰德府改為彰德路,隸屬中書省,下轄安陽、臨漳、湯陰、輔岩等縣。元至元六年(1269年),元政府撤銷輔岩縣,把它劃入安陽縣。明代彰德府隸屬於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下轄安陽、湯陰、臨漳等縣和磁州。清代彰德府隸屬於河南省,最初轄區同明朝一樣。雍正三年(1725年),把直隸省大名府所轄的內黃縣劃入彰德府。清末,彰德府共轄安陽、湯陰臨漳武安等七縣。
民國成立後,撤銷安陽縣,把其轄區劃歸彰德府。1913年,撤銷彰德府,暫時把府直轄地改為彰德縣。不久,正式定名為安陽縣,隸屬河南省河北道。1937年11月4日,安陽城被日軍侵占,日偽政權把安陽縣改稱為彰德縣,直至抗日戰爭勝利。1945年9月以後,彰德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就不復存在了。

歷史沿革

彰德一名起源於唐代的昭義軍,形成於五代時期的後晉,時為彰德節度使地。
安陽彰德府古城安陽彰德府古城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為彰德府。沿襲宋制屬河北西路。元改為彰德路,屬中書省。明初復為府,改屬河南布政使司。這是安陽沿革史上一大變遷。自漢以來,漳洹流域一直是河北大政區的一部分。
洪武元年(1368年)明將徐達從行在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出發,攻打河北的衛輝、彰德諸路,攻下後即置彰德府,屬設在汴梁的中書分省管轄。次年改中書分省為河南等處行中書省,九年又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從此彰德府屬下各縣改屬河南,至清沿襲不變。1913年廢府。
明清以後的安陽是河南北部的一個中等城市。明洪武元年改建的彰德府城,周圍僅9里130步。永樂二年(1404年)封朱高燧趙王於此。建王府於彰德府城內。今市內高閣寺,為其舊址。
清代安陽地位無顯著變化,至清末光緒年間,安陽境內的京漢鐵路修成(計長37.5公里)後,又有支線通六溝河煤礦,於是給安陽城市的經濟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當時洹水為安陽境內的惟一水運航道,下至內黃入衛,南至楚旺、道口,北至天津,有航船往來,故水陸交通便利。宣統元年(1909年)袁世凱以“回籍養病”為由,伺機東山再起。他不去故里項城,而隱居於安陽洹上村,實因這裡臨近鐵路,隨時可與北京保持聯繫之故。
安陽彰德府古城安陽彰德府古城
辛亥革命後,廢彰德府留縣。
1949年8月劃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置平原省。安陽地區歸其所屬。同年劃安陽縣城區及近郊置安陽市,移安陽縣治水冶鎮,又析安陽、臨漳二縣漳河以南地置鄴縣,駐崇義集。廢了近千年的鄴縣又重新復置。
1952年撤消平原省,劃臨漳屬河北,(移治白壁集)、安陽屬河南。
1954年又廢鄴縣入安陽,於是殷鄴又合為一。同年6月遷安陽縣還治安陽市。
1958年12月截臨漳入磁縣
1961年7月析磁縣復置,至今不變。至此,原彰德府轄區被河北河南各省劃分而治。

行政區劃

金興定三年(1219)彰德府府治安陽,轄:安陽(今河南省安陽縣)、林慮(今安陽林州市)、湯陰臨漳(今臨漳縣)、輔岩(今安陽縣水冶鎮阜城村)5縣。
  • 安陽(倚。有韓陵山、龍山、洹水、防水。)鎮三(天祐、永和、豐樂。)
  • 林盧(舊林盧鎮,貞祐三年十月升為林州,置元帥府。興定三年九月升為節鎮,以安陽縣水治村為輔岩縣隸焉。有隆盧山、洹水、漳水。)
  • 湯陰(有牟山、羑水、盪水、通漕、羑里。)鎮一(鶴壁。)
  • 臨漳(東山、漳水。)鎮一(鄴鎮。)
  • 輔岩縣(本水治村,興定三年置。今安陽縣水冶鎮阜城村。)
明初府仍治安陽,轄:安陽、臨漳、湯陰、林縣(今河南省林州市)、磁州(今磁縣)、涉縣(屬磁州,今涉縣)、武安(屬磁州,今武安市)1州6縣。
清末府治仍在安陽,轄:安陽、臨漳、內黃、湯陰、林縣、涉縣、武安、共7縣。

經濟狀況

清末民初,安陽已開始有少量現代工業,例如紡紗、織布及食品加工業等,文化建設方面也設定了師範學校、中等學校及國小10餘所。但直至1949年,總的說來,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城市建設落後,是一座破舊的古城。1949年以來,安陽工業獲得很大發展,煤炭、鋼鐵、機械、紡織、化學、電力、建築、輕工、食品等工業興起,使安陽成了豫北的工業基地。

軍事演習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0月,清軍在彰德府舉行的南北新軍秋操大演習。參加這次野戰演習的北洋軍由第五鎮及第一混成協組成,段祺瑞為總統官;南軍為湖北的第八鎮和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協,張彪為總統官。兩軍共3.3萬餘人,馬5000匹,車1500輛。
全國各省各處前來觀操者200餘人,由袁世凱鐵良充任閱操大臣。署軍令司正使王士珍為總參議,署軍令司副使哈漢章為中央審判長,軍學司正使馮國璋為南軍審判長,軍學司副使良弼為北軍審判長。各省觀操大員一律被派為審判員。10月20日,袁世凱一行抵達彰德。22日至24日,進行正式作戰演習。25日,舉行閱兵式,並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兩軍將佐和中外觀操人員。

名勝古蹟

作為歷史上最早的古都,彰德府境內至今留下了許多名勝和古蹟。商代歷史博物館——殷墟已舉世聞名,三台(今在古鄴城遺址內,其中包括銅雀台金虎台冰井台)雖僅存殘基,但人們至此往往會發思古之幽情,憑弔六朝時的興衰!
其他如古樸的西門豹祠,造型獨特的文峰塔,名相韓琦的晝錦堂,雄偉壯麗的趙王府、風景優美的袁林等都是令人留連忘返的場所。如果要追溯彰德府地區早期人類的蹤跡,則小南海後岡遺址,足使人們感嘆中原文化的悠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