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脊炎

強脊炎

簡介,症狀,強直的症狀獨特,強直的臨床特徵,關節病變表現,病因,病理,多功能治療,調理保健,姿態護理,其他相關,婚育注意事項,

簡介

強脊炎實際是一種很古老的疾病,早在幾千年前從古埃及人的骨骼就發現有強直性脊柱炎的證據。距今2000年以前,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一種疾病,患病者有骶骨、脊椎、頸椎部的疼痛。

症狀

AS常見於16~30歲青年人,男性多見,40歲以後首次發病者少見,約占3.3%。本病起病隱襲,進展緩慢,全身症狀較輕。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動後減輕,並可伴有低熱、乏力、食慾減退、消瘦等症狀。開始時疼痛為間歇性,數月數年後發展為持續性,以後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強直,出現駝背畸形。女性病人周圍關節受侵犯較常見,進展較緩慢,脊柱畸形較輕。

強直的症狀獨特

1、背部或腰骶疼痛
強直炎強直炎
2、早晨起床是腰脊發僵,活動不利,稱之晨僵
3、上升性疼痛,即自骶部向上蔓延疼痛
4、遊走性胸痛
6、非對稱性外周(肢體)關節炎
7、脊柱活動受限,甚至部分僵直
8、全身疲乏、短氣、乏力
9、視力減退或有虹膜炎

強直的臨床特徵

(一)全身症狀
絕大多數的強制性脊柱炎發病於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強制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二)局部表現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為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2.周圍大關節炎症35%的強制性脊柱炎可有周圍關節炎,以髖關節最為常見。通常為雙側性,起病慢,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3.關節外骨骼壓痛點 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嵴、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
4.骨骼外病變 主要為眼部病變,可有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5.胸廓擴張度減弱 隨著病變向胸段脊柱發展,肋脊關節受累,此時出現胸痛,並有放射性肋間神經痛。只有少數病人自己發覺吸氣時胸廓不能充分擴張。因肋脊關節強直,在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不能活動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最大限度吸氣與呼氣,於第四肋間處的活動度可達5cm以上。不足5cm者應視為胸廓擴張度減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後期時,由於重度脊柱後凸與喪失胸廓擴張能力,使肺通氣功能減弱。

關節病變表現

AS病人多有關節病變,且絕大多數首先侵犯骶髂關節,以後上行發展至頸椎。少數病人先由頸椎或幾個脊柱段同時受侵犯,也可侵犯周圍關節,早期病變處關節有炎性疼痛,伴有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有僵硬感,晨起明顯;也可表現為夜間疼,經活動或服止痛劑緩解。隨著病情發展,關節疼痛減輕,而各脊柱段及關節活動受限和畸形,晚期整個脊柱和下肢變成強硬的弓形,向前屈曲。 ⑴骶髂關節炎:約90%AS病人最先表現為骶髂關節炎。以後上行發展至頸椎,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腰痛,腰骶部僵硬感,間歇懷或兩側交替出現腰痛和兩側臀部疼痛,可放射至大腿,無陽性體徵,伸直抬腿試驗陰性。但直接按壓或伸展骶髂關節可引起疼痛,所以不象坐骨神經痛。有些病人無骶髂關節炎症狀,僅X線檢查發現有異常改變。約3%AS頸椎最早受累,以後下行發展至腰骶部,7%AS為幾具脊柱段同時受累。
強直炎強直炎
⑵腰椎病變:腰椎脊柱受累時,多數表現為下背前和腰部活動受限。腰部前屈、扣挻、側彎和轉動均可受限。體檢可發現腰椎脊突壓痛,腰椎旁肌肉痙攣;後期可有腰肌萎縮。
⑶胸椎病變:胸椎受累時,表現為背痛、前胸和側胸痛,最兵器一駝背畸形。如肋椎關節胸骨柄體關節、胸鎖關節[19、20]及肋軟骨間關節受累時,則呈束帶狀胸痛,胸廓擴張受限,吸氣咳嗽或打噴嚏時胸痛加重。嚴重者胸廓保持在呼所狀態,胸廓擴張度較正常人降低50%以上,因此只能靠腹式呼吸輔助。由於胸腹腔容量縮小,造成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礙。
⑷頸椎病變:少數病人首先表現為頸椎炎,先有頸椎部疼痛,沿頸部向頭部臂部放射。頸部肌肉開始時痙攣,以後萎縮,病變進展可發展至頸胸椎後凸畸形。頭部活動明顯受限,常固定於前屈位,不能上仰、側彎或轉動。嚴重者僅能看到自己足尖前方的小塊地面,不能抬頭平視。
⑸周圍關節病變:約半數AS病人有短暫的急性周圍關節炎,約25%有永久性周圍關節損害。一般多發生於大關節,下肢多於上肢。有人統計,周圍關節受累率,髖和肩為40%,膝15、5,踝10%,足和腕各5%,極少累及手。解放軍總醫院報導80例AS,髖關節受累率為徵候(100%);活動受限(64%)、屈曲攣縮(38%)、肌肉萎縮(25%)、發生關節強直(37%),是AS病人的主要致殘原因;髖部症狀出現在發病後5年內者占94%,提示AS發病頭5年如未累及髖關節,則以後受累的可能性不大。
肩關節受累時,關節活動受限疼痛更為明顯,梳頭、抬手等活動均受限。侵犯膝關節時則關節呈代償性彎曲,使行走、坐立等日常生活更為困難。極少侵犯肘、腕和足部關節,侵犯於部分節者更為罕見。
此外,恥骨聯合亦可受累,骨盆上緣、坐骨結節、股骨大粗隆及足跟 部可有骨炎症狀,早期表現為局部軟組織腫、痛,晚期有骨性粗大。一般周圍關節炎可發生在脊柱炎之前或以後,局部症狀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易區別,但遺留畸形者較少。

病因

強脊炎是不是遺傳病還沒有定論,但是90%強脊炎患者是有遺傳因素的。所以強脊炎是一種與遺傳有密切關係的疾病。研究表明強脊炎與HLA-B27 的關係及為密切,強脊炎的發病與HLA-B27有直接關係,即強脊炎與人類白細胞抗原相關性最強,HLA-B27陽性者中80%並不發生強脊炎,而強脊炎患者中有10%為HLA-B27陰性。故HLA-B27陽性不一定發生強脊炎,HLA-B27陰性也不一定不發生強脊炎,更不能認為HLA-B27陽性就是強脊炎。 可以肯定地說強脊炎家族人群只有個別人會成為強脊炎患者,大部分人終身不發病。強脊炎地家族遺傳性早已受到醫學界的重視,1964年Kell-gren在對強脊炎家族的普查時發現,該病患者家屬中的平均患病率為4%,而全國人口平均患病率僅為0.1%,兩者之間發病率竟相差40倍,說明家族遺傳性確與強脊炎的發病有關。Brewerton 等1973年在強脊炎病人的組織分型中獲得明顯基因因素的證據,他們在75例典型病人中,發現72例HLA-B27陽性,占96%,在其60名一級親屬中31名(占51%)中HLA-B27為陽性,而在75名對照組中,HLA-B27僅3例陽性,占4%,說明HLA-B27陽性者與強脊炎發病關係密切。由於HLA系統與血型抗原一樣,是由遺傳決定的,因此遺傳是強脊炎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HLA-B27陽性人群中,該病的發病率大約占20%,其餘80%不患此病,說明除遺傳因素外尚存在其他致病因素。
強直炎強直炎
臨床研究發現強脊炎的發病與人體自身的免疫失調有密切關係,強脊炎病人在免疫學檢查中發現,免疫球蛋白、Cf反應蛋白、C 、C 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這說明強脊炎與自身免疫功能有關,同時強脊炎還與全身炎症有關,強脊炎與全身各個臟腑關係密切,強脊炎與內科有關係。強脊炎最後累及全身骨骼關節,強脊炎與骨科有關係。所以強脊炎,為多學科疾病,是一種具有遺傳性的免疫性的骨內科疾病,在治療上要從自身免疫調節入手,結合消炎止痛,吸收死骨,早期控制病情,降低強脊炎的致殘率。

病理

AS病理的特徵性改變是韌帶附著端病(enthesopathy),病變原發部位是韌帶和關節囊的附著部,即肌腱端的炎症,導致韌帶骨贅(syndesmophyte)形成、椎體方形變、椎骨終板破壞、跟腱炎和其他改變。因為肌腱端至少在生長期是代謝活躍部位,是幼年發生AS的一個理要區域,至於為何好發於肌腱端,仍不明了。
病變最初從骶髂關節逐漸發展到骨突關節炎及肋椎關節炎,脊柱的其它關節由上而下相繼受累。AS周圍關節的滑膜改變為以肉芽腫為特徵的滑膜火。滑膜小血管周圍有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滑膜增厚,經數月或數年後,受累滑膜有肉芽組織形成。關節周圍軟組織有明顯的鈣化和骨化,韌帶附著處均可形成韌帶骨贅,不斷向縱向延伸,成為兩個直接直鄰椎體的骨橋,椎旁韌帶同椎前韌帶鈣化,使脊椎呈“竹節狀”。
隨著病變的進展,關節和關節附近有較顯著的骨化傾向。早期韌帶、纖維環、椎間盤、骨膜和骨小梁為血管性和纖維性組織侵犯,被肉芽組織取代,導致整個關節破壞和附近骨質硬化;經過修復後,最終發生關節纖維性強和骨性強直,椎骨骨質疏鬆,肌萎縮和胸椎後凸畸形。椎骨軟骨終板和椎間盤邊緣的炎症,最終引起局部骨化。
心臟病變特徵是侵犯主動脈瓣,使主動脈前膜增厚,因纖維化而縮短,但不融合,主動瓣環擴大,有時纖維化可達主動脈基底部下方。偶見心包和心肌纖維化,組織學可見心外膜血管有慢性炎性細胞浸潤和動脈內膜炎;主動脈壁中層彈力組織破壞,代之纖維組織,纖維化組織如侵犯房室束,則引起房室傳導阻滯
肺部病變特徵是肺組織事斑片狀炎症伴圓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浸潤,進而發展至肺泡間纖維化伴玻璃樣變。

多功能治療

強直性脊柱炎在醫學上是一種慢性的遷延性疾病,特點為腰、頸、胸段脊柱關節和韌帶以及骶髂關節的炎症和骨化,髖關節常常受累,其它 周圍關節也可出現炎症。本病起病隱襲,進展緩慢,全身症狀較輕。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動後減輕,並可伴有低熱、乏力、食慾減退、消瘦等症狀。開始時疼痛為間歇性,數月數年後發展為持續性,以後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強直,出現駝背畸形。女性病人周圍關節受侵犯較常見,進展較緩慢,脊柱畸形較輕。由於強直性脊柱炎是較為常見的疾病,病程纏綿,且易造成殘疾,故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16-25歲青年,尤其是青年男性,如出現下述症狀,則應特別警惕有無強直性脊柱炎可能。
強直性脊柱炎一般起病比較隱匿,早期可無任何臨床症狀,有些病人在早期可表現出輕度的全身症狀,如乏力、消瘦、長期或間斷低熱、厭食、輕度貧血等。由於病情較輕,病人大多不能早期發現,致使病情延誤,失去最佳治療時機。治療的目的的在於控制炎症,減輕或緩解症狀,維持正常姿勢和最佳功能位置,防止畸形。要達到上述目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採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療,包括教育病人和家屬、體療、理療、藥物和外科治療等。
所以,從治療的角度來講,活血通絡,通經化瘀,配合必要的牽引,固定作用,是我們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時常用到的方法,這些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病情,均可起到作用,但是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關鍵在於堅持。大多客戶強直性脊柱炎的不到有效的緩解,反覆遷延,不能徹底治癒,就在於得不到對症的方法和自身無法堅持治療。

調理保健

飲食調理
強脊炎的內因是腎脈督脈兩虛,外因為風寒,可用食療。
(1) 辛熱食品:能抗風濕祛寒邪,如辣椒、蔥、花椒、大料、茴香、大蒜有殺菌、抗病毒等作用,可預防腸道感染和病毒感染。冬季適當服薑湯以濕胃散寒。須視病情而定。
(2) 豆類:大豆、黑豆、黃豆等,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微量元素,有促進肌肉、骨骼、關節、肌腱的代謝,幫助修復病損的作用。可以治療以濕重為主的風濕骨痛,對身體沉重、關節不利、筋脈拘攣或麻木不仁、關節腫痛而重著不適的風濕病,效果較好。黑豆可治療風濕疼痛,用黑豆炒至半焦加入黃酒,治療關節酸痛有效,有胃炎者慎用。
(3) 果實食品:栗子有補腎強筋健骨的作用,對筋骨、經絡、風濕痹痛、腰膝無力極為有益。強脊炎是由於腎虛引起的筋骨、肌肉關節的病損。可生食、熟食,久服必強筋、健骨、補腎。將板栗搗爛敷患處可治筋骨腫痛;新鮮栗葉搗爛外敷,也能減輕肌肉、關節、皮膚的炎症。
(4)鮮河蝦500克,黃酒500克。
做法:將河蝦洗淨後浸於黃酒15分鐘,撈起,隔水燉服,分次食用,黃酒與河蝦可同食。
功效:具有濕腎壯陽,舒筋止痛的功效。
青梅有生津止渴、澀腸止痢的作用,對腹瀉患者有益,凡風濕骨痛、腰痛、關節痛均可用青梅擦患處,可止痛活血。
烏梅是梅的乾燥或未成熟的果實,對風濕痛有卓效,烏梅酸乾可劍陰,酸歸肝經,肝得滋養,對關節、筋骨疼痛、拘攣有緩解作用。
桑椹滋陰補血、櫻桃也可治風濕病。
此外,同樣是純天然食品,還有一種“補完替代醫療”來源於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即通過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來再生人體軟骨,從內部恢復脊椎纖維環軟骨的再生,藉以攻克強脊炎,上世紀80年代之後已成為各先進國家的全新嘗試。在歐洲,鋸峰齒鮫軟骨粉的萃取物已經被認定為藥品,美國OAM(替代醫療事務局)也把鋸峰齒鮫軟骨粉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進行研究和普及,而日本則採用鋸峰齒鮫軟骨粉作為代替醫療的一環運用於強脊炎的臨床,並歸納出最佳服用量為7.5g/天的統計數據,為人類徹底解決強脊炎帶來了新的曙光。

姿態護理

強脊炎患者的姿態護理直接決定著病人的關節功能是否能得到良好的恢復。除了急性期和嚴重期出現劇烈疼痛外,強脊炎患者應堅持進行姿態的矯正和關節功能的鍛鍊。患者在行走和站立時,均應盡力保持正常的姿態,病人應做到坐姿要正,站立要直,切不可為了避免腰背疼痛或疲勞而隨彎就彎,怎樣舒服怎樣做,這樣長期下去就可加速脊柱的畸形。
為了保持脊柱及關節的活動功能,病人應經常進行頸部、胸、腰椎各個方向的前屈、後仰、左右轉動等活動,為了保持胸廓的活動度,患者應經常進行深呼吸和擴胸運動,為了保持髖關節、膝關節的活動度,防止髖、膝關節的攣縮畸形,應經常進行下蹲等活動。對強脊炎進行的姿態護理可以有效地預防脊柱的僵直,筋腱攣縮,肌肉萎縮,關節功能喪失等症狀的發生。

其他相關

注意做矯形體操 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有針對性的矯形體操是預防和矯正脊柱畸形的主要措施。簡單易行的是深呼吸運動和擴胸運動。兩者都有擴展胸廓,預防肋椎關節強直,增加肺活量的作用,由於胸廓的擴張,還間接起到預防駝背畸形的作用。
(1)深呼吸:每天早晨、工作休息時間及睡前均應常規作深呼吸運動。深呼吸可以維持胸廓最大的活動度,保持良好呼吸功能。
(2)頸椎運動:頭頸部可作向前、向後、向左、向右轉動,以及頭部旋轉運動,以保持頸椎的正常活動度。
(3)腰椎運動:每天作腰部運動、前屈、後仰、側彎和左右旋轉軀體,使腰部脊柱保持正常的活動度。
(4)肢體運動:可作伏地挺身、斜撐,下肢前屈後伸,擴胸運動及游泳等。游泳既有利於四肢運動,又有助於增加肺功能和使脊柱保持生理曲度,是最適合的全身運動。但本病患者嚴禁跳水,以免造成頸椎和頸脊髓損傷。
(5)髖膝關節:運動同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樣。
(6)兩腳分開與肩寬,兩手叉腰,抬頭挺胸,目視前方,做胸式呼吸
(7)體位同前,吸氣時兩手變拳。經體側上舉與肩平,同時挺胸,肩部向脊柱收攏,頭後仰,足尖踮起,呼氣時還原。
(8)體位向前,吸氣時兩上肢伸直經體側上舉;呼氣時雙腿伸直,上體前屈,手觸地面。
(9)距牆角一米處,兩手分別撐在兩側牆上,與肩平齊,吸氣時身體前傾,腰部前挺,腳跟不要抬起,呼氣時還原。
(10)距牆一臂之遠站立,雙臂伸直,撐牆,略比肩寬,吸氣時屈肘,前臂觸牆,胸部前挺;呼氣時還原。
(11)雙手高舉抓單槓懸吊,用自身重量進行牽引,也可以行引體向上,吸氣時上,呼氣時還原。
(12)其他鍛鍊方法可以參考骨質疏鬆的運動方法三。
除此以外,太極拳的大雲手有助於增加脊柱的旋轉活動;背伸肌鍛鍊有助於預防駝背畸形。
以上的鍛鍊方法,病人可以從中選擇幾節,一般一天鍛鍊1-2次,每個動作重複8-10次。
(13)生物反饋療法在強直性脊柱炎的套用:強直性脊柱炎容易造成頸椎、腰椎和髖關節的強直,所以要加強這些部位的鍛鍊。以下三個部位可以一個月測量一次,病人可以親自看到自己身體功能在綜合治療後正在逐步改善,從而增加他們與疾病鬥爭的信心。
(1)頸椎 測量頸椎的活動度,包括前屈、後伸、側屈、旋轉。
(2)腰椎較為方便的是測量指地距,較為精確的是改良Schober實驗。①指地距,指的是立位,雙膝關節伸直位,雙足併攏,身體儘量做屈曲(彎腰)的動作,測量指尖到地面的距離;②改良Schober實驗,在雙髂後上棘連線的中點與其上10cm處一點相連作一垂直線(即在皮帶與脊柱的交點作一點,從此點沿脊柱向上 10cm處作一點),測量前屈時兩點的延伸距離,正常人可達16-22cm,而重型強直性脊柱炎僅增加1-2cm。
(3)髖關節 雖然髖關節有多種運動方式,但對於病人來說屈曲功能最為重要。保持了髖關節的屈曲功能,對於強直性脊柱炎的病人來說就是保持了生活自理能力。簡單的方法是測量臀地距,指的是病人作下蹲動作,肛門到地面的垂直距離。
(4) 勞逸適度過度勞累,促使骨關節破壞,易形成殘廢;過度強調休息,易使骨關節喪失活動能力,也將造成殘廢。根據臨床經驗,在疼痛能夠忍受的情況下,注意關節的功能活動,這樣既有利於疾病的恢復,又有利於保持關節功能,防止或減少殘廢的發生。患者一般不要全休,應堅持做一些一般性的工作。同時,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避免感冒和外傷,避免長期從事彎腰的工作,適當理療、休養。

婚育注意事項

多種病因所致的疾病,遺傳只是其中的一個病因,並不是影響本病的惟一因素。也就是說如果您是強脊炎病人,您的孩子患本病的可能性只有20%~30%。一些強脊炎病人,即使HLA—B2,抗原陽性者,其子女也並不都是陽性,即使其子女是陽性也不一定患病,因為正常人中約有5%HLA—B2,抗原可為陽性。
有報導,治療強脊炎藥物中的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雷公藤性腺有一定影響,但均是可逆的。還有報導,甲氨蝶呤有致胎兒畸形的副作用,但多是用量較大後出現,而在治療強脊炎時,全療程的總量最多也不超過1000毫克。但從優生優育出發,在準備生育時應提前半年或更長時間停藥,一般不影響生育質量。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如服用量過大、時間過久,因其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故對性功能有時有些不良影響,但是可逆的,調整或停藥後可恢復正常。
患病後不能每天只是思考疾病會不會發展,會不會致畸形,以後怎么辦,這種情緒十分不利於疾病的康復,應該正確地安排生活、學習、治療、鍛鍊的時間,並以良好的情緒對待疾病。
再者,抑鬱的心情也可導致全身各器官循環減慢,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其他疾病。通過排解心理障礙,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評價,病人的態度由消極變為積極,病人的情緒由悲觀變為樂觀,配合治療上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有一個健康的心態,配合外部治療使病理上的軀體也走向健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