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木
- 別名:原名張永年、張松甫,又名張松如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直隸束鹿(今辛集市)北孟家莊村
- 出生日期:1910年
- 逝世日期:1998年10月30日
- 職業:詩人
- 畢業院校:北平大學第一師範學院國文系
個人經歷,人物評價,主要貢獻,創作歷程,《八路軍進行曲》,《英雄讚歌》,《吉林大學校歌》,主要作品,《公木傳》,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個人經歷
公木,原名張永年、張松甫,又名張松如,筆名公木、龔棘木、席外恩、四名、魂玉等。公木1910年夏出生於直隸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北孟家莊村。他先後考入直隸正定省立第七中學(即現河北正定中學)、北平大學第一師範學院國文系。1930年1月公木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冬,公木與同學一起拜訪了在北平探親的魯迅先生,聆聽了教誨。並為他們正準備籌辦的《文學雜誌》向魯迅先生組稿,魯迅對他們的《文學雜誌》給予了支持和指導,並為創刊號寫了一篇新作《聽夢說》。學生時代,公木積極投身革命活動,因搞暴動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曾兩次被捕入獄。
1933年至1937年,公木先後在山東滋陽省立第四鄉村師範和河北正定中學任教。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投筆從戎,經林伯渠同志介紹奔赴晉綏前線,參加由程子華任司令員的敵後游擊隊,任宣傳股長,開始用“公木”筆名。1938年8月,受黨組織委派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秋,公木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宣傳科任時事政策教育幹事時,與同科的朝鮮籍音樂指導鄭律成一起,兩人決定合作譜寫一部由八首歌曲組成的《八路軍大和唱》。那硝煙瀰漫的戰場,那衝鋒陷陣的號角,那威武雄壯的隊伍,使詩人的靈感之火化作撼人心魄的詩句。公木帶著激情,一氣呵成,寫出了《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八路軍與新四軍》、《炮兵歌》、《騎兵歌》、《軍民一家》等八首歌的歌詞。《八路軍進行曲》堅毅豪邁,熱情奔放,音律和諧,朗朗上口,有著一往無前,無堅不摧,排山倒海的革命氣概。同年冬,這首歌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油印出版,首演於延安中央大禮堂。1940年該歌在《八路軍軍政雜誌》發表後,在各抗日根據地廣泛流傳、深受喜愛,成為激勵廣大軍民團結抗戰,英勇殺敵的精神力量。1941年8月,該歌獲延安五四青年獎金委員會評定的音樂類甲等獎。解放戰爭中,各部隊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任務,對歌詞作了修改,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49年此曲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曲目。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統一修訂歌詞,刊於《部隊歌曲選集》第一集。1965年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41年5月公木調軍委直屬隊政治部文藝室任主任,1942年9月調魯迅藝術學院任教。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公木參加文藝工作團到東北開展革命工作,被任命為本溪市委宣傳部長。1946年1月,公木參加籌辦東北公學任黨委書記、教育長。1947年4月成立東北大學教育學院,公木任院長。全國解放後,公木曾在鞍鋼教育處任處長。1954年10月調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任副所長、所長,在此期間代表作協赴匈牙利、羅馬尼亞交流訪問。1958年公木被錯劃“右派”,並被開除黨籍,安排到吉林圖書館任館員。1962年,公木被分配到吉林大學中文系當教員,他開始轉入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人物評價
公木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學者和教育家。他在《公木詩選》後記中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詩”。他以驚人的毅力從《千家詩》學起,酷愛唐詩宋詞,在漫長的學者之途當中,邊學習邊創作,終於打下了廣泛的古典文學和語言學的堅實基礎。
公木還是東北師範大學創始人之一,東北師範大學校歌詞作者。曾任吉林大學副校長兼中文系主任,吉林社會科學院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吉林社會科學聯合副主席兼語文協會主席,吉林省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暨中國作家協會吉林分會主席等職務。當年,84歲齡的他依然思想非常活躍,精力旺盛。在他的倡議下,又組起了《中國詩歌簡史》編委會,他團結了一批人,立志要填補中國詩史的空白。公木堪稱是套用生命寫詩的人,老詩人的心裡燃燒著一顆永不熄滅的火種。
主要貢獻
李曾主編《部隊文藝》等,源源不斷地在各地詩文報刊上發表詩作及論文等。魯迅的文學學風和蔣光慈等人的詩作成為他一生奮鬥學習的楷模。公木的詩情猶如長江之水滾滾而來,又如黃河之濤一瀉千里而一發不可收停。
他以清新、質樸的格調熱情歌頌農民的覺醒,廣大民眾獲得解放的興奮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之情。不僅如此,他還在培養一代新人的路途上嘔心瀝血,當今一代新詩人邵燕祥、張志民、流沙河、未央、雁翼等都尊敬地稱公木為老師。應該說公木為年青人留下了很多很多。
詩人公木的成功詞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更是不可不提的,這首“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作曲家鄭律成譜曲便猶如插上了翅膀,當年,它帶著高昂、激越的旋律自由地翱翔在根據地,縈繞在清涼的上空。50多年來,這首歌曲激勵著一代八路軍戰士,一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戰鬥、成長、奪取勝利,為人民建功立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舉世聞名的歌曲《東方紅》的誕生和定稿發表中,公木也傾注了一腔心血,這些有益於人民的工作都證明了他在創作問題上的寬厚胸懷。公木又確確實實是“以歌作為工具的宣傳家”。公木原詩、詞、文學作品為後人留下了很多,人們也從他的作品中汲取營養。
創作歷程
《八路軍進行曲》
《八路軍進行曲》創作於1939年,歌詞作者公木,曾是一名文武雙全的抗日戰士。公木的真名叫張松如,原任吉林大學副校長,而且是吉林大學校歌的詞作者。1910年出生於河北辛集北孟家莊一個農民家庭,在外祖父的幫助下入學念書。公木1938年8月從抗戰前線去延安,在延安抗大學習。學習期間,他利用業餘時間寫歌詞、詩歌。學習結束後,組織上留他在抗大政治部宣傳科當時事政策教育幹事。此時,鄭律成在抗大政治部宣傳科任音樂指導,給抗大學員教唱歌。在一起工作中,他和鄭律成配合得很好。當時,鄭律成住在他隔壁,他倆像親兄弟一樣友好,鄭律成常到他的住處來玩。一天,鄭律成坐在他床上翻看他的筆記本,發現他那個本上有很多詩,高興得不得了,很快為《子夜崗兵頌》譜了曲。鄭律成唱給他聽,他聽後非常高興,說:“一首詩變成一支歌,那確實是一個質的飛躍。”到了1939年四五月間,鄭律成提出搞個“八路軍大合唱”,約他寫詞。鄭律成還說,什麼叫大合唱,就是多搞幾首歌嘛。此時,冼星海與光未然也提出搞“黃河大合唱”。“大合唱”這名稱,就是這樣來的。雖然公木住在山洞裡,心胸和視野還是很開闊的。他首先寫了《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接著還寫了《騎兵歌》《炮兵歌》。8月份,“八路軍大合唱”的歌詞全部寫完。延安的條件是很艱苦的。當時抗大連風琴也沒有,鄭律成就哼著作曲,他唱,公木聽。9月份,曲還沒作完,鄭律成就調到魯藝音樂系去了。魯藝音樂系的條件好一點,有樂器。10月份,鄭律成作曲完畢,“八路軍大合唱”的全部歌曲印成油印小冊子,傳遍全延安,傳遍全軍,掀起了唱歌高潮,前方後方都唱。1940年5月,《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兩支歌刊登在總政主編的報刊上。總政宣傳部部長蕭向榮還專門請公木和鄭律成去吃飯,說了很多鼓勵他們的話。公木教授曾說:“如果我不坐幾次牢,不親身參加抗戰,不親自作抗戰時事研究,那是絕對寫不了這樣的歌詞的。在‘八路軍大合唱’中,抗戰的三個階段,我都寫上了,寫成大兵團音樂形象,不是個游擊隊的形象。其實,1939年還沒有形成大兵團,但要站在抗戰形勢發展的高度去寫。這是我當時的一種真感情,很自然很自覺地寫的。不是首長叫寫的,也沒有誰告訴我要這么寫,也沒領導提意見,更沒有開什麼研討會。回想起來,那時我們二人膽子也真夠大的,既沒有請示也沒有匯報,一寫就是軍歌、進行曲。這樣的環境,我想只有在那個年代才有,在任何時候可能都是不行的。”
《英雄讚歌》
《英雄讚歌》的詞作者是一位著名詩人、學者、教育家公木;曲作者是一位大作曲家劉熾。公木先生於1998年10月30日因腎功能衰竭在吉林長春辭世;劉熾先生於1998年10月23日去世。兩位大師雖並非同年同月出生,但離開人世時卻象約好一樣,同年同月,祭日只相差了7天。
公木先生的夫人吳翔回憶當年情景是這樣的:“寫《英雄讚歌》是1962年,當時武兆堤、田方、劉熾他們三個一起來家裡找。公木對我講,他們讓我寫歌詞,我不想去,我是摘帽右派,費挺大勁寫完之後還不定會怎么說。後來武兆堤、田方、劉熾還是非拉著他寫,公木就被他們給拽走了。第二天下午他回來說就寫了四段歌詞。我問他,你的新思想基礎是從哪兒來的?底氣又是什麼?他說我不是前幾年寫了一個“烈士贊”的詩嘛,我感覺《英雄兒女》這電影就跟那詩有關係,都是寫英雄,劉熾給我講了腳本、主題,然後我就寫出來了。
《吉林大學校歌》
校歌,是一所大學的精神旗幟。校歌,以藝術形式表達了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理想和精神風貌,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精神和文化的載體,也是體現學校特色、振奮精神、激勵師生員工求實創新、勵志圖強的精神旗幟。一首膾炙人口的校歌,可以凝聚人心,鼓舞鬥志,樹立形象,遠播聲名。《吉林大學校歌》,是1996年建校50周年的時候創作的,2005年12月寫入《吉林大學章程》。詞作者是全國著名學者、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作者、原吉林大學副校長、文學院名譽院長公木先生(張松如教授),曲作者是全國著名音樂家、中央歌舞劇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會長王世光先生。
《吉林大學校歌》,概括了吉林大學發展壯大的歷史,描繪了吉林大學的遠大理想、堅定信念和宏偉目標,展現了吉大人的寬闊胸懷、豪邁氣概和雄心壯志。我們的校歌中寫到,“我們崛起在祖國的北疆”,為什麼用“崛起”這個詞,這是因為我們是1946年建校的,1952年成為黨和人民政府布局在東北的惟一一所綜合性大學,1960年成為國家重點大學。除了革命戰爭烽火年代,我們真正的建設時間僅有10年。10年的時間我們就成為國家重點大學,屹立於全國名校前列。所以,我們用“崛起”是有著深刻意義的。
“攀登科學高峰——我們的目標,造福人類社會——我們的方向”表明的是我們學校的理想和信念。
“哺育英才的搖籃,探求知識的殿堂”表明了我們研究型大學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這與我們老校長匡亞明先生在1955年《吉林大學自然科學學報》發刊詞中強調“我校要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求實創新、勵志圖強、艱苦創業、奮發向上”充分表明了我們吉大人的精神狀態。
“跨越長江、跨越黃河、跨越太平洋”表明我們吉林大學是國際化的大學,我們崛起在祖國的北疆但我們不局限在祖國的北疆,我們要面向全國,面向全世界。
“人比山高,腳比路長,跨越新世紀,去迎接轟響的紅太陽”,表明了我們吉大火紅的事業、火紅的明天,表明了我們吉大人嚮往美好、追求卓越的雄心壯志。
主要作品
《公木詩選》、《詩論》、《中國古典詩論》、《中國詩歌史》、《中國詩歌史論》、《詩要用形象思維》、《中國文化與詩學》、《老子校讀》、《老子說解》、《老莊論集》、《先秦寓意概論》、《十里鹽灣》、《崩潰》、《黃花集》、《第三自然界概論》、《毛澤東詩詞鑑賞》、《吉林大學校歌》等。
201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入選中宣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100首”。
《公木傳》
內容簡介
《公木傳》講述一位老運動員從1938到1998年共60年的辛酸人生。他並不是一位競技場上的體育健將,而是一位瘦削的詩人。不過,在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之中,他可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運動健將”: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延安的搶救運動開始,他幾乎一場不漏地捲入了每一次運動渦漩,並且每一次都作為被運動的一方而歸人另冊。所以1979年在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上,他在一篇被稱為“轟動全場”的發言中,幽默而又無奈地自稱為“一位老運動員”。這位“老運動員”的名字,是一個謎語。謎語的謎面是“鬆開鞦韆索”。您猜出來了嗎?
把“松”字分開為“木”“公”,再用傳統的“鞦韆格”來猜,扣得的謎底就是《公木傳》傳主的名字:公木。現在回頭來看,這位充滿陽剛之氣而又能文能武的著名詩人的人生,就仿佛每分每秒都緊緊綁縛在時代的鞦韆索上,或高昂,或低沉,始終伴隨著時代脈搏而上下起伏,而顛簸律動。
作者簡介
高昌,1967年生於河北辛集,1985年畢業於河北無極師範,1989年畢業於河北大學作家班,曾經在文化月刊雜誌社工作,任副主編,曾獲過國家文化新聞獎和北京青年報散文獎,參加過《詩刊》第15屆“青春詩會”和《中華詩詞》第2屆“青春詩會”,部分作品收入《新中國50年詩選》《過目難忘》《老舍散文獎獲獎作品選》等選本,著有《兩隻鳥》(中國文聯出版社)、《穿越千年》(合著,學苑出版社)和《帶一本書去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搜尋北京》(合著,中國旅遊出版社)。
目錄
楔子/1
第一章 走進延安/6
第二章胡耀邦找來了/14
第三章 毛澤東和凱豐的請柬/20
第四章 被搶救的“旗幟”/26
第五章 和劉熾在十里鹽灣過年/34
第六章 陝北民歌選/39
第七章 別延安/43
第八章 頌歌《東方紅》/46
第九章 烽煙中的大學/53
第十章 分歧/62
第十一章 黯然離開/67
第十二章 鞍鋼滾燙/74
第十三章 “死不瞑目”的夢/78
第十四章 修正主義大染缸/84
第十五章 自樺來了/90
第十六章 黑色的三八節/94
第十七章 胡風問題/98
第十八章 批判?宣傳?/103
第十九章 早春天氣/108
第二十章 內蒙說錯話/115
第二十一章 一封匿名信/118
第二十二章 肅李又然的“反”/127
第二十三章 監視蔡其矯/132
第二十四章 與何其芳的爭執/136
第二十五章 痛批劉紹棠/140
第二十六章 北京城裡開大會/145
第二十七章 公木和公劉/154
第二十八章 星星詩禍/159
第二十九章 把流沙河“指點”成右派/163
第三十章 臥薪嘗膽的笑話/171
第三十一章 禍從口出/175
第三十二章郭小川打招呼/188
第三十三章 風向變了/193
第三十四章 座談會上/201
第三十五章 解套兒的努力/207
第三十六章東歐三月/223
第三十七章 帽子壓來/228
第三十八章 掉進一個歷史的玩笑/233
第三十九章 家裡還有個右派/242
第四十章 寂寞長春/247
第四十一章 塑造/255
第四十二章 重上講壇/260
第四十三章 小自樓一夜/264
第四十四章 滿街紅綠/269
第四十五章 鐵帽山下/276
第四十六章 躲進《道德經》/283
第四十七章 一個“門坎兒”/287
第四十八章 老一輩詩人該歸隊了/292
第四十九章 向耀邦同志申請/298
第五十章 語驚作代會/304
第五十一章 永遠新鮮的回憶/313
第五十二章 評獎風波及其他/319
第五十三章 雙八百詩文書畫室/327
第五十四章 《中流》副主編的質疑/333
第五十五章 懷疑毛澤東的一首詩/341
第五十六章 假如讓我得重生/345
第五十七章 若非群玉山頭見/349
第五十八章 原聲回放——回眸20世紀/353
第五十九章 我們怎樣懷念/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