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敞

張同敞

張同敞 (?—1650年),字別山,湖北江陵人,明末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名相張居正曾孫,以蔭補中書舍人

南明永曆年間,任兵部侍郎、總督廣西各路兵馬兼督抗清軍任務,又因其“詩文千言,援筆立就”永曆帝授予翰林院侍讀學士。曾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瞿式耜為師,與瞿式耜、王夫之、金堡一同在湖廣地區舉行抗清活動,後同守桂林,並任桂林總督。

1650年(順治七年、永曆四年)與瞿式耜在桂林被孔有德俘獲,後二人堅貞不屈,被殺。

著有《張忠烈遺集行世》等。其墓位於桂林市七星區朝陽鄉唐家村東側,其妻靈樞與之合墓同葬。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同敞
  • 別稱:張別山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去世時間:1650年
  • 主要作品:《張忠烈遺集行世》
  • 籍貫:湖北江陵
  • 官職桂林總督
  • 諡號:忠烈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湖廣抗清,成仁取義,部份詩作,人物評價,墓地,後世紀念,軼事典故,史書記載,家族成員,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張同敞自幼聰俊,並且追求為人要忠義,擅長詩賦和書法,為官時期以“執殳荷戈,效死疆場”的祖訓為勉,廉潔奉公。在桂林任職期間,仍喜好吟詩作賦。
張同敞的曾祖父張居正,死後被清算,直到1622年(明天啟二年),明朝才給張居正平反。到了1640年(崇禎十三年),崇禎皇帝下詔追復張敬修(張居正長子)的官職時,授張同敞為中書舍人。《明史》記載,1644年(崇禎十七年),張獻忠的部下打到了張居正的老家江陵,強迫張居正第五子張允修出來做官,張允修不從,自殺,時年79歲。

湖廣抗清

1642年(崇禎十五年),崇禎皇帝下詔命張同敞慰問湖廣諸王,順道調兵雲南。張同敞執行完所有差事後,訊息傳來——北京已失陷,不久南京又陷落。這時,張同敞接到朱聿鍵南明唐王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命令。朱聿鍵遂派張同敞往湖南抗擊清軍。他在途中,又獲知汀州(由古地名長汀連城寧化清流歸化上杭武平永定八縣組成,有“客家大本營”之稱)陷落,整個中國,除西南一角以外,都在清軍手裡。於是張同敞依靠何騰蛟先在武岡立住腳。
在朱聿鍵被俘後,桂王朱由榔在肇慶正式即位,年號永曆。張同敞轉道廣西投奔朱由榔。朱由榔因張同敞“詩文千言,援筆立就”,授他為翰林院侍讀學士。1649年(順治六年、永曆三年),張同敞因師父瞿式耜(擁立朱由榔稱帝,在永曆小朝廷中擔任吏、兵兩部尚書和文淵閣大學士)的舉薦,被任命為永曆政權兵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總督廣西各路兵馬兼督抗清軍任務。

成仁取義

張同敞在軍隊前進的時候,一馬當先的是他;動搖的時候,端坐不動的也是他,他逐漸取得廣大將士的信任。王永祚等人將永州包圍起來,清兵前去救援,胡一青率眾迎敵,不聊戰敗。張同敞馳至全州,和楊國棟領兵前去。
1650年(順治七年、永曆四年)正月,南雄被清兵攻破。永曆帝逃向梧州。桂林被包圍,城中明軍一鬨而散,只有瞿式耜一個人在,張同敞立即泅水過江,趕到留守衙門,見瞿式耜說:“形勢這么危急,你怎么辦?”瞿式耜說,“我是留守,有責任守好這地方,‘城存與,城亡與亡’。今天,為國家而死,死得光明磊落。你不是留守,為什麼不走”。張同敞聽了說:“要死,就一起死,老師,你難道不允許我和你一起殉難嗎?”就在旁邊椅子上坐下來,和瞿式耜一起飲酒。東方漸漸發白,清兵衝進衙門,要捆綁他們。瞿式耜說:“我們不怕死,坐等一夜了,用不著捆綁。”和張同敞昂首闊步走出衙門。
孔有德勸降,都被瞿式耜嚴詞拒絕。孔不認識張同敞,要他跪。張同敞不跪,反而揭孔有德的老底,破口大罵。孔惱羞成怒,打張同敞耳光;手下的衛士,有的撳張同敞頸椎骨,要他低頭;有的用刀背敲張同敞膝骨,要他下跪。臂骨被打折,一隻眼睛被打瞎。瞿式耜看到這種暴行,遏制不住心頭憤怒,挺身遮住張同敞大聲說:“這是總督張同敞,是國家大臣,他和我一樣抱定為國犧牲的決心,要死,我們一起死,不得無禮!”
孔有德命令把兩人囚禁在風洞山(今稱疊彩山)臨時監獄裡。關在不同的房間,但允許二人互通訊息,以圖徐徐勸降。同時,他還派人送去精美食物,但都被兩個人掀翻在地,斥為“豬狗食物”,直到送飯人換成了一個前明的禮部主事方才罷手。
瞿式耜在囚室里,孔有德仍然不止一次地派人勸降,都被拒絕。後來,孔有德降低了希望,提出只要二人剃髮為僧即可免於一死也被嚴詞拒絕。
由於瞿式耜給焦璉一封密信,告訴他清兵在桂林的虛實情況,要他迅速襲擊桂林。這封信被巡邏兵搜獲,獻給孔有德,孔有德大怒。
十一月十六日這天的早晨,忽然有清兵開門,聲稱:“請瞿閣部、張大人議事。”二人自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瞿式耜笑著對張同敞說道:“我二人多活了四十天,今日,真是死得其所!”張同敞大聲言道:“今天出去,死得痛快!我死後當為厲鬼,為國殺虜擊賊!”說著,他從懷中掏出珍藏的網巾戴於頭上,“服此於地下見先帝!”
瞿式耜二人行至桂林城北疊彩山,他眺望遠處,目之所及,依舊滿目風光,桂林山水,於是對劊子手說:“我生平最愛山水佳景,此地頗佳,可以去矣!”
張同敞心情卻是激盪萬千,他生平曾說過:“我聽說忠臣孝子的德行會感動上天。”1650(順治七年、永曆四年)農曆閏十一月十七日兩人在仙鶴岩(風洞山南),慷既就義。
瞿式耜、張同敞二人死後,已經出家為僧、法名性因的原明朝大臣,被瞿式耜營救下來的金堡出面安葬了二人。
張同敞人頭落地時,身子向前行走三步,然後倒下,同殉難者還有靖江王朱亨歅。張同敞妻亦殉節。

部份詩作

張同敞擅長詩賦。他的師傅、頂頭上司瞿式耜也喜好詩詞,兩人常在一起切磋。所以,張同敞在桂林任職期間,雖軍務繁重,但仍常與友人結伴,遊覽山水,飲酒賦詩,不失詩人本色。
張同敞所著詩文四十餘卷,以兵燹亡失,止留下遇難前與瞿式耜幽囚唱和時所寫的數十首詩。永曆帝邊讀邊哭,而悲從心起,遂命工部刻即,以資流傳,並賜名為《御覽傷心吟》。
南明政權當時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所以,張同敞與瞿式耜的詩文中,多半是描寫桂林等地的山水名勝和抗清的鬥爭,帶著一種難以排解的憂愁。
《己丑客灕江游虞山次韻》
石刻詩《小東皋步留守師韻》二首——庚寅冬仲桐城方以智勒石。
《絕命詩》序云:被刑一月,兩臂俱折。忽於此日,右手微動,左臂不可伸矣。歷三日,書得三詩,右臂復痛不可忍;此其為絕筆乎?敢煩留守師寄雪公、道公兩師,如別山之左右手也。孤臣同敞囚中草。
《和浩氣吟》
《自誓詩》
東山寺

人物評價

當到了國家存亡之秋的緊要關頭,張同敞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以身殉國的壯烈之舉;儘管這種死的作用絕對不能改變當日的大局,但由其行為方式中所傳遞出的那種志薄雲天、捨身取義偉大精神,卻向後人做出了表率。
郭沫若曾作《贊張同敞》來讚賞張同敞。
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尾聲部分有這樣評價張同敞:張同敞的遠祖張關保,曾經跟隨明太祖的大纛,推翻蒙元的暴政,收復漢人的江山;他的曾祖張居正,也曾藉助明神宗的威權,整頓國防,分化韃靼,使明朝重新走向強盛。所以在張同敞筋骨里,是有些自負的血液的。但是這時的大局已經變了,大明朝氣數已盡,只剩下弱兵敗將。

墓地

張同敞墓位於中國廣西桂林市七星區朝陽鄉唐家裡東南。
張同敞墓張同敞墓
張同敞被處決後,先為楊藝收葬,後由棲霞寺渾融和尚遷至今址,與元配許氏葬在一處。清朝乾隆年間,當地居民為張同敞建造墓園,1943年重建,國民政府軍委會桂林辦公廳主任李濟深曾主持公祭。該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為1500平方米,周圍種植松樹,以片石修建圍牆,南側設門,門內為石鑿四角祭亭。墓為圓形,圍以料石,中間填土,高1.5米,直徑為3米;墓園為弧形,直徑為6.4米。墓前有墓碑及李濟深祭碑。1966年公布為桂林市文物保護單位。

後世紀念

參見:成仁碑
道光二十年(1840),廣西一位姓梁的巡撫在瞿式耜、張同敞成仁就義的桂林市疊彩山山門內,建樹了一尊接近兩米高的巨大石碑,被題名為“常熟瞿忠宣、江陵張忠烈二公成仁處”碑。自此,這兩位前朝英烈的事跡,開始在南國大地上得到了廣泛的流傳。

軼事典故

張同敞受刑的時候,他的頭顱落了地,身軀竟然還向前躍起三步,方始倒下。另據當地老百姓傳說,當年張同敞總兵受刑那天,劊子手砍下了他的頭,但是他血淋淋的身子卻直挺挺地站著,推也推不倒,嚇得在場的劊子手和清兵清將渾身哆嗦,孔有德雙膝一軟,撲通跪倒在張同敞面前,頭如搗蒜,頭都磕破了,邊打自己的耳光邊說:“總兵大人,小人該死,小人該死,錯殺大人了,以後,我們年年拜祭大人!”,這話說完之後,那屍體才砰然倒地。

史書記載

家族成員

藝術形象

2005年《誰主沉浮曲國強飾演張同敞。
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酈波主講《 風雨張居正·第二十五講·世上奇男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