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馮·謝林)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馮·謝林一般指本詞條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年1月27日—1854年8月20日),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代表之一,在其中扮演著承前啟後的關鍵角色。

謝林1790~1795年在蒂賓根大學神學院學習,與荷爾德林、黑格爾為同學。作為一名在讀大學生,謝林於1794年和1795年分別發表了《論一般哲學的一個形式的可能性》和《論自我作為哲學的本原》,以此奠定了他在德國哲學界天才少年的地位。畢業後在萊比錫大學繼續學習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並陸續發表《一種自然哲學的理念》(1797)和《論世界靈魂》(1798)等卓有影響的自然哲學著作。1798年,年僅23歲的謝林被聘為耶拿大學哲學系教授。

結合B.斯賓諾莎的同一性哲學和康德、費希特主觀唯心主義,創造性地把哲學本身理解為自我意識在自然界和精神中的發展史。謝林和黑格爾一樣,建立了一個包羅萬象的絕對唯心主義體系,而他對於理性思辨的極致和邊界的探索使他被後人譽為德國唯心主義的完成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
  • 外文名: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775年1月27日 
  • 逝世日期:1854年8月20日 
  • 畢業院校:蒂賓根大學
  • 職業哲學家
  • 代表作品:《一種自然哲學的理念》
  • 主要成就:被譽為德國唯心主義的完成者
  • 籍貫:德國符騰堡
人物生平,哲學思想,先驗哲學時期,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的平行時期,同一哲學時期,世界時代哲學時期,神話哲學和啟示哲學時期,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謝林1775年1月27日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的萊昂貝格,1790年進入圖賓根大學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他的父親是這所大學的牧師以及東方文化教授。在這裡他和黑格爾荷爾德林成為同窗好友。1792年,他從哲學院畢業。之後他開始研讀康德費希特,兩人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青年時的謝林。1794年,他出版了一本闡述費希特思想的文章《論一種絕對形式的哲學可能性》(Über die Möglichkeit einer Form der Philosophie überhaupt,On the Possibility of an Absolute Form of Philosophy)。這篇文章獲得了費希特本人的認可,這使得謝林在哲學界獲得了一定名聲。1795年,謝林完成了他的神學學位論文。畢業後,他在萊比錫作過兩年私人教師,在這期間他研究了數學、物理和醫學,同時研讀了維柯斯賓諾莎的哲學。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
1798年,年僅23歲的謝林受聘為耶拿大學的編外教授,講授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在耶拿的日子裡,他受到了浪漫主義影響,哲學創作進入了鼎盛時期,寫出了他的早期著作《先驗唯心論體系》。很快,他成了浪漫派的領軍人物,並開始反對費希特的思想,認為它是深奧難懂的。1803年,謝林和他的妻子卡洛琳(Karoline)結婚(這件事造成了他和浪漫派的決裂),並離開了耶拿。
1803年-1806年間,謝林任維爾次堡大學教授,由於他“好戰”的性格,使得他在同僚和政府中有很多敵人。同時他的思想也開始傾向於宗教神秘主義,1804年寫了《哲學與宗教》一書。1806年,他移居慕尼黑,找到了美術學院院長等各種職務。1809年,他的妻子去世,同年他寫出《對人類自由本質的研究》(Investigations of Human Freedom)。文中他對於神秘主義傾向更加明顯,他闡述了康德哲學中對於理性和實踐之間的區分,他將自由定義為對善與惡的理解力(a capacity for good and evil)。這部集謝林晚期思想大成的著作受到了黑格爾刻意貶低,沒有得到它應有的地位。海德格爾仔細研讀了這篇文章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將黑格爾對此文的誣衊評論為“由此可見,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在根上怎么也不能理解另一個同樣偉大的思想家,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偉大之處。”但這篇文章的某種泛神論思想同樣受到了叔本華的批評。1820年—1827年任埃爾蘭根大學教授,1827年重返慕尼黑執教,並被推舉為國家科學院院長。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
直到1841年,他被普魯士國王召回柏林,接替了黑格爾去世後留下的哲學教席。他試圖遏制流行的黑格爾哲學浪潮,但沒有成功,於1854年前往瑞士的途中不幸去世。

哲學思想

謝林的哲學思辨不間斷地延續了整整60年(1794~1854)的時間。早期謝林主要吸收了柏拉圖、斯賓諾莎、康德、費希特的哲學思想,融匯為以自然哲學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絕對同一性哲學體系。晚年的謝林致力於哲學與宗教的融合,把各種神話和宗教思想納入到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縱觀謝林的整個哲學生涯,部分學者認為謝林哲學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轉變乃至反轉,但也有學者認為“只有一個謝林”,僅僅在各個階段有著不同的關注主題和闡釋形式。此事並無定論。以下純粹根據時間順序略述謝林哲學各個階段的代表性思想。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馮·謝林)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

先驗哲學時期

謝林秉承R.笛卡爾和費希特探尋“不可動搖的基礎”的精神,強調哲學的關鍵在於以康德的批判精神揭示出存在和認識中的無條件者。起初他在斯賓諾莎的意義上把這個無條件者理解為“元一”,然後在費希特的意義上把它解釋為“絕對自我”。

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的平行時期

雖然謝林仍然認為先驗哲學有權利從自我出發解釋自然界,但他不贊成費希特僅僅把自然界看作自我設定的一個僵死對象,而是認為自然界是自我尚且處於無意識狀態的一個階段。因此,雖然先驗哲學能夠解釋“自我是一切”,但唯有自然哲學能夠解釋“一切是自我”。自然哲學的任務在於從自然界中推導出自我意識或精神,以此表明,自然界是“不可見的精神”,而精神是“可見的自然界”。

同一哲學時期

既然客觀東西和主觀東西僅僅是同一個東西的不同階段或方面,所以真正的絕對只能是二者的絕對同一性。在不同的語境下,這個絕對亦稱作“自然界”“上帝”“自我”“絕對理性”“無限者”等。同一哲學的任務在於,不但要指出全部自然現象和全部精神現象(倫理道德、歷史、藝術、宗教和科學)在本質上是同一個東西,僅僅處於不同的層次(潛能階次),而且要揭示出這些層次之間的邏輯秩序。在這個“一切為一”的體系里,自由和必然性的關係成為一個尤其突出的問題。謝林的解決辦法是,統一體本身就包含著二元對立,這為人的自由(向善或從惡)提供了可能性和現實性,因為人既可以執著於對立中的一方,把它本身擴張為統一體或核心,也可以在對立中歸順原初的統一體。

世界時代哲學時期

謝林的關注重心從“人的自由”轉向“上帝的自由”,並且希望藉助早先的精神發展史模式,通過“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世界時代”將其呈現出來。這裡的關鍵在於“過去”,但它不是指現實時間意義上的已經過去的東西,而是指現實時間(隨之現實事物)的先驗基礎,一個永恆的框架。之前討論人類自由時的二元本原學說在這裡得到深化。上帝本身必須與那個永恆地和他糾纏在一起的根據分離,同時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統一體,才能實現自己的自由。現實世界(現在)是在那個分離中被創造出來的,其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以上帝的親身經歷為原型,並且在“未來”重新合為一體。

神話哲學和啟示哲學時期

上帝通過那個“分離”而造成的“大分化”,創造出在一個在形態上支離破碎的現實世界。這既是自然界的雜多現象的原因,更是人類民族和語言分化的原因。神話和宗教並不是產生自人類對於自然現象的蒙昧曲解或個別天才的臆想發明,而是以模糊和破碎的方式保存在人類的原初意識中的對於曾經在永恆的“過去”里發生的事情的回憶。因此,神話哲學的任務在於從這些破碎的意識中溯本歸源,逐步上升,直到哲學通過理性而掌握一個絕對的統一體。而啟示哲學的任務在於指出,這個絕對統一體不是僅僅存在於哲學家的概念中,而是以歷史的、現實的方式通過諸宗教的序列展示出來。這個展示分為三個大的階段:自然宗教(以希臘神話為頂峰)、啟示宗教(以基督教為頂峰)、哲學宗教(以未來的哲學和宗教的永恆同盟為頂峰)。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馮·謝林)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

人物評價

謝林生前就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名聲和思想將會處於黑格爾的威脅和影響力之下,在他去世後的百年間,和黑格爾相比,他的知音寥寥無幾。但他獲得了海德格爾的至高評價,稱他為德國唯心主義的頂峰,而不是黑格爾。
一般在哲學史上,謝林是德國唯心主義發展中期的主要人物,處在費希特和黑格爾之間。解讀他的哲學通常不太容易,因為他的哲學中關於自然的定義總是不確定的。一些學者認為他是偉大但又捉摸不定的思想家,因為他在觀點間的跳躍對於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來說缺少一些將它們連線起來的力量。另一些人認為謝林總是關注一些常見的話題,尤其是自由、絕對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