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藝術學院(延安魯藝)

魯迅藝術學院

延安魯藝一般指本詞條

魯迅藝術學院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培養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創辦的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1940年後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 舊址位於延安城東北5公里橋兒溝,一座中世紀城堡式樣的大禮堂,每到新年之際這裡都舉辦稀奇迷人的化妝舞會。現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窯洞數十孔。屬1961年國務院頒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迅藝術學院
  • 簡稱:魯藝
  • 校訓:教學立校,科研強校
  • 創辦時間:1938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現任校長:武忠遠
  • 所屬地區:陝西延安
  • 主要院系:音樂學、美術學、舞蹈學、視覺傳達藝術
  • 學生人數:754人(2006年)
  • 教師人數:46人(2006年)
簡介,歷史沿革,辦學規模,學院設定,院系介紹,科研概況,專業介紹,學院現狀,組織機構,師資隊伍,現任領導,學院舊址,地圖信息,

簡介

魯迅藝術學院
魯迅藝術學院成立於1938年,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培養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創辦的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1940年後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是老延大合併時的八所院校之一,具有光榮的辦學歷史和優良傳統。
學院1996年恢復重建後,繼承和發揚老魯藝的優良傳統和辦學經驗,堅持“雙百”方針,秉承“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院訓,本著穩定規模、規範管理、突出特色、提高質量的基本目標,弘揚主旋律,努力將地域文化特色與藝術發展趨勢相融合,堅定不移地貫徹以教學為中心的主導思想,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教風學風建設,努力培養高素質套用型人才,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先後榮獲延安大學“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優秀單位”、“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先進集體”和“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

歷史沿革

魯迅藝術學院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培養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創辦的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1940年後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
1938年2月,毛澤東和周恩來領銜,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等人聯名發出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文中說,藝術是宣傳、發動與組織民眾的最有力的武器,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幹部已是不容稍緩的工作,因此創立魯迅藝術學院,要沿著魯迅開闢的道路前進。中共中央委託沙可夫李伯釗左明等人負責籌建魯迅藝術學院。此時,寧、滬等地大批文藝工作者陸續來到延安,為魯藝的創辦創造了條件。
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在陝西延安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第一所培養抗戰文藝幹部的高等學府。毛澤東出席成立大會並講話,他說:“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時代去發展廣大的藝術運動,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指導下,實現文學藝術在今天的中國的使命和作用。”4月28日,毛澤東在魯藝發表演講時說:“
魯迅藝術學院要造就具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鬥爭經驗和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文藝工作者,這三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毛澤東還為魯藝題寫了校訓:“緊張、嚴肅、刻苦、虛心”,並題詞“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魯藝的教育方針是:團結與培養文學藝術的專門人才,致力於新民主主義的文學藝術事業。
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成立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成立
1939年夏,中共中央為加強華北敵後文化工作及文藝幹部的培養,派沙可夫等人率領魯藝部分幹部奔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聯合陝北公學等校創辦華北聯合大學。11月,根據中央的決定,留在延安的魯藝部分師生恢復魯藝。1940年11月,華中抗日根據地創辦了魯藝華中分院。後由於日偽殘酷“掃蕩”,魯藝華中分院分編成江淮魯工團和黃河魯工團,深入根據地開展抗戰文藝工作。1943年4月,魯藝併入延安大學,組建延安大學文藝學院。1945年抗戰勝利後,魯藝遷往東北。在此期間,先後由趙毅敏、沙可夫、吳玉章、周揚等人擔任正、副院長。
在延安七年半的時間裡,魯藝開辦了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系,培養學生685人。穆青賀敬之馮牧李煥之鄭律成劉熾莫耶王昆成蔭、羅工柳、李波時樂蒙於藍等文學家、藝術家均為魯藝學員。魯藝還創作了諸如《白毛女》、《南泥灣》、《黃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極富影響力的作品,活躍了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文化生活,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並對中國現代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辦學規模

學院設定

魯藝初期設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後增設文學系。各系除設定專業課外,以政治理論和文藝理論為共同必修課。各專業的學制最初規定為6個月。1940~1941年期間,學校加強專業化學習,各系一律延長為3年(實習除外),並且注意提高教學質量。為了緊密聯繫實際,魯藝設有文藝工作團、實驗劇團、歌舞團、美術工作團以及其他科研組織。魯藝當時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有志於文藝事業的革命青年。曾在魯藝任教的著名文學藝術家有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芳陳荒煤齊燕銘張庚呂驥周立波王朝聞嚴文井等。各系研究室和附屬劇團也集中了一批著名文藝工作者,如王大化袁文殊華君武孫犁魯藜嚴辰等。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延安魯迅藝術學院
抗日戰爭時期,魯藝貫徹執行黨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和文藝方針,把學習與創作實踐結合起來,成為學習、研究、實踐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貫徹中國共產黨文藝方針的一個重要基地,培養了一大批黨的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在1938年4月至1945年11月七年半的時間裡,魯藝共開辦了文學系四屆,戲劇、音樂、美術系各五屆,培養學生685人,其中文學系197人,戲劇系179人,音樂系192人,美術系147人。穆青賀敬之馮牧李煥之鄭律成劉熾莫耶王昆成蔭羅工柳李波時樂蒙於藍秦兆陽黃鋼康濯等文學家、藝術家、記者均為魯藝學員。魯藝還創作了諸如歌劇《白毛女》、歌曲《南泥灣》《黃河大合唱》等一大批在抗日戰爭時期極富影響力的作品,活躍了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文化生活,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對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院系介紹

音樂系
音樂系的主任是著名音樂家呂驥。為適應戰爭環境的需要,音樂系的辦學採用短期培訓的方式。自1938年至1945年共辦學五期,每一期以三個月至兩年不等。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是其最大的辦學特色。強調課堂教學與深入民眾相結合,學習民族民間音樂與參加生產勞動、創作演出與開展民眾音樂活動相結合,逐步積累了適應於戰爭環境和革命根據地條件的專業音樂教育方式和經驗。為各抗日根據地培養並輸送大批音樂人才。許多著名的音樂作品,如《黃河大合唱》、秧歌劇《兄妹開荒》、新歌劇《白毛女》等都是由該系師生創作演出的。1939年3月該系成立了“民歌研究會”(後更名“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間音樂資料,如陝北民歌秦腔音樂等等。
《白毛女》《白毛女》
山藥蛋派作家馬烽西戎、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等革命文藝工作者都曾在魯藝學習過。
當時全延安唯一的一架鋼琴,是大後方一位愛國民主人士贈送給周恩來的,1941年春轉贈到魯藝。
戲劇系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革命聖地延安,為進行抗戰的宣傳教育,從1937年冬開始編演京劇現代戲。最先編演京劇的是西北戰地服務二團。繼續進行這一工作的是魯迅藝術學院(後改稱藝術文學院、文藝學院,簡稱魯藝)。
延安魯藝沒有京劇專業,初期也沒有京劇“內行”;可是在教職學員中,主要是戲劇系教員和學員中有少數是在到延安之前曾登台演唱或演奏過京劇的“票友”,還有些雖沒登過台、卻也會唱或會拉幾段京劇的“戲迷”。魯藝就是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在抗大等其他院校學員中同樣的人們協助下,進行京劇工作的。
魯藝的第一出京劇是在該院成立後三個月為紀念抗戰一周年編演的現代戲《松花江上》。劇本是由戲劇系教員王震之以京劇傳統戲《打漁殺家》為模子改編的。(過去有些文章和圖冊把劇名寫成《松花江》,有的寫王震之阿甲編導或寫阿甲創編,都與歷史不符)內容反映東北松花江上漁民的抗日反漢奸鬥爭。劇中相當於蕭恩的趙瑞由阿甲(原名符律衡,美術系學員)扮演,相當於桂英的趙女由江青(女生生活指導員)扮演,相當於李俊和倪榮張恩和孔武分別由李綸張東川扮演,相當於丁員外的漢奸團總由崔嵬扮演(後由張冶接替),相當於教師爺和丁郎的大小狗腿子分別由金仲明和成蔭扮演。
魯藝成立後四個月,組建了以王震之為團長的既演話劇和歌劇、也演京劇和曲藝的第一個實驗劇團。上述演員除江青、崔嵬外,包括阿甲、張東川在內,都進入了該團。在該團成立晚會上演出了第一出由自己創作的京劇現代戲《松林恨》。內容是寫日本侵略軍在松林里搶走了一個中國老人的女兒,老人痛不欲生,正要自盡,女兒被我游擊隊指揮員救回,於是老人也得救了。王震之編劇,阿甲飾老人,張東川飾游擊隊指揮員,薄平飾女兒。(有的圖冊漏寫薄平而寫任均,還寫上石天,有的把薄平寫為主演,這些都與歷史不符)此劇情節雖然簡單,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創作的還有京劇活報劇《學不夠》(王地子編劇)和崑曲小戲《天快亮了》(羅合如編劇)。
後來,以傳統戲為模子改編的京劇現代戲,又編演了三出:一是《劉家村》,羅合如以《烏龍院》為模子改編,阿甲、方華主演;二是《趙家鎮》,李綸以《清風寨》為模子改編,張東川主演;三是《夜襲飛機場》(曾名《夜襲陽明堡》),陶德康以《落馬湖》為模子改編並主演。
根據現實生活自行創作成功的京劇現代戲還有一出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而編演的《錢守常》,內容是寫敵占區一個老知識分子,不堪日寇壓迫而奮起抗爭並投身游擊隊。阿甲編劇並飾錢守常,任均和王一達(都是戲劇系學員)分飾錢女和漢奸地主,石天(美術系學員)飾狗腿子,任桂林(音樂系學員)飾游擊隊長,羅合如飾日本軍官。此劇劇本創作和演員表演都創新較多,因而評價較高。
1937年初魯藝在內部演過以現代人的裝扮表演古代人的兩齣京劇傳統戲。一出是戲劇系演的《鴻鸞喜》前兩折,任均飾金玉奴,石暢飾金松,展宇飾莫稽;另一出是實驗劇團與戲劇系合演的《打漁殺家》,阿甲飾蕭恩,任均飾桂英,石暢飾教師爺。這樣演法,不倫不類,可是觀眾也感興趣。
《松花江上》《松花江上》
魯藝演出京劇現代戲,受到黨中央的重視。為了也能演出古代戲,中央決定撥款兩千元給魯藝購買“戲箱”。那兩千元是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領導人擔任國民黨統治區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所得車馬費上繳中央的。魯藝派阿甲、任桂林去西安買到了一付“三水”、“戲箱”。雖然所需的服裝、道具還缺很多,但是一般的古代戲也能勉強演出了。
延安演出京劇傳統戲的“頭炮”是在1940年初打響的。劇目是全本《法門寺》,阿甲飾趙廉,任均飾宋巧姣,石暢飾劉瑾王一達賈桂。此劇是與首次在延安公演的國民黨統治區著名劇作家曹禺創作的話劇《日出》輪流公演的。自元旦開始,這兩劇在中央大禮堂輪換演出,每輪連演四次,轟動延安,盛況空前。從此,京劇古代戲暫時取代了現代戲。後來接著公演的傳統戲有兩齣:一是《棒打薄情郎》,任均飾金玉奴,陶德康飾莫稽,王一達飾金松;二是《群英會》,阿甲飾魯肅,陶德康飾周瑜,羅合如飾諸葛亮,石暢飾黃蓋,張東川飾曹操,王一達飾蔣乾
繼這三出傳統戲之後,魯藝也開始演出了京劇新編歷史劇。先演的三齣戲都是採用國民黨統治區劇作家創作的劇本排演的。第一出是《梁紅玉》,歐陽予倩編劇,陶德康導演,任均飾梁紅玉,陶德康飾韓世忠,張東川飾金兀朮。第二出是《陸文龍》,徐筱汀編劇,陶德康導演並飾陸文龍,阿甲飾王佐,張東川飾金兀朮,王一達飾乳娘。這兩齣戲都是有文有武,因為除陶德康外,其他演員沒有武功,“開打”是新學會的,所以都是文場子的戲好而武場子的戲差。《岳母刺字》在演出當時也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因岳飛的扮演者不是魯藝的演員,故沒有成為保留劇目。
魯藝多次演出京劇現代戲和兩次現代人裝扮演出傳統戲時,樂隊人員有:卜三、王久晨司鼓,王震之、李綸操琴,金紫光劉沛二胡鄧玉成劉熾、劉介之、陳叔亮分掌打擊樂器。開始正式演出傳統戲和新編歷史劇時,樂隊人員是:陳冲司鼓,華君武操琴,張東川曾為《吳三桂》操琴,樊清璋、劉熾、陳叔亮分掌打擊樂器,等等。除卜三、王久晨、李綸、陳冲、張東川曾較長期或一度從事專業京劇工作外,其餘都是業餘京劇愛好者。在他們中間,後來有幾位分別是著名戲劇家、音樂家、美術家和書法家;另外幾位是不同崗位上的領導者。
魯藝最初演出京劇是臨時組織藝術創作班子的。實驗劇團成立後,本團人員為主,團外人員參加,共同進行藝術創作。該團被派往前方(敵後)工作後,曾先後組建以編演京劇為主要任務的實驗二團和舊劇研究班。前者以鐘敬之為團長,後者以羅合如為藝術指導員、張東川為行政班長。這兩個組織都存在不久。直到1940年4月5日魯藝院部發出“藝字第7號公告”,才建立延安第一個專業京劇研究和表演團體。“公告”如下:“為集中舊劇人才,從事舊劇之研究與改革工作,本院決定成立平劇團(先從平劇著手),以符律衡同志為團長。其內容組織與幹部配備如下:(一)研究科——科長符律衡兼任;(二)教練科——科長陶德康;(三)演出科——科長羅合如;(四)指導科——科長陳冲。”當時北京稱北平,所以把京劇叫平劇。本文中除名稱外,都寫京劇。魯藝平劇團的成立,標誌著延安的京劇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過去許多文章都寫成“魯藝平劇研究團”,是與歷史不符的。該團成立一年後,羅合如改任副團長,演出科科長由石暢繼任;阿甲的兼職免去後,研究科科長由李綸繼任。
該團成立之初,只有三十人左右,少數人是從院內其他部門轉來,多數人是從院外其他單位調進。兩個月後,魯藝第3期學員結業,戲劇系學員石暢、任均、展宇和美術系學員石天、徐特被分配來團工作,藝術力量得到加強;但某些劇目仍需王一達、張東川等協助演出。魯藝唯一的京劇“內行”任桂林在1941年11月重返延安後被安排在平劇團工作。王一達是在1942年4月才從魯藝實驗(話)劇團轉入平劇團的。到這時全團才有四十二人。不過,藝術力量已進一步加強,完全可以獨立演出了。
《日出》《日出》
魯藝平劇團的任務是“從事舊劇之研究與改革工作”。團部提出分三個階段逐步實現這個任務的計畫:第一階段重點學習京劇技術,時間約三年;第二階段著重研究;第三階段進行改革。每個階段都與演出結合。事實是該團只有兩年的短暫歷史,因此按照計畫只結合排演傳統戲,重點學習京劇技術。除建團以前已經演出的《法門寺》《棒打薄情郎》《群英會》外,排演的傳統戲共有三十餘出。其中,很受歡迎的戲有:《打漁殺家》《擊鼓罵曹》《審頭刺湯》《坐樓殺惜》《十三妹》《三堂會審》《宇宙鋒》《四進士》《連升店》《坐宮》《奇雙會》等。除本團演員外,魯藝院內院外的業餘京劇愛好者曾有多人來團“客串”,並有幾人擔任主演之一。如抗日軍政大學學員金毅夫曾飾《岳母刺字》的岳飛,中央黨校學員於陸琳曾飾《審頭刺湯》的雪艷,八路軍某團團長張仲瀚曾飾《空城計》的諸葛亮和《四進士》的宋士傑。魯藝平劇團還曾與“女大”一些京劇愛好者合演《四郎探母》,“女大”學員李岩飾鐵鏡公主、甘露飾蕭太后、章巍(後改名烏蘭)飾國舅等。
雖然計畫第一個階段只重點學習京劇技術,但實際上也開始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改革工作。在1941年內,先整理並演出了《一捧雪》,阿甲整理並飾莫成,任均飾雪艷,王一達飾湯勤孫震嚴世藩;後改編並演出了《宋江》,阿甲、李綸、石暢改編,陶德康、陳冲、石暢導演(有的圖冊寫的是阿甲、張夢庚編導,不符歷史),阿甲飾宋江,方華飾閻惜姣,朱革張文遠,張夢庚飾馬二娘,石暢飾劉唐王鐵夫戴宗,張東川飾蔡九,王一達飾黃文炳。1942年初,又改編並演出了《玉堂春》前半部,石暢改編,王一達導演,任均飾蘇三,簡樸飾王金龍張夢庚飾鴇兒,孟剛飾金哥,周聘雪飾沈延林,阿良飾皮氏。
魯藝排演現代戲時是集體導演,排新編歷史劇,開始有個人導演。排《宋江》時,試圖建立導演制度,未得實現。排前半部《玉堂春》,採用了新手法,正規地進行導演,並從此建立起導演制度。
黨中央對京劇工作十分重視。主要領導人時常觀看京劇的演出。首演《法門寺》時,當時在延安的中央領導人都觀看了。毛澤東主席一連看了四次,每次都非常欣賞。他幾次在演出結束後,與全體演員會見並共進夜餐。他還在1941年春的一個星期日,邀請了魯藝平劇團的阿甲、羅合如、陶德康、陳冲、任均、方華、石暢、李綸和當時還在實驗(話)劇團的王一達以及業餘京劇愛好者於陸琳去到他家作客(有篇文章寫只有六人應邀去作客,漏寫羅合如、陶德康、陳冲,多寫了當時不在延安的任桂林,與歷史不符)。毛主席與大家親切交談並共進午餐,時間長達五六個小時,使大家受到極大的鼓舞。周恩來副主席當時被黨中央派到國民黨統治區工作,每次回到延安,必定觀看京劇。1940年3月,他在蘇聯治療臂傷之後回國,停留延安時,正巧觀看了平劇團演出的《棒打薄情郎》。他在致任均的親筆信里寫道:“前晚看到你的拿手戲,讚佩不已。”(見《周恩來書信選集》第179頁)這是對此劇主演的讚許,也是對全體演員的鼓勵。朱德總司令更是常看京劇,也曾單獨或與毛主席一起在演出結束後會見演員並共進夜餐。他們對京劇工作如此重視,對京劇演員如此關懷,使曾不安心於京劇工作的人安下心來,使本來安心的人更加勤奮地學習和工作。
師資隊伍師資隊伍
1942年4月,遵照黨中央的決定,魯藝平劇團與八路軍120師戰鬥平劇社合併,組建延安平劇研究院。魯藝領導的京劇工作至此結束。
魯藝為延安的京劇工作作出了三大貢獻:一、創作並演出了一些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京劇藝術在當時抗戰中發揮了特有的效能;二、建立了延安第一個專業京劇團體,開始接受了京劇藝術遺產,初步進行了研究與改革;三、培養了以阿甲為代表的一批京劇藝術家和組織家,他們在京劇改革與繁榮的事業中立下了不可抹煞的歷史功績。

科研概況

繼承“魯藝”光榮傳統,貫徹學校“教學立校,科研強校”戰略方針,學院積極組織、引導教師參與各種科研項目的申報,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和學術交流活動,提高學院整體科學研究水平。近年來,全院教師共主持參與科研項目6項,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出版著作3部,獲得各類獎項10多項。在陝北民間藝術發掘、整理、研究以及高等學校音樂教學改革研究方面,已初具規模,逐漸成為學院科研的優勢和特色。
魯迅藝術學院魯迅藝術學院

專業介紹

美術學
學制:四年制本科。
本專業培養掌握美術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美術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文化社團專業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美術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使其具備美術表現和美術鑑賞的能力,並且了解國內外美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具有初步的科研和創作能力;掌握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接受教師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勝任中等學校的美術教學工作形成良好的美術教師素養與美術教學和教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音樂學
學制:四年制本科。
本專業培養具備高尚職業道德,良好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並具備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音樂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音樂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基本理論和音樂實踐技能,受到音樂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基本訓練,以及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基本訓練,形成良好的音樂教師素養,獲得從事音樂教學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音樂教育研究能力。
藝術設計
學制:四年制本科。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能全面發展,具備紮實的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與研究能力,能在藝術設計教育、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藝術設計、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藝術設計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學習期間學生將通過藝術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藝術設計方法和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基本素質。
舞蹈學
學制:四年制本科。
本專業培養具有專業舞蹈水平、掌握舞蹈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技能,能在各類學校、各級民眾藝術館站、企業工會和社會文藝團體從事舞蹈教學、舞蹈編導及表演的專門人才。主要開設芭蕾基訓、古典舞、民間舞、舞蹈編導、現代舞、中西方舞蹈史、舞蹈概論、舞蹈劇目、舞蹈運動生理學等課程。

學院現狀

魯迅藝術學院自恢復成立併入延安大學以來,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十年辦學實踐和不懈努力,學院較快實現了由專科向本科、本科向研究生辦學層次的提升。繼承“魯藝”光榮傳統和辦學經驗,立足陝北,注重地域文化與世界藝術潮流的融合,為教育事業和經濟發展培養優秀藝術人才。
作為綜合型大學的藝術學院,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和發展機遇,魯藝學院樹立了明確的辦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方向。學院下設音樂系、美術系,現有音樂學、舞蹈、美術學、藝術設計4個四年制本科專業,6個教研室。2006年,陝北民間音樂、音樂課程教學論、美術課程教學論等3個碩士生研究方向獲準招生。全院現有教職工46人,其中專任教師40人,管理人員6人,在校學生754人。各類圖書2270冊、音像資料534盒,藝術設計實驗室一個,電腦93台,畫室23間,琴房60間,鋼琴60架。正在修建的星海音樂樓總面積9800平方米,設施先進,功能齊全,將極大改善學院辦學條件。
2018年5月17日,中國延安魯藝校友會、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了紀念魯迅藝術學院成立80周年研討會。

組織機構

院 黨 委
書 記: 馬小惠
副書記:郝磊
院 行 政
院 長:武忠遠
副院長:李延俊、馮顏明、王雪燕、王惠忠
院辦主任:李濤
科研、研究生秘書:程 琴
音 樂 系
主 任:李延俊
副主任:張建明
美 術 系
主 任:馮顏明(兼)
副主任:王文權

師資隊伍

王惠忠,1964年4月出生,2002年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音教系,獲學士學位。現為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副教授、聲樂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陝西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主要從事聲樂、合唱指揮教學,曾擔任延安大學省部共建晚會、紀念冼星海百年誕辰演唱會等大型合唱指揮。已發表論文10餘篇,2007年榮獲延安大學第二屆教授風采講課比賽一等獎。
張建明,1970年10月生,陝西吳起人。2002年7月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獲學士學位。現為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綜合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聲樂教學與研究,參與《聲樂》精品課程,已在《音樂天地》等雜誌發表論文數篇。
領導領導
喬正東,1953年1月生,陝西吳起人。早年師從著名油畫家靳之林先生習畫。現為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講師,油畫教研室主任。在《美術》、《油畫》等雜誌發表各類作品20餘幅,作品入選國家級、省級美展,榮獲陝西省文化廳“群星”獎。油畫《楊家嶺的早晨 》入選 “中西部文化交流中心藝術委員會名家作品展”、“風景 · 風情”全國小油畫展。
王文權,1966年12月生,陝西志丹人。1986年7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2006年7月獲青島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碩士學位。現為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美術專業規劃教材《平面構成》,出版《王文權色彩作品》一部,發表各類學術論文 30 余篇、創作200餘件。榮獲延安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青年優秀教師”等獎勵。
賀成安,1963年12月生,陝西宜川人。1982年在蘭州軍區某師服役,1984年跟隨著名油畫家郭北平學畫,1987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現為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講師,延安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年書畫家協會顧問。作品《旱原》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暖土》獲陝西省各地市聯展一等獎,《渭北敘事》獲西安美術學院創作一等獎、劉文西創作獎、陝西省第三屆油畫展區優秀作品獎。2006年12月在西安舉辦“賀成安油畫藝術展”。已有多幅作品發表於《美術》、《中國油畫》、《文化藝術報》、《光明日報》。

現任領導

劉常喜 院 長
教授,1964年4月生,陝西府谷人,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導師。1999年以來完成和承擔省教育廳和學校課題7項,主持和參與的教學研究成果中,獲省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延安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先後發表專著1部,主持或參編著作5部,學術論文50餘篇。
先後獲陝西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延安大學教學管理先進個人、延安大學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周慶豐 院黨委書記
副教授, 中共黨員,延安大學政法學院任教。198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1998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中共黨史碩士學位。著有《收入差距與貧富差距》發表於2003年第三期《廣西社會科學》、《鄧小平與中共八大》發表於2004年第四期、《延安大學學報》、《七大的靈魂》發表於《人文雜誌》2006年增刊、《鄧小平對建國後黨史研究的傑出貢獻》、《鄧小平與中國改革三個歷史關頭的宣言書》發表於《鄧小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05年4月(當代中國出版社);在《蘭州學刊》2006年第八期發表了《建國後中共政治路線的歷史演變及啟示》。2006年9月在《長征精神與吳起騰飛》(陝西人民出版社)發表《試論長征中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和意義》、《中國共產黨抵禦風險的基本經驗與執政能力建設》發表於《閘北論壇》等十餘篇文章。參與編寫《延安精神教育讀本》一書,撰寫8.16萬字等。
馮顏明 副院長
1986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1992年在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進修,2002年參加全國高等美術教育研修班學習。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延安市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延安市書法家協會理事、延安魯藝書畫院藝術指導。現兼任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
油畫作品《羊羔羔》、《陝北老人》、《靜物》、《關山雨》等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其中20餘幅創作在《中國油畫》、《中國藝術報》、《美術大觀》等多家刊物發表,先後入選國家級美展、陝西省油畫展、延安市美術作品展,獲“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紀念《講話》發表六十周年美展特別獎”等多項獎勵。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
王雪燕 副院長
1990年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獲學士學位。現任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陝西省音樂家協會理事、延安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主要從事聲樂教學與聲樂研究。
主持校級精品課程《聲樂》,2004年起,先後主持校級科研項目3項,發表論文20餘篇。

學院舊址

魯迅藝術學院舊址位於延安城東北5公里橋兒溝,一座中世紀城堡式樣的大禮堂,每到新年之際這裡都舉辦稀奇迷人的化裝舞會。現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窯洞數十孔。屬1961年國務院頒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寶塔山街道聖地路580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