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化(1919.5.16 - 1946.12.21),又名端木炎,青年人民藝術家,中國話劇演員、木刻家,山東濰坊市人。
1935年參加革命,並參加過抗日救國的“一二·九”運動,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創作了《列寧像》、《魯迅像》、《二萬五千里長征》及揭露日寇暴行的《剖腹取子》等木刻作品;流傳至今的著名秧歌劇《擁軍花鼓》和《兄妹開荒》出自他手,他還參與創作了《白毛女》、《日出》、《東北人民大翻身》、《革命大合唱》、《祖國的土地》等大型歌劇。
因工作採風不幸墜車去世。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並經毛澤東主席批准,授予他“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大化
- 別名:又名端木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濰坊
- 出生日期:1919年5月16日
- 逝世日期:1946年12月21日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中共東北局授予“人民藝術家”
- 代表作品:創作演出《兄妹開荒》、首導民族歌劇《白毛女》
生平簡介,導《白毛女》,在國統區,組織活動,積極抗日,戀情波折,不凡事跡,深情回憶,投身革命,刻《列寧像》,創演秧歌,文教英雄,轉赴東北,英年早逝,
生平簡介
王大化(1919—1946) 又名端木炎。1919年6月13日生,濰縣(今濰城區)東關人。1935年畢業於濟南育英中學後,去北平入藝文中學高中部讀書。1936年3月,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7月,為紀念愛國學生郭清用黑白版畫描繪了“抬棺遊行”,遭北平政府通緝,被迫去南京,入國立戲曲學校。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隨戲校遷往長沙,後參加洪深領導的演劇二隊,活動於武漢、 重慶、 成都等地。曾撰寫《八百壯士》劇本,並和劉峴創作《抗戰版畫》。1938年,他在成都組織了“十月歌詠隊”和“木刻講習班”,以戲劇、木刻工作為掩護,主要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時任中共成都市區委書記。1939年春,他在重慶,除主持木刻分會的會務工作外, 還創作了一組反映魯迅先生所著《阿Q正傳》的套色木刻連環畫。是年秋,他奔赴延安,入馬列學院學習,業餘從事戲劇活動,在蘇聯名劇《馬門教授》 里扮演老科學家馬門洛克醫生, 以卓越演技轟動整個延安。1941年到魯迅藝術文學實驗劇團工作,兼任“魯藝”戲劇系朗誦教員。1942年5月2日, 他聆聽了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後,即深入生活,向民間藝人學習。1942年冬,他和李波創作並演出了“擁軍花鼓”;1943年春節,他和李波、楊路由、安波等創作了秧歌劇《兄妹開荒》。他和李波分別扮演劇中的哥哥和妹妹,把邊區青年農民又勞動、又生產、又學習、又娛樂的新氣象完全表現出來,轟動了整個陝甘寧邊區,後來成為馳名全國廣為演唱的最優秀劇目之一。之後,他又創作演出了秧歌劇《趙富貴新傳》《張模鋤奸》《周子山》等劇。1944年冬,在陝甘寧邊區文教大會上被評為甲等文教英雄。1945年春,“魯藝”集體創作大型歌劇《白毛女》,他是執行導演。
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隨延安幹部團步行去東北解放區開闢工作。在瀋陽組成東北文藝工作團。他先任該團戲劇部長,該團改組後任組訓部長。曾先後率團到長春、丹東、大連、哈爾濱等地演出。他除參加團里行政領導,還參加編寫了《東北人民大翻身》、《祖國的土地》、《我們的鄉村》,導演了《東北人民大翻身》、《把眼光放遠點》、《祖國的土地》、《血淚仇》等。業餘時間編輯了《新音樂》、《介紹黃河大合唱》、《音樂八一五》、《關於曹禺先生》和木刻《血淚仇》等作品。1946年1月,當選東北文藝工作團特等模範工作者。1946年12月21日,他率創作組從齊齊哈爾赴訥河,途中墜車遇難。他犧牲後,新華通訊社發了電訊訃告和悼念文章;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並經毛澤東主席批准,授予他“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在齊齊哈爾龍沙公園建墓立碑;在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陳列著他的遺像和事跡。
導《白毛女》
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根據河北阜平一帶流傳的“白毛仙姑”的故事,集體創作了歌劇《白毛女》,一舉成功。《白毛女》的成功,與人民藝術家王大化付出的心血是分不開的,賀敬之在回憶《白毛女》編演那段歷史時說:“這部新歌劇的表演構思主要出自於王大化。”
王大化是山東濰坊人。1939年秋入延安,先進馬列學院學習,後調入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任朗誦教員兼實驗劇團演員。1940年,21歲的王大化與馬列學院的同學一起排演了蘇聯著名話劇《馬門教授》,王大化扮演年邁的科學家馬門洛克教授,演出十分成功,周恩來風趣地稱他“咱們的馬門教授”。
1942年5月,王大化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聆聽了毛主席的講話。到了春節,他與李波合演的秧歌劇《兄妹開荒》轟動了延安城。在延安,王大化的名字家喻戶曉,因此陝北出現了“王大化牌香菸”、“王大化牌肥皂”,廠家借用王大化的知名度作品牌。
1944年,河北“白毛仙姑”的故事傳到延安後,魯藝的藝術家們感到改造一下這一題材,編成歌劇,可表現“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思想,於是,1945年1月,在院長周揚的主持下,王大化、張庚、賀敬之、丁毅等藝術家一起討論歌劇的人物設計和場次安排,劇本的寫作由賀敬之、丁毅執筆,譜曲是馬可等人,導演由王大化負責。
1944年,河北“白毛仙姑”的故事傳到延安後,魯藝的藝術家們感到改造一下這一題材,編成歌劇,可表現“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思想,於是,1945年1月,在院長周揚的主持下,王大化、張庚、賀敬之、丁毅等藝術家一起討論歌劇的人物設計和場次安排,劇本的寫作由賀敬之、丁毅執筆,譜曲是馬可等人,導演由王大化負責。
王大化在導演《白毛女》時,不拘泥於劇本的規定,千方百計提高演出效果。例如,劇中扎紅頭繩的情節,劇本原意是楊白勞買了紅頭繩給喜兒,喜兒自己扎,王大化改成“我給我喜兒紮起來”,這一改,更加突出了父女的喜悅、親情,藝術效果更佳。王大化在排演《白毛女》時,廣泛聽取不同意見,加以改進。《白毛女》第一場演出後,晉察冀公安總局李局長還沒看完,聽說劇中黃世仁沒被槍斃,便跑到後台找王大化,說:“戲是好戲,黃世仁不槍斃不行。這很容易,我給你寫個槍斃的布告。”王大化覺得有理,就接受了他的意見。但也有人全面否定這個戲,貼大字報批判《白毛女》,列了三條罪狀:一是抗日時期要團結地主,把地主演得那么壞破壞了統一戰線;二是藝術上情節、地點、時間三不統一;三是獵奇。黨的“七大”在即,能否演出該戲,還是個問號,賀敬之十分著急,他對王大化說:“馬上就要給‘七大’演出了,怎么辦?”王大化十分鎮定地說:“別著急,咱們商量商量再說。”他們商量的結果是由張庚向中央請示,中央派人來組織編導演人員會議,周揚要大家鼓起勇氣。王大化表態說:“有問題不要緊,再改。”
1945年5月初,修改後的《白毛女》在中央黨校會堂為全體“七大”代表演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都去觀看,會堂內擠得甚滿,連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陳賡都被擠在門口站著看。演出非常成功。”王大化為開創我國的新歌劇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國統區
在南京國立戲劇學校,王大化經常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校、工廠的歌詠活動,自編廣場劇在街頭演出,以喚起民眾,支援抗日。離開學校後,王大化加入了重慶抗敵劇團。一群滿懷愛國熱忱的熱血青年,為了喚起民眾抗日,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劇目。在中共化龍橋區委的安排下,他來到重慶復旦中學任音樂教師,並以此為掩護,領導復旦中學黨的活動。1939年秋,他被國民黨重慶當局列入“危險分子”黑名單。在黨組織的安排下,王大化於年底到達延安。
組織活動
利用演出掩護身份 進行地下交通聯絡
“感受不自由,莫大的痛苦。你光榮地犧牲,在我們艱苦的鬥爭中,你英勇地拋棄頭顱……”在湖南長沙的一個劇場,王大化用低沉的嗓音開始領唱。
這是抗戰爆發後南京國立戲劇學校遷往湖南長沙後不久的一次公演,第一個節目,是王大化選排和領唱的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名曲。在校期間,王大化經常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校、工廠的歌詠活動,自編廣場劇在街頭演出,以喚起民眾,支援抗日。
一次,王大化和同學在長沙教育會演出獨幕劇《瘋了的母親》——小兒子在日軍飛機轟炸時慘死,母親因驚嚇和悲傷導致精神失常。從國民黨監獄剛剛回家的大兒子路遇母親,悲喜交集,然而母親卻再也不認識兒子。兒子淚別母親,毅然走上抗日戰場。王大化扮演母親的大兒子,他感同身受、不露痕跡的表演,深深感染了在場觀眾,不少人黯然落淚。他的同學始終不知道,18歲的王大化已經是有著一年多黨齡的共產黨員。
國立戲劇學校進步學生的活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注意。國民黨中央文化事業計畫委員會副主委、內政部常務次長張道藩下令,要求學校嚴禁外出舉行抗日宣傳活動,並派人暗中監視王大化等“活躍分子”。1937年底,王大化憤然離校,先是留在長沙做民眾工作,後參加了戲劇家洪深領導的救亡演劇隊二隊。在這裡,王大化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他一邊參加各種抗日演出活動,一邊利用演出做掩護,進行黨的地下交通聯絡。
“王大化身著藍布大衫,圍著一條紅色毛巾,站在祠堂一條凳子上,向擠滿街頭的青年學生教唱他創作的歌曲:“‘同胞們,起來吧!我們永遠站在前頭,為了民族,為了自由,不怕流盡最後一滴血!’‘打起紅旗,拿起槍,帶足子彈趕快上戰場。日本強盜殺人放火太猖狂,多少村莊都被它燒光。要活命的別彷徨,帶足子彈趕快上戰場!’”幾十年後,這一幕在王大化的好友腦海中依然記憶猶新。
積極抗日
教工人唱進步歌曲 被列入危險分子黑名單
1938年春末,王大化到了重慶,加入重慶抗敵劇團。抗敵劇團每月只有10元錢津貼,生活非常艱苦。王大化他們住在觀音岩一個破爛的大戲台上,把鋪蓋一卷,就是排練場。一群滿懷愛國熱忱的熱血青年,為了喚起民眾抗日,心中哪還有苦、累二字。他們晚上排練,白天走上街頭鬧市,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劇目。
由於劇團居住條件太差,王大化染上了瘧疾,發作時先冷得發抖,繼而發虛汗,頭疼得像要爆炸。沒有錢買藥,更無錢住醫院,看到王大化躺在地板上痛苦呻吟,同事們只好將自己的棉被堆在他身上。打擺子過後,王大化又生龍活虎地去排練、演出,但身體卻一天天消瘦下來。
1938年7月,作為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理事的王大化,被派往成都組建成都分會。這時,上海業餘劇人協會到達成都,與由上海影人劇團改組的成都劇社合併。王大化加入了上海業餘劇人協會,負責舞台布景和美工設計。趙丹、金山、白楊、吳茵、謝添……上海業餘劇人協會大腕雲集,虛心好學的王大化,從這些明星身上學到了不少戲劇知識和表演技巧。
兩個月後,王大化回到重慶。在中共化龍橋區委的安排下,他來到重慶復旦中學任音樂教師,並以此為掩護,領導復旦中學黨的活動。腳穿草鞋,身著蘇式哥薩克衫、工人褲,活力四射、質樸瀟灑、才藝俱佳的王大化,很快贏得了學生的喜愛。除了上音樂課,他還帶領學生劇社的學生排練節目,王大化自己導演、舞台美術設計一身兼。
在復旦中學期間,王大化白天上課,晚上悄悄到附近工廠教工人學文化,教唱進步歌曲,宣傳抗日救國思想。1939年秋,他被國民黨重慶當局列入“危險分子”黑名單。在黨組織的安排下,王大化於年底到達延安。
戀情波折
與戀人約定婚期 不料重慶一別竟成永訣
“突然一雙大手蒙住雙眼,嚇我一大跳。用力掰開大手轉身一看,竟是王大化,我高興得跳起來。”1938年初夏的一天,王大化路遇正要去重慶民生路打醬油的昔日好友賈如真。
他倆是兩年前在南京報考國立戲劇學校時認識的。當時,國立戲劇學校進行第二屆招生,王大化經該校第一屆學生凌子風介紹前去考試。賈如真也參加了這次招考,但因年齡偏小,未被錄取。賈如真家離學校很近,課餘時間,王大化、凌子風經常到她家附近一空地散步聊天,三個年輕人漸漸成了好朋友。
賈如真到重慶後,一直沒有找到工作。王大化介紹她到了自己工作的重慶抗敵劇團。在劇團期間,王大化指導賈如真提高表演水平,幫助她學習文化,兩個年輕人的心漸漸貼在了一起,劇團的同事玩笑地稱賈如真為“劇校的媳婦”。1939年9月,王大化同賈如真拍了結婚照,分別寄給雙方的父母。他們原計畫10月在《新華日報》上登報宣布訂婚,此時黨組織正設法安排王大化去延安,兩人商量,為了事業和工作,婚事暫且拖後。11月,王大化離開重慶,12月到達延安。臨行前,王大化託付《新華日報》重慶總社的好友姚黎民幫助照顧賈如真。
王大化到延安後,兩人聯繫成了問題。國民黨當局“查禁”極嚴,只有親人間才允許通信。王大化設法捎信給賈如真,囑咐她一定要於1940年元旦在《新華日報》上把訂婚啟事登出來,以便於通信。
賈如真找到姚黎民,在這天的《新華日報》上如約刊登了啟事。之後兩人多次通信,期待相聚的時刻。
遺憾的是,王大化不能回到重慶,賈如真也沒去成延安。1941年底,賈如真致信王大化,提出解除婚約,王大化只好同意。此後,王大化與任穎結合。
王大化犧牲37年後,1983年賈如真赴京與任穎相見,以姐妹相稱。臨別時,任穎贈言賈如真:“把懷念、回憶放在心裡,堅強地活下去。”
不凡事跡
秧歌劇《兄妹開荒》創作於1943年3月新秧歌運動初期,是魯迅藝術學院三位同志的集體創作。它優美歡快的旋律,通俗易懂的劇詞,表現了陝甘寧邊區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生產的熱情,很快在延安流行起來,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其主要創作者之一就是青年人民藝術家王大化。
王大化出生於山東省濰縣。193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一二·九”學生救亡運動,後考入南京國立戲劇學院學習美術及舞台設計。“七七”事變後,王大化輾轉內地從事戲劇工作。1940年後他到了延安,進入馬列學院學習。在該院文藝研究室演出“馬門教授”、“維也納工人暴動”等劇後又到了魯迅藝術學院試驗劇團,並在魯藝戲劇系擔任朗誦教師,先後演出“海濱漁夫”、“神手”。
延安整風運動初期,他的政治及藝術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革命運動有了新的認識。1942年5月,他聆聽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後,多次下鄉,了解農民的生活,對農民有了新的看法,心中燃燒起對農民的熱愛。此時延安正掀起空前的秧歌運動,他和李波創作演出的《擁軍花鼓》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
當時的延安人,沒有不知道王大化的,王大化成了民眾公認的明星。在此基礎上,他參與創作了第一個反映工農兵生活的歌劇《兄妹開荒》,並成功地飾演了劇中哥哥的角色。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通過劇中的人物表現邊區人民躍動而愉快的民主自由生活,邊區的青年人是如何的明朗與快樂。”這個劇是當年邊區大生產運動的藝術反映,演出轟動了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推動了大生產運動。以這種形式歌頌勞動,歌頌勞動人民,這是延安文藝界整風后改變作風的第一次演出,是一次有歷史意義的演出。《兄妹開荒》成為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一個劃時代的作品,很快流行到全國各解放區。
1944年,王大化參加演出大秧歌劇“慣匪周子山”、話劇“前線”後於該年冬陝甘寧邊區文教大會上,當選為文教英雄。1945年上半年,他又和賀敬之、舒強、丁毅等一道將河北“白毛仙姑”的故事編成歌劇《白毛女》,並擔任導演。《白毛女》在中央黨校會堂為全體“七大”代表演出時,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去觀看。戲演完後,周恩來握著王大化的手說:“這個戲表現了廣大勞苦農民的命運和反抗,很感人,你們走在時間的前面了。”
此後,王大化參加了東北文工團,任該團戲劇隊長。1946年冬,他隨文工團長途跋涉,到達北滿。12月19日中午,自齊齊哈爾率一小組去訥河下鄉蒐集材料,行至拉哈附近時,不幸墜車摔傷頭部,救治無效,於21日下午7點15分逝世,時年27歲。新華通訊社編髮了電訊訃告和悼念文章。
深情回憶
王大化,山東濰縣(今濰坊市濰城區)人,生於1919年農曆五月初三。父親王象五,是知識分子,為濰邑教育界名宿,曾協助濰邑聞人杜紫庭創辦濰縣第一公學。1924年王象五去青島四方鐵路國小任教,王大化隨同其母寄居青島。1928年王象五來濟南,在山東省教育廳做事,王大化又奉其母遷居濟南。王大化的哥哥王大彤是“一二·九”運動的骨幹,也是對革命做出過貢獻的共產黨員。
投身革命
王大化少年時代,在濟南省立第一實驗國小就讀,畢業後考入濟南育英中學。他在中、國小時代,天真活潑,興趣廣泛,特別是對於藝術更有濃厚的興趣,無論在繪圖、音樂等方面,很早就顯露出天才的萌芽,很得老師、同學的喜愛。1935年秋,他轉學到北平李大釗同志創辦的藝文中學讀書。
他在北平藝文中學讀書時,正直“一二·九”運動的前夕,藝文中學又是一所革命的學校,大化和大彤(這時在北平上大學)一樣,積極地參加了偉大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並在運動的實踐中接受了黨的教育,政治覺悟迅速提高,於1936年春參加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當時他努力運用漫畫和木刻的武器,來反映澎湃高漲的抗日怒潮。1936年7月,因為在展覽會上展出郭清的木刻《抬棺遊行》①,被國民黨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通緝,於是他離開北平南下,考入南京國立戲劇學校,跟戲劇家曹禺、馬彥祥等人學習戲劇。
王大化在南京戲劇學校讀書期間,由於對繪畫、木刻有興趣,所以把學習的重點放在舞台設計上。因為大化是共青團員,是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熱血青年,所以在戲校里,對學校當局的思想統治、高壓政策極其不滿。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隨戲劇學校遷到重慶。不久,因反對CC派特務頭子張道藩把持學校,於是毅然離開戲劇學校,參加了由戲劇家洪深領導的演劇隊,先後到武漢、重慶、成都等地作抗日救亡的宣傳演出。在這期間,他去成都參加了左翼劇聯領導下的“上海業餘劇人協會”②,並負責“全國木刻協會成都分會”的工作。因為他的領導有方,所以大大推動了木刻和歌詠運動的迅速發展。抗戰初期,他還編寫過反映抗戰的腳本,又與劉峴共同出過《抗戰版畫》的刊物,積極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
刻《列寧像》
1938年9月,為慶賀《列寧在十月》在成都上映,大化鐫刻了一枚《列寧像》,寄給他在國立戲劇學校時的同學殷野,靈活熟練的刀法,畫面構圖的優美,偉人肖像的生動,都表明大化版畫藝術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幾年以後,蘇聯文化代表克拉雪夫斯基委託殷野蒐集一批木刻,送到蘇聯展覽,於是他把大化這幅《列寧像》蒐集在內。事後蘇聯對外文化協會美術部送來了一封信,並附有幾本蘇聯出版的版畫集,托殷野轉致《列寧像》的作者,可惜那時大化已去延安,這些東西無法傳遞;又因殷野自己生活也不安定,這些東西逐漸散失。更使人遺憾的是,關於這件事直到王大化逝世,殷野也沒有機會當面或寫信告訴他。
1939年,王大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不久,任成都市中心區委書記。這年秋天,在國民黨投降主義日益暴露和反共陰謀日益加緊的情況下,他根據黨的指示,離開重慶,1940年到達延安,入馬列學院學習。在緊張的學習之餘,他參加了《維也納工人暴動》的演出,還主演了轟動整個延安的《馬門教授》。由於大化表演藝術的高超,所以很快被調到魯迅藝術學院工作,參加了魯藝的“實驗劇團”。
創演秧歌
王大化參加了1942年延安的整風運動,對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提出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理解深刻,行動積極。他首先深入到民眾中去,努力向民眾學習,和魯藝戲劇系的同學們一起,參加了對秧歌劇的改造。他勇敢地放下了名演員的架子,走上街頭、廣場,演出《擁軍花鼓》、《張丕謨鋤奸》、《二流子變英雄》、《趙富貴自新》、《兄妹開荒》、《周子山》等秧歌劇。
《兄妹開荒》是王大化參加編劇和演出的有名的秧歌劇,這齣戲,給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同志及延安的老百姓留下深刻的印象:艾克斯在《嶄新時代,嶄新的文藝》一文中,敘述了1943年2月9日延安文藝活動的盛況時說:“魯藝秧歌隊百餘人今起連續在楊家嶺、中央黨校、文化溝、聯防司令部等處表演。領頭工農形象,手持斧頭鐮刀。新節目有王大化、李波演出的《兄妹開荒》,毛主席、朱總司令、周副主席、任弼時、陳雲同志看後,認為很好。毛主席連連點頭,贊道:‘這還像個為工農兵服務的樣子,你們覺得怎樣?’朱總司令說:‘不錯,今年的節目和往年大不同了!革命的文藝創作,就是要密切結合政治運動和生產鬥爭啊!’”當時延安的老百姓,他們一面跟著秧歌隊跑,一面高聲邀約著說:“去看王大化!”他們看了一場又一場,王大化成了延安老百姓心目中的明星。一時之間,《兄妹開荒》不僅風行於各解放區,就是在國民黨統治的大後方,也曾得到熱烈的讚揚。王大化曾寫了一篇文章③,介紹他演《兄妹開荒》的創作經過,文章寫得很實際,也很有水平,他原原本本介紹了他怎樣向人民民眾學習,怎樣不斷地發現自己的缺點,怎樣逐步做到從外貌到思想感情、從形式到內容一步步地接近角色。當時任延安中央黨校文藝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李伯釗同志在《我所認識的王大化同志》一文中,談到她看《兄妹開荒》的感受:“《兄妹開荒》是解放了的嶄新型的農民形象,服飾動作,說不出的自然和諧,那么土色土香的地道的陝北農民的風光,被他們兩個演員演活了,大家被他們傑出的演技迷住了”。④
1943年底,魯藝工作團到甘谷驛配合中心工作,並演出《趙富貴自新》,王大化飾趙富貴。其後,大化隨魯藝文工團深入農村,在綏西工作了4個月,參加了大型歌劇《周子山》的集體創作,並成功地創造了《周子山》中的馬紅志這個人物。馬紅志是個農民領袖,是一個和叛徒周子山作鮮明對比的正面人物,也可以說是一個不好演的人物。但是大化把他演得有血有肉,很生動地表現出一個樸實誠懇、實心幹革命、把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的農民領袖。該劇在延安等地演出後,深得廣大民眾的讚許,並曾得到中共西北局的特等獎。
1944年,蘇聯烏克蘭著名劇作家A·科爾內楚克編劇、蕭三翻譯的《前線》在延安由黨校和魯藝聯合公演,王大化飾青年軍官歐格涅夫。他反覆熟悉、琢磨劇本,到野外大聲朗讀台詞,他還認真地寫了歐格涅夫小傳,並作日記。在第一次排演《前線》完了的時候,他曾嚴肅地向李伯釗同志反省說:“我真正進行歐格涅夫這角色的創作,時間並不長,我只在思想上和他碰了面,但是我內心缺少一個基本的東西——就是歐格涅夫那種人,那種氣質的生活根據。我沒有完全把握角色的長處:一顆全心全意為祖國戰爭勝利、全心全意為黨的利益而奮鬥的心。我還沒有貫通,當我一碰到和戈爾洛夫吵架,全部精力不集中在辯白是非、說明真理,老是死板板地考慮著上、下級的關係,結果把人物的性格搞軟了,弄得缺少生氣,全劇鬥爭的沸點高不起來,所以沒能把歐格涅夫演好。”後來,他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終於把一個生氣勃勃、智勇雙全、忠心耿耿的新型蘇聯紅軍軍官刻劃出來了。
文教英雄
因為王大化實踐了毛主席的文藝路線,在延安的舞台上、廣場上,塑造了眾多的為延安黨、政、軍、民所喜愛的藝術形象,所以在1944年陝甘寧邊區文教大會上,王大化被選為甲等文教英雄。
1945年春天,王大化又參加了新型歌劇《白毛女》的創作和導演,這裡還須補充一句:《白毛女》的第一次演出,是由王大化導演的。《白毛女》是魯藝的集體創作,歷時3個多月(1945年1~4月),以後於當年10月在張家口上演時,又作了重要修改。這部聞名中外的作品,榮獲1951年史達林獎金,它的成功,也有王大化的一份心血。
轉赴東北
日寇投降以後,延安的一批文藝工作者,隨著“幹部團”開赴東北,在行軍途中,他經常打前站,準備水、飯、宿營地;幫助同志們背行李;為病號牽牲口;跟大隊一起行軍的時候,他就沿途給大家作宣傳鼓動、文化娛樂的工作。有一次,因為宿營地關係,一天趕了60公里,大家的精神依然振奮,一點也沒有感到疲倦。宿營的時候,大隊長宣布當日大家行程60公里,許多同志大吃一驚,沒想到自己一天能走那么多的路;又都從心裡感謝王大化給加了不少的勁!
到了東北,王大化被任命為幹部團戲劇部長,黨內又當選為組織委員。這副擔子對年輕的大化來說是夠重的了!可是他憑著對黨、對人民高度的責任感,硬是把這副擔子挑了起來。不管團里、團外的工作多忙,他每天都一定要花時間和團員同志們談話。他談話的方式靈活多樣,態度和藹親切,所以大家都願意接近他,有什麼心事都願和他談。他曾說:“要深入了解每個集體成員,要知道他們每個人的心理活動——這對我是一個艱巨的工作,但這又是能開困難之門的第一把鑰匙!”
王大化在東北短短的一年裡,在編劇方面,參加創作話劇《祖國的土地》、《我們的鄉村》、秧歌劇《大特務》,參加改編秧歌劇《血淚仇》;在導演方面,導演過活報劇《東北人民大翻身》、秧歌劇《兄妹開荒》、《大特務》、《血淚仇》,話劇《合流》、《把眼光放遠點》;在演出方面,他演過《兄妹開荒》中的兄、《大特務》中的大特務、《血淚仇》中的王東方、《把眼光放遠點》中的老大、《祖國的土地》中的馬占彪、《日出》中的胡四。此外,他還負責全部演出節目中的舞台設計;擔任《黃河大合唱》及其他歌曲的獨唱和領唱;他還執筆寫宣傳文章、編輯叢書、設計出版物的封面等等。文工團的對外工作也是多方面的,如輔導當地的戲劇工作者及舊藝人,引導他們走向新的方向,介紹劇本,幫助並組織戲劇、音樂講座,並擔任主講。除此以外,他還替各機關團體畫領袖像、名人像和宣傳畫、宣傳圖表……總之,他在東北短暫的一年裡所做的工作不是文字能夠全部記載得出來的,也不是能夠用數目字全部計算出來的。
王大化這樣日日夜夜的為黨工作,分內分外爭分奪秒地乾,這是因為在他腦子裡裝的就是革命鬥爭、藝術事業、文工團的發展和鞏固;他沒有絲毫的個人慾望,他所喜愛的東西,都是工作需要的東西。
王大化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和每位同志搞好關係,如果和誰相互間有了些意見,他不是迴避,而是下決心努力去消除成見。他對犯錯誤的同志,不是氣,更不是恨;他認為是他的工作沒有做好,致使同志才犯了錯誤。於是他一次兩次地找他們談,直到犯錯誤的同志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意見,並且真正明白犯錯誤的根源,表示以後在工作方面要特別細心。大化待人極寬,待己極嚴,特別是在思想上。他工作那樣忙,但是他堅持寫日記,那上面所記載的,不是工作,就是個人思想反省,揭示自己的缺點深刻入微,隨時有意識地改造自己。看到別人一些不好的表現,他立刻拿來反省自己。他這樣年年月月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和個人修養,就越發使他胸懷寬廣、情操高尚,也就越發贏得同志們的愛戴和擁護。他曾不只一次地在日記上寫著:“……應該特別謹慎和虛心,因為即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也不值得驕傲,而對別的同志細微的成功得看重!”1946年1月8日,大化在日記本上寫著:“一個黨的文化宣傳工作者,不但是指你的作品,而最主要的,你這個人就是黨的最具體的宣傳品。”王大化同志自己就正是這樣做的。他不但拿他的作品——木刻、廣場舞台表演、編劇、導演……為黨的宣傳工作做出卓越的貢獻,而且在他投身革命的整個過程中,處處、事事、時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黨的宣傳工作貢獻出他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英年早逝
正當東北人民解放戰爭激烈進行的時候,王大化同志於1946年12月20日率領工作組由嫩江省寧年乘汽車赴訥河蒐集春節創作及演出材料,車抵拉哈附近時,大化不幸墜車,頭部負傷,當即送訥河醫院治療,但因傷勢過重,於第二天(12月21日)逝世,年僅27歲。
王大化同志逝世以後,《東北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都發了訊息,表示沉痛的哀悼。1947年1月19日,《東北日報》、《解放日報》同時以整版的篇幅,出了紀念特刊,凱豐同志以“人民的藝術家”的親筆題詞,代表了黨和人民對王大化同志一生的藝術事業,作出了熱情的讚頌和高度的評價。
1957年文藝界的老戰友,又在報刊上發表紀念文章,表示對大化同志逝世10周年的紀念。1986年12月,他的家鄉山東濰坊市人民政府和濰城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紀念人民藝術家王大化逝世40周年”的紀念大會。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賀敬之、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陸懋曾等領導同志和濰坊市各界人士500人參加了紀念大會。
王大化同志短暫的一生,之所以能做出這么多貢獻,就是因為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首先是一個共產黨員,然後才是一個藝術家!
註:
①郭清系當時北平河北高中學生,1936年春,因參加救亡運動,為國民黨反動政府逮捕入獄,在獄中患回歸熱死去,北平學生曾為他開過追掉會,會後舉行“抬棺遊行”抗議國民黨反動派對他的迫害。
②上海劇人協會:1935年3月,“左翼劇聯”為粉碎國民黨的文化圍剿,而由左翼戲劇家組成的團體。它以合法的大劇團形式,在大劇場公開演戲。從此開始了“左翼劇聯”領導下建立劇場藝術的演出實踐。
③《解放日報》1943年3月25日標題為《《兄妹開荒》的演出談起——一個演員創作經過的片斷》。此文在重慶《新華日報》轉載過,後來又被選入《新歌劇問題討論集》。
④《解放日報》1947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