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信息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實施方案的通知
粵府辦〔2022〕22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實施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中醫藥局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6月14日
方案全文
廣東省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實施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的部署要求,全面推進我省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推動廣東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新一輪中醫藥強省建設工作部署,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全力建設中醫藥醫療、創新、人才、產業、國際化“五大高地”,全面構建服務能力領先、與區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民眾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格局,建成引領全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輻射“一帶一路”的綜合改革示範區。
(二)工作目標。2022年全面啟動示範區建設,圍繞重點改革任務出台政策措施,遴選布局試點地市,示範區建設框架和改革路徑基本形成。到2023年,在“五大高地”建設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在重點領域改革方面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到2025年,“五大高地”全面建成,中醫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標誌性成果,打造成為全國中醫藥綜合改革的示範樣板,引領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二、打造“五大高地”,推動廣東中醫藥走在全國前列
(一)打造醫療高地,中醫藥健康服務走在全國前列。
1.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推進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醫特色重點醫院、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和省級高水平中醫醫院等標誌性重點項目建設。積極參與國家公立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任務,牽引帶動全省公立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加快補齊市縣級中醫醫院建設短板,實現縣級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提升基層中醫館、中醫閣服務內涵,全面落實基層中醫館建設標準,推廣15項中醫藥適宜技術。布局“一核一帶一區”中醫醫院合作共建,開展20個以上“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一體化中醫醫共體、醫聯體建設試點,加快提升各區域各層級中醫醫療同質化水平。推進深圳市純中醫治療試點和廣州市針灸亞專科體系建設。加強中醫經典病房建設,提升以中醫為主治療疑難危重和複雜疾病的能力,形成5—10箇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案。
2.提升全生命周期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完善“治未病”服務網路,所有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定治未病科(中心)。最佳化推廣《職場高壓狀態人群治未病調養指南》《老年人慢性失眠中醫藥干預指南》等20個“治未病”方案或服務包。引導開發中醫“治未病”健康保險產品。完善中醫康復服務網路,實現三級中醫醫院100%設定康復科、二級中醫醫院設定康復科比例不低於80%。總結推廣中風恢復期、頸椎病、脊髓損傷(不完全性)、肺炎(神經損傷後呼吸功能障礙)和肩手綜合徵等20項中醫康複診療方案。加強醫療機構膏丹丸散等傳統中藥劑型服務,培育區域性醫療機構中藥製劑中心、煎煮配送中心等服務平台。打造中醫藥健康服務品牌,推動社會辦中醫機構連鎖集團化、規範化發展。
3.完善中西醫協同模式。完善中西醫協同疫病防治機制,建立健全中醫藥參與各級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相關機制,將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預案和技術方案。發揮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省中西醫結合應急救治中心龍頭作用,建設高水平中醫疫病防治隊伍,打造傳染病防治中西醫協同平台。開展省級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建設工作,將相關指標列入高水平醫院建設考核指標。重點支持高水平醫院開展重大疑難疾病、傳染病、慢性病等中西醫聯合攻關,形成可推廣套用的診療方案。探索中醫醫院、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中西醫人員聯合門診、聯合查房、聯合病例討論及高層次中西醫人才交叉培養等協作模式。在非中醫醫院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
(二)打造產業高地,中醫藥產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1.最佳化產業發展格局。圍繞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結合不同區域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打造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同聯動的中醫藥產業發展格局。在珠三角核心區打造中醫藥研發創新中心,發展現代中藥物流業、中藥科技服務業、中藥信息服務業、中藥文化與博覽業、植物藥總部經濟。在沿海經濟帶布局建設一批特色鮮明、集聚度高的中醫藥產業園區,重點發展以廣東名優中成藥、現代中藥飲片、中藥大健康產品生產為主導的現代中藥製造業。在北部生態發展區打造西江肉桂、連南瑤藥、南雄銀杏、平遠梅片樹等特色南藥規範化種植養殖基地。
2.打造新時代南藥金字招牌。大力發展道地品種,在擦亮“嶺南八味”品牌的基礎上,遴選推廣“嶺南新八味”。全面開展廣東省中藥材標準、中藥飲片炮製規範、中藥配方顆粒標準的制修訂。加強中藥材、中藥飲片、醫療機構中藥製劑質量監管,培育一批“粵字號”中藥材品牌。支持雲浮市建設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高標準推動南藥實驗室建設,開展南藥種質資源鑒評、地理標誌產品標準、高質量品種培育及其栽培種植、藥效成分提取及加工保存關鍵技術研究。組建廣東省南藥種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和完善種子種苗繁育、種植、採收加工等技術規範和標準。研究建立中藥材質量追溯信息化平台,構建從種子種苗、種植養殖、流通加工到最終使用的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
3.壯大產業集群。促進中醫藥二三產業特色發展。推動中藥配方顆粒和中藥飲片的標準化建設,推動中藥製造技術革新、產業升級。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裝備製造業集群,促進保健、運動康復、藥膳、美容等中醫藥大健康產品研發與生產。促進中醫藥與森林康養服務有機結合,到2025年底,全省國家級、省級森林康養基地達到100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雲浮南藥)產業園,加快推進省級南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依託產業園建設規範化產地交易中心。在全省建設100個示範中藥材種植基地,創新完善“公司+合作社+農戶”種植模式,推動中藥材規模化、規範化種植。在全省建立一批南藥集散中心,搭建南藥全產業鏈展示交易平台,推動省部共建國家級肇慶南藥市場,建設輻射華南、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中藥交易物流樞紐和數位化交易平台。支持廣州市建設競爭力強的中藥中華老字號產業集群,支持雲浮市創建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試驗區。
(三)打造創新高地,中醫藥融合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1.加強重大科研基礎平台建設。推進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著力解決中醫濕證與慢病防治研究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及關鍵技術問題。推進國家藥監局中藥質量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和中成藥質量評價重點實驗室建設,深化中藥質量評價關鍵技術、中藥質量標準國際化和中藥質量控制信息化等研究。高質量建設省中醫藥科學院、省中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省中醫臨床研究院、省中醫骨傷研究院、省代謝病中西醫結合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和科研平台,形成全省中醫藥科研矩陣,在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基礎和臨床研究,創新中藥及藥源性肝腎毒性研究等方面,形成一批國內領先、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研成果。支持深圳市創建中醫藥領域國家級創新平台,重點開展中醫藥防治脂肪肝、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肝癌、胃癌前病變等疾病的臨床診療、科研轉化和人才培養。
2.加速產學研融合發展。依託“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等平台,建立高水平醫院、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藥企業協同機制,推進成果研發、轉化和套用。打造“黃埔杏林”創新谷,支持中醫藥成果產業化和技術交易,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服務鏈深度融合。實施“嶺南中醫藥現代化與關鍵技術裝備”等專項,持續推進中醫優勢病種防治、中藥現代化、中醫藥關鍵技術與裝備、中草藥種植栽培等研究,推動研發一批中醫藥產品和關鍵技術裝備,形成一批臨床診療規範並在省內推廣套用。
3.加快推動智慧中醫醫療建設。加強省級中醫藥數據中心建設,推動各級中醫醫療機構規範接入省或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鼓勵各地研發和套用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名老中醫傳承信息系統、中醫智慧型輔助診療系統,利用5G、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開展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一體化的智慧中醫醫院建設。支持地市中醫醫院、縣域中醫醫共體開展遠程醫療服務,推動預約診療和“一站式”結算服務,促進優質中醫藥資源普惠、便捷、共享。鼓勵中醫醫療機構建設智慧型化調劑系統。支持中藥飲片企業、大健康服務企業與醫療機構共建“智慧中藥房”,支持建設“區域中心智慧中藥房”。
(四)打造人才高地,中醫藥人才培養走在全國前列。
1.打造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實施葛洪中醫藥人才計畫,選拔造就百名中醫藥領軍人才,建設100個省名中醫或領軍人才傳承工作室,遴選培養100名傑出青年中醫藥人才。深入開展多層次的“西學中”人才培訓,培養一批掌握中醫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暢通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建設一批省級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示範基地、骨幹師資培訓中心和標準化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實踐技能考核基地。規範中醫藥繼續教育,確保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獲取學分達標率達到100%。加強中藥材種植、中藥炮製、中藥健康服務等中藥全產業鏈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促進中藥特色技術的傳承發展。
2.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推進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招生培養工作。實施中醫師承薪火工程,開展100名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培養200名基層中醫藥骨幹人才。每年組織培訓100名縣級中醫臨床技術骨幹,對500名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開展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深入實施中醫藥人員“縣管鄉用”,探索統籌使用醫共體內現有空缺編制。落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占比超過25%的要求。推進中醫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全科醫生轉崗(崗位)培訓和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到2025年,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居民有0.6—0.8名合格的中醫類別全科醫生。
3.推進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深化省部局共建廣州中醫藥大學等高等院校,改革中醫藥專業課程體系,強化中醫經典研學,推行中醫經典等級考試,開展在校生拜師跟診制度,落實“重經典、早跟師、早臨床”。開展高等院校與中醫藥文化特色中國小校一體化培養模式試點,將培養鏈條向前端延伸、後端拓展。建設1—2個國家級、3—5個省級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布局建設15個左右中醫藥類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實施卓越中醫藥師資培訓計畫,培養一批中醫經典骨幹教師。在粵港澳大灣區課程聯盟中單列中醫藥金課課程。
(五)打造國際化高地,中醫藥開放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1.深化粵港澳融合發展。開展港澳台和境外高層次中醫藥人才高級職稱認定,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中醫藥人才在擬執業地參加職稱考試和評審。支持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按規定採取面試或直接業務考察等方式招聘港澳高層次急需緊缺中醫藥人才。吸引符合條件的港澳中醫師在內地公立醫療機構執業,引導港澳青年中醫師到大灣區執業創業。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長效機制,深化中醫藥人才培養、中藥國際標準研製、基礎臨床協同創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組建肺病、腫瘤、針灸、康復、中藥臨床藥學、中醫護理等粵港澳大灣區中醫醫療聯合體(專科聯盟)。推動廣東省藥品檢驗所建設中藥國際標準權威研究機構,提升廣東省港澳中藥檢定聯合實驗室的平台效應,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中藥標準融合發展。以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和深圳光明國際中醫藥港為引擎,在珠海、深圳市落地試點一批促進人才、資本、知識、技術等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措施。
2.促進中醫藥海外發展。充分發揮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國家級中醫藥產品海外註冊公共服務平台”“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用,推動中醫藥產品的海外註冊及上市。構建“橫琴加工—澳門銷售”模式,開闢內地中成藥海外上市的新路徑。依託“中非瘧疾防治中心”和相關海外中醫藥中心,推廣青蒿素複方快速清除瘧疾“廣東模式”。依託廣東省中醫院等“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發展中醫藥人才培養、中醫醫療服務、中成藥註冊及銷售等中醫藥服務貿易產業。
3.推動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發揮僑務大省優勢,深入實施廣東中醫藥文化“出海”工程和“廣東中醫藥文化傳播人才培養計畫”,依託廣東省中醫藥博物館、嶺南中醫藥博物館等建設一批省級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基地,打造一批中醫藥影視作品、叢書、課程等文化精品,培養一批中醫藥國際化人才,攜手港澳開展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活動,打造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支點。
三、健全“四個機制”,增強中醫藥發展活力動力
(一)健全管理體制機制。
1.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中醫藥工作跨部門協調機制,強化中醫藥主管部門對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指導職能,推動中醫和中藥、事業和產業協調發展。推動將中醫藥相關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完善中醫藥工作決策機制,各級衛生健康、醫療保障、藥品監督管理等相關部門要全力支持示範區改革攻堅,制定實施中醫藥相關政策措施要充分聽取吸納中醫藥主管部門意見。加快健全省市縣三級中醫藥管理體系,市縣要明確承擔中醫藥管理職責的機構,合理配置人員力量。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發展高端智庫,充分發揮中醫藥專家的諮詢參謀作用。引導中醫藥行業學會、協會等學術團體、社會組織規範發展。
(二)健全醫保政策機制。
1.完善中醫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以鼓勵發揮中醫特色、提升臨床價值為導向,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則,以中醫優勢服務、特色服務項目為重點,建立與中醫技術勞務價值特點相適應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逐步理順中醫服務項目比價關係。鼓勵中醫藥技術創新,加快中醫藥新技術、新項目的審批立項和定價。中醫服務價格與“三醫聯動”改革緊密銜接,引導中醫醫療機構的特色定位和內涵發展。
2.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構建體現中醫醫療特色優勢、以健康績效和診療質量為核心的醫保支付方式。將針灸、骨科康復、治療性推拿等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遴選中醫優勢住院病種,對中醫優勢住院病種實施按病種分值付費,動態更新《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中醫優勢住院病種分值庫》。對增加特色中醫治療服務的以西醫治療為主的門診和住院病種,可適當提高該病種的門診費用或住院分值。開展中醫緊密型醫聯體醫保支付方式綜合改革省級試點,降低基層中醫醫療機構的醫保起付標準。將經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的醫療機構中藥製劑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三)健全人才評聘激勵機制。
1.最佳化中醫藥人才評聘制度。最佳化中醫醫療機構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科學動態調整中醫藥高級職稱評審專業,推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構建中醫思維、臨床能力和社會認可度“三位一體”的中醫醫師評價體系,試點在高級職稱評聘中引入第三方開展社會認可度調研。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在中醫藥類正高級職稱答辯考核中的評分比重。將在基層服務滿10年的中醫藥中級專業技術人員納入副高級職稱人員考核認定範圍。最佳化包括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在內的基層急需緊缺專業人才招聘程式,允許按規定採取面試或直接業務考察等方式招聘人才。加強對民間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的甄別,強化對申報人員的社會評價和同行評價信息收集,開展中醫(專長)醫師崗位聘用試點工作。
2.完善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深化公立中醫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對中醫藥特色優勢明顯或績效考核取得良好以上等次的公立中醫醫院,允許其薪酬總量按一定比例上浮。公立醫院內部分配向中醫藥科室傾斜,鼓勵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建立省、市、縣中醫藥行業表彰獎勵長效機制,定期開展省名中醫評選表彰。提升鄧鐵濤中醫醫學獎的學術性、權威性和美譽度,打造有全國影響力的中醫醫學獎項。在醫療衛生行業綜合性人才推薦等項目中,中醫藥人才占比一般不低於20%。在中醫藥人才評選、科學研究、職稱晉升等方面實行單列計畫、單獨評價。
(四)健全中藥審評審批機制。
1.最佳化中藥審評審批制度。最佳化醫療機構中藥製劑備案及調劑審批服務流程,壓減審批時限。重視循證醫學套用,鼓勵開展中藥真實世界科學研究。指導醫療機構規範建立人用經驗證據體系,全力支持醫療機構中藥製劑向中藥新藥的轉化。推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落實主體責任,開展中藥上市後研究和評價,鼓勵研究採用符合產品特點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對已上市中藥品種進行二次開發。
2.加強粵港澳中成藥註冊監管機制對接。進一步發揮“粵港澳中醫藥政策和技術研究中心”作用,助力大灣區內中醫藥產業和企業提質增效,推動中醫藥科學監管機制創新和政策落地。支持港澳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引入中藥人用經驗證據用於中成藥內地註冊上市,支持港澳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將持有的藥品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符合條件的企業生產,簡化港澳已上市的傳統外用中成藥註冊審批流程,推動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中成藥註冊標準、檢驗標準互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廣東省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由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定期研究和協調解決示範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統籌推動相關重點工作。省各有關部門在2022年8月底前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措施,強化部門協調,共同形成推動示範區建設的合力。相關市政府在2022年10月底前相應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全力推動中醫藥綜合改革工作。
(二)完善財政投入。充分利用現有省級衛生健康專項經費,對納入示範區建設的地市在重大工程和專項行動上予以支持。充分發揮廣東中醫藥大健康基金優勢,推動以股權投資培育中醫藥產業優質市場主體,助力中醫藥相關技術研發、轉化和產業推廣。鼓勵各級政府統籌利用財政補助資金,進一步加強對中醫藥發展的投入。
(三)深入開展改革試點。在全省遴選若干地市,結合各地實際開展主題鮮明的改革試點,推動實現“小切口”、“大變化”,打造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民眾認可的中醫藥改革品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中醫藥局)牽頭開展相關經驗總結推廣,及時評估改革試點成效,固化經驗做法,探索形成中醫藥改革發展有效路徑。加強正面宣傳,為示範區建設營造良好環境。
(四)強化監督考核。將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列入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任務,納入醫改考核指標體系。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對示範區建設的動態監測與跟蹤分析,定期通報各地各部門改革進展情況,對改革進展落後的地市、部門予以督促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