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中學(廣東南雄中學)

南雄中學

廣東南雄中學一般指本詞條

南雄中學前身為道南書院(1765年),1906年創辦新學;1912年,奉省教育廳命令,改為“廣東省立南雄中學”;1924年,改為“廣東省立第六中學”;1934年,改為“廣東省立南雄中學”;1951年定名為“廣東南雄中學”;1981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南雄縣重點中學;1995年,被評為首批“韶關市一級學校”;2003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2007年成功晉升為首批“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南雄中學
  • 外文名:Nanxiong middle school
  • 簡稱:雄中
  • 創辦時間:1906年
  • 校訓:嚴勤細愛 誠信美健
  • 主要獎項:國家示範性普通高中
  • 知名校友:鄭光棟
  • 類別:公立中學
  • 現任校長:劉衛民
  • 所屬地區:廣東省南雄市
  • 發展定位:廣東省一流高中
概述,起源,歷程,辦學成果,新生,新時代,大事記,革命篇,人物篇,成就篇,校園篇,歷程,校歌,校訓,學風,校風,教風,

概述

目前,學校占地148畝,學生逾5千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336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79多人,一級教師110多名;碩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學力33人,省級以上名校長、名教師6人,省級骨幹教師28人;設施設備齊全,擁有多媒體教學平台教室72間,實驗樓、圖書館、綜合大樓等功能大樓8棟,學生公寓4棟,400米標準塑膠田徑運動場一個,塑膠籃球場6個,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在韶關市處於領先地位。

起源

據《南雄縣教育志》載:“南雄直隸州知州沈之乾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道南書院改為南雄州中學堂。委分州曾淞為首任監督(相當校長)。南雄中學原校址在元寶塘,即今縣政府招待所。
明清時為道南書院。”由此追溯,雄中淵源可前推至道南書院。道南書院,為天峰書院、凌江書院合併擴建而成。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南雄知州陳侁在小東門(今市政府、迎賓館一帶)劃出地方,闢為“州學”,以教化民智,始開南雄政府辦學先河。
至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南雄知府江璞在“州學”之西創辦大中書院(其後易名宏道書院、天峰書院)。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調任南雄知府的蘇州長洲人宋淇源,積極倡議地方開明紳士捐錢捐物重修天峰、凌江兩書院,並從州學劃出地方給書院辦學之用,使書院面積增至20多畝。
重修書院工程主要由陳清楊全權負責。此人任官資歷長,工作認真負責,“勤襄厥事”,不到半年工程即全部完工。重修後的書院整合了天峰、凌江書院,建有元寶塘、培風亭、泮池大觀樓等,整個書院“規模宏敞,氣象整肅”,受人稱讚。宋淇源請時為朝廷大司空制府楊錫為新書院命名,楊錫便命之名為“道南書院”,並言“信足彰嶺表之先聲也”,而“道南”一詞,即有把中原文化推及南方之意。
清代南雄人曹忄賓,,力學經史百家,熱心地方教化,曾執掌於書院,任書院山長(院長),著有《四書詳說》、《十三經解》,訂正《古詩解》、《歷代詩選隨筆》、《柱峰制藝》和《天鏡閣集》等。清代名宦胡定告官回鄉後,主教道南書院,編纂《御篡通鑑綱目測義》,著有《雙柏廬文集》。從北宋至清末,道南書院及其前身,在近千年的歷史中,以講壇和書齋為陣地,以思想和文字為手段,在南雄傳承中華文明、播灑儒家文化,並在弘揚南雄地方文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道南書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直隸南雄州知州沈之乾將道南書院改名為南雄州立中學堂,委分州曾淞為監督(相當於校長),是為南雄現代教育制度肇始。書院改制後,開設的課程有修身、讀經、算學、詞章、中外史學、圖畫、中外輿地、外國文、博物、物理和化學等10多門,學制4年。其時南雄中學堂有教員5人,其中省高等師範學堂畢業1人;學生40人,文化素質較高,而一些中了秀才的人也來此讀書深造。州立中學堂的首屆畢業班有40人,他們畢業後,按《欽定學堂章程》均授予貢生出身。
民國二年(1913年),南雄州立中學堂奉命改為省立南雄中學,直屬省教育廳,並取消中學堂監督,改稱校長,首任校長為畢業於日本宏文書院的英德人陳澤東。
民國七年(1918年),軍閥混戰,南北交鬨,北軍由江西侵入南雄,南雄中學圖書器具被焚毀一空,教員與學生各自奔逃,學校被迫停頓。
次年,南雄中學暫借城外水南的天后宮和興隆庵續辦,至民國十年(1921年)方遷回元寶塘原校舍復辦。
民國十三年(1924年),奉省政府令,省立南雄中學改為省立第六中學,為當時全省十所省立中學之一。是時,廣東高師畢業生、南雄人王鴻淮任校長,把中學階段4年改為國中3年、高中3年共6年,正式實行新學制。但當時只辦有國中而無高中。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山大學畢業生、從化人陸傲霞出任校長,學校報請省政府撥款,開辦高中師範一個班,增招國中一個班,學校班級增至5個班。翌年,改省立第六中學為省立南雄中學。
至此,省立南雄中學成為粵北地區兩所省立學校之一(另一所為省立韶州師範學校),是粵北的最高學府,更加無愧於百年名校的盛譽。

歷程

省立南雄中學自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陸傲霞(從化人、中山大學畢業生)出任校長後,走上了一條不斷成長和壯大的曲折之路。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歲月里,學校也多次受到戰爭烽火的侵襲,雖歷經滄桑,仍如屹立城區的三影古塔一樣巋然不倒。
南雄中學(廣東南雄中學)
南雄中學
陸傲霞在任省立南雄中學校長期間,努力籌措辦學經費,聘請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並增設圖書室、理化儀器室,購置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的標本、模型和圖表,加強直觀教學。陸傲霞十分重視體育教學。在其出任校長的第二年,每年4月25日皆舉行校慶運動會。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東省西北區綏靖公署在韶關舉行運動會,陸傲霞與時任南雄縣長姚之榮率領南雄20多名運動員(多為省立南雄中學生)參加比賽,獲得總分第二名。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為便利國中畢業生升學,陸傲霞報省撥款增辦高中普通班一個班,並修建校舍。之後,陸傲霞校長參加抗日軍隊,清遠人、中山大學畢業生梁勁繼任校長。其時日寇飛機飛臨南雄上空轟炸,不少飛彈落在學校附近,令師生惶惶不安,於是報請省政府遷校,獲準後在承慶鄉谷樹塘附近的龍華寺建新校舍。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學校遷往龍華寺新校上課,校長為黃培才(龍川人,中山大學畢業)。是時,省立南雄中學已有高中3個班,國中3個班,成為完備的完全中學。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冬,南雄淪陷,日寇肆意橫行,校內器具、圖書皆被焚毀殆盡。時任校長的黃雲蔚(順德人,高師畢業)率師生百餘人,連夜逃往江頭墟,等待省教育廳安排去處,後奉令遷往河源縣上莞鄉上課。
日本投降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省立南雄中學從上莞鄉遷回南雄。因原元寶塘校舍已給縣立中學用去,只得在上關帝廟(今雄州街道八一路國小)上課。後經多方交涉,縣立中學在下半年退出,學校才在9月得以遷回元寶塘繼續辦學。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8月,黃繼植(梅州市梅縣區人,北京大學畢業)任校長,直至新中國成立。黃繼植出任校長的當年5月,省立南雄中學舉行了40周年校慶慶典活動。
抗戰勝利後,社會相對安定,學生來源擴大,省撥教育經費有所增加,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省立南雄中學已有高中4個班,國中5個班,學生310人,教職員27人,其中大學畢業18人,並有一位清朝的秀才楊學縉擔任語文教師。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上半年,學校增至10個班,學生432人。
從民國十五年(1926年)到建國前夕,23年來,省立南雄中學共培養了高、國中畢業生和師範畢業生1102人。在這些畢業生中,有不少成為社會傑出人物。如當年從師範班畢業的尹積昌,後來成為廣東著名的雕塑家,廣州市著名的五羊石雕和孫中山石雕就是出自他手的經典之作。
作為粵北最高學府的省立南雄中學,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不僅為南雄,還為其他縣(尤其是始興縣)培養了大批人才;也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知識人才,也孕育了一批富有先進革命思想的仁人志士,成為南雄革命鬥爭的搖籃,並使之成為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將在《百年雄中·革命篇》中詳述)。

辦學成果

傳承著道南百年文明精神,承載著百載歲月滄桑的南雄中學,南雄中學現已成為粵北山區教育的一面旗幟,閃耀在嶺南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學校教育教學成績突出,先後有20多位學生考入北大清華;3人獲廣東省高考單科狀元,8人摘取韶關市高考總分桂冠。從2005年至2012年,連續8年被評為“韶關市高考優勝學校”;學科競賽和文體比賽成績斐然,其中,我校選送的馬麗芸同學代表中國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榮獲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小輪子腳踏車冠軍,成為韶關市亞運冠軍“第一人”。
因成績突出,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中國小“科研興校示範基地”、全國體育鍛鍊先進單位、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東省普教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固本強基”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體育特色學校、廣東省“書香校園”等60多個國家、省、市級和20多個縣市級先進榮譽稱號。

新生

1949年9月24日,南雄解放。10月,南雄縣人民政府派李樹華、鄧功琳、鐘玉銚同志接管省立南雄中學和南雄縣立中學,隨後兩校合併成立南雄縣臨時聯合中學,1950年定名為廣東南雄中學。當時第一校長由中共南雄市委縣委書記、縣長張尚瓊兼任,第二校長由縣委秘書鄧事型兼任,學校日常工作由校務主任(副校長)李樹華主持。當年10月,學校共招收學生288人,其中國中生219人,高中生69人;共有教師30人。高中部設在原省立南雄中學校舍(今南雄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國中部設在縣立中學校舍(在今南雄市區繁榮路)。平時上課和住宿按高、國中分開,集會時則到國中部大禮堂舉行。
南雄中學(廣東南雄中學)
軍訓
據北江區專員公署1950年《四月份工作報告》稱:“省立中學原有韶師、志銳中學、南雄中學、連州中學四間。解放後,志銳中學、韶師合併為北江臨時聯合中學(曲江中學在內);省立南雄中學、南雄縣立中學合併為南雄臨時聯合中學;省立連州中學、縣立連師、私立燕喜中學合併為連州臨時聯合中學,故現在得有省校三間,共44班,教職工113人,工友29人,學生1340人”。據此可知,建國後的南雄中學為省立中學。
另據1954年《粵北區各縣年報表》稱:“學校全稱:廣東南雄中學。主辦機關:廣東省人民政府教育廳”。五十年代初,雄中教師較為缺乏,需到廣州聘請教師,北江專署文教處和省教育廳也通過舉辦短期教師學習班,結業後再分派到雄中任教。當時中學的數、理、化教材採用蘇聯教科書的中譯本,教學方面則以學習凱洛夫的教學法為主,提倡寫教案和運用五個教學環節進行課堂教學。
1953年至1958年,“思想改造”、“整風”、“反右”等運動頻繁,南雄中學部分教師無故受到批鬥,有7人錯劃為右派。
1959年,該校搬遷對南雄縣城東五里山辦學。
1960年,為貫徹省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千方百計提高教學質量,該校改進教學工作,教學質量有較大提高。當年該校語文教研組評為全省文教戰線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教研組長王朝安出席了省文教群英會。
1962年,南雄師範併入該校。是年,因地質問題,該校課室和宿舍的牆壁不斷爆裂,加上缺乏水電,需要搬回原址,但原高中部校舍已作縣招待所,只能搬回國中部辦學,最後只好把部份課室和宿舍建在國中部植物園內,並堵塞了一段縣背街,使校園面積有所擴大。
1964年南雄師範最後一屆學生在該校畢業。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席捲全國,南雄中學也不能倖免。是年下半年該校開始停課,揪斗所謂的“走資派”和“牛鬼蛇神”,部分師生外出串連和在學校“打派仗”。
1969年,南雄縣工人宣傳隊進駐該校,並開展“清理階級隊伍”和“一打三反”運動,又揪鬥了一批教師,其中一名教師被迫害致死。
1970年3月,該校一分為三,分別搬到主田、黎口、南畝辦校。雄中搬遷後,原校址被工廠、機關等7個單位占用。
1974年9月,南雄縣委決定城關鎮一中從飛機場(位於全安鎮)搬到原雄中校址辦學,復辦南雄中學。其時共有8個教學班、18名教師和400名學生。
次年11月起,在“學習屯昌,大辦農場”的口號下,該校師生停課辦農場,大部分時間用在“學工”、“學農”上,影響了文化課的學習,導致在1977年恢復高考時,該校只有一名應屆畢業生和一名往屆畢業生被錄取。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7年秋,南雄縣委、縣政府把該校定為重點中學,調縣教育局局長李仕仁到該校任校長,調整了領導班子,調進一批優秀教師組成教學骨幹,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併購置一大批圖書、儀器設備,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
1978年高考,該校共有43名學生考上大專院校,因此被首次評為韶關地區的高考先進單位。之後,教學質量逐年上升。
到1982年高考,該校考入大、中專院校人數達141人之多,為全韶關地區各縣之冠,該校即被評為1982年廣東省普通教育系統優秀集體,校長李仕仁代表學校出席了省普教系統先代會。
1980年後,該校在各級領導的關懷重視下,建成兩幢教學大樓,新建了3幢教師宿舍大樓,並擁有室外籃球場5個(其中兩個是水泥球場),100米跑道一條,室內籃球場兩個;物理、化學、生物儀器室和實驗室共有500多平方米,圖書館和閱覽室共有200多平方米,藏書2萬多冊;校園總面積2308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較充實,其中有電腦25台,教學演示開出率100%,分組開出率80%。據1981年省政府文教辦公室35號文通知,該校被定為南雄縣重點中學。

新時代

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教育戰線的改革也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深化。1984年,南雄中學進行管理體制改革,調整並加強了學校領導班子,始設校長辦公室、教導處和總務處。當時的領導班子由正、副校長4人和處、室正副職主任10人組成,校長李仕仁主持學校全面工作,其他成員分管各項工作。
南雄中學(廣東南雄中學)
南雄中學
1985年至1987年,南雄中學深化教育改革,積極開展教學工作的探索和研究,總結和推廣“啟、讀、議、講、練”五字教學法、開放式教學法和導讀法,同時學習和推廣黎氏最優教學法,皆取得了較好成效,教師素質也得到了提高。
1987年,全校143名教師中,達到本科學歷者39人,專科學歷者82人;在評聘專業技術職務時,有高級教師14人(含特級教師1人),一級教師50人,二級教師25人,三級教師2人;教職工156人中有中共黨員43人,共青團員49人,民盟3人。
辦學規模得到進一步的擴大,至1987年,該校共有26個教學班,學生1700多人,其中高中12個班學生812人,國中14個班學生889人。
教學質量逐年得到提高,從1977年至1987年10年間,該校高中畢業生被錄取上大、中專達2018人(其中大學本科600人),僅1987年高考錄取本科105人,專科68人,中專48人,高考平均分、錄取數及升學率均居韶關市各縣重點中學之首,是韶關地區(市)高考先進單位。
八十年代是南雄中學快速發展時期,學校各項工作均取得了較好成績,獲得省級榮譽稱號有:1982年、1984年全省普教系統先進單位,1984年省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982年、1983年省長跑活動先進單位,1985年省實施《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單位,1986年市貫徹《體衛工作暫行條例》優秀學校等。
1988年後,南雄中學不斷發展壯大。1994年,該校被評為“韶關市一級學校”, 2002年12月晉升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同年9月,該校進行辦學體制改革,實行初高中剝離辦學,取消初一級,停招國小畢業生,高中擴招6個班。
師資力量雄厚,全校有專任教師166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46人,評為先進教師的有國家級2人,省級19人,韶關市級15人,其中2人為韶關市“名教師”,4人為省級骨幹教師;教師學歷全部達標,其中本科93人,專科73人;共有教學班51個,學生2928人,其中高中40個班2251人。
1998年至2002年,南雄中學校共獲得各種榮譽稱號23個,教師獲各種獎勵44人次,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有57人次獲獎,其中國家級10人次,省級20人次,地級市27人次;教師撰寫並發表在國家、省、地級市刊物上和獲獎的教育教學論文50多篇。5年間,該校共培養4900多名初高中畢業生,考入大專院校1034人,其中本科591人,專科443人。
期間,南雄中學校一手抓常規教學,一手抓教改教研,教學科研成績顯著。2000年至2002年,該校承擔4個國家級別(中國教育學會)立項的教育教學科研課題,均取得良好效果。
1977年至2002年,李仕仁、曾靈飛、鄧根松、康登生和朱兆財先後出任南雄中學校長,其中李仕仁在任時間最長。如今,南雄中學的校長為劉衛民。

大事記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宋淇源任南雄知難而進府時,重修天峰書院,後與凌江書院合併稱道南書院。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道南書院改為州立南雄中學堂,學制四年,學堂監督(相當於校長)曾淞。
●民國元年(1912),南雄中學堂奉廣東省教育廳命令,改為省立南雄中學,首任校長為陳澤東。
●民國七年(1918),軍閥混戰,北軍侵入南雄,省立南雄中學圖書器具焚毀一空,員生奔逃,學校停辦。
●民國八年(1919),省立南雄中學暫借永南天后宮和興隆庵復辦。
●民國十年(1921),省立南雄中學遷回元寶塘。
●民國十三年(1924),奉省政府令,省立南雄中學改為省立第六中學,學校實際新學制,初、高中各三年。
●民國十四年(1925)12月,代號叫“蘭芝”,後改名為中共南雄特別支部在省立第六中學成立。
●民國十六年(1927),省立第六中學學生會幹部,在共產黨南雄地方組織的領導下,配合農民自衛軍誘殺反動頭目、鎮壓國民黨的改組委員,從而拉開了南雄農民暴動的序幕。
●民國二十二年(1933),校長陸傲霞報請省撥款,開辦高中師範班。
●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省立第六中學為省立南雄中學。
●民國二十七年(1938),學校報省撥款增辦高中普通班。省立南雄中學成為完備的完全中學。
●民國二十九年(1940),學校報請省政府遷往城郊龍華寺新校上課。
●民國三十三年(1944),日寇淪陷南雄,校長黃雲蔚率師生奉令遷往河源縣上莞鄉上課。
●民國三十五年(1946)2月,學校遷回南雄;7月省立南雄中學與南雄縣立中學爭執校舍;9月,遷回元寶塘繼續辦學。
●民國三十七年(1948),廣東省立南雄中學舉行四十周年校慶。
●1949年10月,縣人民政府接管廣東省立南雄中學與南雄縣立中學,合併成立南雄臨時聯合中學,高中部設在元寶塘(原省立南雄中學),國中部設在繁榮路(原南雄立中學)。
●1950年,南雄臨時聯合中學定名為廣東南雄中學,主辦機關為廣東省人民政府教育廳。
●1951年2月,南雄中學師生演出歌劇《白毛女》,配合土改運動的宣傳。
●1959年9月,南雄中學搬到城東五里山辦學,後因地質問題和缺乏水電,1962年又搬回原校址。
●1960年,語文教研組評為全省文教戰線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
●1962年,南雄師範併入南雄中學,1964年師範最後一屆學生在南雄中學畢業。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捲入南雄中學,下半年開始停課,師生外出串連和在學校“打派仗”。
●1968年,工人宣傳隊進駐學校,揪鬥了一批教師,其中一名教師被迫害致死。
●1970年3月,南雄中學裁撤,學校教師及財產、圖書、儀器等設備瓜分為三,分別搬到主田、黎口、南畝辦校。
●1974年9月,縣委決定城大鎮一中從飛機場搬到原雄中校址辦學,復辦南雄中學。
●1977年7月,南雄中學恢復為縣的重點中學。
●1978年,南雄中學首次評為地區的高考先進單位。
●1981年,廣東省政府文教辦公室35號文通知,南雄中學被定為南雄縣重點中學。
●1982年,南雄中學評為廣東省普教系統優秀集體。
●1984年,南雄中學被評為廣東省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廣東省普教系統先進單位。
●1989年,南雄中學被評為廣東省深化改革成績顯著單位。
●1994年,南雄中學成為首批“韶關市一級學校”。
●1999年,南雄中學被評為全國推行《國家體育鍛練標準實施辦法》先進集體。
●2001年11月3日,南雄中學舉行建校九十五周年慶典。
●2002年秋季,實施辦學體制改革,開始裁撤國中部。
●2002年10月,南雄市委、市政府利用城市經營的契機,將學校周邊共22900多平方米的土地,無償劃拔給南雄中學,使學校占地面積達到148畝。
●2003年1月,南雄中學晉升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2003年10月,南雄中學被授予“國家級科研教示範基地”。
●2004年9月,學校南大門落成。
●2005年9月,南雄市委、市政府成立“廣東南雄中學百年校慶籌備委員會”。
●2009年8月24日,南雄中學最後一幢老教學樓2號樓成功拆除,將於原址建設新教學樓。

革命篇

作為粵北最高學府的省立南雄中學,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知識人才,也培育了一批富有先進革命思想的仁人志士,成為南雄革命鬥爭的搖籃,並使之成為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
民國十年(1921年)春,南雄中學學生曾昭秀、陳召南、彭顯模、張功弼和周群標等人,因不滿學校禁止閱讀馬列主義和宣傳新文化運動的書籍,利用水南興隆庵附近新建學生宿舍倒塌、壓傷學生之機,聯合該校學生100多人,在縣城河邊街(今市區青雲路)的何家祠秘密開會,組織遊行示威,罷課一個月,迫使省教育廳撤掉校長王道純的職務。此次學生活動,為革命思想傳入南雄拉開了序幕。
民國十一年(1922年)秋,因組織罷課而被學校開除的曾昭秀、陳召南等人離開家鄉到廣州求學,曾昭秀(兩年後考入中山大學預科)、陳召南、周群標和周序龍考入省立第一中學(後改名廣雅中學),彭顯模考入廣州中學。處於國共合作時期的廣州,革命思想廣為傳播,曾昭秀等人受其影響,從此走上革命道路。民國十四年(1925年),曾昭秀、邱叔良、鄧勛麟等人在廣州市榨粉街雅荷塘成立“南雄留省學生會”,以“雄聲書舍”作掩護,創辦《雄聲》刊物,進行革命宣傳。“南雄留省學生會”的成員大部分為原南雄中學學生,他們回雄後成為策動南雄革命的骨幹力量。尚未完成學業的曾昭秀,被黨組織派回南雄工作,公開職務是國民黨南雄縣黨部青年部長,同時在南雄中學兼職任教。任教期間,他秘密發展學生歐陽璋、尹梓秀和盧進關等人加入**。民國十六年(1927年)2月,中共南雄特別支部書記傅恕調離南雄後,由曾昭秀接任特支工作。
是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南雄的國民黨右派企圖捕殺**人。12月25日,經精心策劃後,曾昭秀密令中共地下黨員、南雄中學學生會會長歐陽璋、學生會幹事尹梓秀出面邀請南雄縣團防局局長盧焜、改組委員黃逸品、黃仁山等人赴美香館酒宴,由農民自衛軍將他們槍殺。次日,學生會配合農民自衛軍在該校鎮壓國民黨改組委員麥顯榮、彭求福,拉開了南雄農民暴動的序幕。
從1927年起,南雄中學一直有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在每屆學生中秘密發展地下黨員,直至南雄解放。早期入黨的該校學生有建國後入傳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曾任中共粵贛邊特委書記和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的李樂天,建國後首任南雄縣委書記、縣長的張尚瓊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值此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南雄中學校長陸傲霞辭去校長,棄其教職,投筆從戎,北上參加抗日部隊。抗戰時期,該校的中共地下黨組織活動空前活躍,在高中和師範班的高級學生中發展了大批黨員。“抗敵後援會”、“抗日先鋒隊”等組織都是以該校學生為主,他們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在民眾中廣泛宣傳抗日。後來,這兩支隊伍的青年大部分走上了抗日前線。期間,南雄地下黨組織了該校學生10多人秘密奔赴延安,就讀陝北公學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等。他們當中有建國後曾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的張向明(1935年畢業,1938年赴延安就讀陝北公學),曾昭秀的弟妹曾玉、曾昭慈(曾任毛澤東秘書)、曾華和建國後任四川省機械廳廳長的江學勤等人。
民國三十四年(1944年),中國軍隊計畫在緬甸發起大反攻,因兵員匱乏,國民政府便在全國大中學生中徵召知識青年入伍,組建“青年軍”。在“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感召下,該校大批學生投筆從戎,參加了青年軍,他們許多人的鮮血灑在了緬甸戰場。現定居台灣的校友劉開泰,便是當年血戰緬甸的倖存者之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南雄革命進入高潮,南雄中學有20多名師生上山參加**員領導的部隊。如時任教導處主任的雲昌遇,公開身份是數學、歷史教師,秘密身份是中共地下黨員,為雄(南雄)余(大余)信(信豐)中心縣委的領導人,參加部隊後任粵贛湘邊人民解放總隊第三支隊政委;文弱瘦小的女學生麥秀瓊,參加部隊後轉戰各地,建國後供職於國家航空航天部並任大尉;八十年代曾任省計畫生育委員會主任的張建勛,也是該校的學生和秘密黨員。

人物篇

從1906年南雄直隸州知州沈之乾將道南書院改為南雄州中學堂,委分州曾淞為首任監督(相當於校長)始,迄今100年。在一個世紀的歲月長河中,共有近50人擔任南雄中學校長(含清末時期的監督、主持校務的副校長等)。他們當中既有學識淵博、懂得管理的教育家,又有政府委任的官員(如清末時的監督),還有的身兼二職,既為地方政府領導,又是學校校長(如建國初期的縣長等,同時也是南雄中學的校長),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條件下,他們以個人的人格力量和聰明才智影響和管理這所粵北著名學校,在滄海橫流中引領雄中揚帆前進。
曾淞,為清末時南雄州立中學堂首任監督(相當於校長),以分州身份(時為南雄地方行政長官)兼任。同時期擔任過南雄州立中學堂繼任監督的有鄭光棟、韋啟瑞、陳學海3人。
民國二年即1913年,南雄州立中學堂正式改名為廣東省立南雄中學,首任校長為日本宏文書院畢業生、英德人陳澤東。民國時期,共有22人出任南雄中學校長一職,分別是陳澤東、官家瑤、黃道純、林拔萃、鄧懷漢、方新(時為南雄縣長)、陳志雲、鄭廷選、何家愷、范兆祥、陳禹范、江耀春、王鴻燾、陸傲霞、梁勁、黃培才、關照祺、黃雲蔚、黃繼植。其中對學校發展較有影響的是王鴻淮、陸傲霞、黃繼植等。王鴻淮是該校首屆畢業生,南雄人。他在任期間,該校把中學階段4年改為國中3年、高中3年共6年,正式實行新學制。中山大學畢業生、從化人陸傲霞於1933年—1938年任校長期間,報請省政府撥款開辦高中師範一個班,增招國中一個班,使學校班級增至5個;同時,他致力籌措辦學經費,改善辦學條件,聘請高水平教師,充實師資力量,並十分重視體育教學;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辭去校長職務,北上參加抗日部隊。北京大學畢業生、梅州市梅縣區人黃繼植於1947年9月以廣東省督學的身份出任民國時期最後一任校長。1948年5月,由他主持舉行了44周年校慶慶典活動(從1904年清政府實行新學算起),是為該校第一次校慶。
建國後,人民政府接管了南雄中學。因當時該校與南雄縣立中學合併為南雄縣臨時聯合中學,由時任縣長的張尚瓊出任第一校長,縣委秘書鄧事型出任第二校長,兩人任職時間均是1949年10月—1950年8月。之後,南雄縣臨時聯合中學恢復為廣東南雄中學,校長由時任縣委副書記的黃可夫擔任。其後,該校繼任者連續五屆均為副校長主持校務工作,他們是李樹華(1950年8月—1953年5月)、李适存(1953年5月—1955年5月)、葉敬冉(支部書記)、林立(1955年6月—1957年7月)、高永清(1957年8月—1958年4月)。從1958年5月起,該校恢復校長主持工作,至文化大革命前,有三任校長和一任主持校務的副校長,他們分別是王仁順(1958年5月—1959年7月)、周群佇(1959年8月—1962年5月)、梁國泰(1962年6月—1964年10月)、雷聲(1964年10月—1966年5月,時為副校長主持校務)。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軍宣隊於1967年3月— 1968年7月接管學校,無校長主持工作;1968年8月—1970年3月,學校工作由時任南雄縣革委會主任的楊龍負責。1970年後,該校一分為三,搬至主田、黎口和南畝農村分別辦學,主田分校由李仕仁負責、黎口分校由朱鴻偉負責、南畝分校由曾靈飛負責,時間為1970年3月—1974年9月。學校搬回原址後,1974年9月—1977年8月由副校長肖昌源主持校務工作。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改革開放給南雄中學創造了嶄新的發展機遇。期間,李仕仁(1977年9月—1990年7月)、曾靈飛(1990年8月—1994年7月)、鄧根松(1994年8月—1998年7月)、康登生(1998年8月—2002年7月)、朱兆財(2002年8月—2004年12月)和胡鐘超(2005年1月—現今)先後擔任該校校長,其中李仕仁任職時間最長;康登生任校長期內,於2001年11月舉辦了95周年校慶,為該校第二次校慶。這一時期,國家恢復高考、深化教育改革,他們均引領雄中走在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前列,該校多次榮獲國家、省級等各種獎譽,教育教學成績斐然,成為粵北地區乃至全省聞名的省一級重點學校。
自1906年由道南書院改為州立南雄中學堂後,有首批學生40人,至2006年下半年,已發展到擁有4000多名學生的省一級學校。100年間,該校為社會培養了各級各類人才3萬餘人,僅恢復高考後的1977年至2006年,該校考入高等院校的學生達到9612人,考入中專和師範學校的學生1667人,兩項合計11279人。如今,該校校友遍及整個南粵大地,在全國各地乃至港澳地區和海外均有雄中學子的身影,其中不少已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人才。
從南雄中學大門走出來的歷屆學子,因處於各個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也就成就了他們各領時代風騷的輝煌成績。他們當中不乏在科技、文化、教育、藝術、衛生以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個領域中做成非凡成就,成為行業佼佼者和社會精英。恢復高考後,該校幾乎每年都有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一流大學學生,甚至有的學生還成為韶關市或全省的綜合狀元和單科狀元。
早在大革命時期,南雄中學較早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影響,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先進思想和革命思想的進步青年學生,他們當中的傑出代表人物有曾昭秀(曾任南雄蘇維埃政府主席、南雄縣委書記)、李樂天(曾任粵贛邊特委書記)、陳召南(曾任南雄縣委書記)、彭顯模(曾任南雄縣委書記兼油山游擊大隊政委)、周序龍(曾任南雄蘇維埃政府委員)、周群標(曾任南雄蘇維埃政府委員)、鐘蛟蟠(曾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張尚瓊(曾任建國後南雄縣第一任縣長和南雄中學第一校長)、黃信明(曾任南雄縣抗日先鋒隊隊長、南雄中學地下黨支部書記)等。
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社會各個領域中,更多地活躍著該校校友的身影。他們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或成為經濟領域的技術骨幹,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或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中具有深厚的造詣,成名成家,為社會奉獻更多的精神財富。如1934屆校友、曾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張向明,1938年赴延安參加革命,一生為黨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 1940屆校友、廣東著名雕塑家尹積昌,其主要雕塑作品有廣州市五羊石雕、孫中山雕像、廣州起義紀念碑廣州解放紀念碑等;建國後曾任廣東省計畫生育委員會主任的張建勛,1947年在雄中讀書時秘密入黨,就讀高二時上山參加革命部隊;1957屆校友、曾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工程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擁有多項發明,現任河北省開灤礦務局機電石總工程師,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68屆校友、現任廣東省紀委副書記、監察廳廳長江青粦,曾任南雄縣縣長、縣委書記。此外,該校知名校友還有:1951屆校友、中國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水利高級工程師江修恭;1955屆校友、廣東工業大學教授徐樂泉,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57屆校友、現任中國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林祥金;1958屆校友、現為中山大學眼科中心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龔向明,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59屆校友、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沈步明,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63屆校友、教師立法第一人朱源星,現任省人大教科文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965屆校友、現任海關總署廣東分署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葉柏梁;1978屆校友、博士、現為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熊建文;1983屆校友、現任廣州市國家安全局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劉芳;1984屆校友、現為廣州長策實業有限公司總裁朱定鋒等等。
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該校學生曾曉輝考入清華大學,轟動一時。此後,該校歷屆高考均有學生考入國內一流大學,有的考生甚至成為當年的省、韶關市高考綜合狀元或單科狀元。該校考入北京大學的學生有黃少洲(1987年)、王虹(1995年)、陳華(1996年)、李家靖(1999年)、鄒緒森(2003年);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有曾曉輝(1978年)、饒少華(1988年)、賴藝禎(2005年)。1987年後摘取省和韶關市高考狀元的有黃少洲(1987年韶關市文史狀元)、劉明榮(1989年韶關市數學科狀元)、葉飛燕(2000年韶關市綜合分狀元)、陳正軒(2000年廣東省物理科狀元)、董秋娉(2002年韶關市英語科狀元)、李微茜(2004年韶關市綜合分狀元)、林立婷(2005年廣東省語文科狀元)、李聰(2006年韶關市語文科狀元)、賴志成(2006年韶關市地理科狀元)。

成就篇

百年歲月悠悠,百年弦歌不絕。南雄中學從1906年的新式教育——州立中學堂一路走來,幾經輾轉,數度曲折,在百年歷史長河中終長成粵北大地上的一株蓊蓊鬱郁大樹。二十一世紀後,該校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辦學條件的大改善帶來了辦學水平的大提高,辦學成就令人矚目。
2003年,南雄中學提出“以人為本,建立適應社會和學生髮展需要的學習化校園,培養全面並具有可持續發展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合格人才”的辦學新理念。依據這一理念,該校明確了“嚴、勤、細、愛、誠、信、美、健”的校訓,制定了“團結、求實、勤奮、進取”的校風,踐行了“敬業愛生、德高藝精、求實創新”的教風,建設了“尊師愛校、品學兼優、礪志成才”的學風。多年來,該校秉承光榮的辦學傳統和優良的校風學風,在推進素質教育、建設校園文化、構建和諧校園等方面始終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並積極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有益的探索,教育教學成績斐然。
南雄中學依託“科研興校”,強化教育科研,堅持把教育科研作為學校發展的先導工程,把彰顯教師教學個性作為現代學校管理的一個主導價值取向,為廣大教師搭建施展才華的平台,形成了“培養—使用—激勵—提高”的良性循環,提升了教師的綜合素質,打造了一支新型的教師隊伍。該校教師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在地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或獲獎的有123篇,申報韶關市級以上教改立項有9項。同時,該校找準實施素質教育與提高教學質量的結合點,下大力氣培養高層次人才,藉此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一方面,該校以最佳化課堂教學為切入點,通過實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看、多寫、多練、多交流,以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因材施教,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可持續發展。此外,努力探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規律,促使文明校風的形成;重視體、衛、美、勞工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近幾年來,該校共有50多人被評為省、市、縣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等,學校也先後被評為“韶關市文明單位”、“韶關市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等,並成為韶關市首批“中國小行為規範示範學校”。
從1977年恢復高考後,南雄中學每年的高考成績皆穩居整個粵北地區前列。建國後至今,該校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學生有9人,考入重點大學的學生有1200多人,考入高等院校的學生多達1.3萬多人,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人才近5萬人。僅2003年以來,該校學生參加高考奪取全省單科狀元1人、韶關市高考總分狀元1人;考入北京大學2人、清華大學1人,考入國家重點大學444人,考入本科1288人,考入高等院校3935人。
高考質量是衡量一所學校信譽的標尺,質量是教育的第一誠信,是學校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根本點和落腳點。三年多來,全校師生團結一心,奮力拚搏,一手抓管理,一手抓質量,兩手抓,兩手硬,03、04、05年高考相繼取得了歷史性重大突破。2003年高考,入重點本科89人,比02年翻了一番;一般本科A線上線率為48%;總上線率達93%。2004年高考,入重點本科114人;一般本科A線上線率為60%,總上線率達95%,2005年高考,入重點120人,一般本科A線上線率為65%,總上線率達96.5%。尤其令人矚目的是,03屆鄒緒森同學以總分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04屆李微茜同學以872總分高分摘取韶關市高考總分桂冠,同時以878分獲韶關市語文單科第一名;05屆林立婷同學奪得省語文高考狀元,賴藝禎同學以全市總分第一名考取清華大學。
輝煌的辦學成就為學校贏來了眾多榮譽。八十年代期間,南雄中學獲得省級榮譽稱號有近10個之多;1998年至2006年,該校共獲得各種榮譽稱號26個,教師獲各種獎勵50人次,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省級以上獎勵有57人次。同時,學校的辦學層次也得到了同步提升。1994年,該校被評為首批“韶關市一級學校”,2002年晉升為“廣東省一級學校”,2006年順利通過了“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督導驗收”。

校園篇

歷程

整整一個世紀,南雄中學從書院轉變為新式學堂,又從學堂轉制為省立中學,校址幾經搬遷,幾度輪迴,學校規模由小到大,班級由少到多,師生由寡到眾,條件由陋到美,力量由弱到強。至今日,該校已發展成為粵北地區乃至全省知名的“廣東省一級學校”和“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特別是進入新世紀至今,該校的辦學規模、辦學條件、辦學成就和辦學效益一年上一個台階,“大氣雄中”實至名歸。
南雄中學(廣東南雄中學)
南雄中學
2002年7月該校調整領導班子,以朱兆財(今為南雄市教育局局長)為校長的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以來,在總結過去95年來的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籌辦“百年校慶”為切入口,分階段創建“廣東省一級學校”和“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實現了該校跳躍式前進和跨越式發展的目標。該校的規劃和構想得到了南雄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贊同。從是年8月起,該校藉助“城市經營”的東風,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獲得政府無償劃撥土地3萬平方米。幾年來,該市採取政策支持、撥款、貼息貸款、劃撥土地等多種形式,全力支持南雄中學的發展,累計折算支持的資金近2000萬元。港澳同胞黎燦王錦輝陳經綸陳明亮、梁廣榕、雷為有、張冠榮、盧道平、蔡惠玲和鐘立本等人,一直以來都十分關心、支持南雄中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資金、財物等方面給予了該校無私、大力的援助。
2005年以來,現任校長鬍鐘超等新一屆領導班子承繼前者的規劃與辦學思路,踏實做好每一項工作。在“軟體”方面,加強教師資伍建設,加大教育科研力度,重視教學過程的質量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樹立緊緊依靠教師辦學的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使教師樂教、善教、安教,學生樂學、善好、好學,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在“硬體”方面,則是多管齊下,下大力氣創優校園環境和育人環境。一是擴大了校園面積:校園分別向東、西、南向擴大,面積由4萬多平方米擴大到9.8萬平方米;二是改善了辦學條件:興建教學大樓2幢、改建教學大樓1幢,興建學術交流中心大樓1幢和可同時容納學生3000人住宿用餐的“學生生活服務中心”大樓,建成了校園信息網、信息教學平台,並添購了一批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三是重修了“南大門”和恢復校園古蹟:校道路由僅有的6米小巷擴大到寬33米、長25米的校門廣場;恢復了道南書院時期的古蹟“培風亭”、“泮池”;興建了反映雄中人文歷史的“芳菲園”;在校園中安放了“青年毛澤東銅像”、“孔子聖像”等雕像,校園的歷史文化氛圍分外濃郁。四是加強了教育科研和百年校史的整理,如編纂了反映雄中百年辦學歷史軌跡的畫冊、展覽,出版了教育科研論文集、系列校本課程教材等。
該校為迎接“百年校慶”及創建“廣東省一級學校”和“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共籌資、引資5000多萬元,大面積改造了校園,辦學條件日臻完善,辦學規模日漸擴大,辦學效益日益凸顯,辦學成就日加顯著。 該校已發展成為占地150畝、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擁有69個教學班、教職工267人和學生4300多人的獨立高中,教學設施日臻完善,有功能齊全的圖書館、實驗樓和各種教學輔助室、功能室以及標準的體育運動場。如今的雄中校園,樹木成蔭,花紅草綠,環境幽雅,是芸芸學子上學求知的理想學校。

校歌

梅關下/ 湞水濱/ 學府聚精英/ 歷史源流遠/ 今朝氣象新/ 莫負大好時光/ 切記在肩重任/ 博讀深思求學問/ 龍騰虎躍練身心/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 團結/ 誠實/ 勤學/ 向上/ 啊……雄中/ 我們在你的懷抱里茁壯成長/ 我們要做社會的棟樑/ 我們要當時代的尖兵/ 為了振興中華/ 貢獻力量/ 貢獻青春/ 為了振興中華/ 貢獻力量貢獻青春。

校訓

嚴勤細愛 誠信美健
南雄中學(廣東南雄中學)
南雄中學

學風

尊師愛校 品學兼優 礪志成才

校風

團結 求實 勤奮 進取

教風

敬業愛業 德高藝精 求實創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