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營造》是2015年4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卓珈。,本書介紹了廊橋發展史、中國廊橋的分布及現狀、廊橋的分類、形式與特點、廊橋的構造組成、木拱廊橋的營造技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廊橋營造
- 作者:吳卓珈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03461125
《廊橋營造》是2015年4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卓珈。,本書介紹了廊橋發展史、中國廊橋的分布及現狀、廊橋的分類、形式與特點、廊橋的構造組成、木拱廊橋的營造技術等。
《廊橋營造》是2015年4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卓珈。,本書介紹了廊橋發展史、中國廊橋的分布及現狀、廊橋的分類、形式與特點、廊橋的構造組成、木拱廊橋的營造技術等。內容簡介本書探討研究了廊橋的建造工藝和傳承保...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福建省壽寧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中國橋樑營造技藝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古代勞動人民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優秀的橋樑工藝。編梁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就是其中的一種,現主要流傳在浙江、福建等...
客家廊橋大多是明朝初期開始盛行,到清朝以後建造完善。廊橋上部的廊、屋、亭、閣統稱為橋屋。客家廊橋特色主要有兩個:一是內部構架屬於木結構體系;二是外部造型美觀。2018年,“客家廊橋營造技藝”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閩浙地區貫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是“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叢書之一。“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叢書選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最具價值、最能展現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10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叢書根據營造技藝的特點...
廊橋是中國橋樑建築中的一個特殊種類,是指橋面上建有長廊、屋、亭或閣的橋樑。木拱廊橋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較高的一種,在閩北稱“筷子橋”,現存三十多座,是傳統木結構橋樑中的精華。閩北木拱廊橋營造技藝起源於南宋,由...
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泰順縣)俗稱“蜈蚣橋”,時人稱“廊橋”。現存最早的泗溪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其拱架與《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結構相似。這種木質無拱橋不用釘柳,用力學原理營造。簡介 其營造技藝的傳承人現僅存董直機...
這一舉措,既體現出慶元所擁有的的木工廊橋營造技藝,同時,通過實物資料的陳列與現代化藝術陳列手段的相結合,更是全方位的提成廊橋博物館的展陳水平。據悉, 慶元縣地處浙閩交界處,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我國現存古廊橋最多、最集中...
1.浙江省人大頒布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福建省人大頒布了《福建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對木拱橋的自然生態環境及傳統營造技藝進行立法保護。浙江省政府設立保護木拱廊橋專項資金。寧德市人民政府發出《關於對我市境內...
木材減少和現有建築空間不足等原因,木拱廊橋營造技藝處於瀕臨失傳的邊緣。據了解,當前閩浙兩省掌握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核心技術的“主繩”木匠只有包括黃春財在內的4人,且都已年逾古稀。參與繼承該項技藝的傳承人也不足20人。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傳承人口述實錄》介紹了目前全國廊橋的分布及基本情況,中外廊橋的簡單發展歷史。對浙南的廊橋現狀做了介紹,從泰順廊橋、景寧廊橋、慶元廊橋、龍泉廊橋、其他廊橋的分布概況。對於傳承人吳復勇、胡淼、曾家快、鄭昌貴、...
2008年,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年後,“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入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閩浙木拱廊橋”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在閩浙山區...
2005年末,浙江慶元、泰順、景寧和福建壽寧、屏南、福鼎等縣市聯合將廊橋向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9年9月30日,由福建省屏南縣、壽寧縣、周寧縣和浙江省泰順縣、慶元縣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
2012年元旦泰順龜湖廊橋正式建成,成為了世界最長及最年輕的全國單孔跨度最大廊橋。龜湖廊橋的建設完全採用傳統的木拱橋營造技藝,單孔跨度達到40.3米,其中最大的一根木料重量在6000斤,最小的也有500斤,由當地村民集資800多萬元建成。...
萬安橋採用中國木拱廊橋營造技術,工藝較為精湛,遠觀形似長虹臥波,氣勢雄偉、古樸端莊,具有較高的視覺吸引力。該橋西北建有重檐橋亭,東堍設齊天大聖廟,邊上是屏南縣人民政府舊址,加之周邊的青山綠水,形成一幅自然與人文環境交相...
同時,在廊橋的底層加入大面積櫥窗,作為現代展示視窗,使用青磚、白牆、灰瓦、木材的同時還加入了玻璃、鋼等現代元素,通過顏色與質感的統一協調,新老建築元素和諧共處、其樂融融。整條廊橋由西往東,營造出一種從古至今、從傳統到...
周芬芳、陸則起、蘇旭東所著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田野調查和史料分析入手,以生產性方式保護為基礎,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歷史沿革、技藝特點、匠師史略、文化空間、保護實踐等。本書從保護廊橋入手,多...
泰順廊橋,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泰順縣境內保存有30餘座唐、宋、明、清四代的古廊橋。泰順廊橋建造工藝獨特,橋樑造型精巧。類型有木拱廊橋、八字撐木拱廊橋、木伸臂梁廊橋、木平梁廊橋、石拱木廊橋等,以三條橋、文興橋、永慶橋等...
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香港大學聯合出版的《亞洲空間營造》編委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中國圓明園學會園林古建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廊橋學會(籌)副會長兼秘書長。1995年至今,致力於中國傳統和現代木結構的研究與設計。2004年...
重建後的風雨廊橋建築組群全長658米,由蒲花飛龍、彩虹伏波、唐鐘長韻、灌河懷遠四個區段構成,橋身為純木製結構。在營造技藝上借鑑傳承土家族傳統的卯樺穿插工藝,橋、亭、塔、閣合四為一遠觀綿延起伏、氣勢恢宏,近觀古樸典雅、...
橫跨洋溪兩岸的興寧廊橋正式通行,也為寧海古城新添了一道景觀。興寧廊橋的亮化工程採用防眩光燈具和防直接照射的安裝方式,採用不同色溫的光源,營造橋樑夜景。大溪興寧橋及南延伸段工程是寧海縣重點建設工程項目,2017年初開工,2018年5月...
石柱縣城“旗山風雨廊橋”,橫跨龍河兩岸,座落在秦良玉廣場與旗山之間,是土家吊腳樓營造工藝的縮影。這項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文化民生工程於2014年4月8日正式對市民開放。它同濱河公園土家吊腳樓長廊組成一道靚麗的風景這,有力地提升石柱...
造橋工藝一代傳一代,到了黃春財這裡,已傳了三代人。他掌握著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這門古老“絕活”,成為廊橋文化最忠誠的守護者。這一守,就是60年一個輪迴。1952年,16歲的黃春財跟著伯伯、父親重建萬安橋,無師自通學會圖紙...
他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的研究與實踐。他參與設計、修繕及建造的廊橋古建有:松源鎮詠歸橋、濛洲橋、和山慈照廊橋、大濟村百子庵、百丈觀音堂、大濟四門天王、大濟路沿木拱廊橋、舉水鄉如龍橋、如鳳橋、...
其規模之宏偉,其技藝之精巧,堪稱為當今世界廊橋之最。工程項目由著名侗族木匠師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楊似玉及7個木構建築工程隊共150多人承建。2009年年9月,投資5000多萬元興建的三江風雨橋水泥結構部分...
董直機,男,1925年11月9日出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董直機13歲時機緣巧合初識廊橋建造,17歲開始隨木匠張岩姓及其大徒弟葉元潘學習造廊橋及木工活兒,24歲即能獨立主事,是浙閩邊境...
本項研究建立了中國古代木橋信息庫;實地調查了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以及歐美國家的古代木橋,展開了中外木橋的比較研究;基本摸清現存中國西部和東南閩浙山區的木拱廊橋及其營造匠師的情況;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畫像磚石、壁畫以及繪畫作品中的...
鄭多金,男,1929年2月出生,漢族,福建省壽寧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當年,鄭多金父親鄭惠福是壽寧縣有名的木匠師傅,蓋房手藝祖上相傳。同村祖傳修建木拱廊橋的匠師徐澤長,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