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構橋樑的發展與演變研究

中國古代木構橋樑的發展與演變研究

《中國古代木構橋樑的發展與演變研究》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劉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木構橋樑的發展與演變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傑
  • 依託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中國木構橋樑是古代木構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技術與營造在初期幾乎同出一轍。隨著建造技術和橋樑需求的提升,橋樑營造逐漸獨立於房屋之外,但於廊橋而言,橋廊或稱橋屋的建造仍然是房屋建造技術的遺存。申請人在過去近二十年來對閩浙遺存的數百座木橋研究發現,古代木橋營造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單跨簡支梁橋、多跨簡支梁橋、伸臂梁橋、撐架橋、木拱橋等幾個階段。是否在地域更廣的範圍也存在著類似規律?在甘藏滇等地,隨著西方文明在清中後期進入帶來的新式橋樑技術,木橋技術因此又呈現出二元發展的格局。宋元明間,許多地區的木橋逐漸易之以石,但結構的邏輯依然遵循木構,而石拱在橋樑上的運用至遲在晉代,石構橋樑技術的發展在中國嚴重缺乏邏輯性。本項研究試圖在全國範圍內搜尋木橋的普遍發展規律及演變機制,從橋樑視角來探尋木構建築發展演變的特徵與規律,並探尋出石橋結構技術與之的關聯。本項研究的成功將填補中國古代木構建築技術中的橋樑空白。

結題摘要

木構橋樑(以下簡稱木橋)作為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木構宮室建築同根同源,它尤其代表著高強度、大跨度木結構發展的技術趨勢。木橋作為古代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其肇始、維修與重建背後涉及的公眾利益比普通建築多得多,換句話說其承載的政治、文化和經濟等因素更多。由於古代木橋屬於橋樑工程和建築史學的交叉領域,均非兩大學科的主流研究,再加上早期的木橋幾乎不存,因此學術界對此領域的研究既不夠深入也不成系統。本項研究聚焦於古代中國這一時空範圍,綜合運用建築學(含建築史學)、工程學、地理學、歷史學(含考古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揭示中國古代木橋從簡支梁橋——連續簡支梁橋——撐架橋——組合撐架橋——編木拱橋(編木拱梁橋)的發展及演變規律。本項研究建立了中國古代木橋信息庫;實地調查了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以及歐美國家的古代木橋,展開了中外木橋的比較研究;基本摸清現存中國西部和東南閩浙山區的木拱廊橋及其營造匠師的情況;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畫像磚石、壁畫以及繪畫作品中的橋樑形象及其類型;在此基礎上構建出中國古代木橋結構發展演變圖譜,總結出中國古代木橋呈流域帶狀分布的特徵,提出“流域建築史學”研究的新思路,並以東南沿海小流域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當地古代木橋營造的社會、經濟關係。本項研究重要成果之一《中國木拱廊橋建築藝術》一書,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木拱廊橋的歷史淵源、發展演變、現存情況、建成環境、裝飾藝術、營造技藝以及與對西方木拱橋的影響等,系統地梳理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木拱廊橋所取得的技術與藝術上的成就。同時,課題組積極探索古代木橋技術的現代套用,創新地將木橋結構進行現代化傳譯,套用現代的設計手法與工程木材、連線技術,成功地套用於現代工程實踐中,豐富了本項研究的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