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鄉風雨橋

侗鄉風雨橋

侗鄉風雨橋是侗族人民標誌風物,也是傳統交通建築。此橋又稱“花橋”,以其能避風雨並飾彩繪而得名。是一種集橋、廊、亭三者為一體的橋樑建築,是侗族橋樑建築藝術的結晶。橋壁上或雕或畫有雄獅、蝙蝠、鳳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圖案,形象詼諧灑脫,古香古色,栩栩如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侗鄉風雨橋
  • 別稱:侗鄉花橋
  • 所屬地區:侗鄉
  • 所屬民族侗族
建築設計,歷史傳說,典型代表,

建築設計

這種橋由下、中、上三部分組成。下部是橋墩,用大青石圍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體,上下游均為銳角,以減少洪水的衝擊。中部為橋面,採用密布式懸臂托架簡支梁體系,全為木質結構。橋樑跨度一般不超過10米,以適應有限的木材長度。上部為橋面廊亭,採用榫卯結合的樑柱體系聯成整體。廊亭木柱間設有座凳欄桿,欄外挑出一層風雨檐,既增強橋的整體美感,又保護橋面和托架。橋架就放在橋墩上面,而橋墩與橋台之間沒有任何鉚固措施,只憑橋台和橋墩起著架空的承台作用。它反映出侗族人民的力學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風雨橋優美堅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擋風避雨,還能供人休息或迎賓接客。風雨橋遍布侗鄉,尤以廣西三江、龍勝,湖南通道,貴州從江、黎平等地為最多,據有關部門統計,這些地區共有風雨橋330餘座,僅黎平肇興附近的河溪上就有5座風格各異的風雨橋。
風雨橋亦稱花橋,興始於漢末至唐代的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現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極富民族氣質。狹義上,指侗族的一種交通風格,廣義上指百越交通建築風格,通常由橋、塔、亭組成。風雨橋大多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用木料築成,靠榫銜接,風格獨特,建築技巧高超。橋樑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樑,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鋪板,形成長廊式走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每層檐角翹起,繪鳳雕龍。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可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風雨橋是侗族建築藝術的一朵奇葩。在侗鄉,縱橫交錯的溪河上都建有風雨橋,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河床的寬度大小,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風雨橋。大多數的風雨橋為亭樓式,長廊頂部豎起多個寶塔式樓閣,樓閣飛檐重疊,橋身莊重巍峨。橋面兩側有精緻的欄桿和舒適的座位,可供人們憩息。

歷史傳說

古時候,一個小山寨,只有十幾戶人家。有個小山寨里有個小後生,名叫布卡,娶了一個妻子,名叫培冠。夫妻兩人十分恩愛,幾乎是形影不離。每天兩人幹活回來,一個挑柴,一個擔草;一個扛鋤,一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隨。
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往上漲。布卡夫婦急著去西山幹活,同往寨前大河彎的小木橋走去。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心,忽然一陣風颳來,刮的卡布睜不開眼,妻子跌入河裡。卡布睜開眼一看,方知道給刮下河去了,就一頭載進水裡,潛到河底。可是來回尋找了好幾次,卻不見妻子的影子。鄉親們得知了,也紛紛前來幫卡布尋找妻子,找了半天工夫,還是找不到他的妻子。
原來在河彎深處有隻螃蟹精,把她卷進河底岩洞裡去了。螃蟹精變成了一個俊俏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它一個巴掌。螃蟹精馬上露出兇相來威逼培冠。培冠大哭大罵,哭罵聲在水底一陣陣傳到上游的一條花龍耳里。這時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里有一條花龍,昂首東張西望。龍頭向左望,浪往左打,左邊山崩;龍頭往右看,浪往右沖,右邊岸裂。頃刻間,小木橋被波濤卷得無影無蹤!可是花龍來到布卡沙灘邊,龍頭連點幾下之後浪濤就平靜了。隨後,花龍在水面打了一個圈,向河底衝去。頓時,河底咕嚕咕嚕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一個接一個飛轉不停……接著,從水裡冒出一股黑煙,升到半空變作一團烏雲。花龍也緊追衝上半空,翻騰著身子,把黑雲壓了下來,終於壓得它現出原形——原來是只鼓樓頂一般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張張地逃跑,爬上崖壁三丈高。花龍到水裡翻個跟斗,龍尾一擺,又把螃蟹橫掃下水來。這樣連都幾次,把螃蟹弄得筋疲力盡,搖搖晃晃爬向竹林,想借竹林擋住花龍。可是花龍一躍騰空,張口噴水,噴得竹林一片片倒塌下去,螃蟹又跌進河中。花龍緊緊追進水底後,浪濤翻騰著便順河而下,這時再也看不見黑螃蟹露面了。後來,在離河彎不遠露出一塊螃蟹形狀的黑色大石頭,就是花龍把螃蟹精鎮住的地方。這塊大石頭,後人稱它為螃蟹石。
河水平靜後,人們聽到對面河灘上有個女人叫喚的聲音。布卡一看,那女人正是自己的妻子。當布卡游到妻子身邊,她對布卡說:“多虧花龍搭救啊!”大家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往上游飛回去了,還向眾人頻頻點頭……
這件事讓小山村沸騰了,也很快傳變了整個大侗鄉。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福壽無疆,平安吉祥。後來,侗鄉人們大都把風雨橋建在溪河上,這不僅僅是給人們提供交通便利,且有鎮邪和留財之意。

典型代表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風雨橋
(一)程陽風雨橋
程陽風雨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縣林溪鄉境內,是廣西壯族地區眾多具有侗族韻味風雨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陽風雨橋是建築的集大成者,集橋、廊、亭三者於一身,在中外建築史上獨具風韻。程陽橋建於1916年,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這座橫跨林溪河的大橋,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築,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橋亭和19間橋廊,亭廊相連,渾然一體,十分雄偉壯觀。據有關資料記載,該橋與我國的石拱趙州橋、鐵索瀘定橋及羅馬的鋼樑諾娃上的沃橋齊名,為世界四座歷史名橋之一。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橋的兩旁鑲著欄桿,好似一條長廊;橋中有5個多角塔形亭子,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仿佛一道燦爛的彩虹。它的建築驚人之處在於整座橋樑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
(二)世界最長風雨橋――三江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橫跨在三江縣城潯江河上,橋寬16米,橋長368米,比此前世界紀錄保持者湖南龍山縣撈車惹巴土家風雨橋長79米。橋上建有284間橋廊,7個亭塔各有特色。橋廊全部為懸山頂,有多層重檐,高低錯落。亭塔頂端的葫蘆串,廊脊上的雙龍搶寶等裝飾物,均為透明的玻璃鋼製作,內裝燈光,晚上通體明亮。整座橋飛檐斗拱,懸柱翹梁,疊彩集翠,匯侗族大建築之精華。其規模之宏偉,其技藝之精巧,堪稱為當今世界廊橋之最。
工程項目由著名侗族木匠師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楊似玉及7個木構建築工程隊共150多人承建。2009年年9月,投資5000多萬元興建的三江風雨橋水泥結構部分竣工並通車。2010年3月,風雨橋木構建設部施工,修橋所需的全部1800多立方米木材。三江風雨橋已於2010年12月底竣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