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建築)

廊橋(建築)

廊橋亦稱虹橋、蜈蚣橋等,為有頂蓋的橋,可保護橋樑,同時亦可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會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橋、石拱廊橋、木平廊橋、風雨橋、亭橋等。其中木拱廊橋分布於閩浙邊界山區,尤其在浙江泰順,泰順因此被稱為“中國廊橋之鄉”,古廊橋目前尚存100餘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廊橋
  • 歷史:2000多年
  • 作用: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會
  • 廊橋分布:閩浙邊界山區
簡介,歷史,建築特點,廊橋結構,廊橋文化,木拱廊橋,

簡介

廊橋亦稱虹橋蜈蚣橋等,為有頂的橋,可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和聚會等作用。
廊橋主要有木拱廊橋、石拱廊橋、木平廊橋、風雨橋亭橋等。 其中木拱廊橋分布於閩浙邊界山區,尤其在浙江泰順,泰順因此被稱為廊橋之鄉,木拱廊橋尚存200餘座。2005年末,浙江泰順、慶元、景寧和福建壽寧、屏南、福鼎等縣市聯合將廊橋向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9年9月30日,由福建省屏南縣、壽寧縣、周寧縣和浙江省泰順縣、慶元縣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分布於歐洲(中歐)、北美的廊橋風格有別於中國,各具特色,如瑞士小城琉森卡貝爾橋
廊橋廊橋

歷史

廊橋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朝已有關於“廊橋”的記載。虹橋盛行於北宋時中原地區,以汴水虹橋為代表。但汴水虹橋只留在了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但有專家認為這種虹橋技術依然存於閩浙邊界的木拱廊橋,並未失傳。

建築特點

亭橋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在曲橋中段轉角處設三角亭,巧妙地利用了轉角空間,給遊人以小憩之處;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多孔交錯,亭廊結合,形式別致。廊橋有的與兩岸建築或廊相連,如蘇州拙政園“小飛虹”;有的獨立設廊如桂林七星岩前的花橋蘇州留園曲奚樓前的一座曲橋上,覆蓋紫藤花架,成為風格別具的“綠廊橋”。
風雨橋,也叫風水橋,是廣西侗族建築的代表。風水橋博取民間建築之精華,集亭、台、樓、閣於一身,造型優美。整座廊橋從結構上看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橋下部分是3排12個木柱形、青石壘砌而成的橋墩;中間部分為木質橋面,採用80根粗大、筆直的木柱進行懸、托、架等建築支梁體系搭建而成,四周設有寬大、結實的木凳,可供遊客休息、觀看野鴨競飛表演;橋的頂部採用樺鉚連結,將亭、廊結為一體,分叉四個翹角,再用10層飛檐層層覆蓋。無論是從遠處還是近處觀望,風雨橋線條流暢、層次分明,造型典雅、古樸、飄逸,猶如一把敞開的巨傘,是難得的建築藝術佳品。可以抵禦一定的洪水,比較堅固,而且由於其結構的特殊有越踩越結實的特性。工藝曾一度失傳,後來由一個木匠重新憑自己的智慧重造出來。

廊橋結構

基本組合單元是六根桿件,縱向四根、橫向兩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壓產生的摩擦力,構件之間越壓越緊。這種結構,不用釘鉚,只需用相同規格的桿件,別壓穿插,搭接而成。從力學上分析,上端的縱梁壓在橫樑上,橫樑又壓在相對一根縱樑上,上下兩根縱梁夾住一根橫樑,摩擦力使得橫樑不能滑動,結構簡單而奇妙,這種結構,整體為拱形結構,因此沿拱心線整體受壓,不會產生彎矩,就每一根桿件來說,又是最簡單的簡支梁,承受兩種集中荷載。橋的構件統一,無特殊,異形的構件,伐下的樹木只需經少量人工即可製成合格構件,而且,裝卸方便,拆橋時可以做到不損構件,且可重複利用。小桿件便於運輸,用小構件形成大跨度,經濟合理。根據橋頭紀錄民眾捐資的情況,在道光年間重修共用去約一百萬文,這個造價在當時相對較低。“蜈蚣結構”有很好的受壓性能,只要兩端固定,橋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載,由於結構的特殊,橋受到向上的反彈力,就很容易失穩遭受破壞,為此,“蜈蚣橋”都採用了廊橋這種形成,橋廊非但不是負擔,反而增加了穩定性。每當山洪暴發時,當地居民將家中最重的物體或大石頭搬到橋上來增加橋的穩定性。

廊橋文化

廊橋是當地鄉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場所。如北澗橋上一個個分割均勻的攤位,可想當年如溫州五馬街般繁榮的景象。橋頭形成一條小小的店鋪街,底層當店鋪,二層供主人居住,必定是租金最貴的地方。據當地的老人介紹,以前在北澗橋的橋頭上常常演木偶戲,而另一頭聚集上千觀眾。廊橋中一般都設有神龕供鄉民祭祀。有的並不設在橋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對橋頭路沖。祭祀的對象有佛教任務如觀世音菩薩、鬥神神荼和鬱壘尉遲恭秦瓊,也有義薄雲天的天帝爺,以及能給讀書人帶來好運的文昌帝和幫人發財的財神爺趙公明。更有一些當地人知道的人物,如陳十四夫人、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還崇祀傳說中掌管現實生活各個方面的雜神和半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時期。鄉民從四面八方聚橋卜,擺上一整隻豬頭,再添兩盤時令水果,插上幾炷香,磕頭作揖禱祈福。
2006年05月25日,泰順廊橋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木拱廊橋

木拱廊橋,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足支撐在兩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拼接對拱而成“八字結構”,不用釘鉚,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強度、摩擦力和直徑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離等巧妙搭接,結構簡單,卻堅固異常。
禾溪廊橋禾溪廊橋
如周寧禾溪三仙橋,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名字也很特別,三仙橋。據記載,三仙橋,原名澄明橋,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於民國六年(1917年)重建,為瓦木結構木拱廊橋,寬5.6米,全長27.3米。橋中央設立神龕,供奉楊、柳、倪三仙姑。她們原本供奉在離村較遠的一座山上,橋建完後,禾溪村遠古的先祖們為了保護橋下的鯉魚,特地將這三位仙姑從山上請到橋屋內供奉。橋屋幔天上繪製的精美圖案雖已模糊不清,但仍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遊人。
禾溪廊橋禾溪廊橋
禾溪廊橋禾溪廊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