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碑學書法要論》是2022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有為碑學書法要論
- 作者:康有為
- 類別:碑帖
-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1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58622137
《康有為碑學書法要論》是2022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康有為碑學書法要論》是2022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廣藝舟雙楫》,又名《書鏡》,近代書法論著。為康有為所著,是晚清重要的書法專著,曾影響了整整一代書風。從問世的那一年起,它就受到了國內外各方面人士的...
碑派書法初始於宋代,清中葉以後,帖學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書法興起,經鄭燮、金農發其機,阮元導其源,鄧石如揚其波,包世臣助其瀾,始成巨流。所以康有為說“碑學之聲,始於帖學之壞”。碑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指北碑,二專指魏碑。清代碑學盛行後,其缺點是矯枉過正,對碑派、帖派書風差異特性講得多,而碑帖...
《廣藝舟雙楫》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一,它總結了清代後期的“碑學”,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指出了清代書法的四變,康雍時,專仿董其昌;乾隆時轉學趙子昂,嘉慶,道光間則盛行歐體,康有為稱這三個時期為清代書法的“古學期”,以晉帖、唐碑為師,所得以帖為多,劉石庵,姚姬傳為代表作家。
第二節康有為書學思想的兩個階段 一、早年書學萌芽時期 二、中晚年書學成熟時期 第三節康有為書學思想在書法實踐中的體現 一、康有為書法風格的特點 二、康有為書法的審美追求 本章結語 第五章康有為書學思想的影響與評價 第一節康有為對碑學理論的貢獻 第二節康有為對美學理論的貢獻 第三節對康有為書學偏頗言論的...
清代碑學是清中晚期書學領域的一種新思潮。碑學從明清之際發端,至清中晚期經過阮元、包世臣、何紹基、康有為等人的倡導與鼓吹,以及鄧石如、張裕釗、趙之謙等書家在書寫實踐上的努力,逐漸形成了書學的新流派。碑派觀念的學者立論角度與重點儘管差別很大,但他們在書學的審美取向與書法技法的核心要素等重要觀念上大致相同...
書法論著 十五年(1889年),康有為著成《廣藝舟雙楫》一書,從理論上全面地系統地總結碑學,提出“尊碑”之說,大力推崇漢魏六朝碑學,對碑派書法的興盛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符鑄云:“南海於書學甚深,所著《廣藝舟雙輯》頗多精論。其書蓋純從樸拙取境者。故能洗滌凡庸,獨標風格。然肆而不蓄,矜而益張...
康有為是碑學理論的健將,持論時有偏激之見,往往為人所詬病,但他自幼曾受過嚴格的傳統書法訓練,雖然以後專修北碑,但幼學基礎仍然未廢,結果無意中形成了碑帖融合的面目。前人多認為他的書法出自《石門銘》,實際上還有許多顏真卿行書的趣味。因此他的書作既有北碑的開張恣肆、篆隸書法的古樸雄渾,又有傳統行草的...
康有為認為:清代的書法有四變:康熙、雍正時,專仿董 其昌;乾隆時,都競相模仿趙孟□;歐陽詢的書法盛行 於嘉慶、道光時期;北朝碑派又萌芽於鹹豐、同治時期。 這一觀點雖不十分準確,但大體上是符合清代書法因世 推移的風尚。清代晚期碑學在書壇上占了主要地位,使 以學帖為主的書法家不得不正視碑刻上的書法...
康有為書法早年學王羲之、歐陽詢、趙孟瞵後從學朱九江,宗法歐陽通、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又力學張芝、索靖、皇象章萆,後又轉學蘇軾、米芾、鐘繇等,自謂執筆用朱九江法,臨碑用包世臣法,用墨浸淫於南北朝。由此可知,碑學的養分他只吸收了—部分,其他均是雜糅諸家而成。康有為作為近代維新派領袖、保皇會首領,...
也是清代碑學的總體特徵表現。就創作形式上來說,以對聯最為精彩,見氣勢開張、渾穆大氣的陽剛之美。《歷代法書善字精賞·行書:康有為選字》選取各書體中具有代表性的傳世名碑名帖,每冊從各碑帖中遴選出典型性的字約90個放大印刷,附以精煉賞讀講解,本叢書可作欣賞與臨摹之用,將書法之要義饗以讀者。
二、康有為對碑派書法體系的完善 三、康有為對碑學審美體系的確立 四、康有為對碑派技法理論的貢獻 第七章 尊魏卑唐對清代書法形式法則的確認 一、獨尊魏碑的碑派書法審美原則 二、崇尚篆隸的碑派書法用筆法則 三、數意兼包的獨特用筆理念 第八章 書法創作對康有為書法理論的確認 一、碑派成為近現代書法的主流 ...
因此,當代書法不論碑學與帖學的變革,都因基因老化失去活力,文化的不自信而迷惘浮躁。時尚者,沒有歷史的包袱而輕狂冒進;保守者,缺乏對歷史的證悟,而茫然緬懷,悲情自虐。這種冒進與悲情的心態讓我們很難客觀的對待歷史的發展,融入時代的需要。如此,書法文化已落後於其他文化的與時俱進,貌似熱鬧的書壇將漸成...
清初的隸書討論為後來篆隸書的勃興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其思考、闡釋的範式在北碑倡興及碑學體系建構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清代學者象傳》和學人書法 分享學者:朱萬章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分享內容:《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是由清代學者葉衍蘭摹繪並書寫小傳,第二集由葉恭綽編輯、楊鵬秋摹繪。《清代學者...
康有為一生除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著述,講學之餘,對書法情有獨鐘,貢獻殊大。他繼包世臣《藝舟雙楫》後撰《廣藝舟雙楫》,鼓吹碑學,影響十分重大。康氏本人也身體力行,漫淫於《瘞鶴銘》、《雲峰山刻石》、《石門銘》等碑刻,書法絞轉生辣、奔放有力,追求厚重與氣勢。康氏曾自評其書雲“吾執筆用九江先生法...
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羈。憤世疾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耷、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
作品還多次發表於全國書法專業雜誌和報刊並被收藏,從藝事跡曾在全國《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嶺南書壇》等有關報刊、電視台作過專題報導。作品 屢次被評為佛山市“文茂藝術大獎”、“五個一工程”精品獎、“文藝百花獎”等。並參與組織策劃“康有為杯”全國書法家作品評展暨“碑學與康有為”書法學術研討會、...
康有為書法藝術造詣頗深,風格獨特,從學者眾,當時人稱“康體”。他於光緒十五年(1889)所著《廣藝舟雙楫》是從理論上全面地、系統地總結碑學的一部著作,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康有為的書法觀。康體書法是《廣藝舟雙楫》書法理論的典範體現。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地方歷史文化特色項目 論證康有為的政治活動...
《廣藝舟雙楫》是康有為關於書法理論的論著,其出版之後便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該書從思想性上說,表現了康有為拋棄陳習、另闢蹊徑的進取精神。康氏在書中對清代書法理論“揚碑抑帖”進行了闡發和增廣,總結了清代後期的“碑學”。指出書法的目的是“著聖道,發王制,洞人理,窮物變”,提倡書法藝術的變革,在書...
從金石學衍生出來之碑學書法理論,反過來對金石學研究與深入發展產生影響,成為清朝碑學研究之主要特點,並湧現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之學者和書法家。如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張裕釗等人發展創新,使碑學書法藝術由單純模仿古人,轉為利用碑版石刻來啟發書法家創作靈感,為尋找並強化個人風格而努力。康有為著述之《廣藝舟...
10.《以復古為解放:阮元“二論”的內涵》 (《碑學與康有為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1.《從包世臣國朝書品論其書法批評觀》 (《美術與設計》2006年第4期)12.《論包世臣書法流派及其現象》 (《全國第七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2006年)13.《論包世臣書法流派及其現象》 (《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
4.《北碑師法論》被評為“碑學與康有為書法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主辦: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政府、廣東省書法家協會(2005年)。發表於《中國書法》2006年第8期。5.《陳洪綬書法考察》發表於《書法賞評》2008年第3期。6.《韻、情與草書曲線運動的兩大基本形式》發表於《書法賞評》2009年第2期。7.《以...
作者在末了論述康有為的碑學主張時,已經不單純集中在碑學範疇之中,而涉及到了整個社會文化的觀念,處在這個環境中的人文化情緒深層結構的探索、文化環境下藝術感知的變革躁動,當然還有這種碑學觀對於後來乃至當代留下的沉重思考。 一部書法理論史,它的形成是建立在對於古代書法理論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的。這些古代書法...
金剛經全文5000多字。泰山佛說金剛經,總面積約2064平方米,原刻2500餘字,現僅存1067個殘字。前人評為“大字鼻祖”、 “榜書之宗”。康有為稱之“榜書第一”,包世臣驚嘆為“洋洋大觀”。泰山金剛經,通篇文字氣勢磅礴,優遊自如,若具仙姿。書法縱橫遒勁,古拙樸茂,氣勢開張,筆勢圓渾,結構寬闊自然,用筆安詳...
李瑞清與晚清碑學遺緒 文/倪艷/2006 本文刊登於 《書法導報》2010年4月28日第17期二十三版 【內容提要】 晚清書壇,帖派急劇衰微,碑派一統天下,成為書壇主流,繼阮元“二論”、包世臣《藝舟雙楫》之後,康有為在《書鏡》中,對碑學提出了一套更為完整的理論,將清代碑學推向高潮,在這種形勢下,孕育出一批...
6、碑學與康有為書法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2005)出版圖書 書籍與專著 主編 1、《毛筆字訓練與測試教程》,第一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2、主編五卷本《臨摹與創作(第二輯)》:《臨摹與創作 王鐸書法結字章法》《臨摹與創作 米芾書法結字章法》《臨摹與創作 何紹基書法結字章法》《臨摹與創作 篆書結字...
書中提倡南北朝的碑刻書法,總結了清代的碑學,指出長期在帖學統治下書壇的弊端,想從南北朝碑刻中開闢出一條新路。全書結構嚴謹,有系統、有理論,雖有片面處,但仍是清代最為重要的一部書法理論著作。此書近代一再出版,對書法藝術的發展影響很大。 成書於清光緒十五年。傳世有萬木草堂本等。作者簡介 康有為(...
詩後解題:“周盛典字雅堂,有清一代吾邑唯一翰林學士,書法董思翁。官京師,廣交遊,有孟嘗君之目。今青城山宮觀中有其書跡。”清朝書法,康熙帝喜董其昌,乾隆帝喜趙孟�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朝野上下,崇董尚趙蔚為一時風氣。以至趙、董書風籠罩清代一百多年。直至鄧石如、包世臣、康有為等人力倡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