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國墓地(平頂山應國墓地)

應國墓地

平頂山應國墓地一般指本詞條

應國墓地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西滍村。應國墓地主要是周代應國貴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應國滅亡後部分楚國貴族墓葬與兩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國墓地
  • 地址: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
  • 用途:周代應國貴族的埋葬地
遺址簡介,基地概況,發掘歷史,發現經歷,基本信息,墓地交通,歷史價值,消失的王朝,聚族而葬,隨葬銅器,鷹城,出土文物,遭毀滅性破壞,

遺址簡介

平頂山應國墓地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北滍村滍陽嶺上。滍陽嶺的南段是沙河支流應河的東堤岸,南端瀕臨白龜山水庫,西隔應河與應山想望。這裡自古就是“出寶之地”,嶺上不斷有青銅器和玉器出土,也不斷有人在嶺上盜挖古墓。1979年,北滍村磚廠在取土時挖出一銅簋,賣給廢品收購站,幾經周折,被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同志收回。根據銅簋上的銘文,得知是鄧國國君之女適嫁應國的陪嫁禮器。從而應國貴族墓地得以發現。
鄧公簋發現後,先期對墓地進行考古鑽探調查,並於1986年下半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與平頂山市文管會共同組成應國墓地考古隊,從1986年至1997年進行了長達11年的考古發掘。共發掘墓葬310多座,其中發現了應國國君及夫人墓近20座;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件,其中有銘文的青銅器多達200多件。
應國墓地共發掘應國墓葬42座,排列有序,具有“族墓葬”特徵。出土文物數千件,主要是青銅器和玉器。所出銅器銘文涉及大射禮、俯聘禮、帝王廟號、喪服制度,對古代禮儀制度與諸侯方國史研究有重要價值。排列有序的國君墓葬,為同時期墓葬斷代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基地概況

應國墓地主要是周代應國貴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應國滅亡後部分楚國貴族墓葬與兩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地屬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應國墓地共發掘應國墓葬 42 座,排列有序,具有“族墓葬”特徵。出土文物數千件,主要是青銅器和玉器。所出銅器銘文涉及大射禮、俯聘禮、帝王廟號、喪服制度,對古代禮儀制度與諸侯方國史研究有重要價值。排列有序的國君墓葬,為同時期墓葬斷代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墓葬中的青銅器和禮器。墓葬中的青銅器和禮器。
2006年05月25日,應國墓地作為周至漢時期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發掘歷史

應國墓地是一處以兩周時期應國貴族與楚國貴族墓葬為主的大型墓葬區,其上還分布有兩漢時期的平民墓葬,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70年代末,當地村民在水利建設和生產建設中陸續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經專家考證為西周時期的應國青銅器,從而確認該土嶺為西周時期的諸侯國——應國的貴族墓葬群。
從1989年開始,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市文物管理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組成考古隊對該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掘古墓葬300餘座,其中兩周時期的貴族墓葬60餘座,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青銅器、玉器、陶瓷等。

發現經歷

應國墓地主要是指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應國貴族的墓葬區,同時也包括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晚期楚國貴族的墓地,以及西漢與東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葬,但發現這樣一大型墓地卻與一次廢品收購有關。
青銅器和陶器外布滿了精美的花紋。青銅器和陶器外布滿了精美的花紋。
1979年12月的一天,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接到寶豐縣文化館打來的一個電話。電話中稱,有一位農民拿著一件銅簋到文化館來,說是從平頂山市郊薛莊公社北滍大隊(現滍陽鎮北滍村)磚瓦窯場燒磚取土時挖出來的。聽說文化館收購古物,這位農民想問問能否換幾個錢用。工作人員耐心地向他講明了國家的文物政策及一些文物常識,希望他能把東西交到平頂山市文管部門。
得知這一情況後,孫清遠和另外兩位同事非常重視,可三人在辦公室焦急地等了一天,也沒見有人來,“會不會他把文物另行處理了?”第二天一早,三人一同趕往北滍大隊。向大隊支書講明來意後,支書馬上派人協助他們查找銅簋的下落。同時又領他們對磚瓦窯場周圍的環境進行了考察,並向他們講述了近年來這一帶發生的一些重要情況和傳聞。
在窯場,民眾說經常會在泥土中發現夜明珠、金馬駒兒、銅盆、玉碗等物。由於墓室上部的填土被取走,散存在墓道墓室填土中的古物就會被暴雨沖刷出來。由此,他們初步推測滍陽嶺很可能和應國貴族墓地有關。此次出訪,他們為古應國所在地找到了重要的線索,但是沒有發現銅簋的影子。
第二天,他們又乘車來到寶豐縣文化館,繼續查找銅簋的下落。他們懷疑那位農民可能怕被沒收,把銅簋拿到廢品站賣掉了。於是,幾人又動身趕往寶豐縣廢品收購站,講明來意,並重申銅簋是國寶應歸國家所有後,廢品站負責人不敢怠慢,連忙找到那天的當班人員詢問。果然不出所料,那位農民把銅簋賣給廢品站了。
手捧銅簋,幾個人如獲至寶。這件銅簋重4.8公斤,收購價為19.5元。他們按收購價把錢付給收購站,然後帶走了銅簋,這就是價值連城的“鄧公簋”。

基本信息

時代:周代
發掘地點: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北滍村
發掘單位: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頂山市文管會
入選時間:1996年
門票:成人票:15元 兒童票:10元
開放時間:7:30 - 18:00
最佳旅遊時間:10月,9月
人文景觀:[陵墓]
旅遊喜好:[古蹟游]
國家認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地交通

公交:乘29路公車到西滍村路口下車即到。
自駕:1. 從起點向正南方向出發,行駛5.8公里,稍向左轉 2. 行駛3.7公里,左前方轉彎進入S234 3. 沿S234行駛2.2公里,到達終點。

歷史價值

被毀壞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示牌被毀壞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示牌

消失的王朝

:古代食器,古籍內寫作“簋”,也作“匭”、“軌”。《 周禮?地官?舍人 》:“凡祭祀,共簠簋”。簋是盛黍、稷、稻、梁之器,相當於現在的大碗,形狀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無耳、兩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社會,簋與鼎等器物一樣,標誌著奴隸主身份的高低。戰國以後,簋已很少見到。這個簋的發現,使考古工作者聯想到了早已消失了的西周王朝。
1964年,為了解決平頂山市的供水問題,政府在沙河中游築起攔河大壩,修建了著名的白龜山水庫。繁華的滍陽鎮成了水庫淹沒區。這座沉沒於白龜山水庫中的?陽鎮原叫古應城,是西周王朝的開創者周武王兒子的封國。3000多年以來,古老的應國雖然經歷過無數戰爭的洗禮與時代的變遷早已沒落和沉淪,但是那裡的子民卻仍然頑強地繁衍生息延續至今。
據說淹沒前的滍陽鎮周圍寨牆高築,如一座城堡。四邊寨門門額上還書有石刻題名,記載著應國昔日輝煌的歷史。寨牆東門題名為“迎旭”、南門為“望楚”、西門為“古應”、北門為“通寶”。前幾年,平頂山市文管部門曾在西?村徵集到一塊從?陽鎮遷來的石碑,上面寫著“佳城瀕應國豐碑宰樹燦龍光”等字樣。而?陽嶺是一處依山傍水的高台地,正是古代人類生活聚集的理想場所。由此,孫清遠等人斷定,?陽鎮很可能就是古應國都城,因為這些輝煌燦爛的古文化遺蹟就是最好的證明。

聚族而葬

應國原是西周初期的一個姬姓封國。據史料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大封兄弟及諸子於商朝故地,對商遺民進行統治和監管。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稱應國的始封君當為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兄弟。《漢書?地理志》則有“應鄉,故國,武王弟所封。”也就是說應國是武王兄弟的封國。究竟應國是武王弟的封國還是武王子的封國,或者兩者都不是,仍是歷史學家探討的重大課題。但可以肯定,應國在西周初期就已經存在了,並且具有重要的地位。
1986年以後,應國墓地考古隊在配合磚場生產的基礎上,對滍陽嶺上的應國墓地進行了密集的鑽探,共發現古墓有上千座,密密麻麻、層層疊疊,上下相互疊壓在一起,說明這塊墓地被先後不同幾個時期的先民使用過。通過鑽探得知這塊墓地的歷史相當久遠,其年代為西周至東漢時期,銜接較為緊密。
整個墓地有著明顯的特點,即越靠近滍陽嶺南端年代越早,越向北年代越晚,也就是說,這批墓葬是按年代順序自南向北依次逐漸埋葬的。而且大中型墓均依次埋在?陽嶺脊的中線上,中小型墓排列在東西兩側,並且往往是以一兩座大墓為中心,周圍聚集著數座中小型墓葬,形成一片片家族墓群,顯示出“聚族而葬”的特徵。

隨葬銅器

7月23日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龍正說,應國墓地自上世紀80年代開挖以來,出土的隨葬品都非常珍貴。其中1987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小型豎穴土坑墓中發掘出了一件精美絕倫的鴨形銅盉。這件銅盉形似遊動的水鴨,但卻有著粗壯的四足。器口頸部以下飾有鳥紋,器蓋內鑄有銘文清晰可辨,共5行43字,而且行距整齊,字型美觀,筆畫粗細勻稱。從銅盉器形及鑄造工藝看,這座墓的時代屬西周中期。
應國墓地有銘銅器應國墓地有銘銅器
“應國墓出土的銅器上大多帶有銘文,這些銘文對古史、古禮的研究極有價值。”王龍正告訴筆者,1992年11月,考古專家同時在滍陽嶺開挖6座西周墓,其中4座墓中出土的銅器上都帶有銘文,尤其是84號墓的發掘所帶來的震撼更令人難忘。
由於年代久遠,84號墓的棺槨已腐朽塌陷,大量的淤泥和槨板灰落在墓室中,把器物全部掩埋起來,令人無從下手。
隨著墓中淤土一點點地被清理出去,隨葬物也漸漸地露了出來,一件挨一件的大型青銅器擠滿了墓室,而且器形非常奇特和精美。84號墓是這片墓地中最光彩的一座,內中包含的文物無論是從數量或者是從價值來看都遠遠超過其他墓葬。
84號墓中除了一副人骨架外,還有大型青銅器放置在棺槨之間,格外引人注目。出土的銅器可分為禮器、樂器、兵器及車馬器等,此外在墓主人的頭部、頸部、腹部放置眾多的玉佩、項鍊、紅瑪瑙飾物等,充分顯示了墓主人生前尊貴顯赫的地位。尤為珍貴的是在兩件銅器上均鑄有銘文。一件青銅器的內壁鑄有“應侯作旅彝”幾個字,據此可以確定這又是一座應侯墓。

鷹城

1986年4月,發掘人員在對一號墓發掘時,共出土隨葬器物千餘件,這座墓中出土的玉鷹,後來成為平頂山市的市徽標誌。
據平頂山市志記載:198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我市文物部門聯合對?陽嶺進行文物調查和發掘工作。在一號墓中出土一件精美石鷹。鷹為白色,溫潤光潔微透明。鷹頭頂和右翅有褐斑,這是工匠有意運用“俏色”手法就勢雕琢而成。鷹作展翅飛翔狀,頭向右扭曲,以嘴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鷹眼、鷹背、羽翅為線雕,兩爪作長條形捲曲於身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鷹是應國的圖騰,出土時置於死者胸前以示崇拜。該墓的發掘確認這裡正是應國貴族墓地。在古文字上,應國之“應”與“鷹”是同一個字,應國都城應城自然可以稱作鷹城
當年,古文字專家郝本性先生向平頂山市委、市政府建議將鷹城作為平頂山市的別名,以紀念這一地區曾經出現過的輝煌燦爛的古應國文明。後來市委市政府採納了這個意見,並將應國墓地一號墓出土的玉鷹形象作為平頂山市的市徽嵌於這座城市的雕塑中,這就是平頂山市稱為鷹城的來歷。

出土文物

孫清遠說,按時間來算,應國墓地自南向北越來越晚,應國時期的墓葬都在迎賓大道的南段,北段則是戰國以後兩漢時期的墓葬。目前,應國墓地已幾乎全部被發掘,出土文物之珍貴、時代之久遠使這裡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頂山市文物辦聯合對應國墓地進行了長達十一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共發掘墓葬300餘座,出土銅、鐵、鉛、錫、金、陶、骨、玉石、貝蚌、木等各類文物達萬餘件。尤以銅器、玉器為大宗。其中西周早、中期墓14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25座。1996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0年被評為河南省20世紀十項重要考古發現之一。

遭毀滅性破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頂山市鷹城文化之根的古應國墓地遺址,由於長期缺乏有效保護,一兩公里長的墓地遺址目前已遭到毀滅性破壞。
擴寬的道路使墓地遭到更多的破壞擴寬的道路使墓地遭到更多的破壞
古應國是西周東周時期的一個封侯小國,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位於平頂山市新城區應河東岸被稱為“滍陽嶺”的土嶺,據傳是古應國為抵禦應河水泛濫而築,南北長約兩三公里,寬約百米,高三四米。上世紀70年代末,西滍村在土嶺上取土燒磚時,發現多座古墓。此後經省、市考古專家挖掘考證,此處為古應國墓地,由此揭開長達20餘年的考古挖掘,共發掘周、漢時期墓葬300餘座,其中還發現了應國國君及夫人墓近20座,先後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件,有銘文的青銅器就多達200餘件,具有較高歷史價值。應國墓地的發掘被評為“199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6年5月25日,應國墓地作為周至漢時期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在應國墓地出土的珍貴文物中,有一佩飾玉鷹,做工精美,經考證為應國的標誌。在古代,“應”“鷹”通假,平頂山市由此而簡稱“鷹城”。
就是這樣一處古墓葬遺址,由於多年來缺乏有效保護,燒磚取土、開墾種田、植樹、修路,土嶺至目前已遭到毀滅性破壞。北滍村64歲的宋姓村民告訴記者,這裡的風景以前可美了,有嶺有水,風景獨特。上世紀80年代滍陽嶺取土燒磚被制止後,只中間段遭到一定破壞,後來古墓被考古挖掘後,因疏於管理,毀壞加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