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伯簋

乍伯簋

乍伯簋,又做柞伯簋,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口徑17厘米、通高16.5厘米、底座直徑13.4厘米,1993年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出土,現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乍伯簋
  • 又做:柞伯簋
  • 時代:西周
  • 尺寸:口徑17厘米、通高16.5厘米
概況,歷程,

概況

乍伯簋,又做柞伯簋,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口徑17厘米、通高16.5厘米、底座直徑13.4厘米,1993年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出土,現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整器上部為簋,口沿外侈,短頸,鼓腹,腹兩側一對犬形環耳,耳下垂珥,圈足,其下又接出一外撇高圈足,造型獨特。器內底部銘文八行、七十餘字,記述周王命南宮率王多土、小子、小臣等人進行了一次“射”的活動,乍伯以所獲賞賜作器,以紀念先祖周公。作器人乍伯,乃周公後裔,此銘文敘及射禮,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獻。

歷程

柞伯簋出土於M242(中型墓葬)。與之共出的銅禮器還有簋、鼎、觶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還出有銅車馬器、銅兵器、王器和陶器等。柞伯簋敞口,斜方唇,短頸內束,淺腹外鼓下垂,腹部一對龍首形耳下各附一垂珥,淺圈足下設一喇叭形支座。頸部飾兩組八個以細雷紋作地紋的凸目夔龍紋。每組的四個夔龍紋各以一浮雕獸首為中心,對稱地分列兩側;腹部飾兩組以細雷紋襯地的凸目獸面紋,且在每組紋樣的左右兩側配以兩個相對稱的夔龍紋。耳的上端飾龍首,下部兩側飾陰線C形捲雲紋,整個耳部作龍口吐長舌向下內彎曲狀。圈足部飾一周側視的三角形凸目蟬紋。喇叭形支座為素麵。簋內底部鑄有銘文,共8行74字。
乍伯簋銘文乍伯簋銘文
銘文大意是說,在八月庚申日這天早晨,周王在首都鎬京舉行大射禮,即舉行射箭技藝的比賽。當時將參加比賽的人員分成兩個小組。周王命令南宮負責“王多士”(也稱小子)組的比賽事宜,又命令師免父負責“小臣”這一小組的有關事宜。此後,周王拿出十塊紅銅板材作為獎品,說道:“小子,小臣,你們要按長幼次序,謙敬恭和地進行比賽,射中靶子較多的人可以得到這十塊紅銅板。”結果,柞(胙)伯十發十中,成績優秀,周王便把獎品給了他,並且又賞賜給他射禮儀式上的某種樂器。柞(胙)伯為紀念這一殊榮,特用周王賞賜的這些紅銅為原料,鑄造了用來祭把周公的銅簋。
乍伯簋銘文拓片乍伯簋銘文拓片
銘文是一篇十分優秀的記敘文,短短70餘字,闡明了射禮舉行的地點、時間,參加的人物、事件經過和結尾等各個方面,言簡意賅,層次分明,有條不紊,具有較高的文學成就。同時,更重要的是,它為研究我國古代的射禮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從銅簋的紋樣、形制、銘文字型與內容均顯示出周初銅器的特徵。銘文中“王”應指周康王,南宮與《尚書·顧命》中的南宮毛很可能是同一個人。
這件銅官是胙國銅器,但為什麼會被埋在應國墓地呢?我們認為柞伯簋,應是通過饋贈等手段輾轉於應國的。據文獻記載,胙國為周公之子的封國,簋銘末尾“作周公寶尊彝”充分證實了這一點。胙國地望在令河南延津縣境。而應國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國。兩國同為姬姓國,共同承擔著藩屏周王室的任務,關係理應十分密切。故柞伯簋流落到應國應排除通過戰爭和掠奪等手段取得的可能性。
柞伯簋製作精細,造型別致,特用支座墊高器體,裝飾紋樣布局合理,對稱莊重,主體為纖細的凸線,又用細如髮絲的雷紋襯地,線條流暢自然,輕盈飄逸。銘文字型很漂亮,為早期書法珍品之一。這件銅簋,既具有珍貴的文獻史料價值,又具有較高的工藝觀賞價值,實在難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