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學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Iranic)巴赫拉姆(Bahram,即韋雷斯拉格納)條在列舉這些化身時把韋雷斯拉格納的第七種化身Vareghna鳥解釋為隼雀或猛禽(falcon or bird of prey)。鬥戰神頌歌第7章第19-21節略云:“第7次阿胡拉創造的鬥戰神(向他的求助者)趕來,化成一隻Vareghna鳥急速前進,下面抓,上面撕,這最敏捷的鳥,這最快的飛行物。它是唯一能趕上飛箭的生物,無論那箭射得多好。天剛破曉,它舒展羽毛飛翔,為避離黑暗追尋日光,為徒手者尋求武裝。它在山嶺峽谷上空滑翔,它掠過一座座山峰,它掠過一條條河流,它掠過林梢,聆聽著鳥兒們的喧譁。鬥戰神就這樣來了,帶著馬茲達創造的善惠靈光,那馬茲達創造的光華。”Vareghna鳥象徵著一個自由的靈魂。一個人擺脫了七大行星的影響,擺脫了物慾,因而正等著飛向阿胡拉·馬茲達——那就是用一隻鳥作為象徵所指代的靈魂。這Vareghna是一種特別的鳥,它在善界方面操勞,而且可以大致被比作一隻渡鴉(raven)或烏鴉(crow)。該鳥被描繪成上部是銳利的——即它身體的上半尖銳而小,有利它攻擊任何敵人。它被描繪成有著厚實的下部,那就是說,它身體的下半部笨重而大。隱喻顯示,這鳥在它的下半部保管著其他一些善的功課,它帶著這些飛行,以便交給那些應該得到的人。它就像一個驛使,帶著貨物無所畏懼,甚至願意付出生命加以保護,這些貨物不送達預定的領取人,它就不會停息。頌歌(Yasht)把該鳥描繪成比其他鳥都要迅捷,意思是它以最快和最有效的方式去進行託付給它的工作。它以飛行這種特殊的方式吸引虔誠者的注意,從而把他引向他需要去的地方。 該鳥被描繪成在拂曉第一個起飛,從而喚醒他人。黑夜表示一個人絕望時的黑暗;拂曉則表示韋雷斯拉格納的到來。該鳥但願這事趕快發:韋雷斯拉格納將武裝那徒手的人,以便他能向邪惡的人開戰。這鳥據說掠過了高崗、山峰、樹林的頂尖,以及河谷的深處,聆聽其他鳥兒們的喧譁。其他鳥兒指的是另一類靈魂,他們正在努力以抵及阿胡拉·馬茲達。它們的歌聲不是別的,正是這些靈魂激動的祈禱聲,他們很快就要達到他們的目的了。河谷的深處指的是“靈魂”(Ruvan)活著和死後的勞作。高崗和山峰的頂部指的是那些獲得解放以及為其他人的解放而工作著的靈魂。樹梢指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祈禱,為了他們一天受到的任何好壞而感謝阿胡拉·馬茲達。這鳥便聆聽所有這些靈魂的傾述,安慰他們,想要照亮那黑暗的地方,希望他們群起開化,通過韋雷斯拉格納的作用而達到較高的程度。韋雷斯拉格納的這一奇妙化身通常顯示給那些由於他們自身的活動而瀕於財政崩潰邊緣的人們。因此,一個確實貧困和貧窮的人,他極其需要錢,比如,為他的孩子們舉行受信禮(Navjote),將會得到這隻鳥的顯靈。既然他在絕望中流浪,Vareghna鳥飛行的特殊方式將會引起他的注意。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這鳥通常是把該人引到一個地方,那裡可以找到足夠的錢,以解決他的真實需求。這就是韋雷斯拉格納的工作和隱喻的精髓。
韋雷斯拉格納之所以總是保有其突出地位,既由於後來同‘戰神之火’(vərəθraγan- ātar, the ādūr ī warahrān or the Ātaš Bahrām)的聯想,更由於他作為出門人和旅行者保護神的作用。韋雷斯拉格納被尊為一個重要的保護神,而在稍後的時代則作為行人商旅特有的守護神;他的頌歌(yasht)總是為那些行進在旅途中的人們所刻意吟誦。韋雷斯拉格納作為行旅保護神這一特點至少可以追溯到伊朗高原的希臘化時代。在克爾曼沙赫(今巴赫塔蘭Bakhtaran)附近的貝希斯敦(Behistun/Bīsotūn),在那著名的大流士摩崖附近,路邊的岩石上開鑿了一座神龕,雕造供奉的是希臘神話中光榮的戰勝者赫拉克利斯(Herakles Kallinikos)。該神龕有一條希臘語銘文,表明其開鑿於公元前147年左右;同時它還有一條尚未完成的阿拉米文銘文。神龕位於東西方交通主幹道(即由德黑蘭經哈馬丹去往巴格達的大路)的路邊,這一位置表明,它是為希臘和伊朗兩種信徒設計的,因為戰勝者赫拉克勒斯在希臘化時代被比定為戰神韋雷斯拉格納(Verethraghna),而後者對拜火教徒而言就是旅行者的守護之神。這樣,沿著這條重要幹道從該岩石旁邊經過的伊朗人可以在那裡獻祭,祈禱他的保護;同時,希臘人則祈求他們自己神明的親切護持。韋雷斯拉格納作為商人行旅的護佑之神,這應該是祭司被賦予其化身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樣可以構想,在祭司被賦予鬥戰神化身形象的地方,該社群多半是離鄉背井、出門在外。拜火教社群里,韋雷斯拉格納一直享有巨大的聲望,即使是在薩珊王朝滅亡以後。帕西人認為,他們能安全地從伊朗到達印度,也是受鬥戰神的庇護。據《Sanjan年代記》(Kisseh-i-Sanjan,1600年Navsari的Bahman Kaikobad寫的波斯語詩歌)所記傳說,帕西人遷徙途中在海上碰到了一場猛烈的暴風雨。先輩們向韋雷斯拉格納祈禱,希望救助他們脫離風暴,允諾以他的名義奉祀一座巨大的火廟。風暴消退,感恩的帕西人就奉祀了印度第一處鬥戰神之火——Iranshah,作為他們感激的標記。在拜火教里,所謂“戰神之火”就是最高級聖火。
在阿維斯陀語中,韋雷斯拉格納的中性名詞vərəθraγna意為“粉碎抵抗”,形容詞vərəθraγan意為“勝利的”,這個形容詞在吠陀中有對應的詞語,在吠陀中,因陀羅有個著名的稱號--弗栗多罕(vṛtrahán,吠陀中意為殺弗栗多者),因為他的功績之一就是殺死弗栗多(Vṛtra)這條龍。因此有人認為在印度-伊朗時期,存在一位屠龍戰神因陀羅•弗栗多罕,而因為拜火教的改革,在伊朗的韋雷斯拉格納(Vərəθraγna)沒有了屠龍的作用,而因陀羅則在這個新宗教中被妖魔化,成為迪弗(daēva,妖魔)因陀羅。根據J. P. de Menasce的研究,伊朗可能留存了一些韋雷斯拉格納屠龍的神話的痕跡,不過只在亞美尼亞神話中瓦哈格恩的傳說(Armenian Vahagn)中出現。然而,在其他人看來,這則神話的這一特徵是次要的,或是受到了當地因素的影響。另一個理論則認為,原本同時存在一位印度-伊朗神弗栗多罕和一位屠龍者,伊朗保留了古老的神話特徵,印度則做出了改革,抬高了因陀羅的神階,並賦予他“弗栗多罕”的作用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