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伊教(巴哈伊)

巴哈伊教

巴哈伊一般指本詞條

巴哈伊信仰(波斯語:بهائیت‎ Bahá'í 發音:[bæhɒːʔiː];或稱巴哈伊教;簡稱巴哈伊;舊譯“大同教”)由巴哈歐拉創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伊朗,其著述言論構成了被認為是滿足人類現階段、即邁向成熟階段之需要的最新啟示體系。它的最高宗旨是創建一種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實現人類大同。其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巴哈伊”是指接受巴哈伊信仰並按其準則生活的人,他們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時也竭盡所能地促進他人及社會的福祉。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為年輕,在新興宗教里發展得也最快。目前,巴哈伊分布於全世界235個國家和地區,出自2100多個種族和部落。

巴哈伊教是個新的獨立宗教。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每座廟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門,代表可以從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廟宇中不出賣紀念品,不接受饋贈。宗教經費只來源於教徒的捐贈。禮拜儀式非常簡單,沒有固定的地點,只是由一人朗誦巴哈歐拉的作品。

巴哈伊聖地巴孛陵寢梯田花園,又被稱為巴哈伊花園位於以色列海法,依卡梅爾山而建,共有19層梯田,從山頂到山腳延伸達一公里,垂直高度達225米,最大坡度達63度。離花園軸線台階這幾日的兩側,對稱裝點著草坪、花床、灌木以及一些人工裝飾。梯田花園上層向下看,海法市的美景盡收眼底。 巴哈伊花園沒有一般宗教陵園的森嚴肅穆,也沒有世俗花園的喧囂俗艷。再加上依山而建的奇特設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哈伊教
  • 起源:獨立宗教
  • 別稱:大同教
  • 創建人:巴哈歐拉
  • 起源地:伊朗
  • 起源時間:十九世紀中葉
  • 著名教友:方大同 潘石屹 程琳
信仰,教義,信徒分布,歷史人物,社會活動,行為規範,律法,崇拜場所,婚姻,符號,曆法,遭受迫害,區別,在中國,

信仰

巴哈伊教義的三個核心原則簡單表述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
1、一神論
巴哈伊教相信獨一、不滅的神,他是萬物的創造者,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皆為其所造。神的存在是永恆的,無始無終,並且是“非人格化的神,不可知,不可觸及,是啟示的源泉,永恆,全知,永在和全能的。”雖然神不可直接觸及,但他可以被受造物感知,並且有意願和目的。巴哈伊教相信,神通過多種方式表達其旨意,包括使用先知或顯聖者(亦稱“上帝之顯示者”)。為表達神的意願,眾先知在世界各地建立宗教。
美國伊利諾州威爾米特的靈曦堂美國伊利諾州威爾米特的靈曦堂
巴哈伊教義中,神是如此偉大以至無法為人類完全認知,或描述出完整和準確的形象。在巴哈伊教里,神使用一些稱號,例如“全能者”,或“至愛者”,並且強調神的一體性。
2、宗教
巴哈伊的漸進宗教啟示觀導致的結果是,他們接納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有效性,認為這些宗教的奠基者和中心人物都是上帝之顯示者。其中包括:耶穌、穆罕默德、摩西和佛陀。另外,其他一些宗教人物如挪亞和亞伯拉罕也是神的先知。宗教歷史是“上帝對人類旨意與目的之天啟的不同階段。”特定的宗教社會教導(例如,禱告的方向,或飲食的禁忌)被後來的顯示者廢棄,而建立與時代和場合更適合的新要求。相反,對於某些根本原則(如睦鄰、慈善)則視為普世和不變的。巴哈伊認為,演進的啟示過程不會終止。不過他們確實相信存在啟示的周期。
印度的巴哈伊靈曦堂每年吸引400萬來訪者印度的巴哈伊靈曦堂每年吸引400萬來訪者
巴哈伊信徒不指望巴哈歐拉的啟示出現後的1000年內有新的上帝之顯示者。
巴哈伊信仰有時被描繪成各類早期宗教的綜合體。然而其信徒堅稱他們的宗教有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聖書、教訓、律法和歷史。其文化和宗教源於伊斯蘭教什葉派,其建立過程類似於基督教信仰脫胎於猶太教。巴哈伊信徒把他們的宗教描述為獨立的世界性宗教,與其他宗教傳統的區別在於巴哈歐拉給出的較新、較現代的訓誡。巴哈歐拉據信滿足了先驅宗教中所有關於彌賽亞的預言。
3、人類
巴哈伊信仰相信人類具有“理性之靈”,並且這使人具備獨特的能力去認知神和人與其創造者的關係。每個人都有義務通過神的顯示者們去認知神,並且順從他們的教誨。借著認知和順服、服務他人和定期禱告和學習教育者啟示的經典,靈魂就能更接近神,這是巴哈伊信仰的靈性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死亡之後,靈魂就進入下一個世界,人於物質世界的靈性發展決定其在靈魂世界的進度。天堂和地獄只是與神親疏程度的象徵,死後並不存在物質世界意義中的獎賞或懲罰。
巴哈伊經典強調回歸人的本性,拋棄偏見。人類原本是一家,雖然也是高度的多樣化:種族和文化的多元化值得珍惜和寬容。種族主義民族主義種姓制度和階級制度的教條是人為的、妨礙人類團結的。根據巴哈伊教義,人類團結是現今世界宗教和政治的最重要問題。

教義

1、概要
1921-1957年擔任聖護的守基.阿芬第(Shoghi Effendi)寫下了以下教義概要,他認為這些是巴哈歐拉教誨中的獨特原則,是巴哈伊信仰的基石:
“獨立尋求真理,不為迷信或傳統所限:人類一家,是關鍵的原則和基本的信條;所有宗教的基本合一;譴責任何形式的偏見,無論是宗教、種族、階級或民族的;宗教與科學和諧並進;男女平等,是使人類能夠躍翔的兩翼;普及義務教育;創造普及世界統一的語言;消滅極端的貧困和富有;成立世界最高法庭,解決國家之間的糾紛;樂於勞動,參與屬靈侍奉;正義是人類社會和宗教的最高原則;以建立持久普遍的和平為全人類的最高目標。”
這個音符象徵人類與神的關聯這個音符象徵人類與神的關聯
2、社會生活準則
下列12條原則是巴哈伊教的基本教義,來源於阿博都-巴哈(`Abdu'l-Bahá)在1912年遊歷歐洲和北美洲時發表的演說。這個羅列並非正式版本,也有其他版本流傳。
·神的獨一
·宗教同源
·人類一體
·性別平等
·消滅偏見
·世界和平
巴哈伊教研究所巴哈伊教研究所
·宗教與科學並行不悖
·獨立探求真理
·普及義務教育
·制定世界通用的語言
·服從政府,不參與政黨政治
·消滅極端的貧困和富有
3、神秘教義
雖然巴哈伊信仰主要關注社會和道德問題,它的一些基要經文仍有神秘色彩。阿芬第將《七谷經Seven Valleys》稱作巴哈歐拉“最神秘的作品”。該書寫給一位伊斯蘭神秘主義流派蘇非主義信徒。它起初於1906年被翻譯為英文,是西方國家出版的第一本有關巴哈歐拉的書。《隱言經Hidden Words》是巴哈歐拉同期寫的另一本著作,包括153段短文,巴哈歐拉稱之為“天啟神秘中的寶藏”。
4. 聖約
根據巴哈歐拉所言,上帝已許諾將源源不斷派遣顯示者來指導人類。在巴哈伊聖典中這一許諾被稱為“大聖約”。上帝派遣的一系列顯示者或聖使可追溯到紀元之初:亞伯拉罕之後是摩西,摩西之後是耶穌基督,接著是默罕穆德。在這時代應允現世的顯示者便是巴哈歐拉。其他各位聖使,包括有史記載的或被遺忘的,都在神聖策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還有一些地位很高的“聖約”(Lesser Covenant),是神的先知與信徒之間的約定,每個啟示都是獨特的,包括一些社會習俗和宗教團體權威。當前的時代,巴哈伊將巴哈歐拉的啟示視為與信徒的聖約;巴哈伊堅稱該約是人應該努力追求的宗教美德。
巴孛之墓,以色列海法巴孛之墓,以色列海法
鑒於巴哈伊的基本教義是合一,該宗教服從他們認為是天定的管理機構,而且將建立教派的分裂視為無效和可詛咒的、背叛巴哈歐拉誡命的行為。在巴哈伊的歷史中,權力交接時期發生過教派分裂。各類巴哈伊分支教派總共僅由數千之眾,他們被看作離經叛道,並且被閃避,相當於被逐出。
5、經書
巴哈伊信仰中的經典權威包括巴孛、巴哈歐拉、阿博都·巴哈、守基·阿芬第以及世界正義院的著作;其中巴孛和巴哈歐拉的著作被認為是神聖天啟;阿博都·巴哈的演說及其著作以及守基·阿芬第的著作被認為是巴哈伊聖作的權威詮釋;世界正義院相關文告為權威律法及其詮釋。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經典稱為《亞格達斯經》(即《至聖之經》),他們視之為普世經典,是從“亘古”時期由神的顯示者帶來;《七谷經》和《四谷經》是巴哈伊聖作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著作。

信徒分布

巴哈伊的資料估計,在全世界他們有超過600萬信徒。百科全書和類似資料記載,在21世紀初全世界有200至800萬巴哈伊信徒。
海法 巴哈伊教花園海法 巴哈伊教花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哈伊教從其發源地波斯和奧斯曼帝國傳入西方國家。又過了五十年,傳入第三世界國家
根據《2004年世界年鑑》(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2004):
“巴哈伊信徒主要生活在亞洲(360萬6),非洲(180萬)和拉丁美洲(90萬)。據估計,全世界最大的巴哈伊社區在印度,有220萬之眾;其次是伊朗,有35萬;然後是美國,15萬。除了這些國家,信徒的數字差距很大。當前,沒有一個國家的巴哈伊信徒占據人口多數。諾魯是巴哈伊信徒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10%)。”
根據《不列顛年鑑》(The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1992年至今),以信徒所在國家數目統計,巴哈伊教是世界上分布第二廣泛的宗教(僅次於基督教),出如今247個國家和地區,包括2,100各人種、種族和部落團體。其聖典有800種文字翻譯。

歷史人物

巴哈伊的歷史通常尋跡於其領導者,始於巴孛在1844年5月23日在伊朗設拉子宣布立教,一系列該宗教的中心人物最終建立了管理規條。該宗教最初局限於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1892年巴哈歐拉去世後,其追隨者擴散到亞洲和非洲的十三個國家。在其子阿博都·巴哈的領導下,該宗教開始在歐洲和美洲立足,並且在伊朗得到鞏固,雖然仍遭受迫害。1921年阿博都·巴哈去世後,巴哈伊的領導層由個人轉化為選舉和任命產生的管理系統。
巴孛 (Báb)
1844年5月23日,在波斯的設拉子城,這位名叫巴孛的年輕人宣稱,世界人民所期待的那位上帝的使者即將出現。“巴孛”這個詞意為“門”。儘管巴孛自身也承蒙了來自上帝的獨立啟示,但他宣稱他的目的是讓人類做好準備,迎接那一位上帝使者的到來。隨著巴孛的信仰開始蔓延,伊斯蘭教士們將其視為威脅,巴孛的信徒遭受迫害,甚至有一段時期要面臨生死的選擇。政府與巴孛武裝之間發生過數次武力衝突。巴孛本人被囚禁,最後於1850年的7月9日,他在大不里士城的市民廣場被處以死刑。大約20,000名巴孛的追隨者在波斯各地的一系列屠殺中喪生。今天,巴孛的遺骨被埋葬在莊嚴的金色圓頂神殿里,遙望以色列的海法灣畔,四周環繞著美麗的花園
印度德里 巴哈伊靈曦堂,又稱蓮花寺印度德里 巴哈伊靈曦堂,又稱蓮花寺
巴哈伊將巴孛尊為巴哈伊信仰的先驅,因為巴孛的著作引入了“神的顯示者”這一概念,這是即將降臨的彌賽亞,而據巴哈伊的信仰,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經文中所宣稱的,巴哈伊信仰的創始人巴哈歐拉的身份。巴孛的陵寢位於以色列的海法,是巴哈伊朝聖者的重要聖地。巴孛的遺體被秘密地從波斯轉移到這個聖地,並且安葬在巴哈歐拉指定的陵墓中。
巴哈歐拉(Bahá'u'lláh)
米爾扎·海珊·阿里是巴孛的早期追隨者之一,他後來得到巴哈歐拉的稱號。由於這個緣故,他於1852年被逮捕。他聲稱,在德黑蘭的地牢中,他受到啟示,他就是巴孛所企盼的那一位先知。1863年,他公開了這一聲明。
此後不久,他被從波斯驅逐到奧斯曼帝國的巴格達、伊斯坦堡、亞德里亞堡。在這個時期,巴哈歐拉與巴哈伊的領導人Subh-i-Azal之間的關係緊張,巴哈歐拉的1866年聲明又將緊張推向頂點。在亞德里亞堡,他給幾位統治者寫信,其中包括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宣稱自己是神的先知。結果是,巴哈歐拉被放逐到今日以色列境內的阿卡。
阿博都·巴哈阿博都·巴哈
在他的生命接近終點時,對他的嚴厲監禁措施逐漸放鬆,他被允許生活在阿卡附近的家中,不過仍維持囚徒身份。1892年,他在那裡去世。他的陵墓是巴哈伊信徒每日禱告要面對的方向。在巴哈歐拉的一生中,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許多是巴哈伊信仰的主要神學著作。
巴孛在他聖作中暗示著,所有宗教所預言的那位聖使即將到來——一個稱做巴哈歐拉的人。對於猶太教徒來說,他是“萬軍之主”;對於佛教徒來說,他是彌勒佛,他實現了佛陀的允諾;對有印度教背景的人來說,他是第十位阿凡達,是至偉之靈;巴哈歐拉實現了耶穌的預言-他將“在天父的榮耀”中歸來,他將人類團結一起,使得“只有一個羊棧和一位牧人”;對於穆斯林,巴哈歐拉實現了在“上帝之日”歸來和“偉大宣言”的允諾。
阿博都-巴哈 (Abdu'l Baha)
阿巴斯-埃芬迪是巴哈歐拉的長子,是巴哈歐拉的聖約中心。他的稱號是阿博都-巴哈,意為“巴哈之仆”。其父留下遺囑,任命他做巴哈伊的領袖,並指定他作信仰的首領,是巴哈歐拉著作的唯一權威解釋人。
阿博都-巴哈在父親被放逐、囚禁期間一直跟隨,直到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期間才被釋放。獲釋後,他一直旅行、演講、布道、與巴哈伊信徒交流,傳播巴哈伊信仰。
守基·埃芬迪(Shoghi Effendi)
在阿博都-巴哈的遺囑中,他任命了最年幼的孫子守基·埃芬迪(Shoghi Effendi)為巴哈伊的第一任信仰的“聖護者”。
以色列的巴哈伊花園以色列的巴哈伊花園
埃芬迪畢其一生翻譯了《巴哈伊文選》;發展了一個將巴哈伊信仰向全球擴展的計畫;開發了巴哈伊世界中心(Bahá'í World Centre);回應了世界各地的詢問;建立了該宗教的管理結構,為世界正義院的選舉做好了準備。他在1957年去世,當時的情形已經不許可指定繼承人。
巴哈伊管理機構—世界正義院
巴哈歐拉的《律法書》(Kitáb-i-Aqdas)和《阿博都·巴哈的聖約和遺囑》(Will and Testament of `Abdu'l-Bahá)是巴哈伊管理的根本典籍。巴哈歐拉建立了選舉制的“世界正義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阿博都·巴哈建立了任命制的督導(Guardianship),並明確了兩個機構之間的關係。
在巴哈伊的地方、地區和國家三層的管理機構中,均有選舉產生的九名成員組成的“靈體會”(Spiritual Assemblies),管理教區事務。同時,同級任命成員組成的理事會(Institution of the Counsellors)行使教育和保護教區的職能。巴哈伊教沒有教士階層。
世界正義院首次設立於1963年,是巴哈伊信仰的最高管理機構,其九名成員由各國靈體會選舉產生。年滿21歲的巴哈伊信徒享有被選舉權;男女信徒有同等權力出任所有的職位。世界正義院的選舉每五年舉行一次,並同樣在充滿靈性和奉獻精神的氛圍下舉行。在1998年4月的一次國際大會中,來自160多個國家的社團參與了該選舉。

社會活動

事工
巴哈伊禁止閉門修道,而是努力將靈性的修行根植於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從事的工作不僅是必要、而且是當做一種對信仰的服務形式。巴哈歐拉禁止乞丐或禁慾主義的生活方式,鼓勵信徒們“熱切關注”社會的需要。在巴哈歐拉的著作中,更進一步地強調了自我努力和服務人類在靈性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說本著為人類服務的精神而工作在神看來如同禱告和崇拜一樣。
在聯合國的活動
巴哈歐拉的著作提到了現代人類集體生活對於世界政府的需要。因此,巴哈伊信徒支持由國際聯盟和聯合國之類的組織改善國際關係。巴哈伊社區在以色列海法世界正義院的指導下,出任下列組織的顧問: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ECOSOC)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UNIFEM)
·聯合國環境署 (UNEP)
巴哈伊在紐約和日內瓦的聯合國機構內設有辦公室,並且在聯合國的地區特使和機構中擁有代表。這幾日,他們又在聯合國機構內設立了環境和婦女發展辦公室。巴哈伊還參與了其它聯合國部門的開發項目。在2000年聯合國世紀發展論壇,巴哈伊是高峰會議中唯一被邀請的非政府機構發言人。這篇文章有巴哈伊信仰與聯合國關係的詳盡信息。
國際拓展計畫
1939年守基·阿芬第發起第一個七年拓展計畫,1946年再次推出類似計畫。1953年他發起十年向世界將軍計畫,為巴哈伊信仰的推廣指定了雄心勃勃的規劃,將巴哈伊的經典翻譯為多個語言,向未傳教國家派遣巴哈伊先驅。他在一封信中提出,拓展計畫將在世界正義院的指導之下。1964年,世界正義院開始了一個九年計畫,以及後續的幾個長期計畫,指導巴哈伊信仰在世界上拓展。
現階段的計畫
自1990年起,正義院主導了巴哈伊社區大規模擴展的預備計畫,組織地區居民的整合,建立地區管理機構和培訓設施。在這幾日完成的五年計畫里(2001-2006)關注於發展設施和“保持大規模擴展和團結”。自2001年起,全世界的巴哈伊社區都鼓勵兒童課程,信徒聚會,和對巴哈伊宗教信仰的系統學習。2005年12月始,新的重點目標關注於青少年,特別是11至14歲之間的年輕人。
第二個五年計畫於2006年4月發起;呼籲世界各地的巴哈伊信徒在1500個社區中實施先進的增長模式和社區發展計畫。同時推進本土化的多級選舉程式。從2001年至2021年的四個連續五年計畫的實施,被提高到用於紀念阿博都巴哈逝世一百周年。
學習小組
系統的學習手段和社區發展是社團整合的主要方式。“學習小組”是其持續並自我生存之道。在導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們完成一系列著作的學習,完成學習後便去輔導其他的學習小組。
最受歡迎的學習課程叫做Ruhi,是從哥倫比亞發展出來的,後來被其他地區廣泛使用。初階的學習包括三類:巴哈歐拉的著作,禱告文和其生死經歷。後續課程包括兒童教育,巴孛和巴哈歐拉的生平等等。

行為規範

律法

巴哈伊信仰律法的根本來源是巴哈歐拉的著作《亞格達斯經》(Kitáb-i-Aqdas)。下列是其基本律法和宗教禮儀
·年逾15歲的巴哈伊信徒必須每日背誦禱告文。這類禱告文有三種,每日可選其一。
·禁止背後誹謗和議論他人。
·陽曆每年3月2日至20日的19天,成年、健康的巴哈伊信徒會在日出到日落間禁食。巴哈伊以此來體會貧困人民的艱辛,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幫助他人。
·巴哈伊信徒不得飲酒或使用毒品,除非有醫生處方。
·性關係僅限於夫婦之間,不鼓勵同性戀行為。
·嚴格禁止賭博。
亞格達斯經中的一些律法到今日仍然有效,並且其管理機構會給予某種程度的強制,隨著巴哈伊社區的擴大,巴哈歐拉對於其它律法的實施提供了一些循序漸進的方法。這些律法如果與信徒居住地的世俗法律無衝突,則信徒必須嚴格遵守,而禱告、禁食之類個人宗教禮儀完全是個人自願的責任。

崇拜場所

巴哈伊聚會一般在信徒家裡或者租借場地舉行。在全世界有七座巴哈伊靈曦堂,基本上每個大洲有一座,第八座在智利建造中。巴哈歐拉的著作中構想的機構叫做“Mashriqu'l-Adhkár”,是包括醫院、大學等等的綜合體。在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的巴哈伊第一座Mashriqu'l-Adhkár是唯一符合這個要求的建築。

婚姻

巴哈伊婚姻是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結合。其目的是孕育兩個同伴極其子女間的靈性和諧,友愛和合一。巴孛對於婚姻的教誨是,它是“生存和得救的壁壘”,並且將婚姻和家庭置於社會的基石這一重要位置。巴哈歐拉高度評價婚姻,宣稱那是神的永恆誡命,並且反對婚外情、極力避免離婚;巴哈歐拉教導夫妻應致力提高彼此的靈性。
巴哈伊傾向於“了解對方的性格並且在婚前用一段時間彼此相知,一但結婚就應有永結同心的意願。”雖然父母不應為子女選擇配偶,然而倆人決定結婚就必須徵得雙方父母的同意,即使其中一方不是巴哈伊信徒。在巴哈伊信仰中,跨種族婚姻是大力稱許的。巴哈伊的婚禮很簡單:唯一必不可少的儀式是,新人必須在兩個證人面前宣讀婚姻誓言:
“我們將完全、徹底地服從神的旨意。”

符號

巴哈伊教的正式符號是五角星,但是九角星的符號更加常用。該符號和裡面的字型代表的是至高者。符號由兩顆星重疊,有榮耀的光輝點綴,紀念三個合一。至高者的名字是阿拉伯語: يا بهاء الأبهى‎ “榮耀的至高者!”

曆法

當前的巴哈伊曆法是巴孛最早提出的。在此曆法中一年有19個月,每個月有19天,另有4-5天為“愉快的日子”,組成了一個地球公轉周期。巴哈伊的新年日期取自傳統的波斯新年,在每年的3月21日,緊隨於禁食月之後。巴哈伊教徒在每月的第一天會組織聚會,叫做19天靈宴會, 在集會上他們進行祈禱、社團事務磋商和聯誼。
每個月都有一個和神有關的特定的名字。巴哈伊曆法中的星期是我們熟悉的7日單位,一星期中的每一天也都有特定的名字。巴哈伊教定義了11個聖日,其中的9個為正式假日。這些聖日都是在該宗教歷史上的重要事件發生日。

遭受迫害

巴哈伊宗教在伊斯蘭國家持續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伊朗,在1978年至1998年間,愈200名教徒被處決。2006年12月16日,埃及最高法院判決,政府不承認巴哈伊宗教。結果,埃及的巴哈伊信徒無法取得政府檔案,包括身份證、出生證、死亡證、結婚證或離婚證、護照,以及其他需要列明宗教信仰的證件。同時,他們也失去了被僱傭、受教育,接受醫療服務或投票的權利。埃及個人權利維護組織指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新聞公告對該組織提出的陳述和異議未作任何回應,僅僅討論了巴哈伊信仰的基本教義,而這些教義不應影響法院的判決。
巴哈伊教符號巴哈伊教符號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巴哈伊信徒的居所定期受到政府搜查,而且信徒們被禁止進入大學學習或從事政府工作,有信徒因為參加巴哈伊經文的學習而被投入監獄。巴哈伊信徒的墓地受到侮辱,財產被剝奪,巴哈歐拉父親的故居被夷為平地。巴哈伊的朝聖地--巴孛的故居兩次被搗毀。
巴哈伊的處境近幾日有進一步惡化;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2005年10月的一份報告中說,伊朗武裝力量司令部的一封密信表明巴哈伊信徒受到甄別和監視,2005年11月,極具影響力的國營報紙《Kayhan》由伊朗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任命的總編輯發表了30多篇醜化巴哈伊信仰的文章。
有鑒於此,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報告特別撰稿人在2006年3月20日表示,她“對於此類監視行動的結果可能導致的對巴哈伊信徒的迫害和歧視感到擔憂”,該撰稿人所擔心的伊朗境內少數宗教的境況在近幾日開始惡化。
普林斯頓大學伊斯蘭研究學者貝爾納德·路易斯認為,穆斯林平信徒和伊斯蘭權威機構對於如何接納巴哈伊之類的後伊斯蘭一神教頗感困擾,原因是:這類宗教信徒既不能歸類於亞洲多神論或非洲萬物有靈論一類非一神教徒,也不能歸類於過時的前期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信徒。

區別

從聯繫方面來說,巴哈伊信仰繼承了伊斯蘭教的一神論立場。
在猶太教、基督教的基礎上,伊斯蘭教構築起徹底的一神論體系。安拉的獨一是這一體系的核心,“萬物非主,唯 有真主”是對其獨一性的高度概括。而與此相聯繫的是安拉的如下一些特性:
第一, 安拉是獨一無二的,他沒有配偶或子嗣,他未產,亦未被產,他永遠受到萬物的祈求和仰賴,無開 始,無終止,無一與他對等的。 ( 參見《古蘭經》第 112 章,第 1 — 4 節 )
第二, 安拉是至仁至慈的,是萬有的保障,是公平的聖尊的主。他是萬物的創造者和監督者, 是萬物的起始者,也是萬物的終結者。他能使人生,能使人死。他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是 無所不在的永恆唯一真神。 ( 參見《古蘭經》第 57 章第 1 — 6 節,第 59 章第 22 — 24 節 ) 。
第三, 安拉是仁慈的,是萬物的供養者,他是慷慨的,也是和藹的;是多恕的,也是溫和的, 是寬容的,也是特慈的;是獨一的,也是公正的。 ( 參見《古蘭經》第 3 章第 31 節,第 11 章第 6 節,第 35 章第 15 節,第 65 章第 2 — 3 節 )
簡言之,安拉是獨一的, 並且是永恆的不滅的,他 無形體,是整個宇宙的創造者,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他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沒有開始 ,沒有結束。
巴哈伊接受了伊斯蘭教的這種一神論觀念,不管是把安拉叫做上帝、上蒼,還是真主,他都是無形無體的精神本體,既超乎萬物之外,又貫乎萬物之中,既是萬因之因,又是無因之因。
從安拉的獨一性方面來說,巴哈伊教與伊斯蘭教是基本一致的。但它與伊斯蘭教的明顯差別也是存在的。這種差別主要表如今:伊斯蘭教承認以前各大宗教各有一位先知,而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先知。巴哈伊教則否認這一點,承認穆罕默德之後,還可以有新的先知。
第二,伊斯蘭教不允許任何一個人超越凡人之上處於普通信徒和安拉之間,穆罕默德也不能例外。而巴哈伊教卻繼承巴布的傳統,主張先知是人與上帝之間的中介,上帝借先知才得以顯現。
第三,伊斯蘭教不設國際級中央教義機構,巴哈伊教卻設立國際最高機構世界正義院,以協調和管理全世界巴哈伊的行政事物和教務。
第四,巴哈伊教不像伊斯蘭教那樣繁瑣的宗教禮儀。
第五,伊斯蘭教雖然提倡人人平等,人類皆兄弟, 但並沒有明確提出世界大同的思想。而巴哈伊教則明確主張全人類要實現大同,要組織一個全球性的超級政府。
第六,巴哈伊教不象伊斯蘭教那樣提倡一套嚴謹的 生活習俗。伊斯蘭教的飲食禁忌包括:所有會令人興奮或暈醉的酒類飲料;豬肉及其製品, 用利爪或牙齒殺害其他動物的野獸、掠食的鳥獸、爬行類的動物,未經屠宰而致死的包括自己死亡的鳥、獸肉及其製品和一切動物的血。而巴哈伊教沒有這么 多飲食禁忌,允許教徒食用豬肉及其製品。在服飾方面,伊斯蘭教認為,女子除面部、手腳以外 ,全身都是羞體,要求女子的衣著要把身體的所有部分都遮住,只有面部、手腳可以露在外邊,男子則不準穿絲綢衣服,不準佩帶金飾等,巴哈伊教則沒有這樣嚴格的規定,主張男 女平等,女子不帶面紗,男子可以佩帶金首飾 、穿絲綢服裝。 ?
第七,從社會生活方面來說,伊斯蘭教提倡團隊精神原則。每星期五,要求 穆斯林都要到清真寺去聚禮,即使不是聚禮日,平時的禮拜也最好多人在一起進行,以體現 穆斯林之間的兄弟關係。而巴哈伊教雖然提倡世界大同,但卻把個人的宗教生活看得比集體 的宗教生活更為重要,所以它廢除聚禮,禮拜可以不去清真寺,而是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做 還是不做,在此地做還是在彼地做。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巴哈伊教與伊斯蘭教雖有許多共同點,但從這兩種宗教的基本教義、儀禮、宗教生活來看,它們之間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甚至可以說異多於同。因此,我們的結論是:巴哈伊教不是伊斯蘭教中的一個教派,而是一 新興的世界性宗教。由於它有更加現代化的內容,有更為簡化的宗教儀式,更為寬容,更為 開放,更為世俗化,所以在 20 世紀 60 年代以後取得了驚人的發展,對這種宗教的發展趨勢, 是要注意認真研究的。

在中國

巴哈伊信仰介紹到中國
巴哈歐拉、阿博都-巴哈和守基·阿芬第生前都曾對中國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以及最多人口的大國表示過極大的興趣。阿博都-巴哈說過“中國是未來的國家”。
巴哈伊信仰在中國的最早有記錄的是一個名叫哈吉·米爾扎·穆罕默德·阿里的商人,他於1862至1868年在上海居住。他是巴孛的一個親戚,從事中國茶葉、瓷器和金銀首飾等貿易。1870年後,他還在香港居住過一段時期。1879年,他的弟弟哈吉·米爾扎·布祖爾格也到香港與他合夥做生意,並一起開辦了一家貿易公司。巴孛妻子的侄兒阿加·米爾扎·易卜拉欣於1881~1882年間也曾在香港居住過。1888年有兩個巴哈伊到過西藏。
二十世紀初,陸續有一些伊朗的巴哈伊信徒到中國旅行或經商。查爾斯·里米和霍華德·斯特魯文於1910年到上海,他們可能是第一批到中國的西方巴哈伊信徒。在非戰爭年代大量巴哈伊信徒來到中國。有些與當地居民會面或為那些感興趣的人演說而作短暫停留;另外一些長期逗留中國,遊歷各城市,接受訪問,並與當地知名人士會晤。對巴哈伊信仰在中國傳播起過突出作用的是一位名叫瑪莎·魯特(Martha Root)的美國人。她曾四次來到中國(1915,1923-1924,1930,1937);其中第二次逗留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其中有七個多月是在北京居住,其餘時間她在中國沿海和內地作了廣泛的旅行,足跡遍至天津、濟南、曲阜、徐 州、南京、煙臺、上海、杭州、蘇州、武漢等地。在近百所各類學校發表演講,舉辦講座。她交遊甚廣,結識諸多政府高層官員、社會名流和知識分子,包括黎元洪總統的顧問。她還在一些中國的英文報紙上發表文章,並將其中一些用中英文彙編出版。還多次與中國歷史上知名人士會晤,包括孫中山先生,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博士,後者於1924年接受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在中國傳播的另外一種方式是在國外學習或工作的中國人接觸到巴哈伊信仰。廖崇真便是一位,他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讀書時接受了巴哈伊信仰。1923年春季,他回到家鄉廣東,擔任中山大學農業學院院長以及成為一名政府官員,並將巴哈歐拉的《隱言經》、《世界書簡》、《塔拉扎特》(亦 稱《美德書簡》)和《伊什拉卡特》等著作的英文本譯成中文。這是所見到的最早的巴哈伊中文書籍。
曹雲祥博士翻譯了許多巴哈伊經典,包括《巴哈歐拉與新世紀》,《巴黎談話》,《若干已答之問》等,並著書撰文介紹巴哈伊信仰,影響了許多中國人。曹博士將巴哈伊信仰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結合起來研究,講了下面這段話:
分析一下中國文化便會發現,東方的哲學家們遇有憂慮時便深刻反省。巴哈伊運動是一種深刻反省的新方式。巴哈伊的教義為人們提供了他們正在尋求的幫助。中國,實際上乃至整個世界此刻在呼求靈光。當前人們對巴哈伊教義以及解釋這些教義的書籍顯示出極大的興趣,其原因就在於此。既然有需求,便會有探索,因此也就會有滿足。這是一種偉大價值的新預言,它正在解放人們的思想,促使人們活躍起來,使得宗教在解決世界性難題時更加具有能動性。對於這一切都有一種需求, 中國的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了這一迫切需要。
成長、發展和成熟
巴哈伊社區最早在上海由一些國外的巴哈伊拓荒者建立。1921年,最早的中文巴哈伊文獻在上海印製。1928年第一屆靈體會成立。同期,一些小的社區也相繼在北京、廣州以及哈爾濱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儘管溝通困難,守基·阿芬第與中國大陸的巴哈伊仍然有聯繫。二戰後,大部分外國巴哈伊離開中國。50年代後新的社區成立:1953年在澳門以及1959年在海南島
1956年,台灣第一個巴哈伊地方分會在台南成立。1967年,巴哈伊教台灣總會成立。 香港的巴哈伊活動一直沒有間斷過。絕大多數訪華或在華居住的巴哈伊信徒都到過香港,帶動了巴哈伊在那裡的發展。1956年,香港的巴哈伊成立了第一個地方靈體會。1974年,巴哈伊教香港總會誕生。澳門也緊跟香港的步伐,在1958年成立了第一個地方分會。到1989年,巴哈伊教澳門總會成立。
行政管理體系
儘管台灣、香港以及澳門都有相應的地方總會,但在中國大陸還沒有正式的巴哈伊行政管理體系。
巴哈伊信仰的行政管理體系主要源自於巴哈歐拉的教義。在一個國家中,這個體系由地方靈體會、國家靈體會以及顧問機構組成。兩種靈體會均有9名成員,每年由當地或是所在國家的巴哈伊選出。
正式的巴哈伊成員可以向巴哈伊基金會捐款。巴哈伊信仰不接受外界的捐款。
由於缺少正式的行政管理系統,很難確定中國的巴哈伊人數。在中國巴哈歐拉教義的追隨者人數也在逐漸擴大。很多對巴哈伊感興趣的人會通過力行巴哈伊教義探尋如何更好地生活、鞏固家庭、為人父母、幫助他人、社區和國家等等。
近幾年,生活在中國的外國巴哈伊,與當地政府磋商逐漸建立起外國巴哈伊社團。當前外國巴哈伊社團主要在五大城市(北京、大連、上海、天津和深圳)。在當地政府認可下以及指定地點開展一些活動,比如靈性聚會,慶祝巴哈伊節日、開展兒童班、青少年班等。 這些活動既展現了巴哈伊信仰的真誠也使促進了當地民眾的進步。
與政府及學術機構的合作
忠於政府和服務社會是巴哈伊信仰中的一塊基石。巴哈伊社區沒有政治議題,摒棄任何形式黨派活動,並全全接受市政府關於公共事務的決議。在中國,政府、學者以及非政府組織同澳門、香港靈體會以及其它巴哈伊組織各自或相互合作探討巴哈伊原則、理念以及方法,一方面通過著述擴展知識,另一方面使社會和經濟發展更為有效。近幾年來,這些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收穫。比如,中國社科院、山東大學北京大學相繼建立其各自的巴哈伊學術中心。【參考巴哈伊信仰在澳門】
1993年,應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的邀請,巴哈伊澳門總會代表團訪問北京,先後拜訪了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並舉行座 談。這是巴哈伊教組織首次與中國政府進行正式的交往。隨後,代表團又訪問了北京、上海、陝西以及甘肅。
國家宗教事務局也派出代表訪問澳門總會,並前往海法訪問了巴哈伊世界中心。 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江紹發還以巴哈伊教代表的身份應邀參加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09年10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慶典以及同年12 月澳門回歸祖國暨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慶典。
1995年秋季,來自50個國家的超過500位巴哈伊來到中國,參加了兩項重大活動,一是聯合國組織的於9月4日-15日召開的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以及8月30日-9月8日在懷柔組織的非政府組織婦女論壇。此次非政府組織論壇共有近3萬人參加;其中由巴哈伊發起、協調或組織的研討會超過30場。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共有1萬7千人註冊。七名巴哈伊代表授權參與主要會議;除此之外,兩個巴哈伊組織也派出代表參會。
巴哈伊在澳門
澳門的巴哈伊歷史開始於1953年。這年的10月,一位美國加州女巴哈伊法蘭西斯·希拉太太(Mrs.Frances Heller)到印度參加亞洲洲際傳教會議,會議期間她利用一段時間在香港和澳門做短暫停留,被澳門所吸引,10月20日她來到澳門,在澳門定居。不久卡勞(Carl)、露偉達·奈勒(Loretta Scherer)夫婦也來到澳門。到1954年7月15日,一位廣東籍華人嚴沛峰正式入教。在他的影響下,他的母親潘氏也成為巴哈伊,她是在1960年訪問了世界正義院以後入教的。居住在香港的阿齊茲夫婦也經常到澳門參加巴哈伊教的事務。10月,另一個澳門人高保羅也加入了巴哈伊教。之後在10月25日又有了首位葡人巴哈伊Manuel Ferreira。
從巴哈伊教的組織來看,1958年4月21日,澳門才成立了第一個巴哈伊地方靈體會。巴哈伊教1984年於凼仔島、1988年於路環又設立了另外的兩個澳門巴哈伊中心。1989年澳門第一屆巴哈伊總靈體會成立,為世界上的第150個總靈體會。
1988年,經澳門政府教育司審批,創辦了澳門第一所非營利性國際教育學校——聯國學校。1989年4月29日,巴哈伊世界中心代表和精神領袖拉巴尼夫人赴澳,參加於4月30日在澳門舉行的“澳門巴哈伊教年會”,這次年會選出組成了澳門首屆巴哈伊總靈體會,總靈體會設立了一個辦事處,負責收集各區教友的意見,制定發展巴哈伊教的活動。總靈體會成員到澳府拜會了澳督文禮治。這一年,澳門巴哈伊人數達2000名。1993年 9月,澳門巴哈伊代表團首次訪問祖國大陸。1992年澳門巴哈伊教總靈體會正式登記為一個合法的宗教組織。
巴哈伊信仰巴哈伊信仰創立於一個半世紀以前,今天已躋身於最快速發展的世界性宗教信仰之列。有五百萬以上的信徒居住在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分布於全世界約100,000多個地點,地理幅度分布之廣僅次於基督教,反映了他們對世界公民這一理想身體力行。  巴哈伊信仰的全球性幅度反映在它成員之組成中。巴哈伊信徒來自各個國家民族、種族群體、文化背景、職業、社會或經濟階層,包括了2100多個不同的種族和部落,代表了全人類的一個橫斷面。
信仰的創始人巴哈歐拉,是一位德黑蘭的波斯貴族,在十九世紀中期,放棄了王子般舒適與安逸的生活,冒著不斷的迫害與鎮壓,給人類送來了震撼性的、全新的、和平與團結之信仰。
巴哈歐拉聲言,他是來自上帝的一個獨立的新聖使。他的生平、著作及影響力使人聯想到亞伯拉罕、克里希那、瑣羅亞斯德、佛陀、基督和穆罕默德等聖使。巴哈伊信徒認信巴哈歐拉是這一系列聖使中最新的一位。
巴哈歐拉所帶來的根本教義是「團結」。他教導我們上帝只有一個,人類無分種族,所有世界性宗教都是上帝對人類旨意與目的之天啟的不同階段。巴哈歐拉指出,人類到現代已集體進入成熟期。正如世界各族的經典中所預言過的,將所有民族團結於一個和平統一的全球社會的時代已經到來。在他的著作中包括了「地球乃一國,萬眾皆其民」的名句。
作為世界獨立宗教中最年輕的成員,巴哈歐拉所奠定的巴哈伊信仰在許多方面顯得與其它宗教不同。它有一套獨特的全球性行政管理體系,在10,000多個地點有自由選舉出的管理議事會。
當代社會的種種問題需要採取一種特殊的和有變革性的解決辦法。巴哈伊信仰的經典及其成員的廣泛多元的活動幾乎涉及了當今世界的每一個重要項目:從關於文化多元性和環境保護的新思維到決策的分解民主化;從對家庭生活和道德的重歸到「新世界秩序」的呼聲。然而,信仰至今最顯著的成就,乃是它的團結性。它不參與社會和政治運動,故巴哈伊信仰已成功地抵擋了不斷的衝擊,而沒有分裂成不同的教派和群體。儘管其歷史如古代任何宗教的歷史一樣動盪不安,但它卻成功地維護了自身的團結。
在巴哈歐拉逝世後,他所召喚的全球團結之過程已大大向前進展。通過歷史的進程,種族、階級、信仰和國家的傳統障礙已開始漸漸地崩潰。巴哈歐拉曾預言,正在運作中的這些力量,將最終誕生出一個全球性的文明。地球上各族人民面臨的挑戰,是接受彼此為一家的事實,以協同創造這個世界。
巴哈歐拉言道:一個全球性社會的繁榮,必須基於基本原則。它們包括:消除各種偏見;兩性間完全平等;認識到世界偉大宗教根本一元性;消除貧窮極端;普及教育;科學與宗教之和諧;在保自然與發展技術間維持平衡;基於集體安全和人類一家的原則,建立一個世界聯邦體系。
全球巴哈伊對這些原則的忠誠,表如今個人和社團的轉變中。這種信念與忠誠以各種方式體現出來,其中包括巴哈伊社團近幾年來發起的一大批小規模和基層的社會與經濟發展項目。
在建造一個由地方到國家和國際的管理議事會的統一網路的過程中,巴哈歐拉的追隨者已創造出一個範圍廣闊而多元化的世界性團體──以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與活動方式為其標誌 ── 為合作、和諧與社會實踐提供了一個鼓舞人心的模式。在一個如此分崩離析的世界裡,這本身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