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基礎: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

工程教育基礎: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

《工程教育基礎: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是2015年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沛民、顧建民、劉偉民。

基本介紹

  • 書名:工程教育基礎: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
  • 作者:王沛民
    顧建民
    劉偉民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
  • 頁數:400 頁
  • 定價:56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41296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叢書:工程教育基礎: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是探究考察世界範圍工程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一部專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叢想艱少書:工程教育基礎: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運用一種有創意的系統方式,探討詢項享工程教育的來龍去脈、周雅槳禁甩邊環境,以及工程教育系統的目標設計、課程規劃、教學運行和管理控制;從專業維度和教育維度兩個視角,剖析作為高等教育一大門類的工程專業教育的若干基本問題。《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叢書:工程教育基礎: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資料翔實、信息豐足、立論新穎,旨在開拓創新思路、解決現實問題,滿足讀者探索高教改革的理論和實踐之兩方面需要。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叢書:工程教育基礎:工程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可供理工科院校的廣大師生與教育管理幹部使用,亦可為其他高等院校的同類人員和高教理論研究工作者參考。

圖書目錄

第1章 引論:基本的方法和概念
1.1 為何研究工程教育
1.2 視為人工系統的工程教育
1.3 研究工程教育的系統方式
1.3.1 結構觀念
1.3.2 功能觀念
1.3.3 環境觀念
1.3.4 層級觀念
1.3.5 過程觀念
1.3.6 五種觀念的綜合
1.4 預先說明的幾個概念
1.4.1 工程中的技術和非技術
1.4.2 科學和工程
1.4.3 藝術和工程
1.5 小結
第2章 工程教育的歷史
2.1 工程史略
2.1.1 古代工程
2.1.2 近代工程
2.1.3 現代工程
2.1.4 五大工程學科的形成
2.2 工程教育的開端
2.2.1 藝徒制的興盛
2.2.2 藝徒制的衰微
2.3 工程教育的形成
2.3.1 大學的傳統
2.3.2 在大學外崛起
2.3.3 大學的改革
2.3.4 在大學內確立
2.3.5 中國工程教育的緣起和成長
2.4 工程教育的發展
2.4.1 結構趨向合幾乎墓理
2.4.2 模式不斷完善
2.4.3 內容日益豐富
2.4.4 職能逐步拓寬
2.5 工程教育未來展望
2.5.1 形勢和挑戰
2.5.2 未來的走向
2.6 小結
第3章 工程教育的環境
3.1 環境中的工程教育
3.2 科學環境和技術環境
3.2.1 科學和技術的分類體系
3.2.2 工程觀點的科技結構
3.2.3 人工科學:工程的科學基礎
3.2.4 “普通工程學”的探索
3.2.5 結論:要會考慮技術可行性
3.3 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
3.3.1 歷史性的抱怨
3.3.2 經濟、管理及其教育
3.3.3 政治、文化及其教育
3.3.4 結論:要會考慮經濟可行性和社會可行性
3.4 生態環境
3.4.1 人類新的覺戰店頸戰悟
3.4.2 能源和環境的教育
3.4.3 結論:要會考慮生態可行性
3.5 小結
第4章 工程教育的專業維度
4.1 工程維:工程教育的基因之一
4.2 工程的領域
4.2.1 社會的觀點之一:行業分類
4.2.2 社會的觀點之二:職業分類
4.2.3 大學的觀點之一:專業分類
4.2.4 大學的觀點之二:學科分類
4.3 工程的活動
4.3.1 對象分析法
4.3.3 組織分析法
4.4 工程的方法
4.4.1 方法的一般概念
4.4.2 方法構成的三因素說
4.4.3 發想:方法的第四因素
4.4.4 問題的一般概念和分類
4.4.5 工程方法付燥的幾種定義
4.5 工程方法的新概念
4.5.1 設計:工程的基本方法
4.5.2 設計過程與模式
4.5.3 設計方法:一種流程圖式
4.6 小結
第5章 工程教育的教育維度
5.1 教育維:工程教育的基因之二
5.2 教育、社會和人
5.2.1 教育與社會發展
5.2.2 教育與人的發展
5.2.3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教育的抉擇與統合
5.3 教育的內在結構
5.3.1 教育範疇的發展
5.3.2 教育的基本要素
5.3.3 教育的基本關係
5.4 教育變革和發展
5.4.1 變革一:教育民主化
5.4.2 變革二:教育終身化
5.4.3 變革多探旋三:教育職能多元化
5.4.4 變革四:教育結構多樣化
5.5 小結
第6章 工程教育的目標
6.1 作為“價值系統”的目標系統
6.1.1 目標邏輯結構
6.1.2 目標系統特性
6.1.3 目標系統悖論
6.2 區別於大學目標的教育目標
6.2.1 高等學校的多重目標
6.2.2 工科院校的教育目標
6.3 工程教育目標的外部考察
6.3.1 工程隊伍的分層
6.3.2 工程師的定義和分類
6.3.3 研究、設計和開發
6.4 工程教育目標的內部考察
6.4.1 教育目標分類法
6.4.2 知識和技能的一般概念
6.4.3 “知識塔”:行為目標的空間性
6.4.4 “技能鐘”:行為目標的時間性
6.4.5 作為行為動力的品性目標
6.5 工程教育目標的動態考察
6.5.1 “工程形成”的概念
6.5.2 預備教育階段
6.5.3 大學教育階段
6.5.4 繼續教育階段
6.6 小結
第7章 營造工程教育系統
7.1 課程設計的使命
7.2 工科課程:培養工程人才的“設計”
7.2.1 課程的一般概念
7.2.2 課程的單元類型和聯繫
7.2.3 課程的設計思想
7.2.4 工科課程單元及其配置
7.3 工科課程規劃:“設計”的設計
7.3.1 泰勒模式
7.3.2 波比特模式
7.3.3 非模式的“模式‰
7.3.4 規劃方法論的討論
7.4 案例研究:工科課程方向
7.4.2 設計式課程
7.4.3 跨學科課程
7.5 小結
第8章 運行工程教育系統
8.1 教學運行的使命
8.2 教學和教學過程
8.2.1 教學的一般概念
8.2.2 教學系統
8.2.3 教學過程
8.3 學與教:活動與策略
8.3.1 學習和影響學習的因素
8.3.2 成功教學的標識和策略
8.3.3 學會學習和教師發展
8.4 教與學:方法與匹配
8.4.1 教學方法的層次和分類
8.4.2 常用教學方法舉要
8.4.3 教學方法的選用
8.4.4 學法和教法的匹配
8.5 “教學一研究一生產”三結合
8.5.1 教學與研究的結合
8.5.2 教學與生產的結合
8.6 小結
第9章 控制工程教育系統
9.1 管理和控制的使命
9.2 教育管理的實踐與研究
9.2.1 西方的管理運動
9.2.2 中國高教管理的進展
9.2.3 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
9.3 工程觀點的教育管理
9.3.1 教育管理的控制論定義
9.3.2 人才培養的TQC
9.3.3 決策與評價
9.4 管理“迷宮”:組織/行為
9.4.1 組織理論的變遷
9.4.2 組織及其行為
9.4.3 雜燴還是拼盤?
9.5 小結
第10章 未完工的基礎
參考文獻
附錄
《工程教育基礎》(日文版)序言
《工程教育基礎》(日文版)解說
3.4 生態環境
3.4.1 人類新的覺悟
3.4.2 能源和環境的教育
3.4.3 結論:要會考慮生態可行性
3.5 小結
第4章 工程教育的專業維度
4.1 工程維:工程教育的基因之一
4.2 工程的領域
4.2.1 社會的觀點之一:行業分類
4.2.2 社會的觀點之二:職業分類
4.2.3 大學的觀點之一:專業分類
4.2.4 大學的觀點之二:學科分類
4.3 工程的活動
4.3.1 對象分析法
4.3.3 組織分析法
4.4 工程的方法
4.4.1 方法的一般概念
4.4.2 方法構成的三因素說
4.4.3 發想:方法的第四因素
4.4.4 問題的一般概念和分類
4.4.5 工程方法的幾種定義
4.5 工程方法的新概念
4.5.1 設計:工程的基本方法
4.5.2 設計過程與模式
4.5.3 設計方法:一種流程圖式
4.6 小結
第5章 工程教育的教育維度
5.1 教育維:工程教育的基因之二
5.2 教育、社會和人
5.2.1 教育與社會發展
5.2.2 教育與人的發展
5.2.3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教育的抉擇與統合
5.3 教育的內在結構
5.3.1 教育範疇的發展
5.3.2 教育的基本要素
5.3.3 教育的基本關係
5.4 教育變革和發展
5.4.1 變革一:教育民主化
5.4.2 變革二:教育終身化
5.4.3 變革三:教育職能多元化
5.4.4 變革四:教育結構多樣化
5.5 小結
第6章 工程教育的目標
6.1 作為“價值系統”的目標系統
6.1.1 目標邏輯結構
6.1.2 目標系統特性
6.1.3 目標系統悖論
6.2 區別於大學目標的教育目標
6.2.1 高等學校的多重目標
6.2.2 工科院校的教育目標
6.3 工程教育目標的外部考察
6.3.1 工程隊伍的分層
6.3.2 工程師的定義和分類
6.3.3 研究、設計和開發
6.4 工程教育目標的內部考察
6.4.1 教育目標分類法
6.4.2 知識和技能的一般概念
6.4.3 “知識塔”:行為目標的空間性
6.4.4 “技能鐘”:行為目標的時間性
6.4.5 作為行為動力的品性目標
6.5 工程教育目標的動態考察
6.5.1 “工程形成”的概念
6.5.2 預備教育階段
6.5.3 大學教育階段
6.5.4 繼續教育階段
6.6 小結
第7章 營造工程教育系統
7.1 課程設計的使命
7.2 工科課程:培養工程人才的“設計”
7.2.1 課程的一般概念
7.2.2 課程的單元類型和聯繫
7.2.3 課程的設計思想
7.2.4 工科課程單元及其配置
7.3 工科課程規劃:“設計”的設計
7.3.1 泰勒模式
7.3.2 波比特模式
7.3.3 非模式的“模式‰
7.3.4 規劃方法論的討論
7.4 案例研究:工科課程方向
7.4.2 設計式課程
7.4.3 跨學科課程
7.5 小結
第8章 運行工程教育系統
8.1 教學運行的使命
8.2 教學和教學過程
8.2.1 教學的一般概念
8.2.2 教學系統
8.2.3 教學過程
8.3 學與教:活動與策略
8.3.1 學習和影響學習的因素
8.3.2 成功教學的標識和策略
8.3.3 學會學習和教師發展
8.4 教與學:方法與匹配
8.4.1 教學方法的層次和分類
8.4.2 常用教學方法舉要
8.4.3 教學方法的選用
8.4.4 學法和教法的匹配
8.5 “教學一研究一生產”三結合
8.5.1 教學與研究的結合
8.5.2 教學與生產的結合
8.6 小結
第9章 控制工程教育系統
9.1 管理和控制的使命
9.2 教育管理的實踐與研究
9.2.1 西方的管理運動
9.2.2 中國高教管理的進展
9.2.3 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
9.3 工程觀點的教育管理
9.3.1 教育管理的控制論定義
9.3.2 人才培養的TQC
9.3.3 決策與評價
9.4 管理“迷宮”:組織/行為
9.4.1 組織理論的變遷
9.4.2 組織及其行為
9.4.3 雜燴還是拼盤?
9.5 小結
第10章 未完工的基礎
參考文獻
附錄
《工程教育基礎》(日文版)序言
《工程教育基礎》(日文版)解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