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 | | |
| 英國首先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打破了以往君主獨裁的統治,資產階級從此也能在歷史舞台上擁有話語權。 | 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 | |
| 自新航路開闢以來,人們不斷地開拓海外市場,不斷加強對海洋資源的占領,在海洋領域上擁有了統治權。大量的海上貿易不斷增添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充足的資金支持。 | 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採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 | 經濟危機導致世界各國探索新的經濟成長點的背景下,第三次工業革命應運而生。 |
| 通過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僱傭勞動力,長期的手工生產,技術得到積累。 | 科學技術套用於工業生產,促進發電機的製成和內燃機的創新和使用。 | |
圈地運動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新航路的開闢和“地理大發現”,從而刺激了工業發展。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
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托馬斯莫爾身處英國“圈地運動”高潮時期,曾經親眼目睹了“圈地運動”帶給農民的災難。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的。在英國,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強行占有這些公共用地。他們又開始採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甚至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這些成為牧場主的貴族們還互相攀比,使他們的牧業莊園變得越來越大。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末葉開始,一直延續到19世紀上半葉,歷時300餘年。英國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牧場。
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做學徒,當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兩代國王統治時期,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圈地的結果,使英國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無產者。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進入生產羊毛製品的手工工場和其他產品的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
事件過程
事件起因
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18世紀時英國的
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
英國較早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
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英國在17-18世紀也基本完成了
農業革命;英國勞動力不足決定了英國工人的工資相較
歐洲大陸國家更高,工人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
生產技術研發當中,工場
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資產階級政府對
發明創造的支持與獎勵,促使
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
蒸汽時代”。
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
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
北美,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人類進入了“
電氣時代”,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事件經過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
蒸汽時代。
在英國,為了從礦井裡抽水和轉動新機械的
機輪,急需有一種新的動力之源。結果引起了一系列發明和改進,直到最後研製出適宜大量生產的蒸汽機。新發明中,
理察·阿克萊特的水力紡紗機(1769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多軸紡紗機(1770年)和
塞繆爾·克朗普頓的
走錠精紡機(1779年)。
新的棉紡機和蒸汽機需要鐵、鋼和煤的供應量增加,這一需要通過採礦和
冶金術方面的一系列改進得到滿足,
紡織工業、採礦工業和
冶金工業的發展引起對改進過的
運輸工具的需要。
這一階段使世界統一起來,統一的程度極大地超過了世界早先在羅馬人時代或蒙古人時代所曾有過的統一程度;並且,使歐洲對世界的支配成為可能,這種支配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擴散到其他地區為止。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
信息革命、
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19世紀末期。1870年以後,科學開始成為所有大工業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
工業研究的
實驗室裝備著昂貴的儀器、配備著對指定問題進行
系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它們取代了孤獨的發明者的閣樓和作坊。
例如,在冶金術方面的
貝塞麥煉鋼法、西門子馬丁煉鋼法和吉爾克里斯特的
托馬斯煉鋼法;利用了電並發明了內燃機,通訊聯絡也因無線電的發明而得到改造;最驚人的例子之一可見於煤衍生物方面,其中包括數百種
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產品如
化學製品、烈性炸藥及
香橙花精等。
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也以大量生產的技術的發展為特點。科學和大量生產的方法不僅影響了工業,也影響了農業。將近19世紀末時,天然肥料讓位於形式上更純粹的、必需的
無機物,無機物的世界性生產大大增長。
第三次工業革命
自從英國中西部啟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幾乎同期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社會
產業結構的形成與經濟的增長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當代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普遍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以網際網路和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席捲全球,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創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廣、滲透性最強的高技術之一,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化能力是國家創新能力的突出體現。
第四次工業革命
興起於21世紀的中國、日、德、美等科技大國,具有提高資源
生產率和減少污染排放的實質和特徵,以人工智慧化為目的,特點是靈活易變、高
資源效率,
代表性的發明有虛擬現實,人工智慧,
量子通信等等。
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2013年的
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隨後由德國政府列入《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
| | | |
| 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這場工業、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叫做工業革命。(即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又叫蒸汽革命。) | 工業革命的新階段,也叫第二次科技革命、電力革命。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特點是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套用。 | |
| | | |
| | | |
| | | |
| | 1、電動機一格拉姆(比利時)1870;2、電話一貝爾(美國)1876;3、電燈愛迪生(美國)1879“發明大王;4、汽車:本茨(德) | 1、新型生物分子材料2、藻類人工細胞合成石油3、納米醫療細胞機器人 |
| 1、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飛躍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2.工業化出現,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3、資本主義開始超越東方並逐漸統治世界。4、社會關係發生變化,產生了兩大對應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5、城市化開始,出現貧富分化,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 1、美國和德國後來居上,率先實現了電氣化,工業發展的勢頭超過了英國。2、生產力取得了又一次的飛躍,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率先發展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加快了殖民擴張的步伐,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亞非拉國家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開展了自救的改革,和民族獨立運動。 | 1、縮短了知識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使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相互促進。使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2、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 |
事件結果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
農業社會轉向
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
手工工場。
3、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係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
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
無產階級。
事件評價
從
生態環境的視角來考察,工業革命也造成了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環境污染。後經過長期不懈的環境治理,才改變了環境污染的狀況。(復旦大學歷史系
李宏圖教授評)
事件影響
政治方面
1、極大提高生產力,鞏固
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2、密切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改變世界的面貌,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3、客觀上傳播先進的生產技術和
生產方式,衝擊著殖民地的
舊制度、舊思想;4、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5、英國等國通過改革實行“民主”,使近代國家體制真正產生。
經濟方面
1、英國成為“
世界工廠”,掌握
世界經濟霸主地位;2、物質的大量富餘和人民的
相對貧困;3、資本家日益擁有更強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在與貴族的對抗中取得優勢;4、人類從此產生大量的
工業聚集。
社會方面
1、引起
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2、
自由主義取代
重商主義;3、標誌
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4、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5、中英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思想方面
1、工業革命使人感覺“人定勝天”,各種物質對人思想的衝擊很大;2、工業革命的大工業物質化,
社會矛盾對立,導致馬克思主義的產生;3、確立發財致富的
社會價值觀。
環境方面
1、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的煤炭總量飛速下降;以及石油,天然氣(沼氣)等同上2、工業發展使
二氧化碳,
氟利昂,
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3、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
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