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1760-1830)》是一部由[英]托馬斯·S.阿什頓所著書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工業革命(1760-1830)
- 作者:[英]托馬斯·S.阿什頓
- 原作品: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60-1830
- 譯者:李冠傑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4月
- 頁數:104 頁
- 定價:42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08161290
《工業革命(1760-1830)》是一部由[英]托馬斯·S.阿什頓所著書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工業革命(1760-1830)》是一部由[英]托馬斯·S.阿什頓所著書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本書是研究英國工業革命的經典著作,作者用精煉的文字編織出英國工業革命的整個歷史,通過對紡紗織布、挖煤煉鐵、技術創...
第 6 章 1830 年以前的蒸汽機 192 第 7 章 約 1500 年至 1850 年的水車 227 第 8 章 化學工業 244 第 1 篇 化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244 第 2 篇 與工業革命的相互影響 263 第 3 編 製造業 第 9 章 照明和供暖用氣體 299 第 10 章 紡織工業 322 第 1 篇 棉紡、麻紡和毛紡機械(1760 —1850...
第1章 革命、復辟及其文化反應:1760—1830年 1 1.1 工業革命 1 英國的工業化 2 古典經濟學:工業化的基礎理論 4 1.2 政治革命,1760—1815年 5 美國革命 5 法國革命 7 技術 10 復辟,1815—1830年 15 1.3 藝術和思想革命:從新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 16 1789年以後的新古典主義文學 17 1789年以後的新...
工業革命是指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起在世界範圍內的系列生產與科技革命。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由於 蒸汽機 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蒸汽時代”。工業革命開採資源過程中造成了對土地結構的破壞,代之而起的是高聳的冒著黑煙的煙囪,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工業革命打破了英國...
一 “工業革命”一詞的早期使用010 二 恩格斯的工業革命論說015 三 湯因比關於工業革命的講座022 第二章 革命與漸變:兩種敘事下的經典研究027 一 保爾·芒圖的《十八世紀產業革命》027 二 克拉潘的《現代英國經濟史》037 三 阿什頓的《工業革命(1760~1830)》043 四 霍布斯鮑姆的雙元革命論048 第三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
1712—1756)懺悔錄無家可歸(1712—1751)姆媽(1729—1740)里昂、威尼斯、巴黎(1740—1749)文明是一種疾病嗎巴黎和日內瓦(1750—1754)文明的罪惡保守成分逃離巴黎(1756)第二章 七年戰爭(1756—1763)怎樣發動一場戰爭被放逐的人(1756—1757)從布拉格到羅斯巴赫受困之狐(1757—1760)大英帝國的建立精疲力竭(1760—...
《產業革命》一書是在阿諾德·湯因比去世後,由他在牛津大學的朋友和學生,根據他生前留下的筆記和所做的演講,整理出版的。在這本書里,湯因比以1760年為起點,從人口、農業、製造業、商業、社會各階層的變化等各個角度對工業革命進行了深刻的分析,闡述亞當·斯密、馬爾薩斯和李嘉圖著作的概要、目的和特點,探討重商...
一、工業革命以前的英國(1600-1760)二、工業革命(1760-1870)三、現代英國經濟的發展(187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四、二戰後英國經濟的發展 第五章 英國現代觀念的發展 一、共和主義 二、自由主義 三、保守主義 四、社會主義 第六章 英國福利制度的發展 一、英國社會政策的誕生和發展 二、福利國家制度的建立 三、...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61年:喬治三世從私人手中買下白金漢宮 公元1770年: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並宣布英王喬治三世對其享有主權 公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793年到1815年:七次反法同盟 及拿破崙戰爭 公元1795年:英國出兵占領南非福爾斯灣 公元1801年:合併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
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成就和實力,國民財富穩健地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從1760年至1830年,英國工業產量占歐洲工業總產量的2/3,在世界製造業生產中的比重從1.9%上升到9.5%;至1860年,這一比重再上升到19.9%,到了1880年,更是占到了22.9%。至19世紀中葉,英國海上商船隊約1.9萬艘,占世界的...
同一時期,游離於歐洲大陸以外的英國開始了偉大的工業革命。從1760年到1830年,英國在世界製造業中所占市場份額增加了整整4倍,從2%到10%。自此以後30年,達到近20%。及至1880年,已經接近25%。在1860年,英國鋼鐵產量占世界鋼鐵產量53%,煤礦產量占50%,棉紡織品同樣占50%以上。這時期,鼎盛的英國的工業能力和...
他畢生研究美國和非洲的歷史和社會,留下眾多名作。1961年加入共產黨,同年遷居加納。李冠傑,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當代英國政治、英國政治思想史,專著有《危險的分權》,譯著有《識字的用途》《工業革命(1760—1830)》等。
過分強調紡織廠或機器的作用,有可能低估政治和文化傳統在工人階級形成中的作用。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生產關係和工作環境的變化並不是強加在沒有生命的原料上,而是作用在信奉生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法律面前貧富平等、有著鄉村原始權利和行會傳統的勞動民眾身上。工人階級既是被塑造的,同時也是自我生成的。1760-1820年...
二、希臘式復興 三、奧地利,彼得麥樣式 四、法國 五、德國 第八章 維多利亞時期與“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一、社會背景——工業革命(1760-1840)二、美國 第九章 探索新風格——折衷主義、新藝術運動與維也納分離派 一、折衷主義 二、新藝術運動 三、比利時 四、法國 五、德國,青年風格 六、俄國 ......
第一章 從王政復辟到和諧一致,1660—1760年 1.宗教戰爭的長久陰影 2.新秩序的界定 3.國家面前的教會:1688年革命 4.中間立場的分裂:為什麼所有各方都呼籲神權?5.神授權利觀念的轉變,1745—1760年 第二章 舊制度的社會和思想前提 1.這些構想為何相互聯繫?2.政治理論原則及其內容,從洛克到穆勒 3.階級、...
第一章 從王政復辟到和諧一致,1660—1760年 1.宗教戰爭的長久陰影 2.新秩序的界定 3.國家面前的教會:1688年革命 4.中間立場的分裂:為什麼所有各方都呼籲神權?5.神授權利觀念的轉變,1745—1760年 第二章 舊制度的社會和思想前提 1.這些構想為何相互聯繫?2.政治理論原則及其內容,從洛克到穆勒 3.階級、...
《教區紀事》以牧師米卡巴爾惠德爾為見證者,記錄了蘇格蘭達爾美令地區1760年至1810年長達50年間的風雲變幻。在高爾特筆下,故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與歷史事件相契合,成功地將家族的沒落、個人的奮鬥、家庭的悲劇與蘇格蘭鄉村經濟模式的轉變、城鎮商業貿易的繁榮以及農業改良、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變化交織在一起,完整呈現...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城,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衝突,於1830年占領了阿爾及利亞。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
工業社會的誕生 /028 貿易商人 /031 變革加速 /036 第 3 章 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早期工業化(1760—1814) /039 工業革命 /040 早期的工業現代化 /044 工業協同效用 /048 第 4 章 全球工商業的領導者(1815—1914) /059 英國工業領導者的時期 /059 煤炭、鐵和棉花(1842—1873)/064 鋼鐵時代的英國(1870...
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到1688年,經過長期鬥爭,歷經三次反覆,終於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權。1760-1830年代,英國完成了工業技術革命,實現了機器大生產。隨後,歐美主要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工業技術革命。亞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也迅速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在生活方面的突出之處在於他開始大量閱讀具有不同觀點人士的著作,例如英國浪漫派的哲學家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與聖西蒙(Saint-Simon,1760-1825)等等;在對民主政治的討論上,他受到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
金融改革孕育商業成熟(1721—1760) / 45 南海泡沫終結 / 47 第一家中央銀行 / 49 各式銀行遍地開花 / 50 政府出面“割韭菜” / 52 貴族與精英角逐倫敦 / 56 世界上最古老的拍賣行:蘇富比 / 60 第4章 工業革命加速世界文明進程(1761—1840) / 65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