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戰略

工匠戰略,即在國家戰略層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以精緻生產為牽引,以工匠精神為動力,實施工匠培育工程,建設支撐中國經濟和社會轉型升級的新型產業工人隊伍,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匠戰略
  • 性質:國家戰略
戰略背景,工匠概念,戰略意義,戰略措施,

戰略背景

歷經近40年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社會已經發生深刻變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國經濟社會,正面臨多重矛盾疊加、機遇與挑戰並存、需要爬坡上坎躍上新海拔的重大歷史課題。洞察制約經濟走向中高端、制約城鎮化進程、制約國民收入大幅增長、制約中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等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的諸多矛盾,低素質勞動力大軍粗糙生產維繫的低效能經濟導致的脆弱國際競爭力,是這些矛盾的核心癥結之一。因而,實施“工匠戰略”、加快建設中國新型產業工人隊伍,是化解這些矛盾的“牛鼻子”策略之一。正所謂“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而成。”
一邊是中低端產能過剩,一邊是中高端供給不足;一邊是國貨庫存積壓,一邊是國人在全球掃貨;一邊是無業可就,一邊是高技能工人無處尋覓;一邊是城鎮化大勢所趨,迫切需要的土地統籌規劃利用,一邊是農民沒“手藝”謀生而鄉土難離……無論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城鎮化建設,以及中國經濟升級再騰飛或小康社會如期實現,中國迫切需要實施“工匠戰略”,建設“工匠式”產業工人隊伍,弘揚工匠精神,推動精緻生產,製造中國完美,以構建穩定持久的發展力、社會穩定的支撐力、堅韌堅挺的國際競爭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工匠概念

工匠,即具備高超創新創造創意能力的人。鐵匠木匠皮匠花匠泥瓦匠教書匠、文壇巨匠……是古今人們對他(她)們作為“工匠”的尊稱;“手藝人”“匠人”“能人”“師傅”“大師”,是他(她)們的代名詞;“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是人們對他(她)們智慧的讚譽;“獨具匠心”“匠心獨運”是人們對他(她)們技藝的推崇;種田能手、技術標兵、業務尖子、行家裡手,是社會對他(她)們精業的認同;立說的孔子、治水的大禹、治病的華佗、解牛的庖丁、造紙的蔡倫,是他(她)們的先祖;錢學森茅以升袁隆平屠呦呦,是他(她)們中的楷模而被譽為“大國工匠”……中華民族因工匠而繁榮強大,中華文明因工匠而登峰造極、歷久綿長。
工匠精神,是敬業精業興業精神。是恪守本分、敬業奉獻、兢兢業業、善做善成的職業態度;是誠信為本、篤守職責、不辱信譽、質量第一的職業操守;是徒承師藝、不斷超越,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職業境界;是天工開物、創新創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創造創業、打造精緻極品的開拓精神……這種精神,是人類文明不斷攀沿上升的引擎,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產業、一個企業、一個產品走向強大的核心支撐。
工匠興業。從火藥渾天儀發明到兩彈一星上天,從《本草綱目》青蒿素,從都江堰到萬里長城,從中華老字號到當代國字號工程,從算盤到銀河號計算機……莫不是中華巨匠匠心獨運的非凡創造。正所謂工匠興則事業興,工匠廢則事業亡。

戰略意義

實施“工匠戰略”,是中國經濟走向中高端的戰略需要。
中國經濟走向中高端或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必然前提,但改革落地後的迫切任務就是實施精緻生產戰略,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製造“中國完美”,實現面向世界的中高端供給。實現中國經濟如此華麗轉身,其本質是一項“製造中國完美”的浩大“工匠工程”。推動實施這一浩大工程,沒有“工匠”式的高素質勞動力的精緻生產作為支撐是不可想像的,因而必須大力提升勞動力這個最為關鍵的生產要素的素質。在這個意義上,“工匠戰略”核心是培育“工匠式”的富有創新精神的產業工人和實施有組織的精緻生產,但其根本所在依然是培育“工匠”。
實施“工匠戰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題中之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創新發展理念,全面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強調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大趨勢,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舉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鍵靠人,靠有著工匠精神和工匠本領的人。沒有一支浩大的工匠隊伍,創新驅動便無從談起。
實施“工匠戰略”,是順利推進城鎮化的關鍵一著。
溯古論今,最初的城鎮,就是由脫離了土地的“手藝人”的聚集所形成的。今天已經城鎮化了的城裡人,無論其為第幾代,大凡都是憑了“工匠”的本事融入城鎮之中的。到了現代,無論是計畫經濟時代還是當今市場經濟社會,城鎮依然是“一工匠一家庭”的有機構成(在城市就業的大學生當然也是“現代工匠”)。剖析當前制約城鎮化進程的瓶頸問題,無非是農民有苦力而缺手藝,進城後即使定居也無法樂業,根源是沒有謀生手段;可以有城裡人的身份證但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裡人,根源是缺乏城裡人的文明素養,因而無法融入城市生活。在這個意義上,“工匠戰略”核心是農民向市民的素質轉換,即通過“工匠戰略”使農民實現依靠土地謀生向依靠“手藝”謀生、由田野生活向都市生活轉換,由此推動“一工匠一家庭的拖家帶口式”的“農轉非”大遷徙。事實上,只有使農民具備了在城市謀生的本領和素養,他(她)們才能最終從土地和農村中剝離出來,農民(作為勞動力)和土地兩個生產要素才能被徹底解放出來,才能置換出中國經濟升級和社會轉型所必需的廣闊土地資源和社會空間。此一著,關涉億萬農民,關係中國城鎮化順利推進,關係中國社會真正意義上由農業大國向現代化國家的社會結構和形態的根本轉型,關係社會穩定,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施“工匠戰略”,是中國勞動力產業工人化的迫切需要。
當今世界已經步入後工業化時代,呈現出經濟全領域產業化的突出特徵,對人的發展提出了產業工人化的時代要求。
第一,經濟全領域產業化,需要勞動者實現產業工人化。無論是三次產業,還是其他領域,勞動者產業工人化成為時代要求和歷史必然。是否擁有一支強大的產業工人隊伍,成為有序生產、精緻生產以及生產供給和社會需求走向中高端、中國經濟升級再騰飛的決定因素。
第二,城鎮化及經濟全領域產業化,迫切需要農民實現產業工人化。在中國,勞動者產業工人化的任務尤其艱巨,艱巨之最在於將億萬農民鍛造成有文明素養、有工匠技能、有工匠精神、適應現代社會的產業工人。如果不能較快實現農民產業工人化,不僅難以支撐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而且嚴重製約城鎮化進程、拖累中國經濟社會整體躍升、影響中國社會穩定。
第三,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迫切需要中國勞動者產業工人化。隨著城鎮化和經濟全領域產業化的推進,三次產業的傳統界線將被打破,絕大多數農民將匯入產業工人大軍,中國工人階層的構成成分及其體量已經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用唯物史觀來審視這一歷史進程,勞動者產業工人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社會轉型面臨的極其現實、極其迫切的戰略任務,其核心問題在於使包括億萬農民在內的所有國民成為有覺悟、有組織、有紀律、有現代文明素養、有精湛技能、有工匠精神、有小康生活的國家公民和產業工人。在這個意義上,實施“工匠戰略”,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不僅關涉社會轉型和穩定,而且關係保持工人階層及國家公民的先進性,關係黨執政興國的民眾基礎和社會根基。
實施“工匠戰略”,是化解中國高端技術人才緊缺問題的迫切需要。
撇開中國經濟生產供給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躍升對“工匠”隊伍的迫切需要不講,單就當前中國經濟供給側常規生產尤其是國防工業、中高端製造業和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工匠”人才供需現狀來看,高級技術工人已經一“匠”難求。據了解,已開發國家高級技工占技工的比例為20%—40%,而我國還不到4%,缺口上千萬人。2014年,我國僅製造業,高級技術工人(如車床、電焊、機械操作等)缺口就達500-600萬人。一些企業的技工崗位以萬元以上月工資或數十萬年薪招攬人才,卻依然一“匠”難求。這種“上千萬大學生無業可就,上千萬高級技術工人無處尋覓”的窘境,正印證了實施“工匠戰略”的迫切性。當今一些試圖轉型的企業,設備可以花錢更新,但卻無法使更新的設備形成生產力,癥結也在於缺乏“工匠”。在這個意義上,實施“工匠戰略”,至少具有支撐中國經濟走向中高端、維繫中國經濟運轉和推動大學生及農民工就業等多重功效。
實施“工匠戰略”,是推動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迫切需要。
無論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結構性改革,還是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擬或是國計民生、勞動就業,第三產業都是需要優先發展的領域。數據測算,第三產業每增長1 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 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50 萬左右。這意味著第三產業不僅需要成為支柱性增長極,而且需要成為未來主要的就業容納器。追溯歷史,自從人類進入農耕文明以來,第三產業始終是維繫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更是第二產業誕生並賴以發展的母體。然而,無論是久遠歷史上的手工業,還是當今社會的第三產業,莫不是由天南地北千千萬萬個手藝人大軍組成。也就是說,“工匠”是第三產業的主體和關鍵要素。在這個意義上,實施“工匠戰略”,就是在為第三產業崛起提供核心引擎,就是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推動。

戰略措施

戰略設計、統籌布局
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是“掃盲”“普法”等社會工程,還是“211”“985”等教育工程,或者“863”等重大科技計畫,但凡關涉國家全局的重大工程,莫不是在國家戰略高度加以設計、布局、實施並取得輝煌成就的。“工匠戰略”是關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體量戰略工程,其意義現實、深遠而緊迫,需要國家的推動和全民的認同和參與。因而必須在國家戰略層面加以謀劃、設計和布局。同時,此一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泛全民、跨領域、跨行業、跨行政系統、跨區域、跨各領域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關係經濟社會全領域人力、物力、財力、政策等各種資源的整合利用,因而非得國家統籌布局不可。國家發改、教育、信息工業、農業等職能部門應統籌協作,精心編制規劃,使之成為未來10年乃至20年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工程。
整合資源、綜合施策
這裡的所謂“資源”,主要指國家正在實施的城鎮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職業技術教育、農民工技能培訓、大學生就業、產學研結合、“雙創”等重大工程、重大專項、重大部署及其配套政策措施等,也包含當今中國已經過剩的教育產能。如果將這些方面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和相關資源捆綁一體並一攬子發力於“工匠戰略”,則會取得“一石多鳥”、事半功倍之功效。比如,城鎮化之中配套農民進城的政策措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生產要素流動引導措施及“托底政策”,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措施,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政策措施,大學生就業的扶持政策、產學研結合的優惠政策,“雙創”的扶持政策,等等,都可以一攬子納入“工匠戰略”的保障措施之中,形成集約、高效、不再重複的保障機制,收利國利民利長遠之功。
傳道授業、德藝兼塑
“工匠戰略”的實現路徑在於國家統籌布局下的現代產業工人隊伍的系統培育,即以“產學研”為培育鏈,實施全社會勞動者有計畫、分類、分行業、分層次、針對性再培訓,以“產”定“學”,以“學”興“產”,“產”中促“研”,推動勞動者逐步升級為工匠式產業工人。如大學生可以採取擇業性繼續教育的形式,農民工可以是產業需求引領的定向式專業培訓,等等。勞動者產業工人化的系統培育,核心是傳道授業、德藝兼塑。即把基本文化素養、社會道德、現代文明、法治思想、職業品德作為產業工人培育之基,以塑造高尚公民品德和工匠精神;把專業技能作為產業工人培育之本,以塑造生產技能和工匠技藝……這一點,對於億萬農民的新型產業工人化尤其重要。傳道授業、德藝兼塑,不僅可足“工匠”之需,亦可收提升中國公民現代文明素養之效。
久久為功、持久發力
實施“工匠戰略”,絕非一日之功,非得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不可。用“視窗”理念來審視“工匠戰略”,綜合“工匠戰略”的現實需要和戰略需求,其最佳機遇期莫過於未來十年。因此,既需要以“等不得”的緊迫意識,珍惜不可錯失的戰略機遇期,抓緊加以布局推進;又需要以“急不得”的心態,持之以恆,一以貫之,積小成大,聚沙成塔。可以預見,經過舉國之力、眾志成城、矢志不渝、抓鐵有痕的不懈努力,一支“工匠式”的新型產業工人隊伍,將成為中國經濟走向強大、中國社會走向長治久安的堅挺脊樑,一個由“製造中國完美”興起的完美中國,必將以繁榮富強和長治久安的大國氣派屹立於世界強國的巔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