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

基本介紹

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
教職成〔2016〕9號
為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提高製造業人才隊伍素質,為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人才保證,特編制本指南。
一、編制背景
(一)發展現狀
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動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邁囑檔只進人才強國行列,製造業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有力地支撐了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一是製造業人才培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我國高等學校本科工科類專業點數約1.6萬個,工科類專業本科在校生525萬人、研究生在校生69萬人;高等職業學校製造大類專業點數約6000個,在校生136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加工製造類專業點數約1.1萬個,在校生己妹旋186萬人。二是製造業人力資源結構逐步最佳化。目前,我國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人力資源總量8589萬人,專業技術人員809萬人。裝備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人力資源總量近1794萬人,據不完全統計,其中人才總量近736萬人,具有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人員分別占人才總量的29%和2%。三是製造業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院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為代表的製造業高端人才隊伍逐步壯大,形成了一批國際領先的重點學科、實驗室、婚寒愉工程中心等,在科技創新、重大項目攻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四是製造業人才發展環境逐漸改善。重在行業和社會盼連備微認可的人才評價機制初步建立,有利於製造業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政策和社會環境正在形成。
同時,製造業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製造業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並存,傳統產業人才素質提高和轉崗轉業任務艱巨,領軍人才和大國工匠緊缺,基礎製造、先進制造技術領域人才不足,支撐製造業轉型升級能力不強。二是製造業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產教融合不夠深入、工程教育實踐環節薄弱,學校和培訓機構基礎能力建設滯後。三是企業在製造業人才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職工培訓缺少統籌規劃,培訓參與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製造業生產一線職工,特別是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較低、發展通道不暢,人才培養培訓投入總體不足,人才發展的社會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這些問題制約著我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創新儘快加以解決。
(二)發展形勢
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關鍵在人才。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世界各國紛紛將發展製造業作為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戰略,把人才作為實施製造業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改革創新教育與培訓體系。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製造業發展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人才是第一資源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中國製造2025》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建設製造強國的宏偉藍圖,並把人才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根本,對人才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迫切要求著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領軍人才;強化工業基礎能力,迫切要求加快培養掌握共性技術和關鍵工藝的專業人才;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迫切要求全面增強從業人員的信息技術套用能力;發展服務型製造,迫切要求培養更多複合型人才進入新業態、新領域;發展綠色製造,迫切要求普及綠色技能和綠色文化;打造“中夜贈判探國品牌”“中國質量”,迫切要求提升全員質量意識和素養等。
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必須把製造業人才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加強頂層設計,發揮資源優勢,抓好體制機制改革、強化人才廈員隊伍基礎、補齊人才結構短板、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充分發揮人才在製造強國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中國製造2025》戰略部署,堅持育人為本,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以深化產業與教育融合為抓手,以夯實人才隊伍基礎和培育急需緊缺人才為重點,對接製造強國建設戰略任務和重點領域,提升人才服務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能力,健全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前瞻性、引領性和針對性,不斷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為實現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形成與製造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力資源想您危建設格局,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製造業人才隊伍,基本確立建設製造強國的人才優勢,為實現中國製造“三步走”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製造業人才資源基本滿足產業需求。教育、行業企業、社會等多種人才開發資源進一步整合,人才培養體系、職業培訓體系基本實現融合、協調發展,製造業人才資源總量穩步增長,急需緊缺人才得到有效充實,人才能力更加全面。
人才培養與製造業發展需求更加吻合。產業與教育融合發展更加深入,學科專業設定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機制更加健全,專業教學標準有效對接職業標準,專業教師能力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重點領域人才供給能力明顯提高。到2020年,製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以上,製造業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左右,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達到6%以上,人才的分布和層次、類型等結構更加最佳化。
人才資源聚集能力和效應顯著增強。圍繞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智慧型製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製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特別是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等重點領域)、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等建成一批人才高地,吸引國外高端人才來華創新創業成效初步顯現,人才競爭優勢明顯增強。
人才發展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多元人才投入機制更加健全,人才培養成為重大專項、重點工程項目評價的重要指標。不斷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形成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人才市場服務水平全面提高,人才資源基本實現有效配置,人才發展環境明顯改善。
表: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 (單位:萬人)
序號
十大重點領域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人才
總量
人才總量預測
人才缺口預測
人才總量預測
人才缺口預測
1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1050
1800
750
2000
950
2
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
450
750
300
900
450
3
航空航天裝備
49.1
68.9
19.8
96.6
47.5
4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102.2
118.6
16.4
128.8
26.6
5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32.4
38.4
6
43
10.6
6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17
85
68
120
103
7
電力裝備
822
1233
411
1731
909
8
農機裝備
28.3
45.2
16.9
72.3
44
9
新材料
600
900
300
1000
400
10
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55
80
25
100
45
三、主要任務
(一)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
貫通製造業人才系統培養渠道。普通中國小要在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中加強制造業基礎知識、能力和觀念的啟蒙和培養。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高校分類管理制度,按照試點一批、帶動一片的要求,確定一批有條件、有意願的製造業相關試點高校率先探索套用技術型發展模式,大規模培養本科層次的套用型人才,把製造業相關高等學校打造成“工程師的搖籃”。支持製造業重點企業參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在更高、更廣的層面上促進制造業相關學科交叉融合。探索構建有利於製造業人才職業生涯發展的人才培養立交橋。
精準對接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鼓勵招生單位擴大製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重點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及時發布人才需求預測,引導高校招生計畫向本科電子信息類、機械類、材料類、海洋工程類、生物工程類、航空航天類和高職裝備製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中對應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
促進學科專業設定與產業發展同步。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擴大高校專業設定的自主權,增強專業設定的科學性、靈活性和特色化。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調整專業設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與製造業產業布局相適應的學科專業布局。注重專業設定前瞻性,主動適應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發展需求,增設前沿和緊缺學科專業,強化行業特色學科專業建設。根據製造流程變革改造升級傳統學科專業,服務電子、鋼鐵、石化、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圍繞製造業重點行業布局規劃,對接製造業產業集群、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等,集中建設一批校企深度合作、發揮支撐作用的專業集群。
推動製造業企業職工培訓全覆蓋。在製造業領域全面推進學習型企業建設,堅持並完善企業職工全員培訓制度,規模以上企業要有專門機構和人員組織實施職工教育培訓,加強企業大學、培訓中心等企業培訓機構建設。職工教育培訓年參與率要達到50%以上。探索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依託國家開放大學在製造業相關專業領域開展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試點。各級政府要加快成立跨部門的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推進繼續教育與工作考核、崗位聘任(聘用)、職務(職稱)評聘、職業註冊等人事管理制度相銜接。
(二)加快實現產業和教育深度融合
鼓勵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加快修訂《職業教育法》,研究出台促進校企合作的有關辦法,明確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權利、責任和義務。通過授權委託、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製造業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相關專業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開發、教學實施等。支持行業組織和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制定院校人才培養評價標準、開展質量認證工作。有關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要提高專業教學指導機構中製造業行業企業專家比例。企業要為學生實習、教師實踐提供崗位,並與學校共同制定實習、實踐方案。發揮科技實踐活動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推行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對舉辦職業學校的企業,其辦學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求的,各地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支持。推動製造業企業與套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共建共管制造類專業二級學院(系)。製造業國有企業所舉辦的與企業經營方向相符、辦學效益好的職業學校原則上應予保留。鼓勵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配合企業走出去。
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鼓勵製造業相關行業組織、具備能力和條件的重點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同組建一批深度融合、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先進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提高製造業相關學校、專業集團化辦學覆蓋率。充分發揮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中行業企業的作用,推進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評價模式改革,促進產業鏈、崗位鏈、教學鏈深度融合。
加快產學研用聯盟建設。依託製造業重大工程項目,推進企業與學校深度合作,發揮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台作用,採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打造一批工程創新實踐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和職工培訓中心,創新課程體系,更新教材內容。多種形式支持製造業企業建設兼具生產與教學功能的實習實訓基地,服務製造業創新體系建設。鼓勵教師參與各類相關技能競賽活動。探索建立企業和高校、標準化科研機構聯合培養機制,加快培養製造業標準化和質量工程技術專業人才。
(三)提升製造業人才關鍵能力和素質
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倡導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工業精神,出台推動工業文化發展的相關指導意見,弘揚優秀工業文化,提升我國工業軟實力。製造業企業要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為職工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增強職工對職業理念、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與理解。不斷深化“中國夢·勞動美”教育實踐活動。推進工匠精神進校園、進課堂,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於創新的製造業人才。
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引導製造業企業深入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為職工創新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扶持,鼓勵製造業從業人員立足崗位創新,重點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創新設計和改造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精密測量計量能力、標準研製能力。加強套用技術推廣中心和眾創空間等平台建設。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面向高校學生開發開設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改革考試考核內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設計教育,在工業設計等專業教學中加強創造性、綜合性設計能力培養。
增強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在製造業企業推進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企業各項業務融合,到2020年,在製造業國有大中型企業全面實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強化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在研發、生產、管理、行銷、維護等核心環節的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高生產一線職工對工業機器人、智慧型生產線的操作使用能力和系統維護能力。加強面向先進制造業的信息技術套用人才培養,在相關專業教學中強化數位化設計、智慧型製造、信息管理、電子商務等方面內容。
提升綠色製造技術技能水平。在製造業行業開展綠色製造教育培訓,引導製造業人才樹立綠色觀念,增強綠色製造技術技能,養成綠色生產方式和行為規範。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根據綠色製造發展需要積極開設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等相關學科專業,與行業企業聯合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研究開發課程教材,減少或取消設定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學科專業,推動製造業傳統學科專業向低碳化、智慧型化發展。鼓勵學校參與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參與綠色產品研發和相關標準制(修)訂等。
提高全員質量素質。鼓勵製造業企業加大質量培訓力度,全面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一線職工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水平。引導和鼓勵大中型企業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在中國小開展質量意識普及教育,在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加強質量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在相關專業教學中增加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和質量管理知識教育內容。加強質量專家庫建設。組織制定企業全員質量素質教育和評價標準。開展全國“質量月”等活動,加強消費者質量知識宣傳和教育,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文化。
(四)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加快培育創新型技術領軍人才。加強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工作,促進在重大工程、項目實踐中培養博士生。通過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聯盟等新機制,重點培養製造業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核心技術開發、重大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領軍人才。發揮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相關重點實驗室等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作用。推動各類科技活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加大校企聯合培養博士後工作力度,提高博士後研究人員在製造業領域重大科研團隊中的比例,並進一步發揮其在重大科研中的作用。重點引進一批世界領先水平的科學家。從海外引進一批在先進制造業主機、航空和燃氣動力裝備、功能部件、數控系統、核心軟體等方面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的高層次核心人才及團隊。
提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能力。深化工程教育教學改革,改變“重論文、輕實踐”的傾向,完善工科學生實習制度,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圍繞“四基”建設、智慧型製造、“網際網路+製造”等領域,重點培養先進設計、關鍵製造工藝、材料、數位化建模與仿真、工業控制及自動化、工業雲服務和大數據運用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依託有關學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建設一批製造業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基地,對重點行業、關鍵環節、高端產品製造的專業技術人員實施專項培訓。支持企業在職人員以非全日制方式攻讀碩士專業學位。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支持院士在製造業企業建工作站,培育企業技術創新人才,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加強複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推動高校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新機制。注重生產性服務業人才培養,圍繞研發設計、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融資租賃、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認證、商務諮詢、人力資源服務和品牌建設等領域發展需求,加快設定相關專業。培育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團隊。製造業企業要適應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加快培育複合型人才。配合我國製造業企業走出去,培養海外投資、建廠、併購等所需的管理、行銷、法律、技術、金融等方面的國際化人才。
(五)造就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大力培養技術技能緊缺人才。有關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對接職業標準和崗位規範,加快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完善現代學徒制試點有關支持政策,實現製造業企業與學校一體化育人。鼓勵企業與有關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合作,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特別是航空航天及動力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積體電路/高端元器件/專用儀器設備、農機裝備等裝備製造業,建設一批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開展“訂單式”培養。分行業制訂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規劃,並納入本行業的發展規劃,給予專門支持。加快推行“雙證書”制度,專業課程考試與職業技能鑑定統籌進行。辦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完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教師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期間的保障政策。
支持基礎製造技術領域人才培養。加強電子元器件、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葉片、軸承、齒輪、液壓件、氣動元件、密封件、鏈傳動、傳動件、緊固件、彈簧、粉末冶金件、模具等基礎零部件加工製造人才培養,提高核心基礎零部件的製造水平和產品性能。加大對傳統製造類專業建設投入力度,改善實訓條件,保證學生“真槍實練”。採取多種形式支持學校開辦、引導學生學習鑄造、鍛壓、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切削和特種加工工藝等相關學科專業。建立健全基礎製造領域職業(工種)設定。改善製造業企業加工車間工作環境,加強一線職工的勞動保護。
整體提升企業職工技術技能水平。在積極應對製造業傳統行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過程中,要加強傳統產業工人技術技能升級培訓、轉崗轉業培訓。製造業企業要積極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依託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和各類培訓機構積極開展職工繼續教育,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廣泛開展各級各類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引導職工學習新知識、鑽研新技術、使用新方法。
(六)建設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著力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採取理論培訓和實踐鍛鍊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全球知名企業家,並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選送重點領域企業優秀管理人才到國外知名企業、大學研修,支持開展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品牌戰略、精準行銷和服務、跨國併購和投融資、創新能力建設、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出國(境)培訓。鼓勵綜合素質好、決策能力強、經營業績突出、發展潛力大的優秀後備人才到市場開拓前沿、經營困難企業、重大工程實施、重大改革推進的關鍵崗位上擔當重任。積極營造適合企業家型人才發展的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
提升經營管理人才專業化水平。適應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為核心,加快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專業化和國際化。建立健全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能力開發體系,做好經營管理人才職業生涯規劃。通過送出進修、掛職鍛鍊、交流使用等多種方式,為“專特優精”的單項冠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提供培訓機會。加快從海外引進戰略規劃、財務管理、品牌建設與管理、智慧財產權管理、金融分析、風險評估、國際商務、國際經濟法律、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高層次管理人才,積極選送優秀經營管理人才到境外培訓。
(七)最佳化製造業人才發展環境
提升人才管理與使用水平。完善人才管理運行機制,進一步簡政放權,清理規範行政審批。完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健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企業人事制度。落實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用人自主權,最佳化學校選人、用人管理與服務。建立並推行企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與學校專業課教師相互兼職制度。推動各地依法依規核定職業學校教師編制。試點將企業任職經歷作為高等學校新聘工程類教師的必要條件。清理對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晉升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限制和歧視。支持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按照政策規定,離崗創業或到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建立人才引進使用中的智慧財產權評議機制,防控智慧財產權風險。
促進人才合理流動配置。建設統一規範、更加開放的製造業人才資源市場,探索建立製造業人才庫。建立製造業人才市場供求信息監測平台。加強各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建立企業用工需求發布和預警機制。積極培育專業化人才服務機構,注重發揮人才服務行業協會作用。制定並完善更加靈活多樣的製造業人才柔性流動政策,引導專業技術人才向企業一線、科研基層有序流動。在落實去產能政策過程中,採取有效措施,保持優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確保人才資源保值增值。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完善裝備製造業領域高技能人才落戶政策,創新落戶登記、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子女上學、榮譽申報服務。
有效開展人才評價與激勵。堅持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準確客觀評價製造業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符合製造業特點的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先進制造業相關職業崗位和職業標準體系。完善勞動、知識、技術、技能、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扭轉評價指標過度強調教師學術論文發表傾向,將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進一步健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結合實際探索實行協定工資制、項目工資制、年薪制等分配辦法。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從事職務發明創造,加大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
四、重點人才工程
(一)製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
通過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和政策措施,鼓勵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依託服務現代產業的新興學科專業集群建設計畫、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畫等,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強化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與製造業發展需求的吻合度。
1. 推動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鼓勵製造業大型企業牽頭組建一批先進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研究制訂高等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落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和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
2.引導各地建設一批集人才培養、繼續教育、科研創新、科技服務於一體的製造業相關專業集群,校企聯合開發一批智慧型製造、綠色製造、“網際網路+製造”等領域相關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支持建設若干示範性二級學院,建設一批實訓基地,加快積體電路、航空和燃氣動力學科專業集群人才培養。
3.在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中,支持職業學校、套用型本科高校與製造業企業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建設教學型基礎技能實訓設施、崗位專業技能實訓基地、開放性公共技能實訓基地等,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提升適應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的實習實訓水平。
4.依託高水平大學、職業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建設教師專業技能示範培訓基地。遴選一批“網際網路+製造”教師專業技術技能創新示範實訓平台。校企共同開發師資培養培訓專業的理實一體化數字課程資源。
5.依託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畫,支持地方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引導學校聘請一批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擔任專兼職教師,打造一批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團隊;組織職業學校製造類專業教師參加5年一輪的專業技能培訓;組織專業教師定期到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實踐,累計時間不少於6個月;選派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專業教師到已開發國家進修訪學。
(二)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
通過實施產教融合工程等,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工科學生實踐能力。依託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千人計畫”“萬人計畫”等,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1.推進工程博士試點工作,培養中國製造領軍人才。在實施相關重大建設工程、重點項目時統籌安排人才開發培養經費,並納入項目實施評價考核體系。
2.支持高等學校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與相關骨幹企業、創新中心等加強合作,共同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示範學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突出綜合改革,強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製造業發展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依託部分示範性學院,聯合製造業重點企業或科研院所,建設協同育人實踐基地,形成面向製造業重大專項、覆蓋重點領域、帶動相關專業整體發展的協同育人開放共享平台。
3.在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中,圍繞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支持有關地區、部門舉辦國家級高級研修項目,培養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大規模的製造業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和崗位培訓。到2020年,在裝備製造領域累計完成10萬人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訓。
4.依託“千人計畫”,分層次、有計畫地引進1000名能夠突破製造業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發展或帶動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的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網際網路+製造”領域高端人才。
5.依託“千人計畫”“萬人計畫”,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高創新設計能力、推進科技成果專業化目標,以項目成果或實際貢獻作為重要評價指標,重點從海外知名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支持一批製造業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發展。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建設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加快引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望形成持久經濟成長點的相關領域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急需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
6.在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中,引導各地面向製造業中小企業實施工程師培訓計畫,到2020年,累計完成5萬人次的中小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培訓。
7.組織實施中國製造2025專項人才出國(境)培訓項目,圍繞《中國製造2025》五大工程,重點支持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的出國(境)培訓。
(三)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
通過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製造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著力培養製造業技術技能緊缺人才。依託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
1.在推進學徒制試點工作過程中,探索制定學徒身份認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四省(區)遴選確定一批城市,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改革試點。
2.研究制(修)訂高等職業教育機械設計製造類、機電設備類、自動化類、鐵道裝備類、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類、航空裝備類、汽車製造類、生物技術類、藥品製造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通信類等專業教學標準。面向基礎製造、高端裝備、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工業、船舶工業等領域,遴選建設一批職業院校示範專業點。
3.引導建設一大批學習型製造業企業。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依託高等學校、職業學校、開放大學、職業培訓機構,建設一批大規模開放課程平台,整合、開發優質線上課程。建設一批職工繼續教育品牌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開展高技能緊缺人才培訓和轉崗職工培訓。
4.引導地方健全生均撥款制度,區分專業類型,向製造業相關專業傾斜,落實好國家助學政策。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鼓勵地方支持一批職業學校基礎製造領域專業實訓基地建設。
5.在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中,重點圍繞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支持有關地區、部門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到2020年,建設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000個左右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基本形成覆蓋重點產業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網路。
(四)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工程
適應先進制造業發展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通過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打造一批優秀企業家,加快提升製造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化水平。
1.在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中,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到2020年累計培訓不少於1500名掌握戰略規劃、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管理、財會、法律等專業知識的製造業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
2.在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中,引導各地針對製造業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開展經營管理能力培訓,到2020年,累計完成100萬人次製造業成長型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培訓。
(五)全員質量素質提升工程
實施質量素質提升行動,面向公眾廣泛開展質量和質量管理知識宣傳教育活動,普及質量知識,提升全社會質量意識。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設立質量相關研究機構,開展質量科研,開發質量素質提升課程,面向社會開展質量教育。各省(區、市)每年至少舉辦3期質量素質提升研修項目。各省(區、市)爭取每年對500家以上製造業小微企業質量負責人開展質量培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充分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和政府推動作用,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形成製造業人才發展工作整體合力。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著力做好制定人才發展規劃、完善法律制度保障體系、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規範市場監管等工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製造業人才發展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企業在製造業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中的主體作用。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在制訂和實施本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時要做好與本指南的協調對接。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級政府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加大製造業人才培養投入力度,落實好職業院校和普通高校生均撥款制度。在實施相關重大建設工程、重點項目時統籌安排人才開發培養經費。本指南重點人才工程有關項目經費納入現有相關項目和計畫統籌考慮。鼓勵和引導社會、用人單位、個人投資人才培養。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就業經費等統籌力度,支持製造業人才教育培訓。鼓勵製造業企業、社會組織建立人才發展基金,用於製造業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企業要依法履行職工教育培訓的責任,製造業企業要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教育培訓經費,並完善監管機制。
(三)強化宣傳引導
各級政府、各部門要通過多種渠道,大力宣傳黨和國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方針政策,廣泛宣傳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拔尖創新人才和優秀企業家等的突出成就。加大對製造業優秀人才的表彰和獎勵力度,每兩年表彰一批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全國技術能手,表彰一批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和標兵個人,引導全社會確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技術、尊重創新的觀念,大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良好氛圍,積極培育中國特色製造文化。
(四)抓好指南實施
在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各部門、各地區按照指南重點任務分工(見附屬檔案),抓好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重要工程的落實工作,共同推進指南實施。加強指南實施的統籌協調,廣泛動員社會參與,積極推進區域合作。強化地方政府在指南實施中的重要責任。加強對指南實施的跟蹤指導和監督檢查,及時研究、解決指南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指南順利實施。
附屬檔案:
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重點任務分工表
序號
重點任務
牽頭單位
參加單位
1
確定一批有條件、有意願的製造業相關試點高校率先探索套用型(含套用技術大學、學院)發展模式,大規模培養本科層次的套用型人才
教育部
發展改革委
2
及時發布人才需求預測,引導高校招生計畫向本科電子信息類、機械類、材料類、海洋工程類、生物工程類、航空航天類和高職裝備製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中對應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
3
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擴大高校專業設定的自主權,增強專業設定的科學性、靈活性和特色化
教育部
發展改革委
4
加快修訂《職業教育法》,研究出台促進校企合作的有關辦法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法制辦、財政部
5
依託製造業重大工程項目,推進企業與學校深度合作,發揮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台作用,採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打造一批工程創新實踐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和職工培訓中心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6
倡導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工業精神,出台推動工業文化發展的相關指導意見,弘揚優秀工業文化,提升我國工業軟實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
7
不斷深化“中國夢·勞動美”教育實踐活動。推進工匠精神進校園、進課堂
全國總工會、教育部
8
引導製造業企業深入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為職工創新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扶持,鼓勵製造業從業人員立足崗位創新,重點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創新設計和改造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精密測量計量能力、標準研製能力
全國總工會
9
在製造業企業推進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企業各項業務融合,到2020年,在製造業國有大中型企業全面實行首席信息官制度
工業和信息化部
10
在製造業行業開展綠色製造教育培訓,引導製造業人才樹立綠色觀念,增強綠色製造技術技能,養成綠色生產方式和行為規範。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根據綠色製造發展需要積極開設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等相關學科專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11
鼓勵製造業企業加大質量培訓力度,全面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一線職工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水平。引導和鼓勵大中型企業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
質檢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
全國總工會、國資委
12
在中國小開展質量意識普及教育,在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加強質量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在相關專業教學中增加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和質量管理知識教育內容
教育部、質檢總局
13
加強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工作,促進在重大工程、項目實踐中培養博士生。發揮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相關重點實驗室等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作用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14
重點引進一批世界領先水平的科學家。從海外引進一批在先進制造業主機、航空和燃氣動力裝備、功能部件、數控系統、核心軟體等方面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的高層次核心人才及團隊
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外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
15
深化工程教育教學改革,改變“重論文、輕實踐”的傾向,完善工科學生實習制度,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教育部
16
加快推行“雙證書”制度,專業課程考試與職業技能鑑定統籌進行。辦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完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教師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期間的保障政策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
17
廣泛開展各級各類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引導職工學習新知識、鑽研新技術、使用新方法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
18
完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健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企業人事制度
中央組織部、國資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19
落實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用人自主權,最佳化學校選人、用人管理與服務。建立並推行企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與學校專業課教師相互兼職制度。推動各地依法依規核定職業學校教師編制。試點將企業任職經歷作為高等學校新聘工程類教師的必要條件。清理對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晉升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限制和歧視。建立人才引進使用中的智慧財產權評議機制,防控智慧財產權風險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
財政部、知識產權局
20
建設統一規範、更加開放的製造業人才資源市場,探索建立製造業人才庫。建立製造業人才市場供求信息監測平台。加強各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建立企業用工需求發布和預警機制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21
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完善裝備製造業領域高技能人才落戶政策,創新落戶登記、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子女上學、榮譽申報服務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教育部
22
建立和完善符合製造業特點的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先進制造業相關職業崗位和職業標準體系。完善勞動、知識、技術、技能、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23
扭轉評價指標過度強調教師學術論文發表傾向,將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
教育部
24
進一步健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結合實際探索實行協定工資制、項目工資制、年薪制等分配辦法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財政部
25
製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1. 推動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鼓勵製造業大型企業牽頭組建一批先進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研究制訂高等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落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和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資委
財政部
26
製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3.在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中,支持職業學校、套用型本科高校與製造業企業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建設教學型基礎技能實訓設施、崗位專業技能實訓基地、開放性公共技能實訓基地等,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提升適應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的實習實訓水平
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27
製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5.依託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畫,支持地方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引導學校聘請一批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擔任專兼職教師,打造一批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團隊;組織職業學校製造類專業教師參加5年一輪的專業技能培訓;組織專業教師定期到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實踐,累計時間不少於6個月;選派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專業教師到已開發國家進修訪學
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28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1. 推進工程博士試點工作,培養中國製造領軍人才。在實施相關重大建設工程、重點項目時統籌安排人才開發培養經費,並納入項目實施評價考核體系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
29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2. 支持高等學校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與相關骨幹企業、創新中心等加強合作,共同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示範學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突出綜合改革,強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製造業發展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依託部分示範性學院,聯合製造業重點企業或科研院所,建設協同育人實踐基地,形成面向製造業重大專項、覆蓋重點領域、帶動相關專業整體發展的協同育人開放共享平台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30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3.在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中,圍繞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支持有關地區、部門舉辦國家級高級研修項目,培養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大規模的製造業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和崗位培訓。到2020年,在裝備製造領域累計完成10萬人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訓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31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4.依託“千人計畫”,分層次、有計畫地引進1000名能夠突破製造業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發展或帶動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的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網際網路+製造”領域高端人才
中央組織部、外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32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5.依託“千人計畫”“萬人計畫”,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高創新設計能力、推進科技成果專業化目標,以項目成果或實際貢獻作為重要評價指標,重點從海外知名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支持一批製造業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發展。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建設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加快引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望形成持久經濟成長點的相關領域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急需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
中央組織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外專局
33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6.在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中,引導各地面向製造業中小企業實施工程師培訓計畫,到2020年,累計完成5萬人次的中小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培訓
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34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7.組織實施中國製造2025專項人才出國(境)培訓項目,圍繞《中國製造2025》五大工程,重點支持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的出國(境)培訓
外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
35
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1.在推進學徒制試點工作過程中,探索制訂學徒身份認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四省(區)遴選確定一批城市,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改革試點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發展改革委
36
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2.研究制(修)訂高等職業教育機械設計製造類、機電設備類、自動化類、鐵道裝備類、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類、航空裝備類、汽車製造類、生物技術類、藥品製造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通信類等專業教學標準。面向基礎製造、高端裝備、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工業、船舶工業等領域,遴選建設一批職業院校示範專業點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有關行業協會
37
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4. 引導地方健全生均撥款制度,區分專業類型,向製造業相關專業傾斜,落實好國家助學政策。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鼓勵地方支持一批職業學校基礎製造領域專業實訓基地建設
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38
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5.在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中,重點圍繞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支持有關地區、部門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到2020年,建設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000個左右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基本形成覆蓋重點產業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網路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財政部
39
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工程:1.在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中,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到2020年累計培訓不少於1500名掌握戰略規劃、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管理、財會、法律等專業知識的製造業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
工業和信息化部
40
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工程:2.在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中,引導各地針對製造業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開展經營管理能力培訓,到2020年,累計完成100萬人次製造業成長型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培訓
工業和信息化部
41
全員質量素質提升工程:實施質量素質提升行動,面向公眾廣泛開展質量和質量管理知識宣傳教育活動,普及質量知識,提升全社會質量意識。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設立質量相關研究機構,開展質量科研,開發質量素質提升課程,面向社會開展質量教育。各省(區、市)每年至少舉辦3期質量素質提升研修項目。各省(區、市)爭取每年對500家以上製造業小微企業質量負責人開展質量培訓
質檢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國資委
42
強化宣傳引導。各級政府、各部門要通過多種渠道,大力宣傳黨和國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方針政策,廣泛宣傳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拔尖創新人才和優秀企業家等的突出成就。加大對製造業優秀人才的表彰和獎勵力度,每兩年表彰一批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全國技術能手,表彰一批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和標兵個人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
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必須把製造業人才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加強頂層設計,發揮資源優勢,抓好體制機制改革、強化人才隊伍基礎、補齊人才結構短板、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充分發揮人才在製造強國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中國製造2025》戰略部署,堅持育人為本,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以深化產業與教育融合為抓手,以夯實人才隊伍基礎和培育急需緊缺人才為重點,對接製造強國建設戰略任務和重點領域,提升人才服務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能力,健全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前瞻性、引領性和針對性,不斷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為實現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形成與製造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建設格局,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製造業人才隊伍,基本確立建設製造強國的人才優勢,為實現中國製造“三步走”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製造業人才資源基本滿足產業需求。教育、行業企業、社會等多種人才開發資源進一步整合,人才培養體系、職業培訓體系基本實現融合、協調發展,製造業人才資源總量穩步增長,急需緊缺人才得到有效充實,人才能力更加全面。
人才培養與製造業發展需求更加吻合。產業與教育融合發展更加深入,學科專業設定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機制更加健全,專業教學標準有效對接職業標準,專業教師能力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重點領域人才供給能力明顯提高。到2020年,製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以上,製造業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左右,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達到6%以上,人才的分布和層次、類型等結構更加最佳化。
人才資源聚集能力和效應顯著增強。圍繞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智慧型製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製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特別是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等重點領域)、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等建成一批人才高地,吸引國外高端人才來華創新創業成效初步顯現,人才競爭優勢明顯增強。
人才發展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多元人才投入機制更加健全,人才培養成為重大專項、重點工程項目評價的重要指標。不斷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形成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人才市場服務水平全面提高,人才資源基本實現有效配置,人才發展環境明顯改善。
表: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 (單位:萬人)
序號
十大重點領域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人才
總量
人才總量預測
人才缺口預測
人才總量預測
人才缺口預測
1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1050
1800
750
2000
950
2
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
450
750
300
900
450
3
航空航天裝備
49.1
68.9
19.8
96.6
47.5
4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102.2
118.6
16.4
128.8
26.6
5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32.4
38.4
6
43
10.6
6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17
85
68
120
103
7
電力裝備
822
1233
411
1731
909
8
農機裝備
28.3
45.2
16.9
72.3
44
9
新材料
600
900
300
1000
400
10
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55
80
25
100
45
三、主要任務
(一)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
貫通製造業人才系統培養渠道。普通中國小要在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中加強制造業基礎知識、能力和觀念的啟蒙和培養。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高校分類管理制度,按照試點一批、帶動一片的要求,確定一批有條件、有意願的製造業相關試點高校率先探索套用技術型發展模式,大規模培養本科層次的套用型人才,把製造業相關高等學校打造成“工程師的搖籃”。支持製造業重點企業參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在更高、更廣的層面上促進制造業相關學科交叉融合。探索構建有利於製造業人才職業生涯發展的人才培養立交橋。
精準對接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鼓勵招生單位擴大製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重點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及時發布人才需求預測,引導高校招生計畫向本科電子信息類、機械類、材料類、海洋工程類、生物工程類、航空航天類和高職裝備製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中對應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
促進學科專業設定與產業發展同步。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擴大高校專業設定的自主權,增強專業設定的科學性、靈活性和特色化。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調整專業設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與製造業產業布局相適應的學科專業布局。注重專業設定前瞻性,主動適應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發展需求,增設前沿和緊缺學科專業,強化行業特色學科專業建設。根據製造流程變革改造升級傳統學科專業,服務電子、鋼鐵、石化、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圍繞製造業重點行業布局規劃,對接製造業產業集群、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等,集中建設一批校企深度合作、發揮支撐作用的專業集群。
推動製造業企業職工培訓全覆蓋。在製造業領域全面推進學習型企業建設,堅持並完善企業職工全員培訓制度,規模以上企業要有專門機構和人員組織實施職工教育培訓,加強企業大學、培訓中心等企業培訓機構建設。職工教育培訓年參與率要達到50%以上。探索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依託國家開放大學在製造業相關專業領域開展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試點。各級政府要加快成立跨部門的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推進繼續教育與工作考核、崗位聘任(聘用)、職務(職稱)評聘、職業註冊等人事管理制度相銜接。
(二)加快實現產業和教育深度融合
鼓勵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加快修訂《職業教育法》,研究出台促進校企合作的有關辦法,明確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權利、責任和義務。通過授權委託、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製造業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相關專業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開發、教學實施等。支持行業組織和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制定院校人才培養評價標準、開展質量認證工作。有關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要提高專業教學指導機構中製造業行業企業專家比例。企業要為學生實習、教師實踐提供崗位,並與學校共同制定實習、實踐方案。發揮科技實踐活動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推行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對舉辦職業學校的企業,其辦學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求的,各地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支持。推動製造業企業與套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共建共管制造類專業二級學院(系)。製造業國有企業所舉辦的與企業經營方向相符、辦學效益好的職業學校原則上應予保留。鼓勵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配合企業走出去。
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鼓勵製造業相關行業組織、具備能力和條件的重點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同組建一批深度融合、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先進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提高製造業相關學校、專業集團化辦學覆蓋率。充分發揮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中行業企業的作用,推進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評價模式改革,促進產業鏈、崗位鏈、教學鏈深度融合。
加快產學研用聯盟建設。依託製造業重大工程項目,推進企業與學校深度合作,發揮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台作用,採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打造一批工程創新實踐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和職工培訓中心,創新課程體系,更新教材內容。多種形式支持製造業企業建設兼具生產與教學功能的實習實訓基地,服務製造業創新體系建設。鼓勵教師參與各類相關技能競賽活動。探索建立企業和高校、標準化科研機構聯合培養機制,加快培養製造業標準化和質量工程技術專業人才。
(三)提升製造業人才關鍵能力和素質
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倡導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工業精神,出台推動工業文化發展的相關指導意見,弘揚優秀工業文化,提升我國工業軟實力。製造業企業要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為職工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增強職工對職業理念、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與理解。不斷深化“中國夢·勞動美”教育實踐活動。推進工匠精神進校園、進課堂,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於創新的製造業人才。
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引導製造業企業深入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為職工創新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扶持,鼓勵製造業從業人員立足崗位創新,重點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創新設計和改造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精密測量計量能力、標準研製能力。加強套用技術推廣中心和眾創空間等平台建設。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面向高校學生開發開設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改革考試考核內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設計教育,在工業設計等專業教學中加強創造性、綜合性設計能力培養。
增強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在製造業企業推進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企業各項業務融合,到2020年,在製造業國有大中型企業全面實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強化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在研發、生產、管理、行銷、維護等核心環節的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高生產一線職工對工業機器人、智慧型生產線的操作使用能力和系統維護能力。加強面向先進制造業的信息技術套用人才培養,在相關專業教學中強化數位化設計、智慧型製造、信息管理、電子商務等方面內容。
提升綠色製造技術技能水平。在製造業行業開展綠色製造教育培訓,引導製造業人才樹立綠色觀念,增強綠色製造技術技能,養成綠色生產方式和行為規範。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根據綠色製造發展需要積極開設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等相關學科專業,與行業企業聯合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研究開發課程教材,減少或取消設定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學科專業,推動製造業傳統學科專業向低碳化、智慧型化發展。鼓勵學校參與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參與綠色產品研發和相關標準制(修)訂等。
提高全員質量素質。鼓勵製造業企業加大質量培訓力度,全面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一線職工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水平。引導和鼓勵大中型企業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在中國小開展質量意識普及教育,在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加強質量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在相關專業教學中增加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和質量管理知識教育內容。加強質量專家庫建設。組織制定企業全員質量素質教育和評價標準。開展全國“質量月”等活動,加強消費者質量知識宣傳和教育,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文化。
(四)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加快培育創新型技術領軍人才。加強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工作,促進在重大工程、項目實踐中培養博士生。通過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聯盟等新機制,重點培養製造業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核心技術開發、重大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領軍人才。發揮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相關重點實驗室等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作用。推動各類科技活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加大校企聯合培養博士後工作力度,提高博士後研究人員在製造業領域重大科研團隊中的比例,並進一步發揮其在重大科研中的作用。重點引進一批世界領先水平的科學家。從海外引進一批在先進制造業主機、航空和燃氣動力裝備、功能部件、數控系統、核心軟體等方面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的高層次核心人才及團隊。
提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能力。深化工程教育教學改革,改變“重論文、輕實踐”的傾向,完善工科學生實習制度,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圍繞“四基”建設、智慧型製造、“網際網路+製造”等領域,重點培養先進設計、關鍵製造工藝、材料、數位化建模與仿真、工業控制及自動化、工業雲服務和大數據運用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依託有關學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建設一批製造業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基地,對重點行業、關鍵環節、高端產品製造的專業技術人員實施專項培訓。支持企業在職人員以非全日制方式攻讀碩士專業學位。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支持院士在製造業企業建工作站,培育企業技術創新人才,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加強複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推動高校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新機制。注重生產性服務業人才培養,圍繞研發設計、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融資租賃、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認證、商務諮詢、人力資源服務和品牌建設等領域發展需求,加快設定相關專業。培育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團隊。製造業企業要適應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加快培育複合型人才。配合我國製造業企業走出去,培養海外投資、建廠、併購等所需的管理、行銷、法律、技術、金融等方面的國際化人才。
(五)造就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大力培養技術技能緊缺人才。有關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對接職業標準和崗位規範,加快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完善現代學徒制試點有關支持政策,實現製造業企業與學校一體化育人。鼓勵企業與有關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合作,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特別是航空航天及動力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積體電路/高端元器件/專用儀器設備、農機裝備等裝備製造業,建設一批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開展“訂單式”培養。分行業制訂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規劃,並納入本行業的發展規劃,給予專門支持。加快推行“雙證書”制度,專業課程考試與職業技能鑑定統籌進行。辦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完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教師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期間的保障政策。
支持基礎製造技術領域人才培養。加強電子元器件、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葉片、軸承、齒輪、液壓件、氣動元件、密封件、鏈傳動、傳動件、緊固件、彈簧、粉末冶金件、模具等基礎零部件加工製造人才培養,提高核心基礎零部件的製造水平和產品性能。加大對傳統製造類專業建設投入力度,改善實訓條件,保證學生“真槍實練”。採取多種形式支持學校開辦、引導學生學習鑄造、鍛壓、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切削和特種加工工藝等相關學科專業。建立健全基礎製造領域職業(工種)設定。改善製造業企業加工車間工作環境,加強一線職工的勞動保護。
整體提升企業職工技術技能水平。在積極應對製造業傳統行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過程中,要加強傳統產業工人技術技能升級培訓、轉崗轉業培訓。製造業企業要積極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依託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和各類培訓機構積極開展職工繼續教育,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廣泛開展各級各類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引導職工學習新知識、鑽研新技術、使用新方法。
(六)建設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著力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採取理論培訓和實踐鍛鍊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全球知名企業家,並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選送重點領域企業優秀管理人才到國外知名企業、大學研修,支持開展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品牌戰略、精準行銷和服務、跨國併購和投融資、創新能力建設、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出國(境)培訓。鼓勵綜合素質好、決策能力強、經營業績突出、發展潛力大的優秀後備人才到市場開拓前沿、經營困難企業、重大工程實施、重大改革推進的關鍵崗位上擔當重任。積極營造適合企業家型人才發展的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
提升經營管理人才專業化水平。適應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為核心,加快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專業化和國際化。建立健全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能力開發體系,做好經營管理人才職業生涯規劃。通過送出進修、掛職鍛鍊、交流使用等多種方式,為“專特優精”的單項冠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提供培訓機會。加快從海外引進戰略規劃、財務管理、品牌建設與管理、智慧財產權管理、金融分析、風險評估、國際商務、國際經濟法律、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高層次管理人才,積極選送優秀經營管理人才到境外培訓。
(七)最佳化製造業人才發展環境
提升人才管理與使用水平。完善人才管理運行機制,進一步簡政放權,清理規範行政審批。完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健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企業人事制度。落實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用人自主權,最佳化學校選人、用人管理與服務。建立並推行企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與學校專業課教師相互兼職制度。推動各地依法依規核定職業學校教師編制。試點將企業任職經歷作為高等學校新聘工程類教師的必要條件。清理對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晉升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限制和歧視。支持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按照政策規定,離崗創業或到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建立人才引進使用中的智慧財產權評議機制,防控智慧財產權風險。
促進人才合理流動配置。建設統一規範、更加開放的製造業人才資源市場,探索建立製造業人才庫。建立製造業人才市場供求信息監測平台。加強各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建立企業用工需求發布和預警機制。積極培育專業化人才服務機構,注重發揮人才服務行業協會作用。制定並完善更加靈活多樣的製造業人才柔性流動政策,引導專業技術人才向企業一線、科研基層有序流動。在落實去產能政策過程中,採取有效措施,保持優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確保人才資源保值增值。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完善裝備製造業領域高技能人才落戶政策,創新落戶登記、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子女上學、榮譽申報服務。
有效開展人才評價與激勵。堅持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準確客觀評價製造業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符合製造業特點的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先進制造業相關職業崗位和職業標準體系。完善勞動、知識、技術、技能、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扭轉評價指標過度強調教師學術論文發表傾向,將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進一步健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結合實際探索實行協定工資制、項目工資制、年薪制等分配辦法。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從事職務發明創造,加大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
四、重點人才工程
(一)製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
通過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和政策措施,鼓勵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依託服務現代產業的新興學科專業集群建設計畫、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畫等,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強化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與製造業發展需求的吻合度。
1. 推動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鼓勵製造業大型企業牽頭組建一批先進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研究制訂高等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落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和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
2.引導各地建設一批集人才培養、繼續教育、科研創新、科技服務於一體的製造業相關專業集群,校企聯合開發一批智慧型製造、綠色製造、“網際網路+製造”等領域相關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支持建設若干示範性二級學院,建設一批實訓基地,加快積體電路、航空和燃氣動力學科專業集群人才培養。
3.在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中,支持職業學校、套用型本科高校與製造業企業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建設教學型基礎技能實訓設施、崗位專業技能實訓基地、開放性公共技能實訓基地等,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提升適應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的實習實訓水平。
4.依託高水平大學、職業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建設教師專業技能示範培訓基地。遴選一批“網際網路+製造”教師專業技術技能創新示範實訓平台。校企共同開發師資培養培訓專業的理實一體化數字課程資源。
5.依託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畫,支持地方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引導學校聘請一批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擔任專兼職教師,打造一批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團隊;組織職業學校製造類專業教師參加5年一輪的專業技能培訓;組織專業教師定期到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實踐,累計時間不少於6個月;選派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專業教師到已開發國家進修訪學。
(二)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
通過實施產教融合工程等,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工科學生實踐能力。依託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千人計畫”“萬人計畫”等,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1.推進工程博士試點工作,培養中國製造領軍人才。在實施相關重大建設工程、重點項目時統籌安排人才開發培養經費,並納入項目實施評價考核體系。
2.支持高等學校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與相關骨幹企業、創新中心等加強合作,共同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示範學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突出綜合改革,強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製造業發展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依託部分示範性學院,聯合製造業重點企業或科研院所,建設協同育人實踐基地,形成面向製造業重大專項、覆蓋重點領域、帶動相關專業整體發展的協同育人開放共享平台。
3.在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中,圍繞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支持有關地區、部門舉辦國家級高級研修項目,培養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大規模的製造業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和崗位培訓。到2020年,在裝備製造領域累計完成10萬人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訓。
4.依託“千人計畫”,分層次、有計畫地引進1000名能夠突破製造業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發展或帶動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的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網際網路+製造”領域高端人才。
5.依託“千人計畫”“萬人計畫”,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高創新設計能力、推進科技成果專業化目標,以項目成果或實際貢獻作為重要評價指標,重點從海外知名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支持一批製造業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發展。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建設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加快引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望形成持久經濟成長點的相關領域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急需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
6.在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中,引導各地面向製造業中小企業實施工程師培訓計畫,到2020年,累計完成5萬人次的中小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培訓。
7.組織實施中國製造2025專項人才出國(境)培訓項目,圍繞《中國製造2025》五大工程,重點支持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的出國(境)培訓。
(三)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
通過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製造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著力培養製造業技術技能緊缺人才。依託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
1.在推進學徒制試點工作過程中,探索制定學徒身份認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四省(區)遴選確定一批城市,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改革試點。
2.研究制(修)訂高等職業教育機械設計製造類、機電設備類、自動化類、鐵道裝備類、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類、航空裝備類、汽車製造類、生物技術類、藥品製造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通信類等專業教學標準。面向基礎製造、高端裝備、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工業、船舶工業等領域,遴選建設一批職業院校示範專業點。
3.引導建設一大批學習型製造業企業。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依託高等學校、職業學校、開放大學、職業培訓機構,建設一批大規模開放課程平台,整合、開發優質線上課程。建設一批職工繼續教育品牌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開展高技能緊缺人才培訓和轉崗職工培訓。
4.引導地方健全生均撥款制度,區分專業類型,向製造業相關專業傾斜,落實好國家助學政策。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鼓勵地方支持一批職業學校基礎製造領域專業實訓基地建設。
5.在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中,重點圍繞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支持有關地區、部門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到2020年,建設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000個左右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基本形成覆蓋重點產業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網路。
(四)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工程
適應先進制造業發展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通過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打造一批優秀企業家,加快提升製造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化水平。
1.在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中,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到2020年累計培訓不少於1500名掌握戰略規劃、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管理、財會、法律等專業知識的製造業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
2.在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中,引導各地針對製造業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開展經營管理能力培訓,到2020年,累計完成100萬人次製造業成長型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培訓。
(五)全員質量素質提升工程
實施質量素質提升行動,面向公眾廣泛開展質量和質量管理知識宣傳教育活動,普及質量知識,提升全社會質量意識。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設立質量相關研究機構,開展質量科研,開發質量素質提升課程,面向社會開展質量教育。各省(區、市)每年至少舉辦3期質量素質提升研修項目。各省(區、市)爭取每年對500家以上製造業小微企業質量負責人開展質量培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充分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和政府推動作用,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形成製造業人才發展工作整體合力。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著力做好制定人才發展規劃、完善法律制度保障體系、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規範市場監管等工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製造業人才發展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企業在製造業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中的主體作用。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在制訂和實施本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時要做好與本指南的協調對接。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級政府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加大製造業人才培養投入力度,落實好職業院校和普通高校生均撥款制度。在實施相關重大建設工程、重點項目時統籌安排人才開發培養經費。本指南重點人才工程有關項目經費納入現有相關項目和計畫統籌考慮。鼓勵和引導社會、用人單位、個人投資人才培養。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就業經費等統籌力度,支持製造業人才教育培訓。鼓勵製造業企業、社會組織建立人才發展基金,用於製造業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企業要依法履行職工教育培訓的責任,製造業企業要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教育培訓經費,並完善監管機制。
(三)強化宣傳引導
各級政府、各部門要通過多種渠道,大力宣傳黨和國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方針政策,廣泛宣傳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拔尖創新人才和優秀企業家等的突出成就。加大對製造業優秀人才的表彰和獎勵力度,每兩年表彰一批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全國技術能手,表彰一批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和標兵個人,引導全社會確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技術、尊重創新的觀念,大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良好氛圍,積極培育中國特色製造文化。
(四)抓好指南實施
在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各部門、各地區按照指南重點任務分工(見附屬檔案),抓好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重要工程的落實工作,共同推進指南實施。加強指南實施的統籌協調,廣泛動員社會參與,積極推進區域合作。強化地方政府在指南實施中的重要責任。加強對指南實施的跟蹤指導和監督檢查,及時研究、解決指南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指南順利實施。
附屬檔案:
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重點任務分工表
序號
重點任務
牽頭單位
參加單位
1
確定一批有條件、有意願的製造業相關試點高校率先探索套用型(含套用技術大學、學院)發展模式,大規模培養本科層次的套用型人才
教育部
發展改革委
2
及時發布人才需求預測,引導高校招生計畫向本科電子信息類、機械類、材料類、海洋工程類、生物工程類、航空航天類和高職裝備製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中對應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
3
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擴大高校專業設定的自主權,增強專業設定的科學性、靈活性和特色化
教育部
發展改革委
4
加快修訂《職業教育法》,研究出台促進校企合作的有關辦法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法制辦、財政部
5
依託製造業重大工程項目,推進企業與學校深度合作,發揮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台作用,採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打造一批工程創新實踐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和職工培訓中心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6
倡導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工業精神,出台推動工業文化發展的相關指導意見,弘揚優秀工業文化,提升我國工業軟實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
7
不斷深化“中國夢·勞動美”教育實踐活動。推進工匠精神進校園、進課堂
全國總工會、教育部
8
引導製造業企業深入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為職工創新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扶持,鼓勵製造業從業人員立足崗位創新,重點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創新設計和改造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精密測量計量能力、標準研製能力
全國總工會
9
在製造業企業推進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企業各項業務融合,到2020年,在製造業國有大中型企業全面實行首席信息官制度
工業和信息化部
10
在製造業行業開展綠色製造教育培訓,引導製造業人才樹立綠色觀念,增強綠色製造技術技能,養成綠色生產方式和行為規範。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根據綠色製造發展需要積極開設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等相關學科專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11
鼓勵製造業企業加大質量培訓力度,全面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一線職工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水平。引導和鼓勵大中型企業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
質檢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
全國總工會、國資委
12
在中國小開展質量意識普及教育,在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加強質量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在相關專業教學中增加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和質量管理知識教育內容
教育部、質檢總局
13
加強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工作,促進在重大工程、項目實踐中培養博士生。發揮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相關重點實驗室等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作用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14
重點引進一批世界領先水平的科學家。從海外引進一批在先進制造業主機、航空和燃氣動力裝備、功能部件、數控系統、核心軟體等方面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的高層次核心人才及團隊
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外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
15
深化工程教育教學改革,改變“重論文、輕實踐”的傾向,完善工科學生實習制度,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教育部
16
加快推行“雙證書”制度,專業課程考試與職業技能鑑定統籌進行。辦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完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教師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期間的保障政策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
17
廣泛開展各級各類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引導職工學習新知識、鑽研新技術、使用新方法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
18
完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健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企業人事制度
中央組織部、國資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19
落實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用人自主權,最佳化學校選人、用人管理與服務。建立並推行企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與學校專業課教師相互兼職制度。推動各地依法依規核定職業學校教師編制。試點將企業任職經歷作為高等學校新聘工程類教師的必要條件。清理對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晉升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限制和歧視。建立人才引進使用中的智慧財產權評議機制,防控智慧財產權風險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
財政部、知識產權局
20
建設統一規範、更加開放的製造業人才資源市場,探索建立製造業人才庫。建立製造業人才市場供求信息監測平台。加強各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建立企業用工需求發布和預警機制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21
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完善裝備製造業領域高技能人才落戶政策,創新落戶登記、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子女上學、榮譽申報服務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教育部
22
建立和完善符合製造業特點的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先進制造業相關職業崗位和職業標準體系。完善勞動、知識、技術、技能、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23
扭轉評價指標過度強調教師學術論文發表傾向,將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
教育部
24
進一步健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結合實際探索實行協定工資制、項目工資制、年薪制等分配辦法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財政部
25
製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1. 推動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鼓勵製造業大型企業牽頭組建一批先進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研究制訂高等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落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和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資委
財政部
26
製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3.在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中,支持職業學校、套用型本科高校與製造業企業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建設教學型基礎技能實訓設施、崗位專業技能實訓基地、開放性公共技能實訓基地等,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提升適應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的實習實訓水平
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27
製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5.依託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畫,支持地方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引導學校聘請一批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擔任專兼職教師,打造一批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團隊;組織職業學校製造類專業教師參加5年一輪的專業技能培訓;組織專業教師定期到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實踐,累計時間不少於6個月;選派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專業教師到已開發國家進修訪學
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28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1. 推進工程博士試點工作,培養中國製造領軍人才。在實施相關重大建設工程、重點項目時統籌安排人才開發培養經費,並納入項目實施評價考核體系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
29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2. 支持高等學校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與相關骨幹企業、創新中心等加強合作,共同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示範學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突出綜合改革,強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製造業發展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依託部分示範性學院,聯合製造業重點企業或科研院所,建設協同育人實踐基地,形成面向製造業重大專項、覆蓋重點領域、帶動相關專業整體發展的協同育人開放共享平台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30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3.在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中,圍繞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支持有關地區、部門舉辦國家級高級研修項目,培養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大規模的製造業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和崗位培訓。到2020年,在裝備製造領域累計完成10萬人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訓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31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4.依託“千人計畫”,分層次、有計畫地引進1000名能夠突破製造業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發展或帶動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的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網際網路+製造”領域高端人才
中央組織部、外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32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5.依託“千人計畫”“萬人計畫”,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高創新設計能力、推進科技成果專業化目標,以項目成果或實際貢獻作為重要評價指標,重點從海外知名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支持一批製造業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發展。面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建設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加快引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望形成持久經濟成長點的相關領域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急需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
中央組織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外專局
33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6.在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中,引導各地面向製造業中小企業實施工程師培訓計畫,到2020年,累計完成5萬人次的中小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培訓
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34
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7.組織實施中國製造2025專項人才出國(境)培訓項目,圍繞《中國製造2025》五大工程,重點支持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的出國(境)培訓
外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
35
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1.在推進學徒制試點工作過程中,探索制訂學徒身份認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四省(區)遴選確定一批城市,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改革試點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發展改革委
36
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2.研究制(修)訂高等職業教育機械設計製造類、機電設備類、自動化類、鐵道裝備類、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類、航空裝備類、汽車製造類、生物技術類、藥品製造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通信類等專業教學標準。面向基礎製造、高端裝備、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工業、船舶工業等領域,遴選建設一批職業院校示範專業點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有關行業協會
37
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4. 引導地方健全生均撥款制度,區分專業類型,向製造業相關專業傾斜,落實好國家助學政策。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鼓勵地方支持一批職業學校基礎製造領域專業實訓基地建設
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38
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5.在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中,重點圍繞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支持有關地區、部門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到2020年,建設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000個左右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基本形成覆蓋重點產業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網路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財政部
39
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工程:1.在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中,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到2020年累計培訓不少於1500名掌握戰略規劃、資本運作、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管理、財會、法律等專業知識的製造業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
工業和信息化部
40
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工程:2.在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中,引導各地針對製造業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開展經營管理能力培訓,到2020年,累計完成100萬人次製造業成長型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培訓
工業和信息化部
41
全員質量素質提升工程:實施質量素質提升行動,面向公眾廣泛開展質量和質量管理知識宣傳教育活動,普及質量知識,提升全社會質量意識。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設立質量相關研究機構,開展質量科研,開發質量素質提升課程,面向社會開展質量教育。各省(區、市)每年至少舉辦3期質量素質提升研修項目。各省(區、市)爭取每年對500家以上製造業小微企業質量負責人開展質量培訓
質檢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國資委
42
強化宣傳引導。各級政府、各部門要通過多種渠道,大力宣傳黨和國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方針政策,廣泛宣傳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拔尖創新人才和優秀企業家等的突出成就。加大對製造業優秀人才的表彰和獎勵力度,每兩年表彰一批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全國技術能手,表彰一批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和標兵個人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