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行業特性,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密集,行業發展現狀,重要意義,行業競爭,發展趨勢,技術融合,產業融合,管理融合,涉及內容,介紹,範圍,分類,基礎作用,支持經濟,勞動力,經濟成長,科技轉化,軍事安全,常見問題,組織結構,技術結構,解決途徑,結構調整,市場指導,集聚效應,技術引進,提高系統,創新模式,低成本,巨觀調控,主導方向,概述,振興規劃,裝備製造,振興製造,人才培養,自主創新,裝備製造業,準入升級,修訂,出台,
概念
世界其他國家包括國際組織並沒有提出“裝備製造業”這個概念。“裝備製造業”的概念可以說是中國所獨有。它的正式出現,見之於1998年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要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經濟日報》,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製造業的核心是裝備製造業。對於裝備製造業,人們的認識不盡相同,尚無公認一致的定義和範圍界定。通常認為,製造業包括裝備製造業和最終消費品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進行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生產技術裝備的工業的總稱,即“生產機器的
機器製造業”。
裝備製造業又稱
裝備工業,是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和國家安全需要而製造各種技術裝備的產業總稱。按照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其產品範圍包括機械、電子和兵器工業中的投資類製成品,分屬於金屬製品業、通用裝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通信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裝備製造業7個大類185個小類。
重大技術裝備是指裝備製造業中技術難度大、成套性強,對國民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對國計民生具有重大影響,需要組織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才能完成的重大成套技術裝備。
行業特性
資本密集
資本密集是指裝備製造業企業需要很大的財力投入。
裝備製造業從生產通用類裝備,如農用機械、工程機械,到生產基礎類裝備,如
工具機、
工裝,再到生產成套類裝備,如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成套設備等,以至更高級的生產安全保障類裝備和高技術關鍵裝備,如軍事、航空航天裝備等,其廠房成本、設備成本、材料成本、研發成本、人力成本等開支都十分巨大,投資規模動輒上億,以十億、百億觀,也不鮮見。所以裝備製造業是實足的資本密集型產業。
國際資本對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投資節節攀高。2006年,中國裝備製造業累計近3萬億元投資,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達400.8億美元,約占投資總額12%,同比增長了29.4%。在中國區域內,裝備製造業全行業的三資企業產值過億元的就有上千家。
技術密集
技術密集是指裝備製造業的生產過程對技術和智力要素的依賴大大超過其它行業。
比如生產數控工具機、大規模積體電路;微電子和電力電子器件、儀器儀表、自動化控制系統;礦產資源的井采及露天開採設備;大型火電、水電、核電成套設備;民用飛機、高速鐵路、捷運及城市軌道車、汽車、船舶等先進交通運輸設備;大型科學儀器和醫療設備;先進大型的軍事裝備,通信、航管及航空航天裝備等等。這些產品技術含量高、生產工藝精密,組織過程複雜,對研發水平、技術實力、智慧財產權投入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所以裝備製造業又可謂技術密集型產業。
勞動密集
勞動密集是指裝備製造業需要大量人力參與產成品的製造過程。
一般來講,生產過程對技術要素的依賴與對勞動要素的依賴成反比,即只有當技術程度低時,容納的勞動力才會多,但裝備製造業則不同,技術密集與勞動密集同時存在。原因在於:裝備製造業所生產的產品,如礦產資源的井采及露天開採設備,石油化工成套設備,電力成套設備,船舶、捷運、航空航天、軍事裝備等,其生產組織過程都非常複雜,主要是通過
按單製造、非標製造、
項目製造等模式進行的,而這些生產組織模式與最終消費品製造業的生產組織模式極為不同。最終消費品製造業的產品多可進行批量化、流水線生產,而裝備製造業幾乎不存在由少數幾個工人看管數條生產線便可以使生產過程運轉順利的情況。按單製造、非標製造、項目製造模式中存在著大量的定製化採購、定製化設計、定製化生產組織、定製化裝配工作,以及過程中的技術工藝變更、生產計畫調整等事項,這些都需要靠人力介入進行解決,沒有一成不變的、按鈕式控制的“傻瓜式”生產過程。
所以,裝備製造業在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同時,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少有的對資本、技術與人力的需求都很旺盛的行業。也正因如此,裝備製造業對投資、技術進步、就業的拉動效果極為明顯,的確不愧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顯而易見,裝備製造業屬於製造業的核心,也是國民經濟的重頭產業。
行業發展現狀
重要意義
裝備製造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國家重大裝備製造更是事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的戰略性產業。中國是工程機械設備的製造大國,幾大龍頭企業也在國際市場上打出了一片天下。但是,風光背後,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卻有著困擾多年的隱痛——關鍵零部件一直受制於人。
行業競爭
中國自主品牌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普遍不強,中低端產能過剩、競爭尤為激烈,很多產業的高端環節都被外資品牌牢牢掌控;同時,在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方面,長期以來一直被外資品牌“卡著脖子”。
我國裝備製造業“大而不強”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的影響,我國裝備製造業面臨著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嚴峻形勢。在高端裝備方面,美國、歐盟等已開發國家開始將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裝備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製造產業由海外開始陸續收回至本土,並採取了很多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補貼獎勵等,鼓勵投資商、製造商回歸本土。
發展趨勢
就裝備製造業而言,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結合,其核心是以信息化為支撐,追求可持續化的發展模式。針對我國裝備製造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
延展諮詢通過在裝備製造業信息化建設多年的工作經驗,結合政府對兩化融合的關注和重視而出台的一些政策預測,未來裝備製造業將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與信息化更好地融合。
技術融合
技術整合是裝備製造業內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一方面產生新的技術,另一方面推動技術創新。例如計算機控制技術套用於工業而產生的計算機工業控制技術等。
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是指信息技術或產品滲透到裝備類產品中,增加其技術含量。例如
富士機械等公司將智慧型化技術融入到平板電腦的生產過程中,提高裝備母機的智慧型化;豐田等汽車廠商將信息技術整合到汽車製造中,生成人機界面,提高汽車生產平台的可操作性。
管理融合
管理融合是指將信息技術套用到管理流程、業務流程和設計、製造的各個環節,推動裝備製造業企業業務創新和管理升級。例如採用ERP取代傳統的手工或紙單管理,實現企業資源的信息化管理,有效地提升企業的運行效益。由延展諮詢研發的
按單製造ERP解決方案和
MTO II管理軟體,是基於裝備製造業企業按單製造生產模式特點,正是滿足企業實現信息與管理整合這一迫切需求的代表產品。
裝備製造業信息化實現技術、產品與管理三個層面的深度融合,並彼此不可分割,將成為裝備製造業轉型與升級的重要途徑。
涉及內容
練元堅(發展裝備製造業的分類思考. 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01.5(總第70期))認為:可以主要依據產品的知識含量和技術難度,輔以國家直接調控必要性,將裝備分為五種類型,據此區別考慮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方針和對策。
介紹
通用類裝備(一般性裝備)。基本上是傳統的機械製造類產品,無論是機泵閥、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建築機械、運輸機械… …,絕大部分應該屬於通用類裝備。
基礎類裝備(裝備製造業的核心)。主要包括工具機、工具、模具、量具、儀器儀表、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等,廣義上還包括相應的基礎技術(包括設計和生產製造技術)和基礎材料。
成套類裝備。主要指生產線等。
安全保障類裝備。主要指新型軍事裝備、尖端科研設備、保障經濟安全的關鍵性設備等。
高技術關鍵裝備(前沿性核心裝備)。最典型的高技術關鍵裝備如超
大規模積體電路生產中的單晶拉伸、矽片切拋、鍍膜光刻、封裝測試等核心技術設備。
鄒十踐(以信息化帶動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建築機械化,2002年第1期第24頁。)認為,裝備製造業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二是重要的機械、電子基礎件,主要是先進的液壓、氣動、軸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壓電器、微電子和
電力電子器件、儀器儀表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等;
三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農業、能源、交通、原材料、醫療衛生、環保等)的科學技術、軍工生產所需的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如礦產資源的井采及露天開採設備,大型火電、水電、核電的成套設備,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石油、化工、煤化工、
鹽化工的成套設備,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軋製成套設備,航空、鐵路、公路及航運等所需的先進交通運輸設備,污水、垃圾及大型煙道氣淨化處理等大型環保設備,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和盾構、大型輸水輸氣等大型工程所需的重要成套設備,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及現代設施農業成套設備,大型科學儀器和醫療設備,先進大型的軍事裝備,通信、航管及航空航天裝備,先進的印刷設備、工程機械成套設備等。
範圍
裝備製造業範圍廣,門類多,產品雜,技術性強,服務面寬,涵蓋了主機產品、維修配件和服務等。中國的產業分類標準,與國際產業分類標準(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洲共同體委員會等共同編制“國際經濟核算體系”)(ISIC)及國際貿易分類標準(SITC)還不統一。為了使對“裝備製造業”的界定能儘量與國際標準接近,以便適應中國加入WTO的形勢,我們界定“裝備製造業”的範圍主要是指國際工業分類標準——ISIC中的38大類,即ISIC38。包括金屬產品,機器與設備製造。
具體來說,我們所界定的“裝備製造業”,相當於國際產業分類標準的382除電氣外機械製造業[非電氣機械];383電氣機械製造業[電氣機械];384運輸設備製造業[運輸設備];385科學、測量、控制、光學設備製造業[專業和科學設備]。相當於美國(1994年北美產業分類標準NAICS)的35工業機械及設備製造業;36電子及其他電氣設備製造業;37運輸設備製造業;38儀器及相關設備製造業。相當於歐洲國家的“資本貨物製造業”。【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產業發展司:《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研究總報告(上冊)》(專題篇),北京,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產業發展司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
分類
它包括金屬製品業、普通機械製造業、專用機械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及辦公用機械製造業七大類中扣除了有關消費類產業製造業小類後的186個小類。相當於歐洲國家所指的“資本貨物製造業”,也就是我們慣常所說的“生產生產資料的行業”。
裝備製造業涵蓋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生產投資類產品的全部企業。按裝備功能和重要性,裝備製造業主要包含三方面:
1、重要的基礎機械。即製造裝備的裝備,主要包括
數控工具機(NC)、柔性製造單元(FMC)、柔性製造系統(FMS)、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DIMS)、工業機器人、大規模積體電路及電子製造設備等。
2、重要的機械、電子基礎件。主要包括先進的液壓、氣動、軸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壓電器、微電子和電力電子器件、儀器儀表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等。
3、重大成套技術裝備。主要是國民經濟各部門(農業、能源、交通、原材料、醫療衛生、環保等)、科學技術、軍工所需的成套裝備。比如礦產資源的井采及露天開採設備,大型電力(火電、水電、核電)成套設備,輸變電(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成套設備,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軋製成套設備,先進交通運輸設備(民用飛機、高速鐵路、捷運及城市軌道車、汽車、船舶),大型環保設備(污水、垃圾及大型煙道氣淨化處理),大型工程所需重要成套設備(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和盾構、大型輸水輸氣),先進的印刷設備等。
基礎作用
裝備製造業是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要紐帶和載體,不過自從中國國企改革以來,一大批下放到地方的國有裝備製造企業紛紛改制,和一些大型跨國企業合資合作,並逐漸被這些企業蠶食吞併,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的獨立性,增加了中國的不安全因素。
支持經濟
裝備製造業占全國工業各項經濟指標的比重高達20%以上。裝備製造業產品出口額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也高達25.46%。1953~1998年期間,
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為7.8%、工業年均增長率為11.9%,而裝備製造業年均增長率為17.6%,比GDP的增長速度高出9.8個百分點,是帶動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動機。
勞動力
中國裝備製造業全部從業人員約占工業總數的20%以上。如果考慮到製造業與其他流通業、服務業的關聯性,則製造業間接提供的就業比例更高。
經濟成長
中國正處在
經濟成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時期,經濟成長方式的集約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產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質量,以及節約資源和降低污染。集約化的決定性因素是加速技術進步,集約化的物質基礎是開發先進、高效的技術裝備。裝備製造業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各行業和國防建設提供裝備的重任,帶動性強,波及面廣,其技術水平不僅決定了各產業競爭力的強弱,而且決定了今後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用先進裝備改造傳統產業是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根本手段。因此,裝備製造業在
經濟成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技轉化
裝備製造業是科學技術和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最具深度、最有影響的產業。技術裝備作為技術載體,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媒介和橋樑,是科研成果從潛在效益轉化為現實效益的重要手段。技術裝備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大、產業關聯度大以及出口貿易利益較大的商品。因而,技術裝備是工業已開發國家,以至工業開發中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競相角逐的重點,也是世界貿易的主導商品和增長速度最快的商品。
軍事安全
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發展進程中無不高度重視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即使進入信息化社會,仍十分重視以裝備製造業為核心的製造業。以作為裝備製造業工作母機的精密工具機為例,它是西方國家對華禁運的重點。1999年5月,美國政府公布的考克斯報告提出要控制對華出口工具機;2000年10月12日,
美國參議院通過了針對中國等國家的《控制高技術工具機出口》的法案。這說明高精度工具機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和軍事安全的重要。
常見問題
中國仍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中國裝備製造業無論從管理機制、技術創新能力,還是從企業規模、競爭實力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
組織結構
1、企業規模小,大企業規模也不大 長期以來中國裝備製造業重外延、輕內涵,投資分散、重複布局十分嚴重,且多數企業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設,致使裝備製造企業規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謂“特大型”和“大型”企業規模也不大。
2、長期以來中國重大工程項目的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和製造分屬不同部門,嚴重地影響了國內技術裝備成套供應體制和能力的形成。
3、國內金融業參與裝備製造業的投資、組合的渠道受到眾多限制和約束,難以通過資本市場解決裝備製造業的改組。
技術結構
1、自主開發能力低。由於企業規模小,研究開發能力薄弱,致使自主開發能力差,技術創新能力低。高新技術裝備和重大技術裝備在很大程度上還要藉助引進外國的技術。 2、企業還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中國不僅研究開發經費和人員少,同時分布極不合理。研究開發經費和人員主要集中於研究機構和大學,企業還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
2、設計和製造技術能力不強。現代化的設計以綜合和系統的觀點,從市場、設計和生產過程中尋找最佳的結合點,集合材料、工藝、控制、系統、工程等方面,開發設計技術先進和經濟合理的產品,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擴大市場占有率。中國裝備製造業受人才、技術、投資、設計開發條件等方面的制約,設計和製造技術能力普遍不高。
3、產品結構不合理。中國長期處於短缺經濟狀態,許多產品嚴重供應不足。中國裝備製造業也多致力於鋪攤子,擴大生產能力,而對提高企業素質很少關注,傳統和大路貨產品生產能力猛增,致使不少產品生產能力過剩,供過於求,企業效益不好。與此同時,重大技術裝備和高新產品生產能力又嚴重短缺,致使國外機電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在中國國內市場上的份額已達30%。除為基礎產業提供的重大技術裝備多數源於
進口外,某些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進口份額也已占國內市場的50%以上。
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滯後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石油化工裝備、轎車工業裝備、數控工具機、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等要靠進口。裝備製造業主要產品的技術來源50%以上依靠從國外引進。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差,新產品的開發周期長。
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一方面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裝備;另一方面中國裝備製造業技術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相關政策不完善,無法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術裝備進口的局面。在
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一國不可能包攬該國所需的全部裝備,但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
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是從國外買不來、也買不起的,必然是通過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得以實現工業化,而且只有強大的裝備製造業才能成為工業化強國。
解決途徑
在裝備製造業已經得到全面關注的情況下,中國應該制定一個系統性的發展裝備製造業的戰略和計畫,並加以有效地組織實施,將中國建成世界上重要的裝備製造和供應基地。
結構調整
加大“改制、改組”力度,激發企業活力,增強國際競爭力。裝備製造業的振興必須首先通過改制、改組,激發企業活力。加快企業產權多元化的進程,加強企業激勵機制與制衡機制的建設,真正激發起企業的活力。圍繞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優勢和強項進行產業結構、組織結構的調整與重組。打破部門、行業保護,加大企業間重組、併購力度,建立起大裝備製造業體系;按照全球化和專業化生產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一大批強、精、專的
中小企業集群。壓縮過剩的、落後的生產能力,加大嚴重虧損、沒有發展前途企業的破產、退出力度。
市場指導
對於與中國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緊密關聯的重大裝備及套用工程項目,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由國家出面組織優勢和有效資源,通過改制、改組、改造及組織科技攻關、裝備研製和工程示範,力爭實現重大突破和跨越。
集聚效應
為充分發揮資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建設,國家應做好規劃引導,在資金、資源、技術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制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吸引優秀人才,發揮產業集聚效應,鼓勵形成在國際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裝備製造業集中地。
技術引進
促進傳統製造業的升級。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積極引進已開發國家裝備製造業的關鍵裝備技術、配套零部件生產技術,並努力消化、吸收與創新,最終實現國產化,帶動中國傳統製造業的轉換升級。在此基礎上,逐步加大自主開發和自主創新的力度,使裝備製造業的技術創新模式由引進技術型向引進技術和自主開發相結合型轉變,進而走向自主創新型。
提高系統
破除傳統的分割體制,推進跨地區、跨行業的聯合、兼併與重組,在大力提高單機技術水平、質量和性能的同時,高度重視裝備系統成套能力的提高,組建一批具有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裝備承包公司,形成幾家在國際上有較高知名度和競爭實力的裝備總承包商或大供應商。
創新模式
建立
技術創新體系,加強裝備製造業的技術研發投入,明確一批關係到裝備製造業長遠發展的技術研發重點。切實加強中國製造業的技術研發投入,緊密跟蹤世界製造技術的前沿,有重點地開展研製攻關,力爭在世界
高新技術領域及製造業套用領域掌握一批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建立高效協調、符合國際慣例的“產學研”一體化體制,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
低成本
重視提高熟練技術工人的比例。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中國製造業仍可充分發揮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並在吸引直接投資及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保持競爭優勢。提高製造業熟練工人的比例,培養造就數千萬掌握製造業高技能技術的人才隊伍,將是中國裝備製造業保持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巨觀調控
營造振興裝備製造業的大環境,結合WTO準則和中國政府的承諾,研究制定“入世”後促進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技術政策和經濟政策。在研究開發經費、產品稅收政策、重大工程採購方式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主導方向
概述
第一要處理好發展裝備
製造工業與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關係。世界經濟正經歷產業結構調整階段,
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也進入關鍵時期。裝備製造工業是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推動力。裝備製造工業不僅決定製造業未來的競爭力,而且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產業最終向服務經濟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轉移的關鍵,也是增強國防實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正確認識振興裝備製造工業對於工業改組改造和結構升級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要處理好發展裝備製造工業與高新技術的關係。高新技術滲透性強,用高新技術改造裝備製造工業,有利於提高其整體素質,推動其產業結構升級和管理創新。而高新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裝備製造工業的支持。因此,在努力發展高新技術的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裝備製造工業,有重點、分步驟地將高新技術運用到裝備製造工業的重點領域、重大項目中,實現技術跨越,使兩者優勢互補,相得益彰,讓高新技術的高水平、高效益在裝備製造工業的規模經濟上發揮作用。
第三要處理好裝備製造工業中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
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關係。工業結構的變動具有連續性,其一般規律是,在工業化初期以勞動密集型發展為主,工業化中期以資金密集型發展為主,工業化後期以技術密集型發展為主。中國是一個
開發中國家,勞動力資源豐富,製造業發展中結構問題主要是裝備工業滯後。在這個國情下,要充分考慮面臨的國際環境,在選擇裝備製造工業結構時應堅持既不片面強調只發展勞動密集型部門,又不片面強調只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部門。中國裝備製造工業生產要素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策略應為:產業的多層次推進策略。即:保持一定的勞動密集型,繼續發展資金密集型,集中優勢,有重點地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型。
第四要處理好經濟全球化與裝備製造工業現代化的關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裝備製造工業資本結構多元化的趨勢加快,特別是境外資本大舉進入,及隨之帶來的技術和設備、管理、市場,對中國裝備製造工業產生了並將繼續產生巨大衝擊。21世紀,經濟全球化格局使各國經濟依存度不斷提高,中國在設計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關鍵性、戰略性工業領域,不能完全依賴國外,應將關鍵技術及關鍵領域的控制力掌握在國人手中。對於關鍵技術不要求一定是自力更生研究開發,可以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經過消化吸收而掌握,構建開放式的現代裝備製造工業。在引進來的同時要走出去,中國裝備製造企業要打入國際市場,要走國際化與自主發展相結合的道路。
另外,在發展裝備製造業的道路中,應首先關注以下7個重點方面,加快建設執行中國裝備製造業重點研究方向。
1、瞄準薄弱領域,著力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等基礎製造能力。
2、強化保障支撐,加快發展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新興產業所需裝備。
3、突出關鍵環節,更加注重提高關鍵設備製造能力和關鍵部件配套能力。
4、更加關注“三農”,扶持發展先進適用農用裝備。
5、適應需求變化,大力發展新興領域裝備。
6、淘汰落後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7、防範產能過剩,堅決抑制部分行業重複建設。
振興規劃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嚴重落後,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用“小、低、散、弱、差”來概括:“小”表現在大企業不大不強,小企業不專不精;“低”表現在產業集中度不高,
設備新度係數低;“散”表現在
企業組織結構“大而全”、“小而全” ;“弱”表現在技術創新能力弱,高端產品供給不足與低端產品供給過剩並存;“差”表現在管理水平落後,經濟效益差。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導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在裝備上中國每年有數百億美元的逆差。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裝備製造業造成了一定影響。2008年
機械行業統計口徑內的裝備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出口增速同比分別回落了8.6個、15.2個百分點。
為了振興中國裝備製造業,2009年2月4日國務院審議並原則通過了裝備製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專門提出,落實自主研發重大裝備國內依託工程和
政府採購制度,著力發展重大成套設備、高技術裝備和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提高裝備製造業集成創新和國產化水平。
在此基礎上,“堅定信心,做強做大中國裝備製造業”成為參加兩會的裝備製造業代表、委員們共同的心聲。
“國家對裝備製造業發展投入了極大關心,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把工作做好。”全國人大代表、
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
閆麗娟表示,“總理的報告堅定了我們的信心。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更是措施及時,不僅有助於產業應對當前危機,並能為產業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完善基礎配件
關鍵的基礎零部件是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的“短板”。
“雖然中國能生產許多大型設備,卻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關鍵零部件的問題,一些重要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據
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總工藝師
李斌代表介紹,中國每年至少有近70%的行業利潤要被進口零部件“吃掉”。
為此,振興規劃明確提出,要提升大型鑄鍛件、基礎部件、加工輔具、特種原材料等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液壓器件是機械關鍵零部件之一。通過自主研究、聯合攻關等方式,上海電氣逐漸縮小與國外同類企業的技術差距,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之路。以李斌為主導的液壓器件技術團隊,連續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將國產液壓器件帶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三一重工也看準了裝備業上游零部件的市場潛力,宣布將致力於裝備業關鍵零部件的研發。“三一重工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到7%投入研發,著力建設創新型企業,將研發創新能力作為一項核心競爭力培育。”
向文波代表說。
閆麗娟代表透露,在鞏固工程機械主機核心優勢的同時,
徐工集團正通過自主創新,努力突破關鍵零配件的核心技術。得益於持續不斷的自主創新,徐工集團受到危機的影響相對較小。新技術、新產品對徐工的銷售收入貢獻率達70%以上。
裝備製造
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樑,它的各項經濟指標占全國工業的比重高達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是高技術的載體及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樑和通道,20世紀興起的信息技術、核技術、空間技術等,無一不是通過裝備製造業創造出來的;是產業升級的手段,生產工作母機、提供重大裝備;是外貿出口的主力,占全國外貿出口36%以上;是國家安全的保障,在高技術和數位化戰爭時代,武器裝備水平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同時,必須指出的是,裝備製造業還是國家的戰略產業,它是實現工業化的必備條件,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是決定中國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關鍵因素。
振興製造
裝備製造業為什麼要振興?第一是形勢發展的需要。近兩年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呈現出
重化工業發展的趨勢,但大量的投資趨向於產業鏈中靠近能源原材料的初端,出現了鋼鐵、氧化鋁、水泥等行業投資過熱的情況,由於大量地消耗能源,造成環境污染,致使大家對中國工業選擇什麼樣的道路進行了很多爭論。其實,真正體現一個國家的實力,在產業鏈上帶動性強的,是裝備製造業。
世界上的經濟強國如美國、日本等都非常重視發展該國的裝備工業,並有極其完善和有效的振興辦法。中國要打造自己的競爭力,必須振興裝備工業。第二是裝備製造業的現狀必須改變。中國裝備製造業經過建國五十餘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產業體系,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
支柱產業。但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仍處於被動狀態,自主創新能力弱,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結構不合理,國際競爭力不強,總體素質不高,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際競爭的需要,因而振興成為進入新世紀面向"十一五"的中國
裝備工業主旋律。
所以國務院有關負責同志在談到振興裝備製造業時慨然道:這件事做好了將利國利民,積功積德。
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是,振興裝備製造業是共和國國家的意志,也是我們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的關鍵措施和重要途徑。與中國的航天事業一樣,將經歷漫長而艱辛的跋涉,克服無數困難,最終打造我們偉大祖國的輝煌。"神舟"六號又一次完美的飛行,再圓千年飛天夢;而裝備工業的振興,將為21世紀的中國一圓強國夢。
人才培養
企業發展離不開優秀的員工,而員工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企業提供的舞台和環境。以人才和技術為基礎,創造最佳產品和服務,是企業基業長青的關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企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激烈的市場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
為了鍛造企業創新競爭力,山河機械在企業內部構建起了一個“金字塔”結構的創新體系。“我們的一線工人都是這個研發體系中的一份子。”
何清華委員說。 閆麗娟代表對此也深有體會。此次參加兩會,她帶來了加大對工程機械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的建議。“在危機影響下,國外企業紛紛減少投入,國內企業應抓住機遇積極吸引國外優秀人才。” “同時,也應加強與國內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培養高端創新人才。”徐工集團更投資4.34億元,建設江蘇(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研究院建設完成後,將成為徐工集團技術人才的培訓基地和工程機械產品及零部件系統研究、孵化、輻射及服務基地。 “國家有扶持政策,但不是讓我們簡單地擴大生產規模,而是要我們藉助這個機遇,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現有產品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李斌代表對中國裝備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如果我們能把握好這個機遇,危機過去後,我們定會站在新的高點、新的平台上。”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代表、
山河智慧型機械董事長何清華委員均認為,隨著中國擴大內需政策的落實,4萬億投資計畫的啟動以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實施,中國裝備製造業,特別是工程機械行業,“機遇將大於挑戰”。
自主創新
據了解,中國裝備製造業主要存在著“加工能力強、創新能力弱”,“單機製造能力強、系統集成能力弱”等問題。
圍繞這一問題,調整振興規劃和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對裝備製造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出了希望。
規劃要求,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礎配套件和基礎工藝水平。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落實國內依託工程和政府採購制度支持自主研發重大裝備的發展。
“自主創新是做強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根本途徑。”何清華委員認為,“如何在危機中尋得機遇,首要工作是要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實現差異化競爭。”
製造業的內容包羅萬象,十分廣泛,人們衣、食、住、行、用的各種產品、各行各業的生產設備、軍事裝備等都是製造業生產出來的,包括機械、電子、輕工、冶金、石化、紡織、醫藥、食品、軍工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製造業就是第二產業。製造業的核心是
裝備製造業,發展製造業的關鍵是裝備製造業。
裝備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各類技術裝備的製造業,具有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和技術含量高等特點,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工業化水平與經濟科技總體實力的標誌,是關係國家、民族長遠利益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是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要紐帶和載體,是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是國家經濟安全和軍事安全的重要保障。
裝備製造業
先進裝備製造業是指“十一五”以來,我國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已成為
世界裝備製造的大國,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總量躍居世界前列;二是裝備製造體系日趨完善;三是創新和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四是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但是,我國還不是裝備製造業的強國,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四個主要差距:一是技術創新能力急需提高,關鍵核心技術未完全掌握;二是產業基礎薄弱,基礎元器件、關鍵零部件、核心材料已成為發展“瓶頸”;三是產品結構不平衡,高端裝備產業急待培育和發展;四是產業集中度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少,國際知名的品牌
少。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抓住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著力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製造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快工具機、汽車、船舶、發電設備等裝備產品的升級換代,積極培育發展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製造業,促進裝備製造業由大變強。這為“十二五”裝備製造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1]
一、重點方向和任務
(一)關鍵基礎零部件和基礎製造裝備。關鍵基礎零部件主要包括了液氣密元件及系統、軸承、齒輪及傳動系統、自動控制系統等;基礎製造裝備主要包括了數控工具機及衝壓、鍛造、鑄造、焊接、熱處理等“工業母機”。《規劃》對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和基礎製造裝備發展予以高度重視,提出了三項主要任務:一是加強鍛鑄焊等基礎工藝研究,加強裝備及檢測能力建設,提升關鍵零部件質量水平;二是推進智慧型控制系統、智慧型儀器儀表、關鍵零部件等自主創新,建設若干行業檢測試驗平台;三是繼續推進“高檔數控工具機和基礎製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發展高精、高速、智慧型、複合、重型數控工作母機和特種加工工具機、大型數控成形衝壓、重型鍛壓、清潔高效鑄造、新型焊接及熱處理等基礎製造裝備。到2015年,將高端關鍵基礎零部件本土化滿足率提高到30%,將高檔基礎製造裝備本土化提高到50%。
(二)重大智慧型製造裝備。智慧型製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製造裝備的統稱。大力培育和發展智慧型製造裝備產業對於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製造過程的智慧型化具有重要意義。《規劃》提出,要圍繞先進制造、交通、能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發展需要,組織實施智慧型製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和套用示範,集成創新一批以智慧型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設備、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設備、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智慧型化造紙及印刷裝備等為代表的流程製造裝備和離散型製造裝備,實現製造過程的智慧型化和綠色化;同時,加快發展焊接、搬運、裝配等工業機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業、救援、醫療等專用機器人。到2015年,力爭將我國機械、冶金、紡織、資源開採、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產業所需智慧型製造裝備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三)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據預測,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2億輛,我國燃油供應緊張與巨大的汽車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日益突出。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應對能源和環境挑戰的戰略選擇,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但傳統燃油汽車在較長一段時期仍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我國作為新興的汽車大國,既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也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傳統燃油汽車的節能減排。《規劃》提出,要堅持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並舉,進一步提高傳統能源汽車節能環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發展。一是組織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工程,通過國家科技計畫(專項)有關研發工作,掌握先進內燃機、高效變速器、輕量化材料等關鍵技術,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及管理系統等核心技術,逐步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持續跟蹤研究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因地制宜、適度發展替代燃料汽車。二是加快掌握先進內燃機、高效變速器、動力電池等關鍵核心技術;三是完善新能源汽車準入管理,穩步推進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試點示範,加快充、換電設施建設,積極探索市場推廣模式;四是加快傳統汽車升級換代,建立基於燃料消耗量的獎懲機制,完善標準體系,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減少污染物排放;五是大力推動自主品牌發展,鼓勵優勢企業實施兼併重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前10強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90%。《規劃》提出,到2015年,節能型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我國2010年造船產量達到6560萬載重噸,規模躍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先後全面超過日本、韓國。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設計建造能力,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實現了自主研發和批量建造,大型船用曲軸等產品實現自主生產,成功研製了首台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機,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獲得長足發展,具備了自升式鑽井平台的總承包能力,承接了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等高端產品,海洋工程輔助船的市場份額位居世界第一。經過“十一五”時期的高速發展,未來五年船舶工業面臨著嚴峻形勢。《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的重點任務:一是適應新的國際造船標準及規範,建立現代造船新模式,著力最佳化船舶產品結構,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散貨船、油船(含化學品船)、貨櫃船等主流船型升級換代;二是全面掌握液化天然氣船(LNG)等高技術船舶的設計建造技術,加強基礎共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研究,完善船舶科技創新體系;三是提升船舶配套水平,鞏固優勢配套產品市場地位,提升配套產品技術水平,完善關鍵設備二輪配套體系;四是重點突破深水裝備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海洋油氣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積極推進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以及海洋監測儀器設備產業化,打造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聚區;五是組織實施綠色精品船舶、船舶動力系統集成、深海資源探采裝備、深海空間站等創新發展工程,全面提升綠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規劃》提出,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海洋工程裝備世界市場份額提高到20%,船舶工業前10強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70%以上。
(五)軌道交通裝備。軌道交通裝備主要涵蓋了機車車輛、工程及養路機械、通信信號、牽引供電、安全保障和運營管理等技術裝備。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形成了較為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產業(研發、製造和服務)體系,生產能力與規模高居世界第一,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了高速動車組、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等高端產品。但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原始創新較弱,產業發展的基礎材料、零部件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對外依存度較大,產品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和全壽命周期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等。預計“十二五”期間,高速動車組需求量約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需求量約為5000台以上,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年市場需求約可達2000億元。《規劃》提出,要以滿足客貨運輸需求和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為導向,以快速客運網路、大運量貨運通道和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為依託,大力發展具備節能、環保、安全優勢的時速200公里等級客運機車、大軸重長編組重載貨運列車、中低速磁懸浮車輛、新型城軌裝備和新型服務保障裝備;要組織軌道交通裝備關鍵系統攻關,加速提升關鍵系統和核心技術的綜合能力,到2015年,軌道交通裝備力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六)民用飛機。“十一五”期間,我國繼續加大對民用飛機產業的支持,在型號研製、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ARJ21支線飛機進入適航試飛階段,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大型客機項目進展順利。我國已將民用飛機產業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將逐步推進低空空域開放,這必將對民用飛機為主的航空裝備產業帶來極大的機遇。《規劃》提出,要堅持軍民結合、科技先行、質量第一和改革創新的原則,加快研製幹線飛機、支線飛機、大中型直升機、大型滅火和水上救援飛機、航空發動機、核心設備和系統;要深入推進大型飛機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全面開展大型飛機及其配套的發動機、機載設備、關鍵材料和基礎元器件研製,建立大型飛機研發標準和規範體系;實施支線飛機和通用航空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快新支線飛機研製和改進改型,推進支線飛機產業化和精品化,研製新型支線飛機,發展中高端噴氣公務機,研製一批新型作業類通用飛機、多用途通用飛機、直升機、教練機、無人機及其他特種飛行器,積極發展通用航空服務。《規劃》提出,到2015年,航空工業銷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國產單通道大型客機實現首飛,國產支線飛機、直升機和通用飛機國內市場占有率力爭達50%。[1]
(七)民用航天。“十一五”時期,我國民用航天裝備取得快速發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48次56個太空飛行器的發射任務,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進展順利,嫦娥一號、二號實現成功繞月。繼續加快我國民用航天發展,建設國家空間基礎設施,是支撐國家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展現我國科技實力的重要手段。《規劃》提出:一是要完善我國現役運載火箭系列型譜,完成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研製並實現首飛;實施先進上面級、多星上面級飛行演示驗證;啟動重型運載火箭和更大推力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二是實施月球探測、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宇航產品型譜化與長壽命高可靠工程,發展新型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新技術與科學實驗衛星,不斷完善套用衛星體系,推進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衛星地面系統建設,推進套用衛星和衛星套用由科研試驗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三是加強航天軍民兩用技術發展,拓展航天產品與服務出口市場,穩步提高衛星發射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十二五”期間,力爭實現衛星套用產業規模年均增長超過30%。
(八)節能環保裝備。“十一五”期間,我國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減排治污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環保裝備獲得長足進步,2010年工業總產值近2000億元,產品種類達到10000種以上,在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除塵脫硫等方面具備了成套設備的自行設計和製造能力。“十二五”期間,國家對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兩個指標外,還將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增加為約束性指標,環境污染治理的任務更加艱巨。《規劃》提出,緊緊圍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需要,依託國家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工程,加快發展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裝備。“十二五”時期,一是大力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餘熱余壓利用和節能監測等節能裝備;二是重點發展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險廢棄物處理、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小城鎮分散型污水處理、畜禽養殖污染物資源化利用、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儀器儀表等環保設備,推進重大環保裝備套用示範;三是加快發展生活垃圾分選、填埋、焚燒發電、生物處理和垃圾資源綜合利用裝備,圍繞“城市礦產”工程,發展高效智慧型拆解和分揀裝置及設備,推廣套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製造裝備;四是發展先進、高效、可靠的檢測監控、安全避險、安全保護、個人防護、災害監控、特種安全設施及應急救援等安全裝備,發展安全、便捷的應急淨水等救災設備。
(九)能源裝備。“十一五”以來,我國能源裝備發展迅速,發電裝備裝機容量累計超過9億千瓦,其中以風電裝備和太陽能裝備為核心的新能源裝備得到快速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建成世界首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和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示範工程;長期依賴進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厚煤層電牽引採煤機、世界最高的6.3米液壓支架、世界最大等級的55立方米礦用挖掘機、1.2萬米的陸地用石油鑽機、乙烯“三大壓縮機”等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致力於調整能源結構,實現一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比例達到11.4%的目標。《規劃》提出,要積極套用超臨界、超超臨界和循環流化床等先進發電技術,加快水電裝備向高參數、大容量、巨型化轉變;大力發展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先進輸變電技術裝備,推動智慧型電網關鍵設備的研製;推進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掌握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的核心技術;突破大規模儲能技術瓶頸,提升風電併網技術和主軸軸承等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著力發展適應我國風場特徵的大功率陸地和海洋風電裝備;依託國家有關示範工程,提高太陽能光電、光熱轉換效率,加快提升太陽能光伏電池、平板集熱器及組件生產裝備的製造能力;推動生物質能源裝備和智慧型電網設備研發及產業化;掌握系統設計、壓縮機、電機和變頻控制系統的設計製造技術,實現油氣物探、測井、鑽井等重大裝備及天然氣液化關鍵設備的自主製造。
準入升級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對裝備製造業的新目錄給予高度評價:這是統一認識的很好檔案,鼓勵類的產品門檻比以前提高了,限制類、淘汰類的範圍也比原來嚴格了,對未來一個時期內機械工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他同時表示,《指導目錄》將隨著行業的發展不斷滾動更新,估計很快還會再次修訂。
修訂
裝備製造業產業結構調整目錄的修訂向全社會發出了一個重要的信號,就是中國機械工業的發展現狀是高端的吃不飽,低端的供過於求,這樣下去行業是沒有出路的。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重要的綜合性產業政策,《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已經與當前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一是相當一部分技術和產品已經研發成功並廣泛套用;二是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隱憂;三是部分技術、工藝和產品不能滿足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要求;四是部分條目表達寬泛,界限不清。
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旨在全面貫徹“十二五”規劃綱要,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走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驅動的科學發展道路,最佳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重點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強重大技術成套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推動裝備產品智慧型化,促進產業由大變強。
出台
蔡惟慈告訴記者,《指導目錄》的修訂符合機械工業發展的實際,與“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攻高端、夯基礎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是一致的。
從修訂情況看,《指導目錄》對2005年版本中的機械相關的條目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整。如《目錄(2005年本)》鼓勵類別條目機械門類,原有條目52條,修訂後共有條目60條;限制類別條目機械門類中,原有條目34條,修訂後共有條目57條。淘汰類別條目機械門類中,原有條目84條,修訂後共有條目91 條。
國家發改委上述負責人表示,與《目錄(2005年本)》相比較,《指導目錄》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細化條目內容。對條目內容進行了較大程度的細化,具體到產品、規格和技術參數,明確支持發展的重點。
二是提高技術要求。對大部分鼓勵類別條目,較大幅度地提高了規格參數的要求,對部分限制類和淘汰類條目,也提高了規格參數要求。
三是擴大覆蓋範圍。修訂後的條目,涵蓋了電工、工具機、儀器儀表、通用機械、農機、重型機械、石化機械、內燃機、液氣密、模具、軸承、通用零部件、塑膠機械、環保機械、印刷機械、食品包裝機械、工程機械、文化辦公、製冷、城市軌道交通,以及鑄造、鍛造等機械工業各個行業,覆蓋更加全面。
《指導目錄》的重點內容涵蓋七個方面:一是瞄準薄弱領域,著力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等基礎製造能力。二是突出關鍵環節,更加注重提高關鍵設備製造能力和關鍵部件配套能力。三是強化保障支撐,加快發展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新興產業所需裝備。四是更加關注“三農”,扶持發展先進適用農用裝備。五是適應需求變化,大力發展新興領域裝備。六是防範產能過剩,堅決抑制部分行業重複建設。七是淘汰落後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