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端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迄今為止,學術界對高端製造業還缺乏統一的界定,更缺乏一個明確的統計分類標準。我們認為,高端製造業的概念應該從行業和產業鏈環節兩個角度來進行界定。從行業的角度講,高端製造業是指製造業中新出現的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強競爭力的行業;從所處產業鏈的環節上講,高端製造業處於某個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如果對產業部門進一步細分,這些高端環節也可以看成是產業部門的細分行業。
高端製造業與傳統製造業的最大區別在於:傳統製造業依靠的是傳統工藝,技術水平不高,勞動效率不高,勞動強度大,大多屬於勞動力密集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而高端製造業依靠的是高新技術和高端裝備的競爭優勢,最容易取代傳統製造業。而傳統製造業與高端製造業的最大差距在於科技實力,高端製造業對傳統製造業予以改造和提升,是製造業發展的必然過程。
類型
一是在企業技術、市場、產業等方面具有全面強勢型的一流工業強國,如美國、日本、德國;
二是整體處於優勢,同時局部強勢明顯的工業強國,如英國、法國、義大利等;
三是局部強勢非常突出的工業強國,比如瑞士、韓國、瑞典、俄羅斯等。
這些不同類型的工業強國,都擁有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資源整合能力強的高端製造產業群。其主要特點表現為:
一是企業國際競爭力強;
二是技術創新能力一流;
三是產業集群國際領先;
四是工業體系綠色環保。
五是文化、教育、生產性服務業等軟實力突出。
由此可見,工業大國主要靠規模取勝,而工業強國必須要在技術、品牌、管理、創新等方面具備綜合的優勢。中國要實現由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的戰略轉型,就一定要大力發展全球領先的高端製造產業。
高端製造產業一般是處於製造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具有技術、知識密集,附加值高,成長性好,關鍵性強,帶動性大的特點。高端製造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我國發展高端製造產業的目標是通過產業升級,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高端產品國產化,出口產品高附加值化。發展高端製造產業,一方面要瞄準全球生產體系的高端,大力發展具有較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高的裝備製造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另一方面,還要立足製造業的基礎,著力推動鋼鐵、有色、石化、汽車、紡織等有強大基礎的基礎製造產業,由傳統加工製造向價值鏈的高端來進行延伸。
主要特點
高端製造業具有技術含量高、資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信息密集度高,以及產業控制力較高、帶動力較強的特點。 1、高技術含量是指高端製造業採用了比較先進的技術,集聚了大批研發、技術人才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產品中凝結了較高的技術含量。
2、高資本投入是因高端製造業的核心技術往往研發難度大、工藝複雜,攻克這些核心技術必須支付高額研發費用;此外,企業生產所需儀器、設備、材料往往本身就具有較高的價值,需要較高的購置費用。
3\高產品附加值是因高端製造業企業的產品中體現了研發成果、先進生產設備、產品品牌等多方面的價值。
4、高信息密集度是指高端製造業企業要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必須掌握研發、市場、產業政策、競爭對手策略等各方面的信息,確保信息傳遞暢通和高效利用。
5、高控制力是指高端製造業企業在產業鏈中處於控制節點位置,具有一定的壟斷特性,能夠影響其他企業的行為。
6、強帶動力是指高端製造業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可以對上下游企業進行輻射和技術溢出,從而對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和競爭力提升都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選擇標準
發展高端製造業,不能憑空而出,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相適應,也就是要充分認識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階段性,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本地區的比較優勢。但哪些行業屬於高端製造業?這些行業又具備什麼特徵?經濟學家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依筆者的理解,高端製造業應至少包括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第一,科技含量高,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
第二,市場前景好,具有較高的需求收入彈性;第三,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持續增長能力;
第四,產業關聯度高,具有較強的技術擴散外溢效應。
因此,發展高端製造業的一個簡單思路可以是:依據其基本特徵,從現有那些綜合實力強的企業中加以識別和選取。為此,本文構造如下指標體系:
(1)技術創新和生產效率指標:工業新產品率=新產品/工業產值;勞動生產率區位商=地區i行業勞動生產率/全國i行業勞動生產率。
(2)市場前景指標:需求收入彈性 ,即i產業增長率/GDO增長率;市場占有率=地區i行業工業銷售產值/全國i行業銷售產值;出口交貨值率=工業產品出口交貨值/工業銷售產值。
(3)效益和增長能力指標:利潤區位商=地區i行業利潤總額占本地區的比重/全國i行業利潤占全國的比重;增長區位商=地區i行業增長率/全國i行業增長率。
(4)產業關聯與集中度指標:產業集中度=地區i行業產值占本地區比重/全國i行業產值占全國比重;資產集中度=地區i行業資產總額占本地區比重/全國i行業資產總額占全國比重;行業貢獻率=地區i行業產值增加額/地區產值增加額。需要說明的是,產業關聯及影響力一般可通過投入產出表中的感應度係數和影響力係數來進行反映,但地區投入產出表中的感應度係數和影響力係數反映的產品需求量不能區分該產品是本地生產的還是外地生產的,因而本文採用了較簡單的貢獻率係數指標。
根據上述指標體系,對廈門市34個工業行業進行綜合評價。由於選取的指標存在相關性,同時為避免人為主觀賦權,本文採取多元統計中的主成分法計算行業的綜合競爭能力。主成分選取的原則是累計方差貢獻率不低於85%,選取特徵根大於1的4個主成分(f1-f4),其中,主成分f1綜合反映了產業集中度,可命名為“集中度因子”;主成分f2則反映了產業增長能力,可命名為“增長因子”;主成分f3反映了產業帶動與貢獻情況,可命名為“貢獻因子”;主成分f4綜合反映了產業的生產效率情況,可命名為“效率因子”。4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達88.9%。根據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得到工業行業競爭力的綜合評價模型:利用公式(2),可以計算得到工業各行業的綜合得分情況。從綜合得分情況看,廈門的工業呈現以下特點:
1、綜合實力強的行業仍然是電子、機械和化工傳統三大支柱行業。在排名前15位的行業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排名第1,橡膠製品業排名第2,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分別排名第6、7、8名,化學纖維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排名第11、第12。
2、在產業集中度較高的行業中,排名前五位的是: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橡膠製品業;塑膠製品業;化學纖維製造業。除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外,我市的電子、化工企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集中度。
3、與全國相比,在增長速度方面,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飲料製造業、菸草製品業、橡膠製品業等行業都具有較快的增長速度。
4、在產業的貢獻方面,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對全市工業產值的增加帶動較大。
5、在勞動生產力方面,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化學纖維製造業;菸草製品業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
有效途徑
一是要著力增強高端製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要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大企業,大集團。一個國家要在競爭中處於優勢,關鍵還是要有一批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和集團。發展高端製造產業也需要有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大企業來作為基本的支撐。要以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以提高企業質量和效益為目標,鼓勵關聯企業聯合重組,推進一體化經營。鼓勵優勢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開展資源和價值鏈的整合,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在重點行業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主導產品優勢突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三是積極建設國際領先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實踐表明,產業積聚能夠強化產業分工,降低創新成本,最佳化生產要素的配置,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中國製造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要集中力量發展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要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用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積極引導和推動相關產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著力加強以產業鏈為紐帶的產業集群建設,進一步推進產業積聚發展,土地節約使用、資源集約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著力培育一批在自主創新、品牌質量、節能減排、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的世界高端製造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
四是要著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戰略新興產業是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融合,代表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方向。要加快微電子和光電子器材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和器件等領域的科技攻關,儘快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新材料和智慧型綠色製造體系。同時,還要積極發展包括水電、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沼氣發電以及地熱利用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發展機遇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中國製造業正處於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近日舉行的中國製造業高層論壇上,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企業的代表深入探討新形勢下中國製造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與會人士一致認為,中國製造業應立足自主創新,向高端製造轉型;推動低碳發展,向綠色製造轉型;加強信息化建設,向現代服務製造轉型。
從20世紀末開始,世界製造業的中心逐漸向中國轉移,對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高中國的工業化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今,在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發展高端製造業的話題在業內逐漸升溫。如何推動“中國製造”突破價值鏈低端,更是成為近一段時間以來相關論壇、會議關注的焦點。業內專家指出,當前,發展高端製造業不僅是振興中國製造業的契機,更是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主要動力。
高端製造業是突破口
2009年,為抵禦國際金融危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出台了一系列產業振興規劃和轉型升級政策,為我國製造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莫瑋表示,中國一定要發展自主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用中國裝備裝備中國。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高端製造業是突破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介紹說,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使一些跨國公司將製造企業從中國遷移到周邊國家和地區。不過,該中心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跨國公司選擇繼續向中國大陸轉移產品和技術,而且轉移重點不再是低端製造業,而是區域研發中心和高端製造業,以及為此服務的現代服務業。 自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製造業興國”就一直是各國倚重的戰略要點之一。目前,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但高端製造業仍然是這些國家保持世界領先水平的關鍵,也是這些國家發展的重點。
亞洲製造業協會執行長羅軍介紹說,美國總統歐巴馬明確提出美國要重新回到“製造業時代”,這預示著美國未來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端製造業的發展上。
自主創新能力需提高
工業大國主要靠規模取勝,而工業強國必須要在技術、品牌、管理、創新等方面具備綜合優勢。中國要實現由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的戰略轉型,一定要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
中國發展高端製造業,一方面要瞄準全球生產體系的高端,大力發展具有較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新興產業;另一方面,要立足我國製造業基礎,著力推動鋼鐵、有色、石化、汽車、紡織等傳統製造業由加工製造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將高端製造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範疇,是中國政府科學判斷當前經濟形勢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後金融危機時代積極推動‘中國製造’突破價值鏈低端的重要舉措。”莫瑋表示,要以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培育大型龍頭企業,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為重點,著力自主創新,加強品牌建設,促進集約發展,積極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加快推進工業強國建設。
重要意義
某種意義上,高鐵的自主創新模式似乎也為中國發展高端製造業指出了路徑。中國企業資金有限、技術儲備和研發能力不足,高鐵的成功再次證明了在引進技術的同時,國家意志在集成創新上的重大意義。
中國發展高端製造業,要以重點的幾個高端製造行業為主,由國家出面,組建大協作基礎研究班子,以國家隊帶動,統籌全局,避免力量分散以求突破。比如大型飛機的製造技術,就由國家出面,組建國家公司,吸引不同人才,不同體制的科研力量加入進去,以大協作的方式共同推進發展。
其實大項目不僅是中國,在國外也是眾多廠家參與,這個過程是如何有效進行協調,怎么進行科研和重大項目的管理是關鍵。國外經常稱之為產業聯盟。包括一些重大項目,比如大飛機,宇航項目。
有專家表示,發展高端製造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應當圍繞掌握核心技術的戰略目標加快體制機制的創新。政府應當協調或出面組建若干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政府採取供給與需求雙向激勵政策,通過研發資助、稅收優惠、政府採購等手段強力支持技術創新。中央政府也應當鼓勵地方政府結合當地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建立區域創新系統,引導和支持地方政府將力量用在促進技術創新上來,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的培養上。
也就是說,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辦技術攻關和推進產業化的大事要充分集中全社會的力量。但這顯然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背後需要依託很多力量。包括自主創新的環境問題,科研政策問題,稅收問題和金融問題。
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讓中國成為名副其實高的“世界工廠”。然而,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基本上還處於全球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的底部,同時還要面對高能耗、低效率所帶來的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出於對高端市場的追求,一些企業走出國門,試圖通過對海外高端品牌的收購來完成向高端製造業的轉型,但是迄今我們看到成功的案例寥寥可數。而國家發改委一項調查報告更透露出隱憂:目前超過九成的中國企業不搞自主創新,對國外技術的依存度非常高。對外技術的依賴,以及不斷提高的資源、環境和勞動力成本,壓縮著中國製造業的利潤空間。
海外併購不能占據高端;引進技術設備,也無法形成高端。那么中國發展高端製造業的路到底該如何走呢?高鐵自主創新的成功似乎可以帶來一些啟示。中國南車自主研製的時速300公里及以上高速動車組已經實現批量生產,電力機車也從直流時代跨入世界最先進的交流時代。中國僅用3年時間,就走過了國外需要30年時間走過的路程。
相關專家表示,這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的努力,更大的一方面還是國家的政策導向,4萬億投向基礎設施,2萬億投向軌道交通,對裝備製造業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第三點是鐵道部的具體政策扶持,特別是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前期,基礎轉讓費都是鐵道部出的,為企業的發展既有具體政策的扶持,又有具體市場的支撐。
總而言之,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關鍵還是要立足於自主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我們要依託重點工程,繼續利用這種模式推進這種自主技術的高端裝備製造生產。從更長期來說,要加大這種自主技術研發的投入,特別是大型的國有企業,政府要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的投入。
發展趨勢
製造業的崛起和高速發展,對一個開發中國家的資本市場,在多個層面具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以正面影響居多。站在全球和歷史的角度,分析製造業崛起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是容易得出正確結論的。而只有在掌握正確規律並把握歷史進程的高度來分析和看待當前股票市場,才能過濾掉股市的日常波動的雜訊,把握好大趨勢。投資者一旦把握住了我國目前股票市場發展的大趨勢,擺脫短期股指波動所帶來的個人悲喜這種低層次的情緒,做到心中有底,就有望減少投資錯誤,提高投資收益。
製造業的高速發展,其本質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的高速進展,代表著國家綜合國力處於快速上升期。製造業的發達是一個國家進入第三產業占主的已開發國家的必要準備;進入已開發國家,則是製造業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當製造業發展到一定高度,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將讓位於服務與投資業,這時,一個國家就步入了現代已開發國家的行列。
近兩年來,對“中國製造”的宣傳一向是媒體熱衷的焦點,但是對其經濟本質的關注則相對較少。本國媒體大多從民族主義角度出發,著重宣揚製造業強大是如何體現中國“綜合國力”、如何“走向世界”的;而國外媒體則著重強調中國製造業的強盛是如何搶了該國工人的飯碗、如何對該國的市場造成了衝擊。這些宣傳往往忽略了在全球化進程日益深化的今天,製造業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往勞動力成本便宜的地區轉移,是不以某個人或某個國家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由於目前社會大眾的關注焦點集中於製造業的國際性轉移,國內媒體報導也或多或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客觀事實,那就是在我國國內,製造業也出現了明顯的轉移趨勢,即東部向西部轉移的趨勢,東部大型城市向東部二線城市轉移的趨勢。當很多欠發達地區政府還在以“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當地經濟手段的時候,東部部分老牌製造業基地已經在主動驅趕中低端製造業,或者至少在某些場合流露出對該產業的不滿情緒。
以上海為例,除在張江高科等局部地區引進保留部分高端製造業外,其餘的製造業,特別是位於中心城區的紡織、加工、電子等行業,全部有計畫地“請”出上海。深圳市官員也表達過不再著力於繼續引進中低端製造業的,明確表達了對中低端製造業的不歡迎態度。
但是,略加分析這些作為深滬“棄兒”的製造業,與政府仍扶持的製造業,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取決於其是否是勞動密集型還是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占著中心城市的資源,對中心城市的貢獻較小,被政府嫌棄,可以講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把土地等資源讓位於更高端的產業,整個城市就無法繼續發展。可以講,這部分製造業向西部和東部二線城市轉移,是必然的。
作為仍被政府扶持的中心城市製造業,都是資本密集型的。這部分製造業的被政府扶持,並不僅僅是因為其稅前利潤率高,政府能獲得的財政收入多,它還有以下好處:保持城市優勢的重要戰略安排。高端製造業,位於製造業這個產業鏈的最高端,具有天然的主動權。掌握了它,就可以讓其它城市相關聯的中低端製造業拼死拼活地為自己打工,這對城市保持在經濟食物鏈的高端,很有好處。
製造業發展一定導致本幣升值,全球沒有一個國家或是地區不是如此。本幣升值將對製造業的發展產生逆反饋。本幣升值將對製造業產生衝擊,從好的方面講,將有利於製造業整個產業升級,對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從負面作用方面講,將導致低端製造業出局,失業率提高。
高端製造業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系列——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
“十一五”以來,我國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裝備製造的大國,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總量躍居世界前列;二是裝備製造體系日趨完善;三是創新和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四是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但是,我國還不是裝備製造業的強國,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四個主要差距:一是技術創新能力急需提高,關鍵核心技術未完全掌握;二是產業基礎薄弱,基礎元器件、關鍵零部件、核心材料已成為發展“瓶頸”;三是產品結構不平衡,高端裝備產業急待培育和發展;四是產業集中度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少,國際知名的品牌少。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抓住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著力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製造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快工具機、汽車、船舶、發電設備等裝備產品的升級換代,積極培育發展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製造業,促進裝備製造業由大變強。這為“十二五”裝備製造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
一、重點方向和任務
(一)關鍵基礎零部件和基礎製造裝備。關鍵基礎零部件主要包括了液氣密元件及系統、軸承、齒輪及傳動系統、自動控制系統等;基礎製造裝備主要包括了數控工具機及衝壓、鍛造、鑄造、焊接、熱處理等“工業母機”。《規劃》對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和基礎製造裝備發展予以高度重視,提出了三項主要任務:一是加強鍛鑄焊等基礎工藝研究,加強裝備及檢測能力建設,提升關鍵零部件質量水平;二是推進智慧型控制系統、智慧型儀器儀表、關鍵零部件等自主創新,建設若干行業檢測試驗平台;三是繼續推進“高檔數控工具機和基礎製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發展高精、高速、智慧型、複合、重型數控工作母機和特種加工工具機、大型數控成形衝壓、重型鍛壓、清潔高效鑄造、新型焊接及熱處理等基礎製造裝備。到2015年,將高端關鍵基礎零部件本土化滿足率提高到30%,將高檔基礎製造裝備本土化提高到50%。
(二)重大智慧型製造裝備。智慧型製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製造裝備的統稱。大力培育和發展智慧型製造裝備產業對於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製造過程的智慧型化具有重要意義。《規劃》提出,要圍繞先進制造、交通、能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發展需要,組織實施智慧型製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和套用示範,集成創新一批以智慧型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設備、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設備、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智慧型化造紙及印刷裝備等為代表的流程製造裝備和離散型製造裝備,實現製造過程的智慧型化和綠色化;同時,加快發展焊接、搬運、裝配等工業機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業、救援、醫療等專用機器人。到2015年,力爭將我國機械、冶金、紡織、資源開採、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產業所需智慧型製造裝備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三)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據預測,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2億輛,我國燃油供應緊張與巨大的汽車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日益突出。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應對能源和環境挑戰的戰略選擇,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但傳統燃油汽車在較長一段時期仍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我國作為新興的汽車大國,既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也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傳統燃油汽車的節能減排。《規劃》提出,要堅持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並舉,進一步提高傳統能源汽車節能環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發展。一是組織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工程,通過國家科技計畫(專項)有關研發工作,掌握先進內燃機、高效變速器、輕量化材料等關鍵技術,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及管理系統等核心技術,逐步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持續跟蹤研究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因地制宜、適度發展替代燃料汽車。二是加快掌握先進內燃機、高效變速器、動力電池等關鍵核心技術;三是完善新能源汽車準入管理,穩步推進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試點示範,加快充、換電設施建設,積極探索市場推廣模式;四是加快傳統汽車升級換代,建立基於燃料消耗量的獎懲機制,完善標準體系,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減少污染物排放;五是大力推動自主品牌發展,鼓勵優勢企業實施兼併重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前10強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90%。《規劃》提出,到2015年,節能型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我國2010年造船產量達到6560萬載重噸,規模躍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先後全面超過日本、韓國。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設計建造能力,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實現了自主研發和批量建造,大型船用曲軸等產品實現自主生產,成功研製了首台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機,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獲得長足發展,具備了自升式鑽井平台的總承包能力,承接了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等高端產品,海洋工程輔助船的市場份額位居世界第一。經過“十一五”時期的高速發展,未來五年船舶工業面臨著嚴峻形勢。《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的重點任務:一是適應新的國際造船標準及規範,建立現代造船新模式,著力最佳化船舶產品結構,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散貨船、油船(含化學品船)、貨櫃船等主流船型升級換代;二是全面掌握液化天然氣船(LNG)等高技術船舶的設計建造技術,加強基礎共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研究,完善船舶科技創新體系;三是提升船舶配套水平,鞏固優勢配套產品市場地位,提升配套產品技術水平,完善關鍵設備二輪配套體系;四是重點突破深水裝備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海洋油氣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積極推進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以及海洋監測儀器設備產業化,打造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聚區;五是組織實施綠色精品船舶、船舶動力系統集成、深海資源探采裝備、深海空間站等創新發展工程,全面提升綠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規劃》提出,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海洋工程裝備世界市場份額提高到20%,船舶工業前10強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70%以上。
(五)軌道交通裝備。軌道交通裝備主要涵蓋了機車車輛、工程及養路機械、通信信號、牽引供電、安全保障和運營管理等技術裝備。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形成了較為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產業(研發、製造和服務)體系,生產能力與規模高居世界第一,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了高速動車組、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等高端產品。但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原始創新較弱,產業發展的基礎材料、零部件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對外依存度較大,產品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和全壽命周期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等。預計“十二五”期間,高速動車組需求量約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需求量約為5000台以上,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年市場需求約可達2000億元。《規劃》提出,要以滿足客貨運輸需求和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為導向,以快速客運網路、大運量貨運通道和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為依託,大力發展具備節能、環保、安全優勢的時速200公里等級客運機車、大軸重長編組重載貨運列車、中低速磁懸浮車輛、新型城軌裝備和新型服務保障裝備;要組織軌道交通裝備關鍵系統攻關,加速提升關鍵系統和核心技術的綜合能力,到2015年,軌道交通裝備力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六)民用飛機。“十一五”期間,我國繼續加大對民用飛機產業的支持,在型號研製、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ARJ21支線飛機進入適航試飛階段,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大型客機項目進展順利。我國已將民用飛機產業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將逐步推進低空空域開放,這必將對民用飛機為主的航空裝備產業帶來極大的機遇。《規劃》提出,要堅持軍民結合、科技先行、質量第一和改革創新的原則,加快研製幹線飛機、支線飛機、大中型直升機、大型滅火和水上救援飛機、航空發動機、核心設備和系統;要深入推進大型飛機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全面開展大型飛機及其配套的發動機、機載設備、關鍵材料和基礎元器件研製,建立大型飛機研發標準和規範體系;實施支線飛機和通用航空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快新支線飛機研製和改進改型,推進支線飛機產業化和精品化,研製新型支線飛機,發展中高端噴氣公務機,研製一批新型作業類通用飛機、多用途通用飛機、直升機、教練機、無人機及其他特種飛行器,積極發展通用航空服務。《規劃》提出,到2015年,航空工業銷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國產單通道大型客機實現首飛,國產支線飛機、直升機和通用飛機國內市場占有率力爭達50%。
(七)民用航天。“十一五”時期,我國民用航天裝備取得快速發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48次56個太空飛行器的發射任務,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進展順利,嫦娥一號、二號實現成功繞月。繼續加快我國民用航天發展,建設國家空間基礎設施,是支撐國家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展現我國科技實力的重要手段。《規劃》提出:一是要完善我國現役運載火箭系列型譜,完成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研製並實現首飛;實施先進上面級、多星上面級飛行演示驗證;啟動重型運載火箭和更大推力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二是實施月球探測、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宇航產品型譜化與長壽命高可靠工程,發展新型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新技術與科學實驗衛星,不斷完善套用衛星體系,推進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衛星地面系統建設,推進套用衛星和衛星套用由科研試驗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三是加強航天軍民兩用技術發展,拓展航天產品與服務出口市場,穩步提高衛星發射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十二五”期間,力爭實現衛星套用產業規模年均增長超過30%。
(八)節能環保裝備。“十一五”期間,我國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減排治污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環保裝備獲得長足進步,2010年工業總產值近2000億元,產品種類達到10000種以上,在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除塵脫硫等方面具備了成套設備的自行設計和製造能力。“十二五”期間,國家對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兩個指標外,還將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增加為約束性指標,環境污染治理的任務更加艱巨。《規劃》提出,緊緊圍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需要,依託國家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工程,加快發展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裝備。“十二五”時期,一是大力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餘熱余壓利用和節能監測等節能裝備;二是重點發展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險廢棄物處理、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小城鎮分散型污水處理、畜禽養殖污染物資源化利用、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儀器儀表等環保設備,推進重大環保裝備套用示範;三是加快發展生活垃圾分選、填埋、焚燒發電、生物處理和垃圾資源綜合利用裝備,圍繞“城市礦產”工程,發展高效智慧型拆解和分揀裝置及設備,推廣套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製造裝備;四是發展先進、高效、可靠的檢測監控、安全避險、安全保護、個人防護、災害監控、特種安全設施及應急救援等安全裝備,發展安全、便捷的應急淨水等救災設備。
(九)能源裝備。“十一五”以來,我國能源裝備發展迅速,發電裝備裝機容量累計超過9億千瓦,其中以風電裝備和太陽能裝備為核心的新能源裝備得到快速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建成世界首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和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示範工程;長期依賴進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厚煤層電牽引採煤機、世界最高的6.3米液壓支架、世界最大等級的55立方米礦用挖掘機、1.2萬米的陸地用石油鑽機、乙烯“三大壓縮機”等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致力於調整能源結構,實現一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比例達到11.4%的目標。《規劃》提出,要積極套用超臨界、超超臨界和循環流化床等先進發電技術,加快水電裝備向高參數、大容量、巨型化轉變;大力發展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先進輸變電技術裝備,推動智慧型電網關鍵設備的研製;推進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掌握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的核心技術;突破大規模儲能技術瓶頸,提升風電併網技術和主軸軸承等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著力發展適應我國風場特徵的大功率陸地和海洋風電裝備;依託國家有關示範工程,提高太陽能光電、光熱轉換效率,加快提升太陽能光伏電池、平板集熱器及組件生產裝備的製造能力;推動生物質能源裝備和智慧型電網設備研發及產業化;掌握系統設計、壓縮機、電機和變頻控制系統的設計製造技術,實現油氣物探、測井、鑽井等重大裝備及天然氣液化關鍵設備的自主製造。
二、主要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依託重大工程發展高端裝備的體制機制。以用戶為龍頭,以裝備製造單位為主體,發揮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優勢,共同開發先進裝備;鼓勵由裝備使用單位和製造企業組成的產業聯盟參與工程招投標;完善招投標制度,消除對國產裝備歧視性條款,發揮投資、工業主管部門的作用,加強對招投標工作的指導和監管。
(二)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用飛機、民用航天、高技術船舶等科研計畫的作用,加大創新支持力度。發揮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的作用,組織實施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設立高端裝備發展專項,支持高端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配套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鼓勵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研製生產國家鼓勵發展的高端裝備,確有必要進口的核心裝置、關鍵部件、原材料和關鍵技術,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發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品種,支持裝備製造企業融資、規模化發展;發揮現有裝備製造業基金的作用,支持裝備製造企業轉型升級;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裝備製造企業上市,加大創新投資和股權投資向裝備製造領域傾斜;支持金融租賃公司開展裝備的融資租賃業務。
(四)突出抓好重大專項。繼續抓緊抓好高端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大飛機、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極大規模積體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等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工作,開發關鍵製造裝備,突破核心共性技術,為實現我國高端裝備產業化提供基礎支撐。
(五)加大市場培育力度。建立裝備首台套保險機制和示範套用制度。探索設立裝備風險基金,為裝備使用單位採用首台套高端裝備及配套系統提供擔保,鼓勵裝備使用單位為研製企業提供工業試驗條件和套用機會,建立裝備示範套用制度。加速推進低空空域開放,為通用飛機的發展奠定市場基礎。
(六)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平台,積極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產業鏈。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支持國外企業和國內企業開展先進裝備聯合研發和創新。支持國內企業到境外設立公司,併購或參股國外先進裝備製造企業和研發機構,支持國內企業培育國際化品牌,開展國際化經營,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