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
岳陽簡介
旅遊概況
岳陽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至宋朝,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更使古城聲名遠播。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為岳陽積澱了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在這裡,有馳名中外的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有煙波浩淼的洞庭湖和充滿神話傳說的湖中仙島君山,還有位於汨羅江畔、為紀念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修建的屈子祠,有山青水秀、碧波萬頃的龍舟競渡勝地南湖,有五千畝可賞花採蓮的團湖荷花公園,有洞天福地大雲山和青翠欲滴的五尖山森林公園,有聚族而居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明清古建築群張谷英村,以及詩聖杜甫墓廬等“岳陽十景”。此外,還有平江起義舊址、任弼時故居、何長工紀念館等著名的革命歷史紀念地。
近年來又開發了相思園、汨水源、八景洞、銀水洞、劉備洞、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盤石洲、福壽山、桃花山省級森林公園、岳州窯遺址博物館、龍窯山瑤族遺址等一批人文和自然景觀。現在正在啟動的沿湖旅遊風光帶建設,將使岳陽的旅遊產品更豐富、更完美。
岳陽集名山、名水名樓名人名文於一體,以洞庭水鄉和龍舟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業在全國獨樹一幟。
岳陽樓
岳陽樓久經滄桑,屢毀屢修。現在看到的岳陽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個樓的建築,可用八個字來
洞庭湖
游洞庭湖不能錯過三江口,湘江、荊江和洞庭湖一起在那裡匯入滾滾長江,看了令人心胸開闊。此外,君山島、香爐峰和千畝荷花盪也很值得一看。
洞庭湖是中國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秀麗迷人。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濱的風光極為秀麗,許多景點都是國家級的風景區,如:岳陽樓、君山、杜甫墓、文廟、龍州書院等名勝古蹟。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風景秀麗。它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這裡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一小時。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傳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斑竹。後來兩妃死於山上,後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現有古蹟二妃墓、湘妃廟、飛來鐘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羅漢竹、紫竹、毛竹等。這裡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龍舟節、荷花節和水上運動。
洞庭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其物產極為豐富。湖中的特產有河蚌、黃鱔、洞庭蟹等珍貴的河鮮。洞庭湖的“湖中湖”蓮湖,盛產馳名中外的湘蓮。湘蓮顆粒飽滿,肉質鮮嫩,歷代被視為蓮中珍品。
仙梅亭
三醉亭原名斗姆閣。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道光十九年(1839)、光緒六年(1880),又先後重修。木結構,四方形,高9米。重檐歇山頂,與君山朗吟亭相呼應,是根據"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的神話故事而得名。
君山
二妃墓
蓮湖
屈子祠
屈原墓
張谷英村
這座建築群的整體風格基本一致,具有明、清明期古莊園建築的格調。屋宇、檐廊相接,由東南向西北,達兩里之寬。張谷英村的建築環境很有特色。全村處於四面環山的谷中,渭溪河水橫穿全村,人稱"金帶環抱",幕阜山余脈的三座小山峰,像三瓣花瓣,簇擁著這片建築。屋場中間,有一座"龍形山",大屋背依"龍身",屋自"龍頭"處起,門前兩座八字形石橋墩,被稱為"龍鬚"。渭溪河穿村而過,河上有石橋58座,而且橋形各異。這些石橋與沿溪而建的長廊和青石板路相聯結,通達各家各戶,使之倍增江南水鄉的秀色。環村的四面青山,如巨大之屏障,擋住了各種災難和戰禍。600年來,該村沒有受到重大災害和戰爭的破壞,所以才能得以綿延今日。張谷英大屋的建築特色濃郁,耐人尋味。
大屋的平面布局為"豐"字形,巧妙利用橫向地形,南北進深,東西走向。縱向上,是高堂庭院,一般有2至3個天井,6至4個堂屋;兩邊並列伸出3、4道橫向分支。每進堂屋的屋頂,由4根大圓木支撐。各進堂屋之間,由天井、屏門、鼓壁隔開,但也可以根據需要打開屏門,將各個寬大的堂屋、天井連成一片。在大屋之間,還建有四通八達的巷道。整個大屋有60條巷道,長1459米,直通10個高堂。這些巷道迂迴曲折,重重相接,將各房各屋聯結成一個整體,晴天出門不曬太陽,雨天出門不會打濕鞋襪。如果有火災發生,巷道還可以成為消防的極好屏障。在大屋裡,精美的雕刻隨處可見。牆壁、石柱上的各類石刻結實厚重,蒼勁有力、門楣、窗欞上的木雕精緻美麗,充滿情趣。從圖案花紋來看,主要是描繪風土人情和豐收、祥和的太平景象;就手法而言,則很有民族風格,極其精美生動。所雕所刻無不細膩精美、典雅傳神。而且這些雕刻,經歷幾百年的風雨侵襲,不翹不彎不裂,完好如初。足見其選材之精當,工藝之高明。天井的建造,也是張谷英村的一絕。大屋裡天井隨處可見,堂屋、廂房、廚房等處均有天井。全村共有天井206個,大的達22平方米,小的也有2平方米。這些天井,使這座大屋擁有單家獨戶的採光和通風條件,住戶們都可以盡情享受燦爛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這些天井在排水方面作用重要。它們由花崗岩和青磚砌成,但很難找到排水的管道。由於獨到的設計和建築,使張谷英村在600年中,雖然經歷多次暴雨洪災,但從來沒有出現過天井漬水堵塞之事。
600年前,竟能設計和建造出這么精巧無比、暢通無阻的下水道,箇中之謎,一時還難於破解。張谷英村的建築,主要是以木為主的磚木結構。其磚瓦、石、木等建築材料大多產自本地。 然而,建築質量卻出奇的好。那些青磚牆,距今雖已幾百年,但至今清晰整齊、灰縫飽滿。據說灰縫的硬度,鐵釘都釘不進。木料為梁為窗。很少有斷裂、變形的。花崗岩做成的大門框、煙火堂、天井、屋柱、牆腳、挑梁、住房門框,則都是精心雕鑿,平整光滑,質樸典雅,經久耐用。張谷英村民風淳樸,風尚清正。強調孝敬父母, 友愛兄弟,和睦四鄰。特別是他們世代尊書重教,學以成名者甚多。據初步統計,民國前,這裡出了進士1人,舉人7人,貢員1人,貢生6人,秀才45人,太學生33人。新中國成立之後,這裡的重學風氣依然, 幾十年來出現了200多名大學生,還出了2名博士生,1名留學英國的博士後。近年來,張英村在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來自全國和世界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學者、遊人絡繹不絕。國內和海外的新聞媒體對這一保留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築,做了多方面報導。一些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也對它進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岳陽樓遊記
步上岳陽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朝書法大師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雕屏,其字既有歐陽修筆法的勁峭嚴正、虞世南字形的婉雅秀逸,還有褚遂良字型的疏瘦勁練,堪稱書法一絕。許多不同口音的遊客稱奇一番後,禁不住誦讀起來:“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愛出難題的梅業輝待我欣賞完第二層的雕屏後,竟問道:“這兩塊形狀、內容相同的雕屏,哪一塊是真品?哪一塊是贗品?”
我對書法雖有涉獵,但不精通,況且兩塊雕屏分別嵌在一二層,一時的確難辨真偽。但又礙於情面不得不去冒百分之五十的險回答道:“第二層這塊是真跡。”不料梅業輝打破沙鍋問到底:“為什麼?”這下我被問住了,只好虛心求教。
梅業輝指著雕屏說:“《岳陽樓記》中的重字較多,在處理字形時張照別出心裁,對七個“憂”字、十個“之”字的處理,字字形態各異,無一雷同。經他這么一點撥,我跑下樓重新鑑賞一遍,果然如此。不由使我認識到再惟妙惟肖的模仿與原型總有差距,而要丈出其中的距離,不是一件易事,所以在古董市場上如果沒有一雙慧眼,是逃脫不了當冤大頭的。
第三層的雕屏系毛澤東手書杜甫的《登岳陽樓》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龍飛鳳舞、揮灑有神、意態秀拔,不愧為岳陽樓現代書法藝術中的瑰寶。我想,如果沒有文人出自內心讚譽的江山,再怎么秀麗,也缺乏藝術底蘊,更別談什麼旅遊價值了。而這詩聖遺篇,領袖筆墨,天下古樓,三者融為一體,可謂相得益彰了。
我矗立樓上,憑欄遠眺巴陵勝狀的洞庭湖,只見灰濛濛的天貼著渾濁濁的水,不見帆影,不聞猿啼,就連被唐代詩人劉禹錫譽為“白銀盤裡一青螺”的君山也渺無形跡,始信友人梅業輝“擇晴日登樓景色更佳”之言了。但我沒有失落感,因為岳陽樓的演變歷史我還知之甚少,需要聽梅業輝從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說起,當他說到一九三一年,湖南省主席何鍵在岳陽視察時,提議修葺岳陽樓“以壯岳陽觀瞻”,並親自督造工程時,我心裡一顫,這個在共產黨人心目中是個殺人如麻的劊子手,連彭德懷都以未能將其生擒而引為憾事(《鐵馬金戈》中彭德懷曾感嘆:“沒有活捉這賊,此恨猶存!”)的何鍵,竟然對岳陽樓的存留立下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