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古籍概述
成書作者
- 確指說
- 泛指說
成書過程
- 上世紀20至70年代
- 上世紀80年代至今
性質定位
文獻性質
歷史定位
- 漢至唐
- 明至清
- 清末至今
文獻結構
結構內容
所屬 | 組成部分 | 組成介紹 |
---|---|---|
山經 | 主要紀錄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其中亦敘寫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 |
海經 | 海外經 | |
主要記錄了一些有關帝俊和黃帝(古代東西兩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話 | ||
參考資料: |
篇章結構
敘述結構
- 一級結構
- 二級結構
所屬 | 結構安排 |
---|---|
山經 | 南山——西山——北山——東山——中山——中次五——中次九 |
南次二——西次二——北次二——東次二——中次二——中次六——中次十 | |
南次三——西次三——北次三——東次三——中次三——中次七——中次十一 | |
西次四——東次四——中次四——中次八——中次十二 | |
海經 | 海外南——海外西——海外北——海外東 |
海內南——海內西——海內北——海內東 | |
大荒東——大荒南——大荒西——大荒北 | |
參考資料: |
- 三級結構
所屬 | 敘述方式 | |||
---|---|---|---|---|
山經 | 以敘山西由一點為核心,一次向外展開,呈輻射狀形成敘事層面。先確定南、西、北、東、中山,然後分別以每一山之首作為敘述原點,有次及彼,由原點再設分原點,四面環狀外向延展,中間和結尾還有小結,從而形成了層次分明的敘述網路。 | |||
海經 | 海外經 | 海外南經 | 在敘述的形式上去掉了關聯詞,同時在結構框架上,分“海外”、“海內”、“大荒”三個部分,然後根據方位南、西、北、東進行國與神人、物產、習俗特點的敘述。 | 取西南角到東南角,敘述採取中心輻方式,即先以滅蒙鳥為中心,依次向西南東南、東、東南、東、南、南輻射。其餘除臨時改換中心為厭火國外,都以赤水為中心,一連向東輻射。 |
海外西經 | 取西南角至西北角,以結匈國為起點,除一處折向東外,其它17處皆向北延伸。 | |||
海外北經 | 以長股國為起點,向東延伸,取東北至西北角。 | |||
海外東經 | 以<镸差>丘為起點,向北延伸,取東南至東北角。 | |||
海內經 | 海內南經 | 以閩為起點,取位海內地區東南角以西,多向西、西北延伸。 | ||
海內西經 | 以貳負被拘禁的疏屬山為起點,取海內地區西南角以北。 | |||
海內北經 | 以蛇巫山為起點,取海內西北角以東。 | |||
海內東經 | 以流沙為起點,取東北角以南地區。 | |||
大荒經 | 為東海海外、南海之外、西北海之外、東北海之外,最後是《海內經》取位東海之內的地區。 | |||
參考資料: |
內容記載
- 山丘
所屬 | 記載山系 | ||||
---|---|---|---|---|---|
南山經 | 南山一經 | 招搖山 | 堂庭山 | 猨翼山 | 杻陽山 |
柢山 | 亶爰山 | 基山 | 青丘山 | ||
箕尾山 | / | ||||
南次二經 . | 櫃山 | 長右山 | 堯光山 | 羽山 | |
瞿父山 | 句余山 | 浮玉山 | 成山 | ||
會稽山 | 夷山 | 仆勾山 | 鹹陰山 | ||
洵山 | 虖勺山 | 區吳山 | 鹿吳山 | ||
漆吳山 | / | ||||
南次三經 | 天虞山 | 禱過山 | 丹穴山 | 發爽山 | |
旄山尾 | 育遺 | 非山首 | 陽夾山 | ||
灌湘山 | 雞山 | 令丘山 | 中谷 | ||
侖者山 | 禺槀山 | 南禺山 | / | ||
西山經 | 西山一經 | 錢來山 | 松果山 | 太華山 | 小華山 |
符禺山 | 石脆山 | 英山 | 竹山 | ||
浮山 | 羭次山 | 時山 | 南山 | ||
大時山 | 嶓冢山 | 天帝山 | 臯塗山 | ||
黃山 | 翠山 | 騩山 | / | ||
西次二經 | 鈐山 | 泰冒山 | 數歷山 | 高山 | |
女床山 | 龍首山 | 鹿台山 | 鳥危山 | ||
小次山 | 大次山 | 薰吳山 | 㕄陽山 | ||
眾獸山 | 皇人山 | 中皇山 | 西皇之山 | ||
萊山 | / | ||||
西次三經 | 崇吾山 | 長沙山 | 不周山 | 峚山 | |
鐘山 | 泰器山 | 槐江山 | 崑崙山 | ||
樂游山 | 嬴母山 | 玉山 | 軒轅丘 | ||
積石山 | 長留山 | 章莪山 | 陰山 | ||
符惕山 | 三危山 | 騩山 | 天山 | ||
泑山 | 翼望山 | / | |||
西次四經 | 陰山 | 勞山 | 罷父山 | 中山 | |
鳥山 | 上申山 | 諸次山 | 號山 | ||
盂山 | 白於山 | 申首山 | 涇谷山 | ||
剛山 | 剛山尾山 | 英鞮山 | 中曲山 | ||
邽山 | 鳥鼠同穴山 | 崦嵫山 | / | ||
北山經 | 北山一經 | 單狐山 | 求如山 | 帶山 | 譙明山 |
涿光山 | 虢山 | 虢山尾山 | 丹熏山 | ||
石者山 | 邊春山 | 蔓聯山 | 單張山 | ||
灌題山 | 潘侯山 | 小鹹山 | 大鹹山 | ||
敦薨山 | 少鹹山 | 獄法山 | 北嶽山 | ||
渾夕山 | 北單山 | 羆差山 | 北鮮山 | ||
堤山 | / | ||||
北次二經 | 管涔山 | 少陽山 | 縣雍山 | 狐岐山 | |
白沙山 | 爾是山 | 狂山 | 諸餘山 | ||
敦頭山 | 鉤吾山 | 北囂山 | 梁渠山 | ||
姑灌山 | 湖灌山 | 洹山 | 敦題山 | ||
北次三經 | 歸山 | 龍侯山 | 馬成山 | 鹹山 | |
天池之山 | 陽山 | 賁聞山 | 王屋山 | ||
教山 | 孟門山 | 平山 | 京山 | ||
蟲尾山 | 彭毗山 | 小侯山 | 泰頭山 | ||
軒轅山 | 謁戾山 | 沮洳山 | 神囷山 | ||
發鳩山 | 少山 | 錫山 | 景山 | ||
題首山 | 繡山 | 松山 | 敦與山 | ||
柘山 | 維龍山 | 白馬山 | 空桑山 | ||
泰戲山 | 石山 | 童戎山 | 高是山 | ||
陸山 | 沂山 | 燕山 | 饒山 | ||
乾山 | 倫山 | 碣石山 | 雁門山 | ||
帝都山 | 錞於毋逢山 | / | |||
東山經 | 東山一經 | 樕《朱{蟲蟲]》山 | 藟山 | 栒狀山 | 勃壘山 |
番條山 | 姑兒山 | 高氏山 | 岳山 | ||
犲山 | 獨山 | 泰山 | 竹山 | ||
東次二經 | 空桑山 | 曹夕山 | 嶧皋山 | 葛山尾山 | |
葛山首山 | 余峨山 | 杜父之山 | 耿山 | ||
盧其山 | 姑射山 | 北姑射山 | 南姑射山 | ||
碧山 | 緱氏山 | 姑逢山 | 鳧麗山 | ||
䃌山 | / | ||||
東次三經 | 屍胡之山 | 岐山 | 諸鉤之山 | 中父之山 | |
胡射之山 | 孟子之山 | 跂踵山 | 踇隅山 | ||
無皋山 | / | ||||
東次四經 | 北號山 | 旄山 | 東始山 | 女烝山 | |
欽山 | 子桐山 | 剡山 | 太山 | ||
中山經 | 中山一經 | 甘棗山 | 歷兒山 | 渠豬山 | 蔥聾山 |
涹山 | 脫扈山 | 金星山 | 橿谷山 | ||
泰威山 | 吳林山 | 牛首山 | 霍山 | ||
合谷山 | 陰山 | 鼓鐙山 | / | ||
中次二經 | 煇諸山 | 發視山 | 豪山 | 鮮山 | |
陽山 | 昆吾山 | 葌山 | 獨蘇山 | ||
蔓渠之山 | / | ||||
中次三經 | 敖岸山 | 青要山 | 騩山 | 宜蘇山 | |
和山 | / | ||||
中次四經 | 鹿蹄山 | 扶豬山 | 厘山 | 箕尾山 | |
柄山 | 白邊山 | 熊耳山 | 牡山 | ||
讙舉山 | / | ||||
中次五經 | 苟床山 | 首山 | 縣斸山 | 蔥聾山 | |
條谷山 | 超山 | 成候山 | 朝歌山 | ||
槐山 | 歷山 | 屍山 | 良餘山 | ||
蠱尾山 | 升山 | 陽虛山 | / | ||
中次六經 | 平縫山 | 縞羝山 | 廆山 | 瞻諸山 | |
婁涿山 | 白石山 | 榖山 | 密山 | ||
長石山 | 傅山 | 橐山 | 常烝山 | ||
夸父山 | 陽華山 | / | |||
中次七經 | 休與山 | 鼓鐘山 | 苦山 | 堵山 | |
放皋山 | 大蜚山 | 半石山 | 少室山 | ||
泰室山 | 講山 | 嬰梁山 | 浮戲之山 | ||
少陘山 | 太山 | 末山 | 役山 | ||
敏山 | 大騩山 | / | |||
中次八經 | 景山 | 荊山 | 驕山 | 女幾山 | |
宜諸山 | 綸山 | 陸陒山 | 光山 | ||
岐山 | 銅山 | 美山 | 大堯山 | ||
靈山 | 龍山 | 衡山 | 石山 | ||
若山 | 彘山 | 玉山 | 灌山 | ||
仁舉山 | 師每山 | 琴鼓山 | / | ||
中次九經 | 女幾山 | 岷山 | 崍山 | 崌山 | |
高梁山 | 蛇山 | 鬲山 | 隅陽山 | ||
岐山 | 勾檷山 | 風雨山 | 玉山 | ||
熊山 | 騩山 | 葛山 | 賈超山 | ||
中次十經 | 首陽山 | 虎尾之山 | 繁繢山 | 勇石山 | |
復州山 | 楮山 | 又原山 | 涿山 | ||
丙山 | / | ||||
中次十一經 | 翼望山 | 朝歌山 | 帝囷山 | 視山 | |
前山 | 豐山 | 兔床山 | 皮山 | ||
瑤碧山 | 支離山 | 祑<周>山 | 堇理山 | ||
依軲山 | 即谷山 | 雞山 | 高前山 | ||
遊戲山 | 從山 | 嬰䃌山 | 畢山 | ||
樂馬山 | 葴山 | 嬰山 | 虎首山 | ||
嬰侯山 | 大孰山 | 卑山 | 倚帝山 | ||
鯢山 | 雅山 | 宣山 | 衡山 | ||
豐山 | 嫗山 | 鮮山 | 章山 | ||
大支山 | 區吳山 | 聲匈山 | 大騩山 | ||
踵臼山 | 歷石山 | 求山 | 醜陽山 | ||
奧山 | 服山 | 杳山 | 幾山 | ||
中次十二經 | 篇遇山 | 雲山 | 龜山 | 丙山 | |
風伯山 | 夫夫山 | 洞庭山 | 暴山 | ||
即公山 | 堯山 | 江浮山 | 真陵山 | ||
陽帝山 | 柴桑山 | 榮余山 | / | ||
海外南經 | 南山 | 崑崙虛 | 狄山(湯山) | ||
海外西經 | 大運山 | 登葆山 | 窮山 | ||
海外北經 | 鐘山 | 崑崙山 | 禹所積石山 | 務隅山 | |
平丘 | / | ||||
海外東經 | 朝陽穀 | 湯谷 | / | ||
海內南經 | 三天子鄣山 | 蒼梧山 | 丹山 | 高山 | |
海內西經 | 疏屬山 | 雁門山 | 黑水山 | 崑崙山 | |
禹積石山 | '/ | ||||
海內北經 | 蛇巫山(龜山) | 崑崙虛 | 陽污山 | 凌門山 | |
長白山 | / | ||||
海內東經 | 崑崙虛 | 流沙 | 白玉山 | 蒼梧山 | |
都州 | 琅邪台 | 曼山 | 高山 | ||
三天子都山 | 余山 | 鮒魚山 | 崆峒山 | ||
少室山 | 天息山 | 長城北山 | 鳥鼠同穴山 | ||
蜀山 | 聶都山 | 井陘山 | 共山 | ||
大荒東經 | 甘山 | 皮母地丘 | 大言山 | 波谷山 | |
潏山 | 合虛山 | 東口山 | 大阿山 | ||
明星山 | 鞠陵於天山 | 東極山 | 離蝥山 | ||
招搖山 | 孽搖頵羝山 | 溫源谷(湯谷) | 猗天蘇門山 | ||
綦山 | 搖山 | 䰝山 | 門戶山 | ||
待山 | 壑明俊疾山 | 流波山 | / | ||
大荒南經 | 阿山 | 泛天山 | 榮山 | 巫山 | |
不庭山 | 成山 | 不姜山 | 賈山 | ||
言山 | 登備山 | 恝恝山 | 隗山 | ||
尾山 | 翠山 | 去痓山 | 重陰山 | ||
融天山 | 蜮山 | 宋山 | 㱙塗山 | ||
雲雨山 | 苕山 | 宗山 | 姓山 | ||
壑山 | 陳州山 | 東州山 | 白水山 | ||
岳山 | 申山 | 蓋猶山 | 南類山 | ||
大荒西經 | 不周山 | 濕山 | 幕山 | 大澤之長山 | |
方山 | 芒山 | 桂山 | 榣山 | ||
豐沮玉門山 | (西)王母之山 | 壑山 | 海山 | ||
龍山 | 桃山 | 虻山 | 桂山 | ||
於土山 | 弇州山 | 江山 | 日月山 | ||
玄丹山 | 鏖鏊鉅山 | 巫山 | 壑山 | ||
金門山 | 崑崙丘 | 炎頭山 | 常陽山 | ||
州山 | 章山 | 巫山 | 大荒山 | ||
偏句山 | 常羊山 | / | |||
大荒北經 | 附禺山 | 衛丘 | 不鹹山 | 鯀攻程州山 | |
衡天山 | 先民山 | 禹所積石山 | 陽山 | ||
順山 | 北極天櫃山 | 成都載天山 | 崑崙山 | ||
岳山 | 不句山 | 系崑山 | 鐘山 | ||
融夫山 | 齊州山 | 君山 | 鬵山 | ||
鮮野山 | 魚山 | 章山 | 衡石山 | ||
九陰山 | 泂野山 | 章尾山 | / | ||
海內經 | 淮山 | 不死山 | 華山 | 青山 | |
肇山 | 靈山 | 唐丘 | 叔得丘 | ||
孟盈丘 | 昆吾丘 | 黑白丘 | 赤望丘 | ||
參衛丘 | 武夫丘 | 神民丘 | 遂山 | ||
衡山 | 菌山 | 桂山 | 三天子都山 | ||
蒼梧丘 | 九嶷山 | 蛇山 | 不距山 | ||
幽都山 | / | ||||
參考資料: |
- 水澤
所屬 | 記載水澤 | ||||
---|---|---|---|---|---|
南山經 | 南山一經 | 西海 | 麗𪊨水 | 怪水 | 憲翼水 |
英水 | 翼澤 | 汸水 | 淯水 | ||
南次二經. | 英水 | 赤水 | 具區(太湖) | 苕水 | |
䦠水 | 虖水 | 列塗 | 淏水 | ||
洵水 | 閼澤 | 滂水 | 鹿水 | ||
澤更水 | 東海 | / | |||
南次三經 | 泿水 | 南海(渤海) | 黑水 | 佐水 | |
西山經 | 西山一經 | 濩水 | 渭水 | 符禺水 | 灌水 |
禺水 | 招水 | 竹水 | 洛水 | ||
漆水 | 逐水 | 丹水 | 涔水 | ||
清水 | 漢水 | 沔水 | 囂水 | ||
湯水 | 薔水 | 諸資水 | 塗水 | ||
集獲水 | 盼水 | 西海(青海湖畔) | 淒水 | ||
西次二經 | 洛水 | 黃河 | 楚水 | 渭水 | |
涇水 | 渭水 | 苕水 | 鳥危水 | ||
皇水 | 赤水 | / | |||
西次三經 | 黃河 | 䍃澤 | 䗡淵 | 泚水 | |
泑水 | 泑澤 | 丹水 | 稷澤 | ||
觀水 | 西海 | 東海 | 丘時水 | ||
大澤 | 瑤池 | 無達 | 赤水 | ||
汜水 | 洋水 | 醜塗水 | 黑水 | ||
桃水 | 洵水 | 濁浴水 | 蕃澤 | ||
英水 | / | ||||
西次四經 | 陰水 | 弱水 | 洛河 | 洱水 | |
區水 | 黃河 | 辱水 | 湯水 | ||
諸次水 | 端水 | 生水 | 洛水 | ||
渭河 | 夾水 | 申水 | 涇水 | ||
渭水 | 剛水 | 涴水 | 陵羊澤 | ||
濛水 | 洋水 | 濫水 | 漢水 | ||
苕水 | / | ||||
北山經 | 北山一經 | 漨水 | 水 | 滑水 | 諸<鹵比>水 |
彭水 | 芘湖水 | 譙明水 | 黃河 | ||
囂水 | 伊水 | 魚水 | 熏水 | ||
棠水 | 泚水 | 槓水 | 櫟水 | ||
匠韓水 | 泑澤 | 邊水 | 敦薨水 | ||
敦水 | 雁門水 | 瀤澤水 | 敦水 | ||
諸懷水 | 鮮水 | 塗吾水 | 隄水 | ||
泰澤 | / | ||||
北次二經 | 汾水 | 黃河 | 酸水 | 晉水 | |
勝水 | 鮪水 | 浮水 | 諸餘水 | ||
旄水 | 印澤 | 涔水 | 邛澤 | ||
湖灌水 | 渤海 | 北海 | / | ||
北次三經 | 決決水 | 黃河 | 條菅水 | 長澤 | |
澠水 | 留水 | <氵聯>水 | 泰澤 | ||
教水 | 鹽販澤 | 少澤 | 平水 | ||
高水 | 丹水 | 薄水 | 黃澤 | ||
蚤林水 | 肥水 | 床水 | 明漳水 | ||
共水 | 虖沱 | 丹林水 | 嬰侯水 | ||
汜水 | 濝水 | 黃水 | 洹水 | ||
滏水 | 歐水 | 漳水 | 清漳水 | ||
濁漳水 | 牛首水 | 景水 | 海澤 | ||
洧水 | 陽水 | 溹水 | 泰陸水 | ||
泜水 | 彭水 | 槐水 | 泜澤 | ||
歷聚水 | 肥水 | 皋澤 | 敞鐵水 | ||
木馬水 | 空桑水 | 漊水 | 濩濩水 | ||
鮮乎水 | 皋塗水 | 漊液水 | 滋水 | ||
滱水 | 𨜰水 | 般水 | 燕水 | ||
歷虢水 | 倫水 | 繩水 | 浴水 | ||
東山經 | 東經一經 | 食水 | 湖水 | 𣲵水 | 減水 |
姑兒水 | 諸繩水 | 濼水 | 濟水 | ||
末塗水 | 沔水 | 環水 | 汶水 | ||
激水 | 娶檀水 | / | |||
東次二經 | 食水 | 湣澤 | 嶧皋水 | 激女水 | |
澧水 | 餘澤 | 雜余水 | 黃水 | ||
沙水 | 涔水 | 原水 | 䃌水 | ||
東次三經 | 碧陽 | 深澤 | 幼海 | / | |
東次四經 | 蒼體水 | 展水 | 泚水 | 石膏水 | |
鬲水 | 師水 | 皋澤 | 子桐水 | ||
余如澤 | 鉤水 | 澇水 | / | ||
中山經 | 中山一經 | 共水 | 甘棗水 | 黃河 | 渠豬水 |
勞水 | 潏水 | / | |||
中次二經 | 即魚水 | 伊水 | 鮮水 | 陽水 | |
葌水 | 洛水 | / | |||
中次三經 | 畛水 | 正回水 | 黃河 | / | |
中次四經 | 甘水 | 洛水 | 虢水 | 滽滽水 | |
伊水 | 滔雕水 | 浮濠水 | 玄扈水 | ||
中次五經 | 屍水 | 余水 | 黃河 | 乳水 | |
洛水 | 龍余水 | 黃酸水 | 玄扈水 | ||
中次六經 | 交觴水 | 洛水 | 㴬水 | 瞻水 | |
陂水 | 惠水 | 澗水 | 谷水 | ||
爽水 | 豪水 | 共水 | 厭染水 | ||
橐水 | 黃河 | 潐水 | 菑水 | ||
湖水 | 楊水 | 𦁎姑水 | 門水 | ||
中次七經 | 明水 | 伊水 | 狂水 | 來需水 | |
休水 | 汜水 | 黃河 | 器難水 | ||
太水 | 役水 | 承水 | 末水 | ||
中次八經 | 雎水 | 長江 | 漳水 | 洈水 | |
中次九經 | 洛水 | 江水(長江支流) | 大江(長江) | 蒲𪈘水 | |
徐水 | 減水 | 宜余水 | / | ||
中次十一經 | 湍水 | 濟水 | 貺水 | 漢水 | |
<氵無>水 | 滎水 | 帝囷水 | 帝台漿 | ||
帝苑水 | 瀙水 | 汝水 | 殺水 | ||
鯢水 | 澧水 | 淪水 | 皋水 | ||
求水 | 奧水 | / | |||
海外南經 | 青水 | 赤水 | 壽華澤 | / | |
海外北經 | 大澤 | 黃河 | / | ||
海外東經 | 東海 | / | |||
海內南經 | 郁水 | 湘陵 | 湘水 | 弱水 | |
海內西經 | 大澤 | 漢水 | 赤水 | 渤海(水名) | |
洋水 | 黑水 | 海(水名) | 弱水 | ||
青水 | / | ||||
海內北經 | 列水 | ||||
海內東經 | 渤海 | 岷水 | 南江 | 廬江 | |
長江 | 淮水 | 湘水 | 洞庭湖 | ||
漢江 | 濛水 | 溫水 | 黃河 | ||
穎水 | 汝水 | 涇水 | 渭水 | ||
白水 | 沅水 | 贛水 | 泗水 | ||
東海 | 郁水 | 南海 | 肄水 | ||
潢水 | 洛水 | 汾水 | 沁水 | ||
濟水 | 潦水 | 虖沱水 | 漳水 | ||
大荒東經 | 東海 | 楊水 | 融水 | / | |
大荒南經 | 赤水 | 榮水 | 黑水 | 汔水 | |
澧水 | 漂水 | 青水 | 白水 | ||
甘水 | / | ||||
大荒西經 | 寒暑水 | 赤水 | 西海(水名) | 黃河 | |
三淖 | 孟翼攻顓頊池 | 黑水 | / | ||
大荒北經 | 黃河 | 封淵 | 沈淵 | 濟水 | |
順水 | 黑水 | / | |||
海內經 | 東海 | 西海 | 黑水 | 青水 | |
若水 | 北海 | 蛇水 | 長江 | ||
參考資料: |
- 方國
所屬 | 記載方國 | ||||
---|---|---|---|---|---|
海外經 | 海外南經 | 結匈國 | 羽民國 | 讙頭國 | 厭火國 |
三苗國 | 臷民國 | 貫匈國 | 交脛國 | ||
歧舌國 | 三首國 | 周饒國 | 長臂國 | ||
海外西經 | 三身國 | 一臂國 | 奇肱國 | 丈夫國 | |
巫鹹國 | 女子國 | 軒轅國 | 白民國 | ||
肅慎國 | 長股國 | / | |||
海外北經 | 無䏿國 | 一目國 | 柔利國 | 深目國 | |
無腸國 | 聶耳國 | 博父國 | 拘纓國 | ||
大踵國 | / | ||||
海外東經 | 大人國 | 君子國 | 青丘國 | 黑齒國 | |
雨師妾國 | 玄股國 | 毛民國 | 勞民國 | ||
海內經 | 海內南經 | 伯慮國 | 離耳國 | 雕題國 | 北句國 |
梟陽國 | 氐人國 | 匈奴國 | 開題國 | ||
列人國 | / | ||||
海內西經 | 流黃酆氏國 | 東胡國 | 夷人國 | 貊國 | |
海內北經 | 犬封國 | 鬼國 | 林氏國 | 蓋國 | |
朝鮮國 | 射姑國 | / | |||
海內東經 | 大夏國 | 豎沙國 | 居繇國 | 月氏國 | |
大荒經 | 大荒東經 | 少昊國 | 大人國 | 小人國 | 蔿國 |
中容國 | 君子國 | 司幽國 | 白民國 | ||
贏土國 | 青丘國 | 黑齒國 | 夏州國 | ||
蓋余國 | 玄股國 | 困民國 | 塤民國 | ||
月母國 | / | ||||
大荒南經 | 三身國 | 季禺國 | 羽民國 | 卵民國 | |
盈民國 | 不死國 | 季厘國 | 臷民國 | ||
鑿齒國 | 蜮民國 | 焦僥國 | 顓頊國 | ||
鼬姓國 | 張宏國 | 驩頭國 | 羲和國 | ||
大荒西經 | 淑士國 | 白氏國 | 長脛國 | 西周國 | |
先民國 | 北狄國 | 女子國 | 丈夫國 | ||
軒轅國 | 寒荒國 | 壽麻國 | 蓋山國 | ||
互人國 | / | ||||
大荒北經 | 胡不與國 | 肅慎國 | 大人國 | 叔歜國 | |
北齊國 | 毛民國 | 儋耳國 | 無腸國 | ||
深目民國 | 中䡢國 | 賴丘國 | 犬戎國 | ||
海內經 | 朝鮮國 | 天毒國 | 壑市國 | 氾葉國 | |
朝雲國 | 司彘國 | 禺中國 | 列襄國 | ||
鹽長國 | 巴國 | 流黃辛氏國 | 朱卷國 | ||
釘靈國 | / | ||||
參考資料: |
- 動物
所屬 | 記載動物 | ||||
---|---|---|---|---|---|
山經 | 南山經 | 旋龜 | 鯥 | ||
猼訑 | 尚鳥 | 九尾狐 | |||
灌灌 | 赤鱬 | 狸力 | 鴸鳥 | ||
長右 | 猾褱 | 彘 | 羊患 | ||
蠱雕 | 瞿如 | 虎蛟 | 鳳凰 | ||
鱄魚 | 顒鳥 | / | |||
西山經 | 羬羊 | 螐渠 | 肥蜰 | 赤鷩 | |
蔥聾 | 鴖 | 鱧魚 | 肥遺 | ||
豪彘 | 囂 | 橐 | 溪邊 | ||
櫟 | 玃如 | 數斯 | 𤛎 | ||
鸚鵡 | 鸓 | 鸞鳥 | 鳧徯 | ||
朱厭 | 多羅羅 | 舉父 | 蠻蠻 | ||
欽鵧 | 文鰩魚 | 土螻 | 欽原 | ||
鶉鳥 | <魚骨>魚 | 狡 | 勝遇 | ||
猙 | 畢文 | 天狗 | 𢕟𢓨 | ||
鴟 | 讙 | 鵸余 | 當扈 | ||
白狼 | 白虎 | 白鹿 | 白雉 | ||
白翟 | 鴞 | 冉遺魚 | 駮 | ||
蠃魚 | 鰠魚 | <上如下魚>魮之魚 | 孰湖 | ||
北山經 | 滑魚 | 水馬 | 驩疏 | 儵魚 | |
何羅之魚 | 孟槐 | 鰼鰼 | 多寓 | ||
耳鼠 | 孟極 | 幽鴳 | 足訾 | ||
諸犍 | 白鵺 | 那父 | 竦斯 | ||
旄牛 | 長蛇 | 窺窳 | 䲃魚 | ||
山<犭軍> | 諸懷 | 鮨魚 | 肥遺 | ||
狕 | 鮆魚 | <馬孛>馬 | 狍鴞 | ||
獨<犭谷> | 𪄀<冒鳥> | 居暨 | 囂 | ||
<馬軍> | <賁鳥> | 人魚 | 天馬 | ||
鶌鶋 | 飛鼠 | 領胡 | 象蛇 | ||
<魚臽>父之魚 | 酸與 | 鴣 | 黃鳥 | ||
精衛 | 獂 | 羆 | / | ||
東山經 | 鱅鱅之魚 | 從從 | 呰鼠 | 箴魚 | |
螽槦 | 狪狪 | 軨軨 | 珠鱉魚 | ||
犰狳 | 朱獳 | 鵹鶘 | 獙獙 | ||
獙獙 | 獙獙 | 絜鉤 | 鮯鮯之魚 | ||
精精 | 猲狙 | 鬿雀 | 鱃魚 | ||
茈魚 | 薄魚 | 當康 | <魚骨>魚 | ||
蜚 | / | ||||
中山經 | 豪魚 | 飛魚一 | 朏朏 | 鳴蛇 | |
化蛇 | 蠪蚔 | 馬腹 | 夫諸 | ||
鴢 | 飛魚二 | 犀渠 | <犭頡> | ||
<鳥大> | 鴒<要鳥> | 旋龜 | 修辟之魚 | ||
文文 | 三足龜 | 鯩魚 | 鰧魚 | ||
䱱魚 | 夔牛 | 竊脂 | <犭也>狼 | ||
跂踵 | 雍和 | 鴆 | 嬰勺 | ||
青耕 | 獜 | 狙如 | <犭多> | ||
梁渠 | <鳥只> | 鵌 | 聞獜 | ||
蛫 | / | ||||
海經 | 海外南經 | 比翼 | 畢方 | / | |
海外西經 | 滅蒙 | 黃馬虎文 | 奇肱之鳥 | 䳐鳥 | |
乘黃 | / | ||||
海外北經 | 騊駼 | 駁 | 蛩蛩 | 羅羅 | |
海內南經 | 兕 | 犀牛 | 巴蛇 | / | |
旄馬 | 孟鳥 | / | |||
海內北經 | 三青鳥 | 吉量 | 如犬 | 窮奇 | |
大蜂 | 朱蛾 | 蟜 | 闒非 | ||
環狗 | 襪 | 騶吾 | 陵魚 | ||
大荒東經 | 五采之鳥 | 夔 | / | ||
大荒南經 | 䟣踢 | 雙雙 | / | ||
大荒西經 | 黃獸 | 狂鳥 | 凰鳥 | 鸞鳥 | |
鳳鳥 | 大鵹 | 少鵹 | 青鳥 | ||
青鴍 | 黃鷔 | 青鳥 | 黃鳥 | ||
屏蓬 | 比翼鳥 | 白鳥 | 天犬 | ||
青蛇 | 魚婦 | 鸀鳥 | / | ||
大荒北經 | 琴蟲 | 麈 | 獵獵 | 戎宣王屍 | |
海內經 | 鸞鳥 | 鳳鳥 | 蠕蛇 | 窫窳 | |
猩猩 | 黑蛇 | 菌狗 | 翠鳥 | ||
孔雀 | 翳鳥 | 玄鳥 | 黑蛇 | ||
黑豹 | 黑虎 | 黑狐 | / | ||
參考資料: |
- 人神
所屬 | 記載神人、山神、奇人 | ||||
---|---|---|---|---|---|
山經 | 南山經 | 龍首鳥身神 | 龍身鳥頭 | 龍身人面神 | / |
西山經 | 羭次山神 | 人面馬身神 | 人面牛身神 | 鐘山山神 | |
鼓 | 欽 <丕鳥> | 葆江 | 黃帝 | ||
英招 | 牛形二首八腳馬 尾山神 | 陸吾 | 長乘 | ||
西王母 | 白帝少昊 | 江疑 | 耆童 | ||
帝江 | 羊面人身神 | 神𩳁 | / | ||
北山經 | 人面蛇身神 | 女娃(精衛) | 炎帝 | 馬身人面神 | |
豬身山身 | 豬身八腿蛇尾山神 | / | |||
東山經 | 人身龍首山神 | 獸身人面山神 | 羊角人身山神 | / | |
中山經 | 薄山山神 | 人面鳥身山神 | 黃帝 | 䰠 | |
武羅 | 泰逢 | 熏池 | 升山山神 | ||
驕蟲 | 西嶽華山山神 | 帝台 | 女屍(媱姬) | ||
天愚神 | 豬身人面山神 | 人面三首山神 | 𧕦圍 | ||
計蒙 | 涉𧕦 | 馬身龍首山神 | 龍首人面山神 | ||
耕父 | 於兒 | 堯帝兩個女兒 ( 娥皇、女英) | 鳥身龍首山神 | ||
大禹 | / | ||||
海經 | 海外南經 | 十六神人 | 黃帝 | 后羿 | |
祝融 | / | ||||
海外西經 | 刑天 | 黃帝 | 女祭 | ||
女戚 | 女丑 | 蓐收 | |||
海外北經 | 燭陰 | 共工 | 相柳 | 大禹 | |
夸父 | 顓頊 | 禺強 | / | ||
海外東經 | 奢比屍 | 天吳 | 豎亥 | 句芒 | |
海內南經 | 舜 | 孟塗 | / | ||
海內西經 | 貳負 | 危 | 后稷 | / | |
海內北經 | 西王母 | 貳負 | 據比 | 堯 | |
嚳 | 丹朱 | 舜夷 | 冰 | ||
王子夜 | 登比氏 | 宵明 | 燭光 | ||
海內東經 | 雷神 | 舜 | 顓頊 | ||
大荒東經 | 梨<雷鬼>屍 | 晏龍 | 司幽 | 思士 | |
思女 | 帝鴻 | 黑齒 | 天吳 | ||
折丹 | 禺䝞 | 禺京 | 王亥 | ||
河伯 | 戲 | 奢比屍 | 女丑 | ||
帝俊 | 鵷 | 蚩尤 | 夸父 | ||
應龍 | 黃帝 | / | |||
大荒南經 | 帝俊 | 娥皇 | 舜 | 不廷胡余 | |
因因乎 | 季厘 | 少昊 | 倍伐 | ||
無淫 | 蚩尤 | 祖狀屍 | 大禹 | ||
顓頊 | 伯服 | 張弘 | 驩頭 | ||
鯀 | 士敬 | 炎融 | 堯 | ||
嚳 | 羲和 | 帝俊 | / | ||
大荒西經 | 大禹 | 共工 | 淑士 | 神十人·女媧之腸 | |
女媧 | 石夷 | 叔均 | 帝俊 | ||
后稷 | 台璽 | 赤國妻氏 | 黃帝 | ||
始均 | 太子長琴 | 顓頊 | 老童(耆童) | ||
祝融 | 巫戚 | 巫即 | 巫肦 | ||
巫彭 | 巫姑 | 巫真 | 巫禮 | ||
巫抵 | 巫謝 | 巫羅 | 女丑屍 | ||
弇茲 | 噓 | 重 | 黎 | ||
噎 | 常羲 | 孟翼 | 黃炬屍 | ||
白斑白尾人面虎身神 | 西王母 | 女祭 | 女薎 | ||
南嶽 | 女虔 | 季格 | 壽麻 | ||
夏耕之屍 | 吳回 | 啟 | 炎帝 | ||
靈恝 | / | ||||
大荒北經 | 顓頊 | 帝俊 | 禹 | 均國 | |
役采 | 修鞈 | 禺強 | 九鳳 | ||
強良 | 夸父 | 后土 | 信 | ||
應龍 | 蚩尤 | 共工 | 相繇 | ||
禹 | 風伯 | 雨師 | 魃 | ||
叔均 | 赤水女子獻 | 犬戎 | 苗龍 | ||
融吾 | 弄明 | 白犬 | 驩頭 | ||
燭九陰 | / | ||||
海內經 | 黃帝 | 雷祖 | 昌意 | 韓流 | |
阿女 | 顓頊 | 柏高 | 后稷 | ||
大暤 | 鹹鳥 | 乘厘 | 後照 | ||
延維 | 相顧屍 | 伯夷父 | 西嶽 | ||
先龍 | 炎帝 | 孫伯陵 | 吳權 | ||
緣婦 | 鼓 | 延 | 殳 | ||
駱明 | 帝俊 | 禺號 | 淫梁 | ||
番禺 | 奚仲 | 吉光 | 少暤 | ||
般 | 后羿 | 晏龍 | 三身 | ||
義均 | 叔均 | 禹 | 鯀 | ||
赤水 | 聽<訁夭> | 炎居 | 節並 | ||
戲器 | 祝融 | 共工 | 術器 | ||
參考資料: |
- 植物
所屬 | 記載的植物、果 | ||||
---|---|---|---|---|---|
山經 | 南山經 | 桂樹 | 祝余 | 迷榖 | 棪木 |
西山經 | 松樹 | 枸杞 | 萆荔 | 烏韭 | |
文莖 | 條 | 棕樹 | 楠木 | ||
條草 | 杻樹 | 橿樹 | 箭竹 | ||
䉋竹 | 黃雚 | 臭椿樹 | 麻 | ||
盼木 | 薰草 | 棫樹 | 丹栗 | ||
榖(構)樹 | 柞樹 | 桃枝竹 | 鉤瑞竹 | ||
蕙蘭 | 桔梗 | 蓇容 | 菅矛 | ||
杜衡 | 藁茇 | 無條 | 女床 | ||
丹木 | 粟米 | 榣木 | 若木 | ||
棠梨 | 沙棠 | 薲草 | 茆草 | ||
青蕃(薠) | 茈草 | 藥、蕭(白芷) | 芎藭 | ||
櫰木(槐) | / | ||||
北山經 | 機(榿)木 | 華草 | 棕樹 | 橿樹 | |
樗(椿)樹 | 韭薤 | 蔥 | 葵 | ||
桃樹 | 李樹 | 柘樹 | 榛 | ||
楛 | 茈草 | 枳木 | 棘木 | ||
薯藇 | 泰椒 | 漆樹 | 竹 | ||
竹箭 | 栒子木 | 芎藭 | 茝 | ||
稌 | / | ||||
東山經 | 桑樹 | 柘樹 | 樗(椿)樹 | 梓樹 | |
楠木 | 荊 | 芑(枸杞) | 棘(酸棗樹) | ||
桃樹 | 李樹 | 榑木(扶桑) | 芑 | ||
中山經 | 杻(檍)樹 | 葵 | 杏葉 | 籜 | |
橿樹 | 栃木 | 揀(楝樹) | 棕樹 | ||
植楮 | 天嬰 | 葌草 | 鬼草 | ||
禾 | 榖(構樹) | 薝蔔 | 棘(酸棗樹) | ||
雕棠 | 榮草 | 棠樹 | 芒草 | ||
茜草 | 舉(櫸)樹 | 荀草 | 棗 | ||
樗(椿)樹 | 茇木 | 漆樹 | 蘇 | ||
葶<甯> | 竹箭 | 竹䉋 | 柞樹 | ||
𦬸 | 芫 | 芍藥 | 虋冬 | ||
櫄樹 | 芃(秦艽) | 薯藇(山藥) | 蕙蘭 | ||
寇脫(通草) | 楮(構)樹 | 柳樹 | 構木 | ||
蕭(艾蒿) | 苦辛 | 橚(楸)樹 | 蓍草 | ||
鳳條 | 簳(箭竹) | 焉酸 | 䔄草 | ||
菟丘 | 黃棘 | 天楄 | 蒙木 | ||
牛傷 | 嘉榮 | 帝休 | 栯木 | ||
帝屋 | 亢木 | 細辛 | <岡>草 | ||
蘡薁(葡萄) | 梨 | 葪柏 | <狼> | ||
杼(櫟)木 | 鉤端(刺竹) | 桃枝(矮竹) | 柤(山楂) | ||
櫾(柚)樹 | 橘樹 | 梅樹 | 杏樹 | ||
椒樹 | 菊 | 栒 | 楢 | ||
豫章(樟樹) | 椐樹 | 雞榖 | 苴(山楂)樹 | ||
桑樹 | 椆樹 | 帝女桑 | 羊桃 | ||
雞谷 | 嘉榮草 | 香草 | 茥(桂)竹 | ||
扶竹 | 蘪蕪 | 芎藭 | 箘竹 | ||
海經 | 海外南經 | 三株樹 | / | ||
海外西經 | 雄常 | ||||
海外北經 | 尋木 | 桑樹 | 楊柳 | ||
甘柤 | 甘華 | / | |||
海外東經 | 甘華 | 甘柤 | 楊柳 | 薰華草 | |
海內南經 | 八樹 | 建木 | / | ||
海內西經 | 珠樹 | 文玉樹 | 玗琪樹 | 不死樹 | |
木禾 | 柏樹 | 聖木曼兌 | 服常樹 | ||
鳥秩樹 | / | ||||
大荒東經 | 扶木 | 芥 | 甘華 | / | |
大荒南經 | 帝藥 | 楓木 | 欒木 | 芑(白梁栗) | |
苣 | 稑 | 甘華 | 甘柤 | ||
大荒西經 | 谷 | 櫃格之松 | 甘華 | 白柳 | |
白木 | 朱木 | / | |||
大荒北經 | 若木 | / | |||
海內經 | 菽 | 黍 | 稻 | 若木 | |
建木 | / | ||||
參考資料: |
影響成就
特徵表現
領域成就
領域 | 成就 |
---|---|
地理 | 1、系統而全面地記載了中國先秦時期的地理概況,為後世獲得數千年前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活動信息,包括古代湖泊、沼澤濕地、沙漠 、山川及其變化信息, 礦物分布信息, 植物分布信息(記錄著氣候變遷), 動物分布信息,民族部落的分布、交往、遷徙信息。 2、《山海經》所述的地理範圍廣闊,南至廣東南海和越南南部,西至柴達木盆地和帕米爾高原,北至貝加爾湖和白令海,東至朝鮮海,東南至台灣島。其中列舉中國大地有莽浮之林(今湖北)、鄧林(今河南)等,此種原始森林在現代幾無遺存;在《山海經》里,對西海(即柴達木盆地)是一片無際的沼澤,黝澤(即羅布泊)水光接天等描述。對現中國的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研究,《山海經》是不可缺少的參考文獻。 |
文學 | 1、以圖敘事,圖文並茂。根據劉錫誠、馬昌儀、劉宗迪等人的研究,《山海經》的母本應該有圖,特別是《海經》,當為先有圖,後有文,書中的文字是對圖片的解說。但在以後的傳承中,古圖佚失,文字卻流傳下來,而今的《山海經》中的圖,多為後人經象的。 2、《 山海經》 保留大量遠古時代的歷史資料。 中的地理山河、動植物、民族風俗文化以及種族部之間的等內容基本保留了古時的原貌,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 3、 對後世文學的重大影響。神話是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源頭,《山海經》中蘊含大量的創世神話、洪水神話、民族起源神話、英雄神話、部族神話和自然神話,這些神話內容為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及想像空間,尤其對浪漫文學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並一定程度反映中國文化的基本特點和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的同時,又為後世文學塑造了不少文學母題。 |
神話 | 1、對七大類中國上古神話做了程度不同的記錄。 2、留下了關於神話世界空間的可靠的文字根據,以隱喻的形式較為曲折地表現了上古人民的宇宙觀。 3、保存了大量的凝聚著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占,蘊含著潛在的神話學價值。 4、通過歷史積澱,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後世,也影響著後世子孫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對現實人物的期望,甚至影響著將來中國文明的走向。 |
動物 | 1、關於《山海經》中的神奇動物,現動物學專家研究發現,除圖騰崇拜外,書中所述動物多有原型,如當康即雄豬,鹿蜀當是斑馬,麟即傳說動物麒麟、風凰應是極樂鳥或檀岑科的五彩檀岑;而執徐、馬來鱷等,現已從中國大地上消失,但在《山海經》成書那個年代應該是大量存在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熊貓、亞洲象、揚子鱷、猿等現存的瀕危物種。 2、記錄著動物的遷徙與滅絕、變異演化;對不同的動物,以其叫聲、或按其特徵稱呼,敘述動物的動態及生活習性,為後人引申時定名及判斷;並記錄中國人馴化了犬、馬、羊、牛、豬等動物相關內容,為後世提供了上古時期馴獸方面的資料和信息。 |
醫學 | 1、《山海經》中包藏著豐富地藥物學知識,較詳細地介紹了這些藥物的種類、產地、形態、作用以及某些藥物的味道,從而成為後世太草學如《本草綱目》等文獻的雛形。 2、對藥物分為植物、動物和礦物三大類,而每一類中又包括若干小類。如植物類中,又可分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在動物類中,包含著鳥類、獸類、魚類、水陸兩棲類,以及動物脂肪等;礦物類中,則分為礦石和礦泉水兩小類。 3、提出如產地、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等影響藥物因素的觀點。根據區域不同,所產生的藥物各異;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種類的藥物等,為採集藥物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4、詳細描地介紹了各種藥物的形態,描述各種植物的枝、葉、花、果、紋理等,並用熟悉的植物去類比不熟悉的藥物;同時明確指出了某些藥物的藥用部分,為正確地辨認和採集藥物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5、在介紹各種藥物的名稱、形態、產地、功用的同時,提出了大量古代病名,對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著作的影響也同樣深遠,其中,多種疾病名稱為《黃帝內經》所採用,如癲狂病等疾病名稱,為沿用至今的中醫學疾病術語。 |
宗教 | 《山海經》中圖騰崇拜材料,從日月圖騰、動物圖騰以及龍鳳圖騰,具有豐富宗教內涵,可反映了當時上古時期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對原始宗教的思想;同時,文獻中保留了原始巫術儀式和圖騰崇拜觀念以及神靈形象演變所反映出來的變化。 |
天文 | 《山海經》以神話故事將天文曆法聯繫一起記載;並記載了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全面總結並運用了自炎黃、少昊、顓頊、帝嚳以來的完整而科學的“觀象授時”體系,其體系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科學性、系統性與精確性,為後世提供了相關理論的天文知識。 |
農業 | 《山海經》中大量記載了中國先秦時代數千農耕文化的科技生產成果,並記載上古時期的農業生產情況,以及許多關於水利、車船製造、耕牛使用、樂舞產生及投壺遊戲的相關內容。 |
參考資料: |
衍生髮展
- 詩詞作品
詩詞名稱 | 詩詞作者 | 詩詞數量 |
---|---|---|
讀山海經 | 陶淵明 | 13 |
李白 | 1 | |
蘇軾 | 13 | |
子瞻和陶公讀山海經詩欲同作而未成夢中得數 | 蘇轍 | 1 |
歐陽修 | 1 | |
曾鞏 | 1 | |
吳芾 | 3 | |
讀山海經 | 黃省曾 | 3 |
讀山海經 | 童冀 | 2 |
- 郵資憑證
- 紀念徽章
- 音樂作品
作品名稱 | 演唱者 | 上線時間 | 參考資料 |
---|---|---|---|
《經山海》 | 李玉剛 | 2021年11月22日 |
- 影視作品
- 時裝演繹
- 藝術雕塑
- 繪畫著作
名稱 | 圖片 | 介紹 |
---|---|---|
《非人哉》 | ||
《有獸焉》 | 《有獸焉》是靴下貓腰子的漫畫作品,描繪了神獸下到凡間生活的故事;同樣以《山海經》中的神獸為主,進行描寫刻畫,其名更是取自其中的《南山經》。 | |
《觀山海》 | 《觀山海》是杉澤繪圖、梁超撰寫的《山海經》通俗讀本,首次出版於2017年6月。該書是一部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的《山海經》通俗讀本,主要呈現異獸部分。將上古傳說中的幾百種神奇異獸形象,進行了生動、瑰麗的全新演繹,並配以精練的原文及趣味的解讀,為華夏上古志怪傳奇插上另一種想像的翅膀。 |
- 電腦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