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圖》是宋代歐陽修寫的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讀山海經圖
- 作者:歐陽修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體裁:五言排律
《讀山海經圖》是宋代歐陽修寫的詩。
《讀山海經圖》是宋代歐陽修寫的詩。夏鼎象九州,山經有遺載。空濛大荒中,杳靄群山會。炎海積歊蒸,陰幽異明晦。奔趨各異種,倏忽俄萬態。群倫固殊稟,至理寧一概。駭者自雲驚,生兮孰知怪。未能識造化,但大披圖繪。不有萬物殊,豈知方...
《讀山海經十三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首篇為序詩,詠隱居耕讀之樂,後十二首從《山海經》《穆天子傳》中擷取題材而寫成。這組詩可看作當時詩人思想狀態的全面映照,世間的傳說、神話、寓言、史實,通過其“魔鏡”,或被化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為哀婉的嘆息,或被化為驚天的怒吼,或被化為由衷...
《讀山海經雜記》是呂子方所著書籍,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內容簡介 呂子方晚年在病痛纏綿中,盡力於著述寫作,從事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研究。《讀山海經雜記》分三十九目,是系統分析、解讀、研究《山海經》之作。呂子方認為,《山海經》主要材料傳自戰國以前,主要內容是紀實可靠的,內容涉及歷史、地理、生物、礦產...
《讀山海經·夸父誕宏志》是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創作的《讀山海經》系列詩篇中較為著名的一首,體裁為詠史詩,作者通過對“夸父逐日”這一神話傳說的感慨,表達出對英雄豪傑的嚮往欣羨之情。作品原文 讀山海經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①,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②?余跡寄鄧林③,功...
《次韻淵明讀山海經》是詩人李綱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清霜落喬木,翠色颯以疏。而我正臥病,蕭然寓精廬。起坐無與歡,散帙聊觀書。心游千載間,超詣非舟車。更酌一杯酒,薦此果與蔬。緬懷陶淵明,雅志與我俱。還看枕間屏,乃是歸來圖。古人不予欺,歲暮(道光本作晏)將何如。作者簡介 李綱(1083-1140...
《禮品裝家庭必讀書:全真圖解山海經》是2013年遼海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禮品書家庭必讀書》編委會。內容簡介 《山海經》是現存保留古代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堪稱中國上古神話的寶庫。陶淵明《讀山海經》中對其有“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的讚美,文學大師魯迅先生曾耐心地將書中的...
“山海經學”的博大,到目前為止,仍被學界稱為無涯之海。作者從失傳了的“山海圖”入手,開展對《山海經》的研究,可否認為是對山海經文本研究的一種拓展呢?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
《讀陶詩讀山海經有感》是近現代詩人宗遠崖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潮來潮退輒相因,花落花開未改春。獅子稱王仍是獸,閻羅管鬼本非人。火山在昔為冰海,龍體於今化石鱗。陶令流觀寧有意,堪容俯仰亦安身。作者簡介 宗遠崖,筆名羽岩,江西南昌人,生於一九一八年二月。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江西詩詞學會...
介紹陶淵明詩讀山海經 《介紹陶淵明詩讀山海經》由陶文鵬撰 雅坤演播,責任者為央廣之聲(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講人 陶文鵬撰 雅坤演播 類型 歷史文化 責任者 央廣之聲(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次讀山海經 《次讀山海經》是明代程銈的作品。作品原文 山高草木茂,海深羅網疏。魚鳥生其間,游息如故廬。閒居頗無累,愛讀山海書。動適耕耘會,靜憩柴桑車。瓮頭酒初熟,獨酌無餚蔬。日月互推遷,訊息吾與俱。一覽盡物理,良契靜者圖。人生不為樂,俯仰欲何如。作者簡介 程銈,字瑞卿,永康人。
《少年讀山海經》是2021年10月青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興詩。內容簡介 推薦語:該書通過古今對比的方式,從地理學、博物學、神話學的角度講解《山海經》中出現的大山大河和奇聞異事,揭示《山海經》中可能的真實成分和蘊含的科學道理。通過闡述我國古人對天文、地理和生存環境的認識,引導少年兒童發掘中華文化中的...
《讀山海經天問辛亥》是近現代詩人宗遠崖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幽墟空似羽淵深,豈有黃熊怕地沉。睡帶嬰兒夢中笑,醒懷烈士暮年心。彎弓九見落烏羽,棄杖還聞化鄧林。誰恨西山銜木石,海流東退日駸駸。作者簡介 宗遠崖,筆名羽岩,江西南昌人,生於一九一八年二月。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江西詩詞學會...
《和陶讀山海經十三首韻送機簡堂自景星岩再住》是宋代詩人吳芾的作品之一。我自歸林下,亦復與世疏。賴有善知識,時能過吾廬。伴我說道話,我愛讀佛書。師為岩上去,我亦為膏車。便欲殿我缽,隨師同飯蔬。脫此塵俗累,長與岩石俱。此岩固高矣,卓出山海圖。但比吾師高,還恐岩不如。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它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山海經》為述圖之書。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
“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出自陶淵明的《讀山海經》,主要形容失敗了的刑天仍然揮舞著板斧和盾牌繼續戰鬥,其剛毅的精神仍然存在。詞條出處 詩人原句 陶淵明·《讀山海經》①:精衛銜微木②,將以填滄海。刑天舞乾戚③,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④,化去不復悔⑤。徒設在昔心⑥,良辰詎可待⑦!詩詞注釋 ①...
《帝禹山河圖》是畫家孫曉琴創作的繪畫。《山海經》是中國民族文化寶典之一,王紅旗歷經二十餘年的信息解讀,發現《山海經》系由帝禹時代的《五藏山經》、夏代的《海外四經》、商代的《大荒四經》、周代的《海內五經》合輯而成,其中《五藏山經》是帝禹時代的國土資源考察白皮書,其地形地貌幾個符合中國四五千年前(...
詠懷詩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
《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精衛銜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鬥志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如果沒有這樣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時光又怎么會到來呢?精衛銜微木②,...
讀山海經十三首 擬輓歌辭三首 聯句 卷第五 賦辭三首 感士不遇賦 並序 閒情賦 並序 歸去來兮辭 並序 卷第六 記傳贊述十三首 桃花源記 並詩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五柳先生傳 扇上畫贊 讀史述九章 卷第七 疏祭文四首 與子儼等疏 祭程氏妹文 祭從弟敬遠文 自祭文 外集 天子孝傳贊 諸侯孝傳...
此為集聯,上聯出自蘇軾的《答李端叔書》“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下聯出自晉陶淵明《讀山海經》“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劉樹屏以此聯題愚園新廳書房,流露其超然物外、專於讀書的心境。昔以孤幼旅寓申江,自傷老大無成,有類夜行...
呂正操也從陶淵明的《讀山海經》中摘出句子,略加改動,集成一詩回贈給他: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徒設在昔心,良辰知可待。他希望張學良振奮精神,相信曾為之奮鬥的理想一定能夠實現。2009年10月20日,張閭蘅特意從國外趕來參加追悼會。她表示自己心裡很難受,她對呂正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其愛國精神和對親友的...
鄧林是詞語,比喻樹林、拄杖。出自晉陶潛《讀山海經十三首》之八:“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古代神話傳說 【夸父逐日】《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多指事業未竟或不自量力,亦用於歌頌勇敢奮鬥精神...
當然,“春酒”不一定是在春天喝,例如陶淵明的《讀山海經》第一首,寫的是孟夏景色,卻也說“歡言酌春酒”。事實上在這首詩里,也沒有具體寫到節令。但面對美景,常常會想到把酒賞景。蘇軾在《後赤壁賦》里,見到“月白風清”,也就想到喝酒。魏野《送司馬池歸夏台》也有“芳草垂楊弄色初,山中好酒想踟躕”...
陶淵明:歸園田居(二首) 飲酒(其五)讀山海經(其十)謝靈運:登池上樓 鮑照:擬行路難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庾信:擬詠懷(其十一)樂府民歌:西洲曲 木蘭詩 敕勒歌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盧照鄰:長安古意 駱賓王:在獄詠蟬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沈佺期:獨不見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孟浩然:春曉 臨...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一首五言詩作,出自《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意為:因為居住在偏僻的郊野,道路狹窄,常常使得故人回車而去。表達了詩人身居窮荒之地,交通不便,使得一些老朋友都遇難而退,不去拜訪他了.按他的意思,那些"故人"是不去他的家了.雖是故人,尤且畏懼道路的艱險,就更表現...
王紅旗(網名重構、帝禹山河圖、經典圖讀山海經),男,北京山海文化企劃苑 獨立學者,祖籍河北唐縣,1946年10月出生於河北涿鹿趙家蓬(原屬蔚縣),1970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原子核反應堆工程專業,此後就業於農村、企業、政府機關,從事過民間科研信息開發,研究領域涉及天文、地理、歷史、哲學、自然科學、...
讀山海經〔其計〕(精衛銜微木)謝靈運 登池上樓 登江中孤嶼 鮑照 擬行路難〔其四〕(瀉水置平地)〔其六〕(對案不能食)謝朓 玉階怨 王孫游 之宣需出新林浦向板橋 晩登三山還望京邑 庾信 擬詠懷〔其七〕(榆關斷音信)〔其十一〕(搖落秋為氣)寄王琳 重別周尚書 南朝樂府民歌 子夜歌(始欲識郎時)子夜...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它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山海經》為述圖之書。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