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
2018年,全省人民在中共山東省委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山東代表團審議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破舊立新,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總體良好,重點任務較好完成。
(一)經濟運行符合預期,綜合實力加快提升,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全年實現生產總值7.65萬億元,增長6.4%。需求結構更加合理。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4.1%和8.8%;貨物進出口總額1.93萬億元,增長7.7%。經濟成長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逐步向依靠三大需求協調拉動轉變,消費正在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動力。供給支撐更趨協調。糧食總產超過1000億斤,連續7年穩定在900億斤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2%,產銷率保持在98.6%以上。服務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7∶45.3∶48調整為6.5∶44∶49.5。經濟效益不斷提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485億元,增長6.3%;稅收收入占比達到75.5%,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0.3%;省屬企業實現利潤660億元,同比增長40%。就業物價保持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36.8萬人,完成年度計畫的124.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5%。物價水平溫和上漲,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5%。
(二)動能轉換全面起勢,經濟結構加快升級,發展支撐更加有力。工程化推進機制進一步健全。聚焦“十強”產業和“放管服”、高層次人才、重大基礎設施,構建“10+4”“6個1”協調推進體系。建立“十強”產業重大項目庫,首批450個優選項目開工360個,完成投資1670億元;110個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12億元。圍繞“十強”產業重點推進的64個產業集群,高端化、園區化、集約化發展態勢更加明顯。“四新”經濟加快發展。“四新”經濟投資較快增長,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達到43.9%。規模以上裝備工業增加值、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5%和9.6%,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2.3個和4.4個百分點。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遠程教育、線上醫療、網路約車、新型實體書店等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湧現,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29%。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啟動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實施省級以上創新平台倍增計畫,認定省級創新百強試點企業41家。強化高層次創新創業平台支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81家,居全國第一位;國家級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分別達到203家和84家,分別居全國第二位和第三位。預計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48%左右,比上年提高0.07個百分點左右;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8.78件,比上年增加1.21件。重大事項取得突破。鋼鐵、石化調整邁出關鍵步伐,日照鋼鐵精品基地一期一步現代化鋼鐵生產線全線投產,煙臺萬華乙烯等3個重大石化項目列入國家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紮實推進,已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83處,其中國家級32處,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出台實施了全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快最佳化調整鐵路網布局,濟青高鐵、青鹽鐵路和濟南城市軌道交通R1線建成運營,魯南高鐵曲阜至菏澤段開工建設。
(三)重大戰略紮實推進,示範任務加快落地,發展優勢更加凸顯。城鄉區域格局不斷最佳化。制定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5個工作方案,啟動了“十百千”示範工程。農業“新六產”蓬勃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總數分別達到20.3萬家和6.37萬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3%。全面啟動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99%的村通達客車,累計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1000萬戶,91%的建制鎮建有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實現光纖全覆蓋。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全省常住、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61.18%和50.94%。陸海統籌優勢不斷放大。深入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預計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6萬億元,增長10%;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海洋藥物、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功能食品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海洋牧場多功能平台填補了國內海洋漁業高端裝備的空白,世界最大、我國首座全潛式大型智慧型網箱“深藍1號”建成下水。全面完成224個生態紅線區分類管控等重點任務。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高標準制定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意見及有關措施,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建設全面布局。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加大,儒商大會、青年企業家峰會、外交部全球推介等重大活動效應持續釋放,新設及增資總投資過億美元大項目135個,契約外資135億美元,平均單體投資1億美元;依託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面向海內外遴選集聚375名“高精尖缺”人才。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度指數由去年(2018年)的全國第五位躍居全國第二位。歐亞班列實現統籌發展,全年開行369列,同比增長80%。不斷擴大對日韓合作,中韓(煙臺)產業園、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中日大氣污染防治示範區等建設進展良好,平台作用進一步發揮。軍地合作共贏路徑不斷拓展,國家(青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創建紮實推進。
(四)三大攻堅戰成效明顯,短板弱項加快補齊,發展底板更加牢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取得積極進展。金融保障實體經濟的力度加大,風險防控、不良貸款處置、非法集資防範打擊等工作有序有效推進,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政府債務控制在合理區間。積極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完善穩定措施和應急預案,實行了“一企一策”精準幫扶。精準脫貧攻堅取得積極進展。剩餘省標以下17.2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全部完成,7005個建檔立卡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中尚未退出的68個村全部退出,2000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貧困人口基本脫貧。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累計落實省以上投資96.5億元,開工建設28個新建村台和27個外遷安置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搬遷入住並順利脫貧。紮實做好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工作,全年安排對口支援協作資金32.7億元,援建項目700多個。污染防治攻堅取得積極進展。深入開展“四減四增”行動,淘汰燃煤機組130萬千瓦以上,壓減粗鋼產能355萬噸、生鐵產能60萬噸、煤炭產能495萬噸。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分別改善9.6%和14%。能源結構不斷最佳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的比重達到22.9%,同比提高3.5個百分點。土地、水、農村面源污染等防治成效明顯,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等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加快推進。
(五)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制度紅利加快釋放,發展動力更加強勁。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大力推進“一次辦好”改革,組織開展最佳化營商環境十大專項行動,基本實現省、市、縣三級“一次辦好”事項全覆蓋和“3545”改革目標。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省級政務服務中心正式啟用,市、縣兩級行政審批服務局全部掛牌運行。“多證合一”擴大到“45證合一”,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168.1萬戶,總量達到905.6萬戶。所有制改革持續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步伐穩健,省屬首批58戶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基本完成試點任務;開展了省屬企業完善經理層成員契約化管理和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市場化退出機制和薪酬分配機制基本建立。出台實施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民企接班人培訓三年行動計畫取得積極成效,民營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6%。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持續完善。積極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和民間融資機構規範發展,村鎮銀行數量居全國首位,直接融資規模4500億元。穩妥開展環境保護稅和水資源稅稅制改革,預算管理機制更加完善。電力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壟斷行業價格監管體系更加健全,公共資源交易法制化、規範化水平不斷提升。社會領域改革持續加快。開展了政府機構失信專項整治,守信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進一步健全。積極推進省屬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和公立醫院、科研院所去行政化改革。法治保障持續強化,農業農村、醫藥衛生、科技教育等領域改革繼續深化。
(六)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生福祉加快改善,發展成果更加普惠。民生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9549元和16297元,增長7.5%和7.8%。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各級財政用於民生領域的支出比重達到79%。健全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加快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區等“雙創”平台建設,全省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94.42%,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率80%、創業率6.5%。城鎮棚戶區改造基本建成45萬套,完成年度任務189.6%;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工43.4萬戶,開工率100%;農村危房改造建檔立卡貧困戶竣工率109.2%。實施全民參保計畫,社會保險體系更加完善。社會救助能力不斷增強,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分別達到6408元/年、4583元/年。公共服務質量明顯提升。突出解決教育均衡問題,超額完成“全面改薄”5年規劃任務,竣工面積2380萬平方米;持續解決城鎮中國小大班額問題,新建改擴建學校633所,中國小大班額比例由2015年的44.3%下降至9.03%。醫養結合示範省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開工建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經費保障標準提高至55元。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成功舉辦第五屆尼山論壇,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全省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社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廣泛深入開展風險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山東戰役”成效顯著,社會治安秩序良好,“健康山東”“食安山東”建設得到新加強,紮實做好應對“溫比亞”災情處置工作。國防動員、人防消防、檔案史志、地震氣象、民族宗教、婦女兒童等工作全面進步。
特別是,全省上下堅定信心、齊心協力,以新舊動能轉換的確定性有效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影響,高質量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環境等方面,都出現了帶有趨勢性和根本性的可喜變化。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認識高度統一,步調高度一致,新時代山東發展的“四梁八柱”全面搭建, “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美好願景深入人心。二是傳統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正在逐步打破,面對轉型陣痛和增長壓力,沒有走“五個過度依賴”的回頭路,大力發展“四新”“四化”,加速邁向創新驅動、內生髮展的快車道。三是新舊動能力量的博弈悄然發生變化,“騰籠”與“換鳥”有序銜接,“以新補舊”成效明顯,“雙招雙引”氛圍正濃,新動能在此消彼長中加快壯大。四是緊緊盯住改革難點、痛點、堵點,強化制度創新,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全力服務實體經濟,市場化機制更加健全,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難能可貴。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發展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我省正處於結構的深度調整期、瓶頸的突破期和動能轉換的膠著期,外部的不確定性和內部的動力減弱交織並存,中美經貿摩擦深層次影響將集中顯現;二是新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但比重偏小、力量偏弱,結構最佳化的“勢”還不能完全轉化為經濟成長的“形”;三是傳統產業增長放緩,支撐企業效益大幅增長的能源、原材料行業難以持續,轉型升級的任務仍然艱巨;四是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進一步趨緊,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成本高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發展面臨的制約仍然較多;五是制度供給與高質量發展要求還不適應,公平競爭市場機制還不完善,對企業的服務監管還不夠到位,營商環境仍需進一步最佳化;六是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仍存在不少短板,安全生產、社會穩定等風險點仍然較多。對於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將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我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做好經濟社會各項工作意義重大。
從國際看,儘管世界經濟延續復甦態勢,但受美聯儲加息、地緣政治衝突等多重因素影響,增長動能正在減弱,世界經濟下行風險逐步加大。中美經貿摩擦仍是最大不確定因素,對我國經濟運行特別是企業預期的影響將繼續顯現。從國內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結構趨優的態勢明顯,但投資、消費、出口三大傳統需求增長放緩,發展新動能不足,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調整陣痛凸顯,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突出,產業鏈比較脆弱;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不斷暴露,並可能跨市場跨區域傳染。從我省看,正處於化“變”為“機”的重要關口。穩中有變,變的是發展環境,不變的是發展大勢,是經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山東工作“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重要指示,增強了我們攻堅克難、奮勇向前的信心,為我們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不竭動力。二是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圍繞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採取了一系列務實有效的政策舉措,為我省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三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實現的偉大成就、積累的寶貴經驗,為我省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提供了強大的力量源泉。四是動能轉換的全面起勢堅定了我們破舊立新的信心決心,為我們有效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影響、增強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清晰的路徑指引。五是多重戰略的紮實推進,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陸續開工建設,實體經濟、雙招雙引、擴內需補短板、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等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為我省高質量發展和經濟企穩回升提供了重要支撐。六是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政治生態明顯好轉,幹事創業熱情高漲,擔當作為氛圍濃厚,為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抓機遇用機遇,就一定能夠經受住“陣痛”的考驗,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綜合以上分析,做好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總要求,加強黨的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引領,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聚力推進鄉村振興、經略海洋、軍民融合等工作重點,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著力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
(一)經濟成長預期目標為6.5%左右。主要考慮:一是2019年形勢更為嚴峻複雜、經濟下行壓力更大,宜實事求是安排增長預期目標。二是據測算,我省“十三五”後兩年生產總值平均增長3.8%,就能夠完成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經濟成長6.5%左右,可以實現提前一年翻番。三是計畫目標比2018年調低0.5個百分點,可以為高質量發展留出空間,在“穩”的基礎上引導各級更加注重做好“進”的文章。四是我省有著龐大的內需市場和投資前景,經濟發展潛力、韌勁和迴旋餘地較大,有能力支撐6.5%左右的增長。實際工作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得更快更好一些,但不苛求與省里目標一致甚至更高,更不能層層加碼。
(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以上,收入質量進一步提升。國家將出台一系列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政策,以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因此在安排今年(2019年)預算時應適當留有餘地,盤子不宜打得太滿。考慮到這一因素,財政收入計畫安排5%以上,同時提出“收入質量進一步提升”的要求。
(三)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濃厚、市場主體增勢良好、服務業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等積極因素不斷積累,6.5%左右的經濟成長能夠提供110萬人以上的就業崗位,保持就業穩定的基礎較好。同時也應看到,中美經貿摩擦對就業領域的影響將會進一步顯現。穩就業的任務比往年更為艱巨,完成這一目標需要各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四)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今年(2019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保持高位,工業產品價格回升並向下游傳導、服務類價格保持較快上漲等新漲價因素較多,輸入型和結構性漲價因素並存,物價水平整體處於上漲區間。但是市場需求總體平穩決定了物價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有望延續溫和上漲態勢。預期目標確定為3%左右,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同時也預留了一定調控空間。
(五)投資結構持續最佳化,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貨物和服務貿易穩中提質。今年(2019年)的需求形勢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投資形勢將保持總體穩定,隨著一系列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落地見效,有望實現企穩回升;消費是個慢變數,預計將保持平穩運行的態勢;外貿的不確定性最大,進出口能夠保持穩定也是不容易的。
(六)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我省將持續深化服務業轉型升級,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服務業與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服務業發展質量。預計三次產業比例將調整為6∶43∶51,服務業占比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首次超過50%,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形成。
(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5%左右。2018年我省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8%左右,接近上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今年(2019年)達到2.55%左右,意味著我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將邁上新的台階。
(八)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一帶一路”參與度保持前列,新增市場主體增長10%左右。提出這組指標,主要是為了體現持續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的方向,與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
(九)“四新”經濟增加值和“十強”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提高。提出這兩項指標,主要考慮體現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引導各地加大對培育壯大新動能的工作力度。考慮到這兩個指標的相關統計核算制度正在完善,只作定性表述。
(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和7%以上。將城鄉居民收入目標確定為7%和7%以上,一方面增幅超過生產總值增幅,體現了民生優先的發展導向;另一方面,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於城鎮居民,有利於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協調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2019年要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這些指標是約束性的,必須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狠抓各項政策落實,千方百計確保完成。具體目標待國家正式下達後組織實施。
三、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和政策措施
要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牢牢把握“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經濟循環,努力培育強大國內市場,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一)強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緊緊扭住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重點任務,著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全面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一是加快推動存量變革。(1)全面落實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倒逼落後產能出清,最佳化產業布局,全年再壓減煤炭產能162萬噸。(2)加強重大技術裝備補短板,謀劃實施一批製造業技術改造和特色升級重大工程。(3)著力推進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建設,加快煙臺萬華乙烯項目建設,完成東營威聯芳烴、昌邑化工和煙臺裕龍島煉化一體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日照、臨沂臨港鋼鐵產業集群建設,推動向高端裝備和高端產品轉化。(4)實施百年品牌企業培育工程,深入開展省級質量標桿活動,擴大“好品山東”影響力。二是加快推進增量崛起。(1)落實好“十強”產業規劃,發揮好“6個1”推進體系作用,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形成引領經濟轉型發展的骨幹支撐。壯大現代優勢產業集群,集中優質要素資源,重點支持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孵化。(2)大力發展“四新經濟”,布局建設一批重點數字園區,紮實開展“雲行齊魯”、企業上雲、智慧型製造帶動提升等重點行動,打造一批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支持發展個性化定製、雲製造、分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3)充分發揮“三核”引領作用,支持濟南市及動能轉換先行區、青島市和煙臺市,在量子通訊、健康醫療、數字經濟、現代海洋、智慧型家電、軌道交通以及核電裝備、虛擬現實等領域布局一批帶動性強的標誌性大項目。(4)抓好省級服務業創新中心、特色小鎮和集聚示範區建設,組織實施好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在服務型製造、信息服務、醫養健康、文化旅遊等領域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基本實現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轉型。三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實施好省級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全力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我省布局,啟動透明海洋、藍色藥庫、齊魯腦計畫、燃料電池等大科學計畫,規劃建設一批科學實驗室,新增10家以上國家級創新平台、200家以上省級創新平台。籌建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濟南國家級創新中心。(2)出台打造創新創業共同體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的政策措施,以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為主體,培育30個左右省級創新共同體,構建“人才鏈+產業鏈+資金鍊+創新鏈”全要素集聚的創業創新高地。(3)深化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和高校科研體制改革試點,加快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濟青煙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建設,在股權激勵、績效評價、收益分配等方面總結推廣一批科技創新制度成果。
(二)持續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夯實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新支撐。更好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和消費基礎性作用,以內需結構的最佳化調整,推動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穩定的拉動力。一是突出抓好重大項目建設。(1)抓緊抓實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建設,完善重大項目管理服務平台,制定項目庫建設標準體系,健全動態調整機制,堅決杜絕變相搞房地產項目、新上“三高一低一剩”項目、勞民傷財和脫離實際的項目,繼續篩選儲備一批好項目大項目,完善“實施一批、儲備一批、策劃一批”接續有力的項目建設格局。(2)注重布局原創型、引領型、產業鏈源頭項目和“無中生有”項目,加快培育骨幹企業,引進更多世界500強、龍頭企業或核心關鍵項目,發揮好重點項目的示範帶動和載體支撐作用。(3)建立“要素資源跟著項目走”的綜合保障機制,用好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圍繞建設用地、資金保障、環境容量、規劃選址、審批服務等項目重點需求和落地關鍵環節,實施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首批450個重大項目庫優選項目開工率達到90%以上,完成年度投資2000億元以上;繼續抓好省重點項目建設。二是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1)抓住國家同意我省調整最佳化鐵路規劃布局的重大機遇,開工建設雄商高鐵、鄭濟高鐵、魯南高鐵菏澤至蘭考段等高鐵項目,以及菏澤機場、蓬萊國際機場二期擴建、臨淄至臨沂高速公路、小清河復航工程等基礎設施項目,高標準打造濟南遙牆4F級機場。(2)開工建設海上風電試點示範項目、濰坊抽水蓄能電站、濟南LNG、青島LNG二期工程等重大能源設施項目,加快推進“外熱入濟”。(3)深入實施全省水安全保障規劃,加快重點防洪減災工程建設,抓好黃水東調二期、峽山水庫膠東地區調蓄戰略水源地、引黃濟青改擴建等重大水利工程項目,爭取煙臺老嵐水庫增列入全國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並儘早開工建設。三是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健全收入分配機制,爭取國家重點群體增收激勵試點政策,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積極培育網路、定製、體驗、智慧型、時尚等消費新熱點,支持社會力量增加醫療、養老、家政、教育、文化、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推動全域旅遊一體化發展,持續開展全省文化旅遊惠民消費活動。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積極引進阿里“天貓小店”、京東便利店、蘇寧零售雲等新業態,推動新型消費和實體零售創新轉型。整頓規範市場秩序,常態化開展打擊侵權假冒活動,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四是努力穩定發展預期。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加大實體經濟領域已出台政策督導落實力度,緩解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提高實體經濟領域投資回報率。強化輿論引導,動態發布重大政策解讀、重大事項推進、重大工程進展等信息,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效引導社會預期。
(三)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圍繞落實“1+1+5+N”各項政策規劃,以“十百千”示範創建工程為抓手,聚焦聚力“五個振興”,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一是抓好糧食生產和保供穩價。嚴守糧食安全底線,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兩區”劃定工作,紮實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和“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鞏固提升糧棉長期穩定生產能力。健全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完善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和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二是培育壯大農業“新六產”。實施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行動,推動糧經飼協調發展,加快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一體兩園”示範創建工作,新增農業“新六產”示範縣20個,示範主體260家。抓好黃河三角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萊蕪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三是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開展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加快農村“七改”、村內戶戶通、“四好路”建設和新一輪電網升級改造,實施綠色能源示範村鎮、可再生能源集中供熱等重大工程,補齊人居環境突出短板。實施好美麗村居建設“四一三”行動,集中建設4大風貌區、布局建設10條風貌帶、培育300個美麗村居建設示範村,提升鄉村內涵品質。四是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鄉村治理體系,不斷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實施“雪亮工程”,加快平安智慧鄉村建設。大力實施新時代文明實踐工程,加強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塑造鄉村文明新風尚。五是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從實際出發有序推進農村改革,落實好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依託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培育一批農村實用人才。統籌推進國有林場和國有農場企業化改革。
(四)加快海洋強省建設步伐,厚植經略海洋發展新優勢。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以落實《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為重點,聚焦十大行動,加快實現向海圖強。一是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大力發展港口經濟,深化大數據與港口傳統產業融合,支持青島港逐步向信息技術服務商、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現代物流及電子商務信息平台運營商轉變。加快建設疏港公路、鐵路、管道,強化港口與鐵路、公路、內河水運等樞紐的有機連線,實現主要貨櫃、大宗乾散貨港區與物流網路的直接連通。完善海公、海鐵等多式聯運體系,推動成立全省多式聯運發展企業聯盟。二是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實施海洋科技創新行動,做大做強沿海產業、遠海產業、深海產業,推動陸海產業融合發展。加大海洋“雁陣型”產業集群與領軍企業培育力度。全力爭取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進入國家實驗室序列,加快共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深入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試點。三是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編制海岸線保護規劃,實施海岸建築退縮線制度,通過受損海域海島修復、港口空間資源整合等方式,將部分建設用海空間轉化為海洋生態空間。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推進灣長制試點,開展陸域污染源治理,實施入海河流綜合整治,徹底消除黑臭水體入海。強化海島分類管理,科學保護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抓好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
(五)加大重點領域改革力度,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新活力。緊緊盯住制約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著力強化制度創新,加快推出一批制度創新成果,持續最佳化制度供給、釋放改革紅利,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一是持續深化“一次辦好”改革。深入實施最佳化營商環境十大專項行動,全力推進“一次辦好”事項清單落地落實。抓好省政務服務中心運營,開展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承諾制試點,探索實施行政審批“市縣同權”改革,全面推開“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抓好相關領域嚴重失信專項治理,推動出台《山東省社會信用條例》。啟動“畝產效益”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二是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1)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切實保障民營企業平等地位,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營造法治化制度環境,確保在政策執行上一視同仁、在市場競爭中公平對待。(2)激活民間投資,拓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進一步放開基礎設施以及電信、通訊等行業限制,推出一批有利於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示範項目,鼓勵民間資本以股權方式參與項目建設運營。(3)推進實施民營企業信用融資計畫,探索建立重點民營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制度,常態化開展銀企對接服務活動,擴大企業債券等融資規模,有效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三是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省、市、縣三級篩選推出一批優質企業引進民營資本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對競爭性領域的國有優質企業、優質資產、優質資源,不設準入門檻、不限持股比例、不限合作領域,優先引進民營資本參與。深化重點領域國有資源整合重組,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向主業集中。支持符合條件的省屬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四是加快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出台深化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規範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健全對下轉移支付制度。全面落實減稅清費政策,加快建設地方稅體系。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推進省農信聯社改革,以股權為紐帶構建農商行新型管理體制;支持城商行高標準引進優質戰略投資者,實現增資擴股、最佳化股權結構。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持續推動規模以上企業規範化公司制改制,支持企業到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做好企業債券融資工作。
(六)深入拓展開放合作廣度深度,積極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融入國家開放大局,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一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依託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布局一批各類境外園區。高水平規劃建設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打造“一帶一路”地方經貿合作全球化新平台。做強“齊魯號”歐亞班列品牌,提升整體效能,增強洲際中轉能力。推動省絲路基金設立運行。二是拓展國際經貿合作空間。(1)加快建設中日韓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推動與日韓在智慧型製造、信息技術、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對接合作,主動承辦雙邊或多邊經貿合作交流會;緊密跟蹤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程,爭取談判的初步共識在山東先行先試,積極參與中日開拓第三方市場合作。出台全面深化魯港澳合作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意見。(2)對接融入中國-中東歐“16+1”合作機制,加強與德國、法國、英國等合作,紮實推進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青島中德生態園等園區建設。(3)實施跨國公司三年培育計畫,支持企業全球布局產業鏈,合理引導企業務實有序“走出去”,帶動境外優質企業回歸投資發展。三是推動進出口平衡發展。大力培育外貿新業態,支持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保稅展示交易等健康發展,擴大機電、高技術產品出口,促進金融、文旅、設計等服務出口。實施更加積極的進口政策,擴大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優質消費品進口。選擇30個縣(市、區)開展外貿轉型升級試點。四是提升“雙招雙引”水平。(1)落實《山東省深化與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合作行動方案》,聚焦“十強”產業集群、重大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等,發布招商指導目錄,繪製全球招商地圖,開展專業化、精緻化、精細化招商。持續做好重點項目合作意向跟蹤服務,將潛在意向轉為實際契約。強化開發區主陣地作用,推進55家開發區開展創新試點工作。(2)全面落實“人才新政20條”,深化推進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高水平技能人才提升等人才工程,完善引進頂尖人才“一事一議”實施辦法,引進一批海外戰略性科技人才、優秀企業家管理團隊和專業技術人才。五是建設國際一流的開放環境。抓好自貿試驗區申建創建工作,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投資貿易制度體系。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進一步放寬金融、製造、服務等領域的準入限制。最佳化口岸環境,全力推進降成本、提效率、優服務。
(七)堅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營造安全穩定發展新局面。緊盯關鍵領域風險點,堅持重心前移、快速反應、有效應對,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一是防範處置金融風險。大力實施“金安工程”,建立薄弱環節金融風險處置工作檯賬,分級分類、一企一策,制定差異化防控措施,全面提高應對處置能力,構建金融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嚴厲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務行為,紮實開展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二是抓好政府債務管理。健全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全力防控存量隱性債務資金鍊斷裂風險。在遏制新增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支持地方政府設立政府融資擔保公司,合理保障融資平台公司正常融資需求,推動各級融資平台公司加快市場化轉型升級,合規承接政府公益性項目。三是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整頓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合理有序安排供地規模,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擴大公積金制度受益範圍,重點引導民營企業繳存擴面,滿足職工住房剛性需求。穩步實施棚改舊改,爭取國家擴大對我省棚改專項債券發行額度支持,年內完成1995年前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的90%以上。四是積極應對中美經貿摩擦。持續關注中美經貿摩擦走向,對涉美貿易企業及上下游企業實行動態監測,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匯率、信貸等政策,提供精準支持和服務;實施好提高穩崗補貼標準、技能提升補貼標準、支持企業開展職工培訓等政策,防範集中失業風險。
(八)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突破。紮實開展“四減四增”三年行動,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推動生態山東建設邁上新台階。一是加強環境突出問題綜合防治。(1)嚴格執行逐步加嚴的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強化燃煤、工業企業、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等重點領域污染治理,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有序開展秋冬季錯峰生產、錯峰運輸,強力推進清潔取暖,加強藍天保衛戰督導檢查和問題整改,全面完成大氣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2)嚴格執行新發布的流域排放標準,強化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加快實施排污許可制度,推行“一企一證、持證排污”管理模式,全面落實企業治污主體責任。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3)加強土壤污染監測和風險評估,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抓好重金屬、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1)加大節能降耗力度,紮實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開展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探索建立用能權、用煤權初始分配製度,有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2)大力實施“外電入魯”,重點推進濰坊至臨沂至棗莊至石家莊特高壓交流環網建設;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核電、生物質能,提高新能源電力供應能力。(3)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產業園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項目。落實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組織開展低碳園區、低碳城市建設試點。三是大力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嚴控生態保護紅線,開展勘界定標工作,健全生態紅線管理制度。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深入開展“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國土綠化行動,組織實施造林綠化“十大工程”,推進採煤塌陷地市場化、多途徑修復治理。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紮實開展省級及以上自然保護區勘界定標工作試點。
(九)不斷提升統籌融合水平,拓展協調發展新空間。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推進區域、城鄉和軍地協調聯動發展,加快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共贏發展格局。一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1)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紮實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和資源最佳化配置;合理調整行政區劃,支持經濟基礎好、地理位置優越、人口集聚度高的縣撤縣設市、設區。(2)加快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主動服務雄安新區建設,加緊建立對接機制,鼓勵省內骨幹龍頭企業、優勢創新資源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和創新成果轉化。加強與長江經濟帶、環渤海、中原城市群等地區經濟聯繫,構建地區間協作發展新機制。二是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抓好新型城鎮化規劃、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完善人口市民化“1+N”政策體系,出台中小城市培育指導意見,開展好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新生中小城市試點,積極推進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建設,提高大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全年常住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再提高1個百分點。持續開展縣域經濟提升行動,加快擴權強縣,進一步提升縣域綜合實力。三是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培育一批軍民融合龍頭企業,布局實施一批軍民融合重大工程、重點項目,促進軍地創新成果對接轉化,加強交通、市政、信息等基礎設施領域軍民合建共用。全力推進國家(青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建設,在體制機制、政策制度和發展模式創新方面形成一批示範經驗。選擇一批技術水平高、平戰轉換快、示範作用強的企業事業單位,新建部分國民經濟動員中心。
(十)著力增進民生福祉,滿足人民民眾美好生活新期待。全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促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民眾。一是精準脫貧兜底線。盯緊“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弱殘”,深入落實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意見,實施好光伏扶貧、電商扶貧、鄉村旅遊扶貧三大行動,鼓勵引導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發揮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夯實已脫貧享受政策人口的脫貧成果。加快推進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基本完成外遷安置社區主體工程和新建村台建設,築堤保護工程全面開工。推動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工作取得新成效。二是多措並舉穩就業。制定完善穩就業政策措施,統籌抓好高校畢業生、去產能職工、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等各類群體就業,實施好“三支一扶”計畫等基層服務項目。紮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三是加強社會保障增福祉。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畫,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面加強省級異地就醫結算、醫保監管、社保關係轉移接續等系統建設。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指導各地科學確定城鄉低保標準。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權益保障工作。四是完善公共服務促公平。(1)實施好“雙一流”建設計畫和高水平套用型大學建設工程。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建立城鎮中國小大班額長效防控機制,新建、改擴建2000所以上幼稚園,新增學位50萬個。(2)加快醫養結合示範省建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年內每個縣(市、區)至少新培育或引進1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組織。完善職工、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擴大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施範圍。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推廣全民健康生活方式。(3)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改善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建設好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齊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和大運河文化帶(山東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省。加快旅遊服務和產品創新,大力發展數字出版、移動媒體、創意設計等文化新興產業,培育一批文化產業孵化器。五是提升社會治理能力。落實社會矛盾排查預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健全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化基層基礎建設三年攻堅戰,加快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裝備建設,大力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持續開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加強食品藥品、消防和危爆物品安全監管。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確保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