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刺攻堅之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一年來,全區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區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年度目標任務,搶抓市支持六合高質量發展機遇,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緊扣“產業增長極、宜居新空間、生態後花園”三大定位,以開展對標找差“三爭”主題活動為抓手,紮實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社會民生全面進步,年度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強富美高”新六合建設邁出新步伐。
一、主要目標完成情況
2019年列入人代會主要目標的預期性和約束性兩類指標共25項,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未達計畫目標外,其餘24項指標達到或超額完成目標任務,指標達進度率96%。主要目標預計完成情況詳見下表:
2019年主要目標預計完成情況表
二、重點項目進展情況
列入2019年全區重點項目計畫的項目109個,總投資784.3億元,計畫投資229.5億元。全年實施項目106個,實施率97.2%,完成當年計畫投資91%,其中產業類項目實施45個,實施率97.8%,完成當年計畫投資93%。
三、主要工作成效
列入2019年區人代會計畫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城鄉建設、鄉村振興、改革開放、生態文明、社會民生七個方面重點工作,主要成效如下:
1.創新發展動能強勁。深入開展創新名城建設,實施高新區提速提質“三年行動計畫”,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創新平台建設加快。科創園一期基本建成,中南智谷一期實現封頂,科創中心進駐企業120多家;棠邑科技企業孵化器成功申報南京市級留學人員創業園,六合科創中心成功申報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成“千家百企”產學研合作平台,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30個,技術契約成交額超7億元,完成率全市第二;與南京合工智慧型研究院合作共建節能環保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創新要素集聚加速。註冊落地新型研發機構8家,融眾環境工程研究院等3家新型研發機構通過市級備案,中以農業科技研究院項目正式落戶我區;新型研發機構累計引進或孵化企業40家;申報市科技頂尖專家8名、創新型企業家13名;于海闊成功入選“國家萬人”計畫,張學記、何滿潮等兩個院士領銜人才團隊及德國科學院院士本哈德·辛克落戶高新區;申報高層次創業人才173人,入選區級高層次創業人才22人,培養企業高技能人才349人次;成立區級科創基金及六高創投、新合投資等產業基金。創新氛圍日趨濃厚。出台聚焦創新名城建設促進科技創新“1+12”政策體系;深化與白下、鼓樓高新園區及江寧經開區高新園夥伴園區建設,開展聯合招商活動14場;成功舉辦“百名校長院長進六合”高峰論壇、創聚六合國際峰會等創新活動30多場次,組織“南京創新周”專場活動9場,出席院士20多位,其中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國際高峰論壇榮獲“我最愛的創新周活動”評選第一名;與中盧商會建成首個海外協同創新中心,英國倫敦大學羅開紅教授等18個創業大賽獲獎項目落地註冊。創新創業成效明顯。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數占比位居五郊區第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達13%;13家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市級認定,2家通過省級認定,全市排名第二;PCT專利申請13件,有效發明專利申請達378件;新發展各類企業2740戶,新發展個體工商戶6042戶;南京涵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入圍南京市瞪羚企業名單。
2.產業結構最佳化提升。抓住市委、市政府重點支持六合高質量發展契機,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切實增強經濟發展支撐能力。重點項目有力推進。15個列入市雙百工程項目全部實施,投資完成率104%;15個市重大項目全部實施,投資完成率101.7%;特瑞電力、安博物流等區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國軒動力電池、利德東方技改等項目竣工投產。先進制造業加快轉型。規模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8%;先進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1%,其中高端智慧型裝備產業同比增長11%,節能環保產業同比增長12.5%;工業技改投資占比88.2%,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4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研發)經費投入強度1.6%,規上工業新產品銷售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17%;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收入16億元。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新增高標準農田面積5萬畝,畜禽生態健康養殖比重達100%,推廣各類新型適用農機具416台;新增農業電商主體64家,銷售額增長17.6%;馬鞍街道被評為江蘇省農業電子商務示範鄉鎮,竹鎮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評為省智慧型農業示範園區,2項農業信息成果被農業農村部評為2019年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項目,區內蝴蝶蘭品種榮獲2019年世園會特等獎;打造省、市名牌農產品16個、國家馳名商標1個,“三品”農產品認證總數215個,發展農業龍頭企業74家,遠望富硒成功晉級為我區首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推廣“茉莉六合”“多彩竹鎮”等農業公用品牌,“茉莉六合”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成功發布並走進上海;創成“中國好糧油”行動示範區,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成為全省示範,程橋糧食儲備庫榮獲省糧食產後服務中心示範企業、市綜合服務環境最優庫點。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完成服務業增加值231億元,同比增長8.6%;金牛湖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完成投資3.85億元,同比增長25.41%,實現產值15.33億元,同比增長6.02%;新城龍湖天街建成開業;旅遊業總收入增長18%;竹鎮楓彩漫城景區、金牛湖野生動物王國相繼開園,程橋池杉湖濕地公園成功申辦2021年第35屆全國荷花展;靈岩山綠道等項目有序推進,旅遊廁所竣工25座。綠色建築健康發展。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62億元,同比增長8%;建築企業億元產值以上14家、10億元以上2家,獲“金陵杯”建築項目21個,獲“優質結構工程”項目32個。
3.城鄉建設協調推進。圍繞江南江北雙主城及南北田園定位,不斷完善城鄉配套設施。城市品質有效提升。龍袍新城規劃編制完成;完成全區40條背街支巷整治任務,機動車違停整治有效率達90%以上;實施長江西路沿線79盞路燈、158個燈頭及街巷60多盞路燈更新;建設海綿城市項目56個,總面積達5.88平方千米;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96%;推進蘭荷苑等老舊小區環境治理面積達5.9萬平方米,完成棚戶區改造15.3萬平方米;推進“清零”行動,揚平公司、龍華路安置房等遺留地塊實現“淨地”;新增停車泊位530個;新增8個公共腳踏車站點,增投500輛公共腳踏車。重點工程穩步實施。G328雍莊至龍池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建成通車,繞越高速新篁互通連線線、龍津橋改建等重點交通工程有序建設,實施縣道大中修工程35公里;加快滁河防洪治理完善工程建設,完成紅山窯閘下左右岸堤防工程、滁河入江口切灘等一期工程,推進八百河上段治理項目;出新改造板門口、站前路等7條市政道路;完成程橋公交場站、四柳公交停保場、長山公交首末站改造;建成主城區供水管道改造12公里,推進程橋竹鎮、金牛湖冶山片區供水改造。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完善。圖書館、文化館實現街鎮全覆蓋,實施六合文廟部分主體建築維修工程;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2977平方米,組織開展各類民眾文體活動1000多場,居民綜合閱讀率達96.6%;企業文化“三送”下鄉活動,送電影613場、圖書1.4萬冊、演出70場;區融媒體中心掛牌成立;成功舉辦金牛湖中華龍舟大賽、竹鎮國際半程馬拉松等品牌賽事,社會反響熱烈;組織開展鄉村行普法活動150場,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54項普法聯動宣傳事項完成率100%。
4.鄉村振興步伐加快。創新鄉村發展理念,以提升人居環境為抓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城鄉統籌發展邁上新台階。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與南農大合作創辦鄉村振興研究院;有序推進130平方公里美麗鄉村示範片區建設,創建42個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宜居村,程橋街道肖王盛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有序推進。開展化肥農藥“兩減”行動,建成首批全國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實施農村道路綠化147公里,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120公里、農村公路橋樑改造23座,創成省級“四好農村路”建設示範區;完成3個小型水庫庫區扶持項目,河塘清淤423萬方;完成一般集鎮環境整治項目6個,實施590個規劃布點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建污水主次乾管42.8公里。都市型農業穩步發展。9個休閒農業景點入選南京市休閒農業48景,接待遊客突破500萬人次,綜合收入增長6.4%,居全市前列;多彩竹鎮賞花游獲農業農村部全國精品景點路線推介;創成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23家、省市級示範家庭農場41家,六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成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程橋、龍池現代農業園創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培訓新型職業農民3000人,認定初級職業農民200人。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促進103戶、250名低收入農戶脫貧轉化,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及時將符合救助條件的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納入救助保障體系,落實戶、村、片扶貧開發專項資金7114萬元,完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264個。
5.改革開放活力增強。搶抓全市招商突破年機遇,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持續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動力活力。開放合作不斷拓展。實際利用外資16500萬美元、同比增長22.6%,實現外貿進出口54.5億元,同比增長9.4%,實現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2750萬美元;城市國際化項目實施順利,留學生實習基地、農民畫國際交流文化基地等3個重點項目形成常態化交流機制;紮實開展與西藏墨竹工卡對口支援工作;深入推進與山陽、湟源對口扶貧協作,完成五大類15項對口協作指標,對口協作陝西山陽經驗作為全省典型案例被選送至國務院扶貧辦,雄州街道獲評青海省2018年度脫貧攻堅先進單位,區扶貧辦榮獲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招商引資取得突破。出台招商引資考核辦法,整合全區招商力量,舉辦境內外主題招商活動30多場次,簽約華君總部、新洲高端印刷、嘉浩物流等億元以上項目105個,總投資約970億元,其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80個,總投資600億元。重點改革穩步實施。年度28類156項具體改革任務按序推進;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入貫徹落實最佳化營商環境100條和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30條;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鞏固提升“一網通辦”成效,啟動實施“一窗通辦”,試點民生事項“一區通辦”,全面實現“2330”改革目標;“12345”熱線累計辦件5.7萬多件,按時辦結率99.98%,綜合滿意率超過96%;農村宅基地和農房統一登記發證紮實推進,96個涉農村居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13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選省優先扶持名單;我區被認定為省新一輪農村改革試驗區;實施供銷社綜合改革,成功創建2家基層社、2家農村綜合服務社、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高質量完成黨政機構改革任務。
6.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抓好中央、省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問題整改,PM2.5濃度均值下降12.8%;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78.3%,居全市第1位;國、省考斷面水質均達到考核要求;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功能區噪聲和區域環境噪聲均達標。強化污染防控力度。畜禽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率100%,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100%;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等“兩區”劃定成果通過省級驗收;實施耕地輪作休耕試點13.8萬畝、土地整治3.98萬畝,劃定0.52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關停法伯耳燃煤鍋爐,完成8家企業VOCs治理,完成201家“散亂污”企業整治;利德東方被工信部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狠抓環境綜合治理。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超70%;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實施75個雨污分流片區建設,加快推進雄州污水處理二廠一期工程,街鎮污水乾管完成6.31公里,完成程橋街道雙塘腰塘2個小微水體、青伏河劣V類水體、雄州中心區滁河左岸及內河水系環境綜合整治;新建2座城鎮公廁,拆除旱廁7162座,改造農村公廁80座、戶廁27528座。打造宜居生態空間。創建龍袍長江省級濕地公園、池杉湖省級濕地公園,自然濕地保護率55%以上;新增成片造林1.87萬畝,建設“三化”示範片4個、“三化”示範村7個,林木覆蓋率達24.15%;狠抓長江經濟帶沿線生態保護,超額完成6個市“百項提升工程”年度目標;金宏發建材廠、龍江船廠、福運潤奇船廠廠房拆除和岸線復綠工作通過市級驗收。
7.民生福祉不斷增進。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紮實推進8大類56項重點民生實事,加快補齊短板弱項,不斷提高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富民增收步伐加快。5類35項富民增收任務全部按計畫推進,新增城鎮就業23360人,實現再就業3942人,援助困難人員就業763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790人,培育自主創業1110人,大學生就業6394人,完成各類培訓32468人次;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990元,同比增長9.2%,高於同期經濟增速1.7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182元,同比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49元,同比增長9.4%。社保兜底成效顯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覆蓋率均達100%;落實社保減負政策,為參保單位節省開支1.56億元;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900元/月;完成542戶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開工建設保障房25萬平方米、竣工10萬平方米,籌集人才安居房1.1萬平方米,發放城鎮住房保障家庭租賃補貼39.72萬元。公共服務持續最佳化。市重點支持六合高質量發展事項有序有效落實,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達到2018年郊區平均水平。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16個,護理型床位占養老機構床位總數比達83.7%;新增3A級民營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0個、居家養老服務站點20個、助餐點10個,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達到43.2張;新建9座公益性紀念堂,實現街鎮全覆蓋;完成8家農貿市場提檔升級;新增天然氣居民用戶16553戶,建成中低壓管網44公里,建設區域調壓櫃10座。教育醫療設施不斷完善。北京東路國小棠城分校等5所學校建成招生,六合高級中學等5個新改擴建工程全面啟動,龍池國中等8個易地新建工程加快推進;創成省優質幼稚園3所,六合中等專業學校創成省現代化示範校;與省中醫院達成“院府合作”協定,省中醫院江北院區正式掛牌運行;建成省級示範衛生室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4家,龍池街道創成國家衛生街道。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深入推進格線化社會治理工作,全區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98%以上,民眾安全感達98.5%;健全完善“1+1+3”現代基層治理體系,我區入選省現代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金牛湖街道金山村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等認定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成功創建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農產品質量檢測合格率100%;完成食品抽檢2534批次,實現農貿市場快檢室全覆蓋,完成11家食品經營主體食品安全責任保險;重點行業領域全面推行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2.7%、12%,實現“雙下降”目標;紮實開展信訪積案化解攻堅,深化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安保維穩任務。
2019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還存在諸多困難與挑戰。主要表現為:經濟發展的支撐度還不夠,缺少大項目、好項目帶動,主導產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輻射力和帶動力亟待加強。科技創新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高層次人才、高水平研發機構比較缺乏,創新創業生態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城鄉發展集約度不夠,城市品質還有待提升,鄉村內生動力有待進一步激發,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仍需健全。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還不高,優質教育、醫療和養老服務資源供給不足,農村地區公共服務欠帳依然較多,與民眾期盼還有一定差距。
2020年計畫主要內容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主要依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省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市對區綜合考核目標,區委、區政府關於對標找差“三爭”工作部署,以及“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奮鬥目標等內容進行設定。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四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扣“產業增長極、宜居新空間、生態後花園”三大定位和高質量發展主題要求,以“強富美高”新六合建設為主攻方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效、強化改革創新驅動、突出重點項目支撐、改善民生需求環境,確保與全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推動全區經濟社會持續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指標
1. 預期性指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責任單位:區發改委)
——製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3%以上;(責任單位:區工信局)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5%左右,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1%,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2%;(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工信局、科技局)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責任單位:區商務局)
——外貿進出口總額5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確保2億美元、力爭2.5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100億元;(責任單位:區商務局、投促局)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84%以上;(責任單位:區財政局、稅務局)
——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達54.6公頃/億元,單位建設用地稅收收入達2.16億元/千公頃;(責任單位:區規劃資源分局、稅務局)
——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1.7%,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完成市下達任務,淨增高新技術企業確保30家、力爭35家,新增備案新型研發機構2家;(責任單位:區工信局、科技局)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0.2個百分點(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同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責任單位:區發改委、農業農村局)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0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省定標準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保持在市定目標以內。(責任單位:區人社局、發改委)
2. 約束性指標
單位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質比例、空氣品質達到二級標準以上天數比例達到市考核目標,主要污染物排放、細顆粒物(PM2.5)濃度控制在市考核目標以內。(責任單位:區應急管理局、工信局、生態環境局)
三、重點任務
1. 不斷提高科創水平。引進市科技頂尖專家1人、高層次創業人才4人,培育創新型企業家1人;新建校企聯盟5個,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35個,技術契約成交額達8億元以上;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數占比達6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完成發明專利申請600件。
2. 持續最佳化產業結構。突出產業導向,大抓項目招引,健全完善高端智慧型裝備及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鏈條和協作配套體系,確保先進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1%。推進華君年產10GW光伏組件、國廈特種機器人產業園、法伯耳4萬噸萊賽爾短纖維、協合大健康產業園等項目啟動實施,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確保增長7%、力爭8%;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旅遊接待人次、旅遊業總收入均增長18%;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5%左右。
3. 協調推進城鄉建設。推進龍池路西側、六合飯店周邊捆綁地塊、建設路北側地塊棚戶區改造,全年完成不少於6萬平方米征拆任務;實施國道328上跨6座橋樑和揚滁公路向陽河大橋專項維修工程;持續推進美麗鄉村示範村、宜居村創建,完成程橋街道肖王盛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完成農路提檔升級100公里、農路綠化80公里、縣鄉道養護大中修20公里;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力爭全年接待遊客量突破520萬人次。
4. 著力提升城市品質。完成全區“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全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新建文昌街立體停車場,增加停車泊位250餘個,利用閒置地塊建設臨時停車場,增加停車泊位400餘個;地下空間利用總量累計達211萬平方米,完成老舊小區整治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物業管理覆蓋率達80%;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3500平方米。
5.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貫徹落實市最佳化營商環境2.0版檔案精神,加快實施政務服務“寧滿意”工程,全面推開“證照分離”改革;健全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繼續推進農村宅基地和農房統一登記發證工作;完成服務外包執行額1.22億美元,其中離岸服務外包5800萬美元;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鞏固山陽縣、湟源縣脫貧成果;做好對口支援西藏工作。
6. 統籌建設生態文明。大力實施節能項目,推進自願性清潔生產審核,持續淘汰低端低效產能;深入開展垃圾分類,主城區小區垃圾分類全覆蓋;城鎮綠化覆蓋率達45.8%,建成區綠地率達38.9%,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75%;啟動長江濕地公園建設。
7. 突出改善社會民生。進一步落實全市重點支持六合高質量發展事項,推動全區基本公共服務達到2019年全市平均水平;推進龍華路周邊1、2、3號地塊安置房項目開工建設;新開工保障房32萬平方米、竣工25萬平方米,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0戶;新增民營化居家養老中心6個、居家養老服務站點30個、助餐點6個,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45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