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

2011年10月1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魯政辦發〔2011〕56號印發《山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該《方案》分背景和意義、方針和目標、重點任務、組織實施與保障、工作進度5部分。

重點任務是:實施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行動;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實施社區居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實施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實施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推動《科學素質綱要》實施機制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
  • 印發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魯政辦發〔2011〕56號
  • 印發時間:2011年10月17日
檔案通知,實施方案,

檔案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山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
魯政辦發〔2011〕56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山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實施方案

山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
為實現《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國發〔2006〕7號,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到2020年的目標,明確“十二五”期間我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階段目標、重點任務以及保障措施等,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國辦發〔2011〕29號),結合山東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義
自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科學素質綱要》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級、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聯合協作、務實進取,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較好地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發展目標,為“十二五”開局和實現2020年長遠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到2010年,我省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3.1%(低於全國平均數0.17個百分點),比2007年提高了0.43個百分點,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了全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高,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廣泛開展,科普基礎設施不斷發展,科普資源逐步豐富,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顯著增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但是,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科學基礎教育與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普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科普基礎設施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隊伍基礎薄弱,科普事業投入不足,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公民科學素質工作的積極性還需進一步調動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全省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成為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和創新型山東,對公眾科學素質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積極適應“轉方式、調結構”和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戰略部署的新形勢,應對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維護社會穩定的新任務,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適應社會結構深刻變化的新要求,都迫切需要提升廣大公民科學素質。進一步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各項事業,對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方針和目標
(一)指導方針。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指導方針,緊緊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工作主題,以提升服務能力為核心,以資源共建共享為抓手,以服務基層為著力點,完善體制機制,創新方式方法,活化工作載體,進一步推動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努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不斷開創科學素質成果全民共享新局面,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提供重要的基礎支撐。
(二)工作目標。到2015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在“十一五”基礎上有顯著發展,公眾獲取科學技術知識渠道進一步拓寬,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更加理性和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得到提高,爭取我省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不低於5%。具體目標要求:一是促進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落實。突出“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工作主題,重點宣傳低碳經濟、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知識,倡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二是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持續提升。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社區居民科學素質水平顯著提升,城鄉之間、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科學素質差距逐步縮小。三是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高。科學教育與培訓體系不斷完善,大眾傳媒、科普基礎設施的科技傳播與普及力度不斷增強,科普資源更加豐富,科普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機會與途徑顯著增多。四是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機制不斷創新。資源共享、獎懲激勵、聯合協作、社會參與等機制初步健全,公益性科普事業與經營性科普產業並舉的體制逐步建立,工作合力不斷增強,社會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三、重點任務
根據指導方針和目標,“十二五”時期重點完成以下任務:
(一)實施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著眼於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課程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的質量,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重點宣傳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等內容,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增強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保護青少年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索精神,引導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使其具備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
1.努力提高中國小科學教育質量。在幼稚園日常科學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科學啟蒙教育,通過遊戲、活動等方式,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欲望。中國小實施修訂後的科學課程標準,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加強監督指導,使科學課程和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普遍提高,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切實提高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質量。鼓勵普通高中開設豐富多彩的科學教育選修課,大力推進通用技術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普遍開設,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面向農村中學生開展立足於工作和生活的職業指導教育。將安全防範知識納入國民教育範疇。
2.廣泛開展校外、課外科學教育活動,促進課外科技活動與學校科學教育的有效銜接。組織開展“大手拉小手”科技傳播行動、科技專家進校園(社區、科普基地)、青少年科普報告百校行、“走進科學殿堂”、“青少年後備人才培養計畫”等活動,實現科學家與青少年交流面對面、溝通零距離。深入開展中學生五項學科競賽、科技創新大賽和“明天小小科學家”等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繼續組織實施“群英計畫”,倡導建立青少年科學工作室。有效開發利用與學校科學課程相銜接的科普資源,深入推進流動科技館進校園、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等活動,充分發揮科技館、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資源,開展科技教育培訓和科普活動。
3.為培養未成年人科學素養創造良好環境。實施親職教育行動計畫,充分發揮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鼓勵中國小校利用家長委員會、家校聯繫會議等形式,對家長育兒觀念、方法給予指導,提高家長科學育兒水平。開辦農村父母課堂,進一步擴大親職教育知識普及覆蓋面。深入實施“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擴大兒童活動站的數量和規模。繼續開展“牽手關愛、共同成長”主題活動。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性科技傳播力度,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氛圍、創造條件。
分工:由省教育廳、團省委、省科協、省婦聯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廣電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社科聯參加。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著眼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圍繞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掌握和運用先進適用技術發展生產、增產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農村婦女及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搞好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
1.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科技教育與培訓。發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套用技術函授大學、農村成人文化教育機構、科普學校、科普服務站、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等培訓陣地的作用,結合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綠色證書培訓、星火科技培訓、雙學雙比、巾幗科技致富工程,有針對性地向農民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和技術服務。通過各級漁業技術推廣站,向漁民廣泛開展漁業實用技術培訓。深入實施百萬新型女農民培訓計畫,提高婦女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和管理。
2.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和青年創業培訓行動。因地因時因產業制宜,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培訓。結合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技術改造和勞務輸出的需求,精心準備“科技套餐”,開展訂單式培訓、選單式教學、遞進式培養,短、平、快地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組織開展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加強項目開發、開業指導、小額貸款、後續扶持等“一條龍”服務,幫助農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3.開展民眾性、基礎性、經常性的農村科普活動。深入推進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社科普及周等活動,總結推廣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兼任科普員、科技服務熱線、科普之冬(春)、“三農”網路書屋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組織實施“生態環境宣傳進農家”活動,向農民積極傳播環保法律法規和生態農業知識。
4.加強農村科普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生態家園富民工程、鄉村清潔工程、三八綠色工程等惠農工程。建立科普惠農項目庫,精心組織科普惠農興村計畫和科普惠農示範工程,不斷建立健全科普惠農長效機制。豐富拓展科普惠農工作領域,推進以“科普村村通”百強鄉鎮、星級科普教育基地評選表彰獎勵為主要內容的“科普雙百”工程,全面活躍農村科普工作。
5.健全完善農村科技傳播與普及網路體系。加強組織建設,發揮鄉鎮科協、村科普小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機構在農技服務中的作用。建立健全農村科普“站、欄、員”建設,建立專家諮詢服務和志願者隊伍,組織開展“科普大使農村行”等民眾喜聞樂見的科普教育活動。開展農村信息員培訓,提高其整體素質和信息化服務水平。
分工:由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科協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廣電局、省安監局、省林業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社科聯參加。
(三)實施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行動。著眼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圍繞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城鎮化的要求,以學習能力、職業技能和技術創新能力為重點,提高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科學素質、進城務工人員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和失業人員的就業創業能力。加強企業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
1.強化對勞動者科技教育培訓的巨觀管理。將科技教育內容納入各級各類大專院校和成人教育的教學課程或培訓教材;納入國家職業標準,作為各類職業培訓、考核和鑑定的內容。企事業單位要發揮主體作用,健全從業人員帶薪學習制度,鼓勵職工在職學習、脫產學習。
2.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能培訓。通過開展各類有針對性的再就業培訓、職業資格培訓和創業培訓,加強對在崗職工、新成長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等的職業技能培訓。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繼續實施技工教育“十百千”工程、百萬職工技能競賽、“金藍領”培訓等活動。加強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城鎮就業訓練中心、科技培訓中心、再就業培訓定點機構等培訓機構建設,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網路。
3.做好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突出創新能力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主題。推動技師工作站試點建設,積極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加強國家和省級高技能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建設。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適應製造業強省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4.開展日常性職工科普教育活動。繼續深入推進“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講理想、比貢獻”等活動,著力打造一批學習型、創新型、技能型團隊。組織科技工作者開展技術交流、學術研討、技術創新、科技諮詢、金橋工程、廠會協作、專家服務、職工培訓、科普車間創建等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繼續開展山東省十大傑出工程師評選活動,推動院士工作站建設,開展創新方法培訓,進一步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充分利用企業實驗室、產品陳列室等科普陣地,加大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宣傳。
分工: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總工會、省安監局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廣電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醫科院、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聯參加。
(四)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著眼於培養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執政能力,提升科學決策與管理水平,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和教育培訓工作,促進學習型機關的建設,切實增強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開展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技教育培訓。貫徹落實《2010-2020年幹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和“十二五”山東省行政機關公務員培訓規劃,將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態度、講究科學方法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通過高層次專家報告會,抓好市、縣(市、區)和鄉鎮(街道)分管領導、各級科技行政管理幹部、科研機構負責人和國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負責人等的科學教育培訓。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自主培訓時,要突出對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培訓。
2.充分發揮各類學習載體在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培訓中的陣地作用。各級行政學院和幹部學院加強對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的培訓,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將科學素質教育內容列入教學計畫,並根據科技發展狀況和幹部培訓需要不斷加以改進。發揮山東幹部學習網的作用,豐富科學教育學習內容,採取“入口網站+學習平台”的構架方式,以學分制管理為主線,實現“教、學、管、考”四位一體,力爭實現省、市、縣、鄉四級幹部學習全覆蓋,推動“網上學習”科學化、規範化、常態化。
3.在公開考選、選拔錄用、綜合評價工作中體現對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的要求。在黨政領導幹部、國有企業負責人公開選拔考試大綱和題庫中,進一步豐富科學素質工作有關內容。在公務員錄用考試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內容。
分工:由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聯參加。
(五)實施社區居民科學素質行動。著眼於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圍繞建設文明和諧的學習型社區,提升社區科普服務能力,發展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社區居民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生活質量、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促進社區居民整體科學素質的提高。
1.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圍繞安全健康、節能環保、防災減災等內容,開展科教、文化、衛生、法律進社區活動。大力開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動”、“山東科學講堂”等民眾性科普活動,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強社區科普活動的實效性和影響力,培育品牌活動。
2.創新社區科普活動載體。探索發揮社區科普工作站、宣傳欄、科普員和科普志願者的作用,建立健全社區科普大學、社區科學工作室、社區心理工作室,積極開展科學生活、社區矯正、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科學文化素質。
3.組織實施社區科普益民計畫。依託社區公共服務場所和設施,建立完善社區科普活動室、科普圖書室、科普學校、科普畫廊等基礎設施,拓展和發揮科普功能。發揮網際網路、移動通信、移動電視等新興傳媒功能,推動社區科普信息化建設。建立街道科協、科普協會和社區科普小組等網路組織,健全社區科普宣傳員和科普志願者隊伍,積極開展科普文明街道、社區、樓宇、家庭等創建活動。
4.搭建社會化社區科普工作格局。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和社區科普資源,鼓勵學校、科研院所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區科普活動,探索建立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積極開展“科普社區通”工作,搭建社區科普工作平台。強化社區科普輿論宣傳,營造社區科普良好氛圍,形成社區科普工作強大合力。發揮媒體的宣傳和監督作用,加強安全生產宣傳和輿論監督。
分工:由省科協、省婦聯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廣電局、省安監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社科聯參加。
(六)實施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著眼於加強教師科學素質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努力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科學素質和水平,培養一支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教師隊伍。充分利用、有效整合現有的科普教育資源,不斷加大科學教育與培訓力度。
1.大力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實施齊魯名師培養工程。鼓勵高等院校增設科學教育專業,培養從事科學教育的專門師資。增加師範類院校科學教育內容。在職教師培訓進修中,增加科學教育的內容。切實加強縣及以下幼稚園、中國小和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骨幹教師的科學教育培訓,逐步完善相關職稱評價標準和辦法。
2.改進科學教育教學方法。加強對中國小科學教育研究,促進教學方法改革和手段創新,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先進教學理念,增強教育教學效果。改革與探索成人教育教學模式,提高科學教育培訓效果。
3.提高科學教育培訓教材質量。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標準,進一步提高科學課程教材的質量和水平,開發研製與科學課程、技術課程相配套的校本課程、音像類和科普動漫教材,增強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根據農民、城鎮勞動者、社區居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特點和需求,加強各類人群科學教育培訓的教材建設,編寫一批優秀科普讀物,探索建立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資源庫。
4.加強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條件建設。鞏固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動科學教育發展的有效模式,建立健全科學教育實驗室(或學校科技活動中心)和中國小科普教育基地,加強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健全中國小實驗室、圖書室,充實科學實驗儀器、教具、音像設備、計算機、圖書等科普資源,並提供社會化服務。繼續推進中國小科學教育網路資源建設,加強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的科學教育資源建設。
分工:由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安監局、省林業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聯參加。
(七)實施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著眼於搭建起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平台,積極繁榮科普創作,引導、鼓勵和支持科普產品開發。到2015年,實現我省科普資源的總量有較大增加,原創性科普產品不斷湧現,資源種類較為齊全、結構較為合理,資源開發水平顯著提升,科普資源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的工作目標。
1.繁榮科普創作。研究制定重點科普創作選題規劃,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重點選題的開發建設,以作品徵集、評獎等方式,擇優選擇一批科普創作項目。加大對優秀原創科普產品和創新科普作品的扶持力度,鼓勵原創性科普作品創作,努力實現每年有1-2部原創科普作品進入國家和省的“五個一工程”。不斷壯大山東省科普創作協會的力量,打造科普創作人才培養富集帶。
2.開發共享優秀科普產品和信息資源。重點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主題,針對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社區居民五大重點人群,開發集成一批公共科普資源。加大鼓勵支持廣大科技人員,以及從事科普編創、科技傳播等專業機構和社會力量,共同策劃、製作、出版科普掛圖、科普圖書等出版物,扶持廣播、電視、網路視頻等媒體製作一批優秀音像製品和科普動漫作品。舉辦各種科普作品與產品的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動。通過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科普產品研發專題論壇、科普新產品推介會等形式,實現科普資源成果共建共享。
3.開發共享科普展教資源和科普活動資源。加強科普展教品內容的整體設計,著力開發原創性和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貼近基層的優秀科普展教品,深入挖掘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科普展教資源,推動市場化運作,建立公益性和經營性相結合的開發體系,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科普展教品開發的局面。每年開發集成1-2個品牌活動資源包,提供社會化科普服務。
4.搭建共建共享的科普資源服務平台。加快“山東省科普資源網”建設,構建科普信息內容的集成平台、發布平台和管理平台,暢通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渠道。整合全省數字科普資源,建設覆蓋全省的數位化科普資源網,努力實現全省科普信息資源網站聯網、上下互動、信息共享。探索建立一個由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建設的、基於網路環境的公益性科普資源共建共享聯合體,為社會公眾提供科普服務。
分工:由省科協、省科技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廣電局、省安監局、省林業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社科聯參加。
(八)實施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著眼於推動科技界與傳媒界的良性溝通與互動,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在科技傳播中的積極作用,加大大眾傳媒的科技傳播力度,提升大眾傳媒的傳播質量和效益。
1.打造科技傳播媒體品牌。形成一批有廣泛影響的精品科普媒體,打造一批在業內有一定規模、實力和影響力的科普出版機構,培育一批讀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科技報刊、科普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突出對科技創新團隊、科技精英的宣傳和大眾科普知識的傳播普及,著力打造一批精品科普頻道和欄目。著力搞好“科普大篷車”節目的簽約播出,鼓勵支持鄉村季風、科技之窗等打造精品科普專欄。
2.發揮新興媒體的科技傳播功能。更好地利用“山東數字科技館”開展網上科普宣傳,鼓勵新興媒體研究開發“網路科普”、“移動科普”的新業態,開發一批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的科普遊戲軟體。提高各類媒體對公眾以科學的行為方式應對突發事件的指導性。
3.制定鼓勵大眾傳媒開展科技傳播的優惠政策和相關規範。推動電視台、廣播電台增加科技節目的播出時間,出版機構增加各類科普出版物的品種和發行量,綜合性報紙增加科技專欄的數目和版面,科普網站和入口網站加強科技專欄建設力度。積極培育市場,建立與市場、公眾需求相適應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推動科普文化產業發展。
分工:由省委宣傳部牽頭,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廣電局、省安監局、省林業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聯參加。
(九)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著眼於增強科普基礎設施的綜合服務能力,最佳化科普資源配置,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最佳化存量,增加總量,推進科普設施的全面發展,提高為公眾提供科普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滿足公眾利用科普設施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需求。
1.加大各類科技場館建設力度。爭取5年內完成山東省科技館新館的建設,各設區市在“十二五”期間力爭建有綜合性、現代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館等科普設施。有條件的縣(市、區)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建成一座以舉辦展覽等科普活動為主要功能、規模適度並能體現當地特色的科技館等科普設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建設以科普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或產業科普場館,充分發揮現有科普場館功能。完善山東省數字科技館建設,實現科普知識樹形結構完整、科普內容豐富完善的目標,不斷增強數字科普平台的吸引力。
2.開發開放科普教育基地。積極創建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大力發展省級和市級科普教育基地。實施科普基礎設施拓展工程,發展一批具有鮮明行業特色和區域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充分發揮各行業部門和地方優勢,挖掘行業科普資源,廣泛利用整合部門和單位實驗室、展教室等形式的科普資源,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富有創意的科普教育基地。按照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各類科普教育基地實行定期或不定期對公眾免費或優惠開放。
3.加強和完善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將基層科普設施建設納入文明城市創建和落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要求的重要內容,推動基層科普設施的建設。結合全省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和“農民科技書屋”工程、科技大院等重點項目以及鄉鎮(街道)、社區(村居)的公共活動場所,增加科普圖書、掛圖、聲像資料以及有關展示設備的數量和比例,豐富科普教育內容。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文化陣地建設工程。
4.開展流動科普平台建設。深入開展山東省流動科技館縣縣通工程、科普車齊魯行活動,改善基層科普設施不足的現狀。配合中國科協,不斷增加科普車配備數量,逐步為全省各縣(市、區)配備科普服務車及相關車載產品,為社會公眾提供有效科普服務。拓展工作領域,豐富提升“流動科技館”的服務能力。
分工:由省科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安監局、省林業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社科聯參加。
(十)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著眼於科普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培養和造就一支規模適度、結構最佳化、素質優良的科普人才隊伍,到2015年,科普人才總量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最佳化科普人才隊伍結構,穩定專職科普人才隊伍,積極發展科普志願者隊伍,大力培養基層科普人才。
1.重點建設專職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由科技工作者、科技輔導員、科普創作人員、大眾傳媒的科技記者和編輯、科普場館展教人員、展教品開發人員等組成的專業性科普人才隊伍。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進修和培訓,專門設立科普創作、科普傳播等進修課程,有計畫地開展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在職科技教育,提高其科普創作和科普服務能力。按照新聞從業人員職業資格管理的有關規定,提高科技記者、編輯等大眾傳媒科普人員的素質。鼓勵有條件、有基礎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設立科普專業,或設立與科普相關的研究方向,培養從事科普活動與研究的高端人才,為社會輸送科普人才後備力量。
2.大力培養面向基層的科普人才。大力培訓、培養農村科普員,培養大批面向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實用科普人才,加大對農村科普帶頭人的獎補力度,鍛鍊、造就一大批農村科普帶頭人。加強城鎮社區科普人才的培養,培養和造就一批基層民眾喜愛的紮根基層科普實踐的社區科普人才。發揮企業自身優勢,充分利用企業教育資源以及高校、研究機構、科普組織、科普場館等各種培訓資源,培養、培訓企業科普人才。充分發揮社區科普益民計畫的帶動作用,加大專兼職結合的社區科普人才培養。整合校外科普人才資源,發展建設面向青少年多樣化需要的社會化科技輔導員隊伍。積極開展“春暉獎”爭創活動,有效提高校內外科技輔導員的積極性。
3.積極發展科普志願者隊伍。充分調動在職及離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傳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和高校學生的專業和技術特長,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科普兼職人員和志願者隊伍。加強對科普志願者隊伍的業務指導和組織管理,推動建立各級科普志願者協會。開展工作調研和經驗交流,推動科普志願服務活動的蓬勃開展。打造“老科協”、“齊魯科普義工”等志願者活動品牌。
分工:由省科技廳、省科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廣電局、省安監局、省林業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社科聯參加。
(十一)推動《科學素質綱要》實施機制建設。
1.完善人才培養和動員機制。建設好專職和兼職兩支科普工作隊伍。儘快在高等院校開設科技傳播專業,培養適應科技館、科普傳媒、網路等事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完善和制定專職科普工作者的評價標準。出台激勵措施,充分調動科技、教育、傳媒等社會各界以及大學生、離退休工作者等社會群體參與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推動全民科學素質工作。
2.建立科研與科普密切結合的長效機制。研究制定在省科技規劃中相應增加科普任務的措施。將科普工作作為省科技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不涉及保密的情況下,使公眾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科技發現和創新成果。在推動省重大工程項目、科技計畫項目和重大科技專項立項和實施的同時相應增加科普工作力度。推動承擔國家和省科技項目的科研團隊、企業、高校和廣大科技專家,在科研與科普工作的結合上發揮示範和帶頭作用,為廣大科技工作者作出表率。
3.強化科普投入和產業保障機制。逐步加大對科技場館等公益性科普設施基本建設和運行維護的投入。落實完善捐贈公益性事業稅收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金投入科學素質建設。貫徹落實和進一步完善有利於科普產業發展的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科普產業相關技術標準、規範,推動科普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4.健全監測評估體系和考核激勵機制。參照《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和《科學素質綱要》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養調查和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為《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和監測評估提供依據。逐步探索將科學素質工作納入業績考核,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對各地、各部門落實《科學素質綱要》情況進行定期督促檢查,抓好落實。
分工:由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委宣傳部牽頭,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廣電局、省安監局、省林業局、省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聯參加。
四、組織實施與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當地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要切實把這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畫,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實績考核和社會事業發展考核指標,建立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各有關部門、單位要按照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總體部署,將有關任務納入相應工作規劃和計畫,充分履行工作職責,發揮各自優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實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各級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要發揮組織協調作用,統籌部署,集成資源,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科學素質工作,努力形成政府統一領導,職能部門各負其責、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工作制度。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要定期召開會議,聽取《科學素質綱要》各項重點任務實施工作情況匯報,研究促進《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重大政策措施,協調解決實施工作中有關重大問題。充分發揮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綜合協調作用,加強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和工作協調,加強與各市的聯繫,督促工作落實。
(三)加強政策激勵。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科普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繁榮科普創作,提升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和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適時評選表彰對科普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團隊和個人。實施項目化管理,宣傳科學素質,提高科學素質,建設200處山東省全民科學素質教育基地,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教育基地免費開放,配套制定加強科普產業扶持的相關政策。
(四)加大經費投入。各級政府要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科學素質綱要》的順利實施。各有關部門、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根據承擔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任務,按照國家預算管理的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所需經費。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科普投入,開展職工科學教育培訓。廣辟社會資金投入渠道,落實完善捐贈公益性科普事業稅收政策,廣泛吸納境內外機構、個人的資金支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五)搞好督導檢查。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對《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進行督導檢查,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實。注重研究社會轉型、體制轉軌帶來的新情況,堅持分類指導,促進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整體推進。加強各地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研究和經驗交流,總結工作規律,創新工作機制,督促工作落實。
五、工作進度
2011年:
1.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進一步分解任務、明確責任。牽頭部門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共同落實各項工作任務。責任部門要發揮各自優勢,積極配合,把科學素質工作與本部門職能工作有機結合,納入工作規劃和年度計畫,加強對本系統開展科學素質工作的指導。
2.推動和指導各地制定工作方案並組織實施。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作為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納入“十二五”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動各地制定本地“十二五”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並啟動實施工作。
3.做好“十二五”《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動員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參與科學素質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制定年度工作要點,確定年度工作主題,系統設計全民參與的科普活動並組織實施。
2012年-2014年:
繼續完善聯合協作工作機制,制定政策措施,推動機制建設,加大投入力度,為《科學素質綱要》工作提供保障。推進未成年科學素質行動等5項主要行動和科學教育與培訓等5項基礎工程,針對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落實相關措施。總結經驗,監測評估,指導各地各部門推進實施工作。
2015年:
繼續推進實施工作。對“十二五”期間實施工作進行總結和評估,組織開展督查。研究制定“十三五”實施工作的階段目標、任務和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