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

尼古拉二世(俄羅斯帝國末代皇帝)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德羅維奇(俄語: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68年5月18日—1918年7月17日),史稱尼古拉二世(英語:Nicholas II),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最後一位沙皇,俄羅斯帝國末代皇帝(1894年11月1日—1917年3月15日在位)。亞歷山大三世的長子,也是俄羅斯歷史上唯一一個到過亞洲的君主。

1905年俄羅斯在清朝租借地旅順被日本攻克之後,首都聖彼得堡發生流血星期日事件,引發了俄羅斯1905年革命。為了穩定國內形勢,尼古拉二世簽署了《整頓國家秩序宣言》宣布俄羅斯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再加上斯托雷平改革才勉強粉飾太平,但是又陷入更複雜的巴爾幹問題

俄羅斯軍隊在一戰前線損兵折將的訊息更是徹底摧毀了皇帝“小父親”的形象,此前這個形象在俄羅斯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幾百年。其執政末期俄羅斯先後爆發了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前者推翻了他的統治,後者最終結束了他的性命。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年輕時代,加冕典禮,災難發生,變革時期,移居皇村,戰前同盟,平庸君主,沙皇退位,禁於皇村,皇帝頭銜,家庭成員,
尼古拉二世·亞歷山大德羅維奇,1868年5月18日生在聖彼得堡附近的沙皇村(沙皇的夏宮),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與皇后瑪麗亞·費奧多羅夫娜丹麥公主達格瑪)之長子。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階級矛盾日趨激化。除了農民反對地主的鬥爭外,出現了初期的工人運動
亞歷山大三世是在他的父親亞歷山大二世民粹派刺殺後帶著恐懼的心情上台的。為了躲避謀殺,他放棄在彼得堡優雅豪華的生活,移居到加特奇那行宮,在戒備森嚴中膽顫心驚地過日子。因此,當時人們恥笑他為“加特奇那囚犯”。
但是,亞歷山大三世卻絲毫沒有放鬆他手中的權利。相反,他一開始就宣布,他將按照“對於專制政體之力量與法理的信念”行事。出於對父親亞歷山大二世遭到刺殺的憤怒,亞歷山大三世取消了自1861年以後開始的許多具有進步傾向的改革。他禁止車夫、僕役、小店主的子女上中學,扼殺國民教育,剝奪教務會議選舉校長和教授的權利,取消大學自治;人民稍有反抗即施以酷刑,對革命運動實行高壓政策。 亞歷山大三世的開倒車做法,在尼古拉身上深深地打下烙印。
年輕時代的尼古拉,因為身體虛弱、優柔寡斷,沒有博得亞歷山大三世的歡心。亞歷山大三世沒有認真考慮讓他來繼承自己的皇位。然而,尼古拉畢竟受過嚴格的教育。他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英語和法語,也受過一定的軍事訓練。亞歷山大三世的謀臣、東正教事務總管理局局長頗別多諾斯柴夫是尼古拉的私人教師,對尼古拉的思想有很大影響。 1890—1891年,亞歷山大三世派尼古拉出國旅行。尼古拉經過希臘埃及印度日本中國,再從西伯利亞返回。其間曾在日本大津被刺傷(大津事件)。他是俄國皇帝中第一個到過亞洲的人。
1894年10月20日,亞歷山大三世逝世。尼古拉二世繼位。頗別多諾斯柴夫曾擔心,年輕而缺乏經驗的尼古拉二世會受到有損於專制制度的“惡勢力”所包圍。他繼續扶持尼古拉二世,直到1905年。
1894年11月14日,尼古拉二世結婚。婚禮是在冬宮舉行的。由於服喪的關係,沒有舉行什麼隆重的儀式。皇后是德國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爵路德維希四世的女兒,名叫阿里克斯,婚後改名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她是一個玩弄權術、歇斯底里般的女人。她倔強、任性,在一定程度上對尼古拉二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難怪乎尼古拉二世曾稱皇后為“我絕對信任的人。”

加冕典禮

尼古拉二世統治時,正是俄國從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沙皇制度已變得更加腐朽了。尼古拉二世繼承亞歷山大三世的反動衣缽,在其統治的初年,就製造了一場血腥的災難。1896年5月18日,尼古拉二世加冕。在莫斯科郊外賀登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遊園活動。廣場擺著馬戲場和各種攤子。人們聽說按照傳統的習慣,沙皇將給民眾分禮物,於是,許多人紛紛擁到賀登廣場。
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
在約九平方公里的地里集中了50萬以上的人。廣場凹凸不平,有不少坑窪、溝渠,政府又沒有採取任何安全措施。結果,人群起鬨,後面的人擠了前面的人,擠死兩千人,擠傷幾萬人。

災難發生

人們把這場災難叫做“賀登卡”(賀登災難)。災難發生後,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亞歷山德拉依然在當天晚上出席舞會,尋歡作樂,好象未曾有什麼事故似的。
後來因皇太子阿列克謝患有血友病,沙皇的多數時間隱居在聖彼得堡的皇村和黑海的利瓦吉亞宮,與家人待在一起。尼古拉二世登基的時代,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變革時期。
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二世
從19世紀末起,以重工業為中心的俄羅斯工業體系得到完善,尼古拉二世的資本主義改革造成了俄國國內不小的社會矛盾。而俄國國內貧富差距擴大,大量農民破產,社會矛盾激化。面對這些情況,他從維護統治的角度出發,繼續對內改革,對外擴張。
尼古拉二世即位後,地方自治局沙皇政府的縣和州的管理機關的自由派曾希望新的統治者給予一個機會來緩和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沙皇制度和人民之間的矛盾。
但是,尼古拉二世對自由派這種溫和的請求完全置之不理。1895年,在接見地方自治局的自由派代表時,尼古拉二世訓斥道:“地方自治局代表中竟有些人在胡思亂想,認為地方自治局代表要參加國家行政管理。希望大家都知道,我要堅定不移地保持專制制度的原則,就如同我那不能令人忘懷的先父一樣”。

變革時期

尼古拉二世繼續留用大部分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的大臣、官吏。除了頗別多諾斯柴夫外,還有維亞切斯拉夫·普列維(曾任內務大臣)、謝爾蓋·維特(曾任財政大臣、內閣首相)等,作為他保證繼續推行反動政策所必需的馴服奴才。
1904年12月,位於聖彼得堡的普梯洛夫工廠(俄語:Путиловский завод,拉丁語:Putilovsky Zavod)發生罷工,聖彼得堡各界認同罷工的民眾不斷增加,罷工人數攀升至八萬人。1905年1月22日(儒略曆1月9日)清早,東正教神職人員蓋龐神父(又譯作加邦神父或葛朋神父)帶領一個為數約三萬人的工人組織到冬宮外廣場和平示威,目的是向沙皇遞交請願書,以表達勞工階層與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與遭受到的欺壓,請求沙皇進行社會改革與終止日俄戰爭,並期望不要有逾時的工作與合理的待遇。

移居皇村

尼古拉二世從1月8日起已移居在皇村,和平示威當天不在冬宮,當時負責守護宮庭的武裝士兵,列陣與示威民眾對峙,而聚集的民眾已漸漸增加到二十萬人,大家手拿著聖像、沙皇圖像,唱著聖詩與愛國歌曲,士兵後來對空鳴槍示警,不久之後便向民眾射擊,民眾在驚慌中逃亡而爭相推擠,蓋龐神父也在混亂中身亡。官方宣稱傷亡人數為96人死333人受傷,反對勢力宣稱死亡人數超過4,000人,保守估計約1,000人傷亡。值得一提的是,沙皇本人並沒有下令對民眾們開槍。
1905年10月,在全俄總政治罷工高潮中,尼古拉二世被迫讓步簽署10月17日宣言,答應“賜給”公民人身不可侵犯、信仰、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召開立法性的國家杜馬(代表會議,類似議會),不經國家杜馬同意,任何法律無效。但是,簽署宣言的墨跡未乾,尼古拉二世就派遣討伐隊,到處槍殺革命者,鼓勵黑幫蹂躪猶太人
1905年12月,尼古拉二世把大量軍隊從彼得堡調到莫斯科,殘酷地鎮壓了莫斯科武裝起義。12月武裝起義失敗後,由於革命尚未消失,尼古拉二世被迫召開國家杜馬。當感到杜馬並不馴服時,他解散了第一屆杜馬。
1907年6月3日,他又解散第二屆杜馬,並頒布進一步剝奪工農民眾政治權利、保證地主、資本家和黑幫政黨(反動保皇的組織)及其黨羽在杜馬中居穩定多數的選舉法。這樣,尼古拉二世徹底地背棄了10月17日宣言中所宣布的未經杜馬同意、不頒布法律的冠冕堂皇的一切諾言。為了緩解國內矛盾,尼古拉任命斯托雷平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勉強使沙俄渡過了生存危機。
尼古拉二世積極推行軍事封建的帝國主義政策、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 還在遠東之行時,中國和朝鮮的領土與財富已為皇太子尼古拉所垂涎。九十年代,俄國開始修築橫貫西伯利亞大鐵路。尼古拉為這條鐵道奠基,並當了修築這條鐵道的名義監督。這表明他企圖通過鐵路加強對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控制、在遠東爭奪霸權的迫切心情。登上皇位後,他更是野心勃勃。他已經是“全俄皇帝和專制君主,兼波蘭國王、芬蘭大公等等”,卻還夢想給自己再加上“中國皇帝”、“日本天皇”等等稱號。
1895年他與德皇威廉二世干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三國干涉還遼)。 1896年尼古拉二世加冕時,俄國示意清政府李鴻章前去慶賀。尼古拉二世與李鴻章密談。接著,沙皇政府以300萬盧布的巨款賄賂李鴻章出賣中國的主權。 6月3日,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按照這個密約,俄國以幫助中國抵抗日本為藉口,企圖使清政府接受自己的控制;俄國軍艦取得駛進中國任何口岸的權利;俄國取得在黑龍江、吉林修築鐵路(中東鐵路)的權利。以後,俄國又在中國修築南滿鐵路,強行租借旅順、大連。這樣,整箇中國東北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
1900年,俄國參加八國聯軍,絞殺中國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鬥爭,並乘機占據中國東北。尼古拉二世曾給俄國侵略軍指示:“我們不能半途而廢,我國的軍隊應在滿洲由北向南通過”。 隨著侵略活動的進行,尼古拉二世的胃口日益膨脹。1903年2月16日,俄國陸軍大臣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庫羅帕特金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皇上的腦袋中有宏大的計畫:為俄國奪取滿洲,把東北併入俄國,還想把西藏併入本國。要奪取波斯,不僅要占博斯普魯斯,還要占達達尼爾。”這充分地暴露了尼古拉二世的狂妄野心。尼古拉二世還同德國皇帝一唱一和,別有用心地宣揚”黃禍論”。 為實現尼古拉二世的掠奪計畫,1904—1905年,俄國同日本在中國東北進行了日俄戰爭。俄國在這場戰爭中遭到慘敗,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但它仍不甘罷休,繼續準備更大規模的軍事冒險。

戰前同盟

俄法兩國在1893年已經簽訂了軍事協定。二十世紀初,由於英德矛盾尖銳化,德國曾企圖拉攏俄國。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向尼古拉二世提議建立反英同盟,並把法國拉進來。尼古拉復電威廉,表示同意,但認為必須先得到法國的贊同。威廉對此大為不滿,埋怨尼古拉“被法國佬嚇得出一身冷汗”, “欠了法國佬的債,所以也就變得太沒有骨氣了。”1905年7月,威廉二世利用沙皇政府因國內革命高漲和對日戰爭失利所處的困境,再次提議德俄結盟。兩國皇帝在芬蘭的比約克島上籤訂了反英同盟條約。
對尼古拉二世來說,這是輕率的決定。他的大臣們為之手足失措,因為這就意味著俄國將擺脫對法國的依賴,並加劇同英國的衝突,不能從巴黎和倫敦得到俄國所急需的借款。尼古拉二世只好寫信告訴德皇:在同法國談判以前,條約不應生效。從此,俄國加緊同法英國勾結。1907年,英俄協定簽訂,形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帝國主義集團,同德奧同盟國帝國主義集團對峙。
1914年,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它企圖從奧斯曼帝國手裡奪取黑海海峽君士坦丁堡和土屬亞美尼亞,從奧匈帝國手裡奪取加里西亞。和一切帝國主義者常常用和平的謊言來掩蓋自己的侵略陰謀和發動戰爭的準備一樣,尼古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不但把自己打扮成和平的維護者,而且把自己打扮成世界和平的倡議者。他曾先後兩次(1899、1907)主持了海牙國際和平會議。但是,尼古拉二世一面高唱和平、裁軍, 鼓吹“尋求防止威脅整個世界的災難的途徑”;一面加緊制定侵略戰爭計畫,擴充軍備,終於成為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罪魁之一。尼古拉二世簽署了戰爭的動員令,並在1915年解除了頗有才幹的皇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的職務,親自擔任俄軍最高總司令,把俄國推進罪惡的帝國主義戰爭之中。由於戰況不利、糧食困難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滿。1917年,列寧瑞士回到俄國,領導革命,以使俄國退出戰爭。1917年3月,首都聖彼得堡市民發動反飢餓遊行,引發二月革命。

平庸君主

尼古拉二世是一個平庸的君主。他認為他的君權是“天賜”的,而他個人只須對上帝負責。他不喜歡同臣民有密切的接觸,更妒忌那些出色的、有能力的、有主見的大臣,因為他知道,他們的智慧居於自己之上,總是擔心有朝一日大臣們要奪走他的君權。所以,尼古拉二世逐步拋棄了當初為他效勞的大臣。一些敷衍塞責的、但又善於阿諛奉承的人卻得到他的信任。這種人向他反映某些虛假的情況,往往比官方的報告,更容易得到他的稱讚。於是,各色各樣的騙子、冒險家,利用尼古拉二世的昏庸、無知,都混跡沙皇朝廷。最大的騙子是拉斯普廷。拉斯普廷本是西伯利亞一個農民,經過幾年流浪生活後,以曾經受過秘密傳授醫道訓練的僧侶出現,並冒充“預言家”,到處招搖撞騙。
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二世
1905年,他被引進沙皇朝廷,得到亞歷山德拉和尼古拉二世的寵信。亞歷山德拉把他看成是上帝派來拯救皇位和扶持俄國的聖人,看成是保持對專制制度虔誠的庶民的化身。對拉斯普廷的醜事,亞歷山德拉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時在沙皇朝廷,如果有人敢直率地講出拉斯普廷的壞話,一定會惹起亞歷山德拉的不快。於是,拉斯普廷日漸得勢。
在尼古拉二世統治的末年,特別是1915年他主持前線指揮後,以拉斯普廷為首的沙皇朝庭內的狐群狗黨在手中掌握了皇室的極大權力,直到任免內閣首相、大臣、給投機商人發放許可證。在拉斯普廷及其黨羽的操縱下,整個國家機構癱瘓無力。充分暴露了沙皇制度的全部腐敗和醜惡。

沙皇退位

尼古拉二世腐敗的統治,激起俄國人民不斷起來進行革命鬥爭。從1915年開始,俄國革命運動因戰爭而重新發展起來。在統治階級內部,內斗愈演愈烈。朝廷內外,醜聞百出。亞歷山德拉甚至被懷疑是德國的間諜。朝廷內部也有人在醞釀廢黜尼古拉二世,另立沙皇。拉斯普廷成為尼古拉二世的替罪羊,於1916年被暗殺。刺客並非革命黨人,恰恰是一夥企圖挽救專制制度的貴族。尼古拉二世及其寵臣於是策劃同德國單獨媾和,以便騰出手來,撲滅革命,穩定國內局勢。但是,二月革命的爆發,徹底粉碎了沙皇制度。
尼古拉二世的退位詔書尼古拉二世的退位詔書
1917年初,俄國革命時機已經成熟。在聖彼得堡,罷工運動迅猛展開。2月25日,罷工開始發展為武裝起義。尼古拉二世慌了手腳,連忙詔令彼得格勒軍區司令哈巴洛夫:“著令於次日將京都騷亂悉行制止”。於是,在屋頂和角樓架起了機關槍,向示威的民眾射擊。但是,沙皇的血腥鎮壓只能促進人民更廣泛更劇烈的革命。軍隊受到革命的感召,先後轉到起義人民方面。 2月27日,聖彼得堡武裝起義勝利。沙皇失去了軍部、官僚和資本家的支持。 3月2日,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想傳位給弟弟米哈伊爾大公,但是遭到他的拒絕,於是羅曼諾夫王朝滅亡。
從1917年3月9日到8月14日,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被軟禁在沙皇村的亞歷山大皇宮。當時的政府或許曾經嘗試為皇室建立符合皇家地位的生活環境,然而由於政府缺乏實權,理想無法落實。
此時在聖彼得堡革命活動如火如荼,臨時議會擔心皇室囚犯的安危,決定將他們遷往俄國內地。經過多時的辯論,確定他們的居住城市是托博爾斯克,羅曼諾夫一家便遷往該地。他們被允許從皇宮帶走必須的家具、私人物品,以及自願隨行並伺候他們的侍從。出發前夕,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攜同前沙皇的兄弟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來訪,兄弟倆最後一次見面、交談,從此以後再也無緣重逢。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被傳送到彼爾姆,1918年6月12~13日夜裡被地方當局殺死。
1917年3月8日,在聖彼得堡工人和士兵的要求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得不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屬逮捕,禁於皇村。臨時政府曾準備把他們送到英國,投奔沙皇的表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英國議會也已經批准,但喬治五世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害怕引發政治危機甚至革命(當時英國工會同情布爾什維克),從而拒絕,沒有成功。以後,尼古拉二世全家被轉移到西伯利亞的托博爾斯克,十月革命後又被轉移到葉卡捷琳堡,關押在商人伊帕季耶夫的寓所。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們在一起的僕人近10人被看管他們的布爾什維克秘密警察趕到地下室,使用機關槍掃射集體處決。他們的屍體被澆上硫酸和汽油銷毀,殘餘骨渣被埋藏在葉卡捷琳堡地區的一個廢棄洞穴中。那年,尼古拉二世50歲,他妻子46歲,兒子阿列克謝14歲,大女兒奧爾加23歲,二女兒塔季揚娜21歲,三女兒瑪麗亞19歲,小女兒阿納斯塔西婭17歲。
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二世
除此之外,沙皇家族的其他人也紛紛被逮捕和轉移。算得上幸運的,是尼古拉二世的母親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輾轉回到了自己的故國丹麥。羅曼諾夫家族有個別的血脈到了國外,但尼古拉二世一脈沒有倖存下的人。末代沙皇的亂世情仇就這樣在俄羅斯無產階級凱歌行進的號聲和“紅色革命”的槍聲中結束了。
關於殺害沙皇一家,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這是葉卡捷林堡的地方政權自作主張,政權最高當局堅持這一說法;另一種說法是,對沙皇一家執行死刑是奉莫斯科的命令行事的,堅持這一說法的是參與這一行動的“契卡”人員。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在沙皇一家被處決後,蘇維埃中央機構確認了這次行動。1918年7月18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召開會議討論了此事,隨後作出的決議是: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為這一決定是無條件正確的”。7月23日,《烏拉爾工人報》發表了如下訊息:“7月16~17日夜間,根據烏拉爾州工人、農民和紅軍士兵蘇維埃的決議,槍決了前沙皇尼古拉·羅曼諾夫。這個帶著皇冠的劊子手利用革命的仁慈,活得太久了。”
蘇聯解體後,一切都變了樣,沙皇一家的遺體被重新找到,並經DNA檢測得到確認。只有皇儲阿列克謝和瑪麗亞的遺體未被發現。1998年,根據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命令,沙皇一家的遺體被隆重安葬在聖彼得堡的彼得-保羅要塞教堂中。2000年,尼古拉二世全家被俄羅斯東正教會追封為殉教聖徒。2007年夏天,研究者在葉卡捷琳堡附近的烏拉爾山脈的森林中發現了一些遺骸,並送往俄羅斯、奧地利和美國的實驗室進行DNA檢測。2008年6月,俄羅斯總檢察長辦公室下屬調查委員會發言人弗拉基米爾·馬爾金在一份聲明中說,檢測證明這些最新找到的遺骸正是沙皇子女的遺骸。聲明列出了迄今為止收集的詳盡資料,包括彈道、牙齒、化學元素分析等檢測結果。悲劇終於畫上了一個句號,一切傳言到此似乎也將停止,但是他們為什麼沒有和沙皇埋葬在一起,似乎已成為永久的迷團……
尼古拉二世被俄羅斯東正教封為聖人尼古拉二世被俄羅斯東正教封為聖人
2008年10月1日,俄羅斯最高法院正式為尼古拉二世平反,宣布他的家族是蘇聯鎮壓下的受害者。俄國當局正式推翻有關羅曼諾夫皇族罪有應得的觀念,而此一皇族所遭指控的罪名正是九十年前布爾什維克革命以及將沙皇一家處死的重要正當性依據。最高法院發言人奧金佐夫說:“本院主席團宣布,對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鎮壓毫無理由,並恢復他們的名譽。”
在屍檢之前,人們一直懷疑皇帝的小女兒阿納斯塔西婭·尼古拉耶芙娜是否真的死於那場殺,因此才會了後來著名的電影《真假公主》和97年動畫音樂劇《阿娜斯塔西婭》。

皇帝頭銜

至1907年,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的頭銜全稱為:上帝保佑,全俄羅斯的皇帝;莫斯科、基輔弗拉基米爾諾夫哥羅德的沙皇和獨裁者;喀山沙皇,阿斯特拉罕沙皇,波蘭沙皇,西伯利亞沙皇,克里米亞(Tauric)和南克里米亞(Chersonesos)沙皇,喬治亞沙皇;普斯科夫領主;斯摩棱斯克大公,立陶宛大公,沃里尼亞(西烏克蘭)大公,波多利亞(中烏克蘭)大公,芬蘭大公;愛沙尼亞親王,立窩尼亞親王,庫爾蘭和塞米加利亞(拉脫維亞)親王,薩莫吉提亞(東立陶宛)親王,比亞韋斯托克親王,卡累利阿親王,特維爾親王,尤格拉親王,彼爾姆親王,弗拉特卡親王,保加利亞以及其他領地的親王;下諾夫哥羅德切爾尼戈夫梁贊、波羅茨克、羅斯托夫雅羅斯拉夫爾、別洛熱爾斯克、烏多爾、奧勃多爾、康迪亞、維捷布斯克、姆斯季斯拉夫和所有北方地區的領主和大公;伊弗里亞(南喬治亞)、卡提里亞(東喬治亞)、卡巴爾達和亞美尼亞所有省份的領主和君主;切爾克斯人和山地高加索人的領主;土耳其斯坦領主;挪威王位繼承人,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斯托爾曼因、迪特馬申和奧爾登堡公爵,等等。

家庭成員

妻子:尼古拉二世和他深愛的黑森—達姆斯塔特公主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成婚,育有多個子女。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是個好弄權術的女人,她不甘寂寞,對政治處處干涉。
全家福全家福
作為皇帝本該保持公正的尼古拉二世卻沒有對愛妻進行干預,甚至在皇儲阿列克塞·尼古拉耶維奇身患血友病時,皇帝聽信了皇后的話,請了一位名叫拉斯普廷的無賴來為皇儲“治療”。事實上,拉斯普廷沒有什麼本事,但他幸運的“運功”治好了皇儲的病痛。
子女:
奧爾加·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Grand Duchess Olga,1895年—1918年)
塔季揚娜·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Grand Duchess Tatiana,1897年—1918年)
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Grand Duchess Maria,1899年—1918年)
阿納斯塔西婭·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Grand Duchess Anastasia,1901年—1918年)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羅曼諾夫(Tsarevich Alexei,1904年—191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