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容量

就業容量

就業容量是指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系統中,所能容納的就業人口的數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就業容量
  • 外文名:Employment capacity
影響就業容量的因素
1、西方關於就業容量影響因素的理論研究
就業自動均衡理論認為通常情況下,依照價格機制的自發調節,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會趨於供求均衡,趨於充分就業,所以就業容量是由市場機制自身決定的。均衡工資就業論認為勞動力的需求與真實工資成反方向變動,勞動力的總供給與真實工資率成正方向變化,即勞動力的使用量即就業容量由均衡工資所決定。就業周期波動理論把就業容量的波動等同於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而消費不足、投資過度和技術創新造成經濟周期波動,也即成為影響就業容量變化的主要因素。1958年,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係的曲線———菲利普斯曲線被提出,在此基礎提出的奧肯定律,即失業率每高於自然率1%,實際GDP將低於潛在GDP2%的結論成為總量經濟學中最可靠的經驗定律之一。供給學派另闢蹊徑,從供給方面尋求促進經濟成長、實現充分就業的途徑。而現代貨幣主義的就業理論認為如果使貨幣供給量按固定的比例增長,保持經濟穩定,就業問題將在這個正常的經濟環境中逐步得到解決。發展經濟學是最早對開發中國家就業容量問題進行大量研究的學派,該理論認為勞動力利用不足、人力資源大量閒置,是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創立的人力資本理論,該理論認為以充分開發利用勞動力資源為目標的就業政策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
2、我國就業容量影響因素理論研究
第一類從人口學角度研究就業容量,即勞動力的健康、教育、性別、勞動參與率等方面差異對我國就業的影響做出分析。如蔡昉認為,根據人口結構判斷,我國已面臨“劉易斯拐點”,就業容量擴大,勞動力由無限供給開始轉向短缺。
第二類是經濟成長和就業容量的關係研究,主要通過測量就業彈性來衡量經濟成長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如王陽等研究了上海就業彈性的特點,得出上海1979年就業彈性係數為0.44,1990年就業彈性係數處於最高點,到達了最高點1.336;1998年以後就業增長率明顯下降,到2000年就業彈性值降到負值。2003年以後,就業彈性係數有所回升。
第三類是產業結構和就業之間的關係。許多研究通過對三大產業的就業彈性計算來分析產業結構就業容量之間的關係,如李文珍測算出每一萬元人民幣分別投入第一、二、三產業,將分別解決4、7、10個人的就業。
第四類是投資和就業容量之間關係研究。大部分學者的研究都表明投資的增加並不一定能有效的增加就業量,投資對就業的影響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投資對就業有積極的影響。如於愛晶、周凌瑤計量得出我國的經濟成長是投資推動型的,政府投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業增長0.14個百分點。
第五類是關於國際貿易和就業容量,其研究主要側重於國際因素對淨就業創造(總就業創造減去總就業破壞)或特定進口競爭行業就業的影響。還有一些研究將重點放在國際貿易和外包對就業、工資率和工資分散的影響,結果表明,國際貿易和外包往往增加了不平等,降低了對低技能工人的需求。
第六類是技術進步的就業效應研究,學者研究結論分為兩大類:一是技術進步對就業容量有擴大效應,一是有收縮效應。
第七類研究強調收入分配和就業容量的影響,大部分學者認為我國工資水平和就業容量之間存在明晰的相互影響變動關係,就業總量與工資總量表現出同向變動關係。
綜觀國內外對就業的研究,多集中於影響就業的單因素分析,對於一個經濟體內就業容量的多因素分析較少,計量分析更是鳳毛麟角。為了更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問題,排除片面性和表面性,本文套用協整理論探尋影響深圳就業人員的長期因素,通過Granger檢驗,來探尋他們之間的因果關係,以期對深圳就業容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影響方式有所明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