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

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建於2004年9月,前身是成立於2001年的海洋資源與環境工程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
  • 創辦時間:2004年9月
  • 主要獎項:先後主持國家“863”計畫項目
  • 本科專業:4個
  • 研究生就業率:100%
  • 教職工:63人
  • 前身:海洋資源與環境工程系
學院簡介,學院領導,教授會,組織機構,本科生教學,專業介紹,實驗中心,本科生髮表論文,研究生培養,學科設定,導師隊伍,

學院簡介

學院現有環境工程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食品科學與工程4個本科專業;在海洋科學、微生物學、遺傳學、套用化學等學科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在環境工程、環境微生物、化學工程與技術等學科招收培養博士研究生。各類在校生1000餘人。學生讀研率保持在40%以上,在威海校區名列前茅。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0%以上,研究生就業率為100%。
學院現有教職工63人,另有兼職教授9人,教師博士化率達83.3%,其中,院士3人、博士生導師8人,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中心1個,中歐膜技術中心1個,校優秀科研創新團隊1個。
近5年來,學院教師先後主持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基礎研究重點項目、教育部歸國留學人員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以及多個橫向合作項目,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我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任秀蓮教授及其團隊與河南金丹乳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L-乳酸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通過10年的發展與積累,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在套用海洋微生物、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利用、海水養殖生物病害防控、海洋食品個體化營養、海洋生物加工廢棄物的高值資源化利用、海洋養殖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修復、納米電化學生物感測、海洋腐蝕與防護、少污染化工工藝、新型化學電源等領域初步形成較好的基礎。“十二五”期間,在國家“985工程”支持下,學院將重點打造深海生物資源利用、海洋活性天然產物全合成與結構修飾、海洋防污、海洋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利用、海洋食品個體化營養質分子基礎等特色研究方向,並在海洋科學的幾個二級學科之間加大交叉研究力度。
未來,學院發展將緊緊圍繞藍色經濟建設的主方向,以哈工大的工科優勢為依託,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化學工程和海洋環境工程為核心,通過生物、食品、化學、環境等專業的跨學科交叉發展,努力打造與校本部學科互補性強、特色鮮明、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海洋科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

學院領導

職務
院長
書記
副院長
副院長
副院長
副書記
院長助理
姓名
李曉玲
徐仲
吳瓊
朱美麗

教授會

主 任: 曹立新
副主任: 吳彥超
成 員: 尤 宏 任秀蓮 閆培生 張治洲 李維國 徐 仲 高昌錄 魏琦峰
秘 書: 李維國
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委員會職責
根據學校教授會章程第一章《總則》,結合海洋學院實際情況,經教授委員會討論,擬定“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委員會工作職責”如下:
(一)審議人員編制、師資隊伍建設規劃以及人事制度的重大政策與措施。
(二)審議學科發展規劃、教學計畫、專業設定及實驗室建設。
(三)指導學院教學督導組具體工作。
(四)審議科研工作規劃、重點實驗室與科研平台建設規劃、重要科研項目立項以及重要科技成果評審。
(五)初步審議人才引進、專業技術崗位聘任及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的條件和標準,對專業技術崗位人員進行考核與評價;審議崗位考核與激勵措施。
(六)依照聘用契約,對各系部人員進行業績考核與綜合評價,為繼續聘用或解聘提供依據。
(七)推薦榮譽教授及各類兼職教授的候選人;推薦申報各類人才計畫及各類重要榮譽、獎勵。
(八)系(部)負責人認為應當提交審議的事項,以及其它按國家或學校規章制度應當審議決策的事項。

組織機構

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
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由決策諮詢機構,行政服務結構,教學機構和科研機構組成。決策諮詢機構又分為學院黨政聯席會,教授會和學院教代會;行政服務機構分為學院辦公室和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教學機構分為各系(部)和實驗中心;科研機構下屬7個研究所和機構。

本科生教學

專業介紹

環境工程
環境工程是一門將環境保護落實到公共措施上的綜合學科,是環境保護產業的理論和技術的基礎。它利用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學及相關的學科的理論和辦法,研究控制和防治大氣、水體、噪聲的環境污染的技術措施;研究自然資源保護及合理利用,探討廢物資源化,改革生產工藝;實施清潔生產以對區域環境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和環境質量評價;培養能適應環境工程發展,環境保護建設和管理,污染控制工程設計和技術開發所需要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一、學習年限
基礎學制為四年,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最多不超過六年。
二、培養目標
環境工程是具有綜合性、邊緣性的新型學科,它在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學科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系統的基礎科學理論、寬廣的技術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環境工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並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畢業後能在高等學校、科研部門以及環境保護化工輕工、能源、醫藥等部門從事教學、科研、工程設計、技術開發和環境管理與規劃方面工作;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的環境工程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員。
三、專業方向及特色
本專業包括污染控制、環境監測與管理,廢物資源化三個方向。本專業的特色是以化學、化工為基礎,強化計算機運用能力,加強環境工程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拓寬知識面,注重工程實踐能力和研究設計能力,培養突出海洋資源與環境工程特色。
四、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環境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進行環境實驗技能、工程實踐、計算機套用、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方法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及其它環境污染的控制規劃,治理工程及運行管理和科學研究,清潔生產與工藝方面的基本能力。通過一定實踐,也能具有從事化工生產方面設計、科研、教學及科學管理的基本能力。
五、專業主幹課程
六、畢業合格標準
完成教學計畫所要求的課程和實踐環節,各門成績均達到合格,畢業論文(設計)獲得通過,並取得規定學分,同時達到學校對本科畢業生提出的德、智、體諸方面的要求後方可畢業。獲得本科學士學位的學生還需通過英語四級。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環境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污染控制過程工藝與設備設計方法,掌握污染控制過程模擬最佳化方法;
3.掌握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方法;
4.具有對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設備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
5.了解環境工程的理論前沿,了解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與新設備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7.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理論基礎和操作技能;
8.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七、就業方向
畢業後可在設計院、研究院從事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開發新技術、高等學校教學、市政環境保護、工礦生產技術管理的工作或繼續攻讀環境工程及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
八、授予學位類別
工學學士學位
生物工程
一、學習年限4年
二、培養目標
為滿足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需要,本專業採用“3+1”人才培養模式,前三年掌握較系統的生物工程相關技術及產業化設計與原理、基本技能,具有堅實的數理化和計算機套用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一定人文、社科和經濟管理等方面知識,最後一年進行畢業實習與設計,提高實踐動手能力。通過該模式使學生富有社會責任心、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能在醫藥化工、食品、農業、海洋資源開發等行業,從事與生物工程領域有關的套用研究、生產管理、行政管理和新產品研製的高級工程師(高級工藝師)、高級設計師、高級管理人員以及研髮型的高級研究人員。
三、 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的基本培養規格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和較廣泛堅實的基礎知識,掌握有關工業微生物、化學工程和生物工程的基礎理論、方法以及技能,受到微生物菌種選育與細胞培養、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在生物工程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的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基本能力。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發展動態,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和較熟練的計算機套用技術。培養出的畢業生要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具有身體健康、作風嚴謹、團結協作等基本素質。
2. 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特別是數學、物理化學基礎,有較強的計算機套用和外語能力。
3. 掌握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以及生物技術及其產品開發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了解生物工程的理論前沿、套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生物工程產業發展狀況;
5.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6. 具備在生物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基本能力。
四、 專業主幹課程
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化工原理、生化分離工程、基因工程、發酵工程
五、 畢業合格標準
本專業學生應達到學校對本科畢業生提出的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學計畫規定的全部課程的學習及實踐環節訓練。總學分為190學分,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合格。本專業學生達到培養方案要求,方可準予畢業。
六、 授予學位類別
工學學士
化學工程與工藝本專業以現代電化學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始建於1962年,目前在化學電源、表面處理領域居全國領先行列。威海校區本專業招生始於2001年,繼續保持本部電化學專業的優勢,培養化學電源、表面處理、腐蝕與防護方面的專門人才,是該校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本專業注重工科實踐技能的培養,畢業生基礎知識紮實,知識面寬,動手能力強,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一、學習年限
基礎學制為四年,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最多不超過六年。
二、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紮實、知識面寬,綜合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組織管理才能的高素質優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基礎、技術科學基礎和本專業領域及相關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現代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三、專業方向及特色
本專業包括化學電源、電鍍與電解、金屬腐蝕與防護三個方向。本專業的特色是突出化學工程與工藝在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和海洋金屬腐蝕與防護方面的開發及套用。
四、專業培養要求
知識: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較廣博的人文社科知識、較寬深的專業知識和對本學科整體性的理解,取得培養計畫規定的各類課程學分、文化素質教育類學分、第二課堂學分、創新學分。
能力:具有較為發達的批判與創新、實幹與組織、定性與定量分析、邏輯推理能力,擁有較強的表達、交流、交往、合作和管理能力,具有自我更新知識、處理模糊性和複雜性的能力,擁有較強的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
素質:具有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熱愛祖國,熱愛人類,了解人類文化和價值體系,理解並適應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品性、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規範。具有較高專業素質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嚴謹務實、勤奮敬業的作風,適應科技發展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適應性。
五、專業主幹課程
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儀器分析、化工原理、化工工藝、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電化學原理電化學測量化學電源工藝學、電鍍工藝學、金屬腐蝕原理、專業外語及電化學初步、中級實驗。
六、畢業合格標準
學生在校期間獲得180個教學學分並且同時獲得不少於8個第二課堂學分,方準予畢業,授予學位。學分結構為:專業要求必修課(包括實踐環節)最低160學分,全校所有選修課程中任選20學分。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
2.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套用能力;
3.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理論基礎知識,了解其學科前沿及最新發展動態;
4.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5.獲得本專業領域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較強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踐技能,具有初步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產品研究、設計、開發及組織管理的能力。
七、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可在化工能源材料領域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等工作。國內及一些外資、合資企業均在我校招收本專業畢業生,國內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亦招收我專業畢業生;學生也可以繼續攻讀相關學科的碩士、博士學位。
八、授予學位類別
工學學士學位
食品科學與工程
本專業主要是學生系統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接受現代食品生產工藝與加工理論、食品生產檢測和質量管理方法、食品生產技術管理、食品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食品加工、食品資源綜合利用、新產品研發、食品質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評價、食品企業管理的知識與技能。
一、學習年限
基礎學制為四年,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最多不超過六年。
二、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紮實、知識面寬,綜合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組織管理才能的高素質優秀人才。
三、專業方向及特色
食品科學與工程是一門集生物化學物理機電、化工等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綜合性學科,學科領域涉及面廣且是一個與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熱點學科。為了適應現代化社會人民需要健康、安全、衛生、方便的食品,社會對食品專業技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正是為此而設定的具有寬口徑、適應性強的專業。為突出海洋資源與環境工程系的辦學特色,本專業依託我系的生物工程基礎,大力發展海洋食物資源,對其加工工藝、營養及功能、質量控制、安全性與評價進行廣泛的基礎學習,並發展食品生物技術以適應現代食品工業的需求。
四、專業培養要求
知識: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較廣博的人文社科知識、較寬深的專業知識和對本學科整體性的理解,取得培養計畫規定的各類課程學分、文化素質教育類學分、第二課堂學分、創新學分。
能力:具有較為發達的批判與創新、實幹與組織、定性與定量分析、邏輯推理能力,擁有較強的表達、交流、交往、合作和管理能力,具有自我更新知識、處理模糊性和複雜性的能力,擁有較強的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
素質:具有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熱愛祖國,熱愛人類,了解人類文化和價值體系,理解並適應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品性、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規範。具有較高專業素質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嚴謹務實、勤奮敬業的作風,適應科技發展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適應性。
五、專業主幹課程
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營養學、食品質量安全與控制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加工原理、食品工藝學、食品生物技術
六、畢業合格標準
學生在校期間獲得180個教學學分並且同時獲得不少於8個第二課堂學分,方準予畢業,授予學位。學分結構為:專業要求必修課(包括實踐環節)最低160學分(必修課模組學分不足160學分的專業,可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分的專業方向選修課,以修滿160學分),全校所有選修課程中任選20學分。
七、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擇業面較廣,能從事食品生產加工和技術管理;新產品開發、分析檢測和品質控制;質量技術管理和監督、食品衛生防疫、出入境檢驗檢疫以及商品檢驗;食品貿易、市場行銷、食品企業經營管理及設備管理;科研、教育、工程設計等各方面的工作。能服務於現代食品加工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及食品工程、生物工程等各方面的工作。能服務於現代化食品現代加工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給予食品工程、生物工程、輕化工等工業相關的國家機關、工商、海關、商檢、衛生防疫、智慧財產權保護、生物工業部門和企事業單位。
六、授予學位類別
工學學士學位

實驗中心

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實驗教學中心使用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有基礎化學類實驗室(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大學化學、化工原理等),生物工程與技術類實驗室、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實驗室、化學工程與工藝類實驗室、環境工程類實驗室等19個實驗室。承擔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礎課及學院的專業基礎和專業實驗課程。實驗教學中心現有固定資產總額為750多萬元,擁有X射線螢光光譜儀、電化學掃描探針顯微鏡、核酸蛋白純化系統、螢光分光光度計、紅外光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三維立體顯微鏡、顯微硬度計等多種先進的儀器設備。 主要儀器設備:
電化學掃描探針顯微鏡(ECSPM)
該設備集成了原子力顯微鏡(AFM)和隧道電流顯微鏡(STM)功能,可以觀測固態和液相環境中樣品的納米級表觀形貌,實現原子級分辨,並可以實現在電化學控制下線上原位的觀測和精細加工。
可以直接分析金屬片、壓片、粉體、液體等各種形態樣品的元素成分,分析速度快,解析度高,檢出下限可以達到0.1ppm。S4 Explore還配備了多層膜軟體,可以更好地修正多層膜測量中的精度,在薄膜研究、催化劑研究等領域效果尤好。
可以實現350倍到3500倍連續光學變焦和在不需要移動和傾斜試樣的情況下實現360度連續觀察和實時測量,展現清晰而極富層次感的顯微圖象。並配備了連續拍攝能力,為連續觀測和微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顯微硬度計是由精密機械,光學系統和金相技術集合而成的材料硬度測定儀器。主要用途有二種:一是用於單獨進行硬度測定,如表面比較光潔的零件試樣的硬度,各種電鍍層、氮化層、滲碳層,氰化層零件的表層硬度,玻璃、陶瓷、瑪瑙等脆性非金屬材料的硬度;二是作金相顯微鏡用,即觀察和拍攝材料的顯微組織,並測定金相組織的顯微硬度。
Gamry電化學工作站
可以進行電化學阻抗譜(EIS)和電化學噪聲(EN)以及其它常規電化學測試,為電化學過程的機理分析及金屬腐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電池性能測試儀
能夠對鋰聚合物、鋰離子、鎳氫、鎳鎘等電池作綜合測試。該系統支持電池測試領域的絕大部分套用,包括材料研究、電池化成、容量分選、組合電池測試、充電器性能測試等。
鹽霧腐蝕試驗箱為人工氣候環境“三防”(濕熱、鹽霧、黴菌)試驗設備之一,是研究機械、國防工業、輕工電子、儀表等行業各種環境適應性和可靠性的一種重要試驗設備。該鹽霧腐蝕試驗箱可按GB/T10125《人造氣氛腐蝕試驗鹽霧試驗》做中性鹽霧試驗,同時也可做醋酸鹽霧試驗。
濕熱試驗箱
該濕熱試驗箱適用於做產品恆定濕熱的可靠性試驗。是研究機械、國防工業、輕工電子、儀表等行業各種環境適應性和可靠性的一種重要試驗設備。
AA370M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AA370MC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能兼容火焰原子吸收、火焰發射等測定。並具有空氣-乙炔與氧化亞氮的自動切換功能。本儀器可用於液體、固體及氣體中微量至常量金屬及半金屬元素的定量測定。其火焰所適合的範圍一般在mg/L,具體視不同元素有不同的靈敏度。
CRY-2P高溫差熱分析儀
該儀器溫度範圍為室溫~1450℃,升溫速率1~20℃/min,可用於測定物質的熱反應(吸熱或放熱)以及發生熱反應時的溫度,以進行物質的熔融、凝固、分解、化合、還原、氧化、相變、裂解、吸附、解吸、純度、熱硬化,結晶、相圖製作、耐熱、組分、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是從事有機、無機、高分子、礦物、建築、石油化工、紡織、藥物、炸藥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分析手段。
LC3000P高效液相色譜儀
該儀器為高效率高精度的物質分離和檢測儀器,具有高壓;高效;高靈敏度的特點,其紫外檢測器可達0.01ng,進樣量在μL數量級,其套用範圍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有機化合物可用其進行分析檢測,特別是高沸點、大分子、強極性、熱穩定性差化合物的分離分析,顯示出優勢並且具有分析速度快、載液流速快,通常分析一個樣品在15~30 min,有些樣品甚至在5 min內即可完成,一般小於1h。現可套用於核酸、肽類內脂、稠環芳烴、高聚類物、藥物、人體代謝產物、生物大分子、表面活性劑、抗氧化劑、殺蟲劑、除莠劑等的物質的分離和檢測。
尼高力380紅外光譜儀
該儀器具有掃描速度快、光通量大、靈敏度高、解析度高、譜圖範圍寬、樣品要求較低,用量小、套用性廣的特點,可對各類產品的成分及中間產品的成分進行分析;尤其對於有機化合物及其結構定性鑑別,特別對混合物中某一組份的定性鑑別和中間生成組份的鑑定,有強大的優勢。
螢光分光光度計TD-20/20
用於分子和細胞生物學中螢火蟲螢光素酶作為遺傳報告基因的測試,用於ATP測試活的生物材料,用於化學發光技術的免疫研究及其他生化反應中。
多參數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GDYQ-100M
基於被測樣品中有害物質與顯色劑反應生成有色化合物對可見光有選擇性吸收而建立的比色分析法。儀器由LED光源、比色池、集成光電感測器、微處理器和印表機構成,可直接在液晶屏上顯示出被測樣品中有害物質的含量,並列印出分析結果。
超臨界萃取裝置HL-0.5L/50MPa
以超臨界CO2流體為溶劑,從液體或固體中將所需要的成分萃取出來,在化工、食品、醫藥等許多領域得到推廣發展。
TP600型梯度PCR儀
該儀器梯度範圍:6-20℃,梯度溫控範圍:40-75℃,梯度溫差範圍:6-20℃。為高性價比、耐用、緊湊的常規96孔型PCR擴增儀,能夠滿足實驗室的需求和研究者的實驗要求,可出色地完成普通PCR、梯度PCR、長片段擴增、Touchdown PCR、Slope、恆溫酶切和連線等實驗等試驗。
SIGMA 4K 15高速冷凍離心機
該儀器溫度範圍:-20~40℃,具有靜止預製冷的功能,適用於對溫度敏感的樣品,最大轉速/相對離心力:15,000 rpm / 25,160×g,最大容量:6×250 ml(角轉子)4×500 ml(水平轉子),運行時間:0-9小時59分鐘,最大容量:2L。適用於需要低溫高速離心的樣品。
核酸蛋白純化系統
專門分離和純化各類生物分子,包括天然蛋白質,重組和融合蛋白質、肽、寡核酸、質粒、病毒、抗生素、生物鹼等等。AKTA蛋白質純化系統為全自動液相色譜分析系統。可用以分離和純化較多的目標蛋白質產品。適合從一般科研檢驗到藥品質檢或臨床分析套用。
MOTIC AE 31FL倒置螢光顯微鏡
該儀器可同時安裝兩個螢光濾色片組,配有視場光欄,可調中,預留一個32mm的濾色片插位,配有遮光板,100W汞燈,MHG-100B汞燈電源。套用於生物學、組織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醫學的許多領域。

本科生髮表論文

1. 曹立新,韓清霞(0107301),李寧,黃興橋,三乙四胺六乙酸消除高速鍍錫液中鐵雜質影響的研究,材料保護,2006,39(6):62-65. (中文核心)
2. 杜亞南(0207301), 畢四富, 屠振密, 李寧. 鍍鋅層三價鉻藍白鈍化工藝的研究,電鍍與環保,2007, 27 (1):19-22. (中文核心)
3. 張景雙, 瀋水雲(0207302), 楊國強, 屠振密, 李寧. 鍍鋅層三價鉻彩色鈍化工藝的研究,電鍍與環保,2007, 27 (2):28-31. (中文核心)
4. 程瑾寧,孫伶(0307302),胡會利. 鎂合金無鉻化學轉化膜工藝研究現狀,電鍍與精飾, 2008, 30(2): 11-16. (中文核心)
5. 劉存琨(0307302), 屠振密, 李寧, 畢四富. 三價鉻鍍液電鍍黑鉻工藝研究,電鍍與精飾,2008, 30 (7): 39-41. (中文核心)
6. 陳麗姣(01073),胡會利,李寧. 矽烷在鋅鋁塗層中的套用,電鍍與塗飾, 2008, 27(11): 51-54, 57. (中文核心)
7. 王孝偉(0207301), 曹立新, 於元春, 張景雙,酸性鍍錫液中鐵雜質的影響及去除電鍍與環保,2008,28(01):17-19. (中文核心)
8. 陳麗姣(01073),李寧,胡會利. 檢測塗層防護性能的電化學方法,塗料工業, 2008, 38(5): 53-57, 60. (中文核心)
9. 師秀萍(0407302), 朱永明, 屠振密等. 鈦的磷酸陽極氧化處理工藝. 電鍍與環保, 2, 2009: 25-28. (中文核心)
10. 李永梅 (0173),高鵬,韓家軍等. 鹼性硼氫化鈉溶液析氫催化劑的研究. 電池工業,2009,14(6):409-412. (中文期刊)
11. 胡曉贇(0607302), 屠振密, 李永彥, 孫化松, 李寧. 硫酸鹽體系三價鉻鍍液中六價鉻離子的積累及去除,電鍍與塗飾,2009,28 (4):4-6. (中文核心)
12. 趙坤(0407301), 屠振密, 李永彥, 孫化松. 稀土元素對硫酸鹽三價鉻鍍鉻工藝的影響,電鍍與環保,2009,29(2):13-15. (中文核心)
13. 臧海梅(0307302), 屠振密, 畢四富, 程謹寧, 孫化松. 電鍍三價鉻鍍液中Cr的直接測定,電鍍與環保,2009, 29(2):42-44. (中文核心)
14. 胡會利,陳麗姣(01073). 表面轉化膜無鉻化技術的研究動向,腐蝕與防護, 2009, 30(10): 727-731, 755. (中文核心)
15. 高寧寧(0507301),王亞偉,胡會利. 鎂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性能研究進展,電鍍與精飾, 2009, 31(11): 17-21. (中文核心)
16. 趙坤(0407301), 孫化松, 李永彥. 硫酸鹽電鍍三價鉻鍍層性能研究,表面技術,2009, 38 (2):22-24. (中文核心)
17. 張菲(0507302), 胡會利, 高鵬. 超級電容器用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研究進展,電池, 2009, 39(5): 291-293. (中文核心)
18. 胡曉贇(0607302), 屠振密, 李永彥, 孫化松, 李寧. 氯化物三價鉻電鍍液中六價鉻離子的去除方法及效果,材料保護,2009, 42 (2):74-76. (中文核心)
19. 李炳江(0507301), 屠振密, 孫化松, 李寧, 畢四福, 趙超. 硫酸鹽三價鉻電鍍新工藝,電鍍與環保,2010,30(3):12-14. (中文核心)
20. 郝照輝(0607301); 屠振密; 畢四富; 胡會利; 孫化松. 硫酸鹽三價鉻電沉積鉻-磷合金工藝的研究,電鍍與環保,2010,30(6):9-12. (中文核心)
21. 李炳江(0507301), 屠振密, 畢四福, 孫化松, 趙超. 三價鉻鍍鉻工藝對鉻鍍層耐蝕性的影響,電鍍與精飾,2010, 32(6):15-18. (中文核心)
22. 高鵬, 董媛媛0507301,朱永明等. 鋅電極在含二乙醇胺、三乙醇胺電解液中的性能. 電池, 2010,40(3):155-157. (中文核心)
23. 高鵬, 胡晨0507301,朱永明等.鹼液中鎳電極析氫機理研究. 材料保護,2010, 43(12): 1-3. (中文核心)
24. 高鵬, 董媛媛0507301,朱永明等. 電解液添加劑對鋅電極性能的影響. 電池工業,2010,15(2):81-83. (中文期刊)
25. 劉海萍, 王艷青(0507302), 畢四富, 李寧.鎂合金直接化學鍍鎳的無鉻無氟前處理研究. 電鍍與環保, 2010, (4):14-16. (中文核心)
26. 朱永明,任雪峰(0507302),李寧. 無機固態鋰離子電解質的研究進展. 化學通報, 12, 2010: 1073-1079. (SCI收錄)
27. Minghao Wang (0607301),Lixin Cao,Peisheng Yan,Ningning Wu,Fabrication and modeling of ultrasensitive label free impedimetric immunosensor for IgG based on Poly(o-phenylenediamine) film modified gold electrode. 2011 World congress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ET), Oct. 28-30, Shanghai, China. (EI 和ISTP源)
28. 劉海萍, 馬吉偉(0607301),畢四富, 李寧. 5052鋁合金的無鉻化學氧化工藝. 電鍍與塗飾, 2011, 30(5):27-30. (中文核心)
29. 高鵬, 董媛媛0507301,張哲0607302等. 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對鋅電極性能的影響. 電池工業,2011,16(1):13-16. (中文期刊)
30. 胡會利昝振峰(0607301),屠振密等. 硫酸鹽三價鉻電鍍中銨鹽的作用及影響,表面技術, 2011, 40(3): 94-97. (中文核心)
31. 畢四富,龔超 (0507302),屠振密,李寧,配位劑對低濃度硫酸鉻鍍鉻的影響,電鍍與精飾,2011. (中文核心)
32. 劉海萍, 夏文超(0607302), 畢四富, 李寧. 鎂合金直接化學鍍鎳工藝及鍍層性能, 電鍍與塗飾, 2011, (2):15-18. (中文核心)

研究生培養

學科設定

海洋科學碩士點
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包括海洋化學、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地質四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研究重點以海洋科學為中心多學科交叉。導師來自多個院系,承擔“海洋科學”領域相關的國家級、山東省、國家海洋局、海軍裝備部等多項課題。目前主要從事海洋防污技術、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環境監測與生物修復、雷射和超音波海洋探測套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海洋生物資源利用研究:
(1)海洋微生物資源利用工程:
海洋微生物資源與多樣性;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新型生物農藥及其作用機制;利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等研究海洋微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理;海洋微生物新型活性物質及其功能。
(2)海洋功能食品與個體化營養工程:
利用系統生物學手段,研究山東沿海地區常見疾病與衰老相關的分子(基因)網路結構及動力行為;建立個體化營養相關的營養基因組學資料庫;研究海洋生物相關的食品有效成份在神經退行性疾病、肥胖症、痛風等預防和輔助治療中的分子網路作用機制。
(3)海洋藻類生物技術:
主要開展研究海洋微藻油脂積累的分子機制,開發高產油工程微藻,建立海洋微藻的油脂提取和轉化的相關技術。
二、海洋環境與新能源研究:
(1)海水養殖污染環境生物修復工程:研究養殖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理論與套用、微生物生理生態學與分子生態學、廢水生物處理生態系統與工程。
(2)海洋加工廢棄物的清潔高值資源化利用:研究海洋生物加工後嚴重污染環境的廢棄物,利用選育的優良功能菌種進行生物催化與轉化,開發功能保健品、寵物飼料、魚蝦參的免疫功能餌料、植物的生物肥料和生物藥肥等。
(3)海洋污染環境監測與防控:研究海洋產毒藻類的快速檢測與防控、環境質量監測與污染(源)事故監測的新技術新方法、海洋環境智慧型檢測儀器和信息平台的設計與開發。
(4)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研究海洋風能發電的風場風能及發電系統數學建模、風場遠程監控、風電場集中控制;研究海流能發電的關鍵技術及其對海洋自然水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三、環境友好海洋防污技術
(1)低表面能海洋防污新材料的研發:研究新型低表面能含氟或矽預聚體的製備,聚合物塗料的機械性能,塗層表面拓撲學結構與防污性能的關係,從而探索具有持續防污特性的無毒防污塗層。
(2)智慧型納米抗吸附材料海洋防污技術:研究以具有可控釋放智慧型納米粒子為目標的新型防污體系,包括有機納米粒子的可控制備、納米粒子與底漆的相容性、塗層的機械性能、防污效果和使用壽命等。
(3)仿生微納技術在海洋防污的套用 通過對化學、生物學和塗層加工工程的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具有可抑制海洋微生物在塗層表面生長的方法,具體包括基因網路技術,可控釋放具有生物活性蛋白質水解酶相關生物技術等在無毒海洋防污工程的基礎與套用研究。
遺傳學碩士點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遺傳學碩士點獲批於2004年,緊緊依託威海校區的地緣優勢,以哈工大的遺傳學科為支撐,現已發展成為綜合實力較強的學科。本碩士點擁有BIO-X海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分子營養與食品安全、套用與海洋微生物、藻類生物技術等幾個研究室,主要從事海洋生物信息學與納米生物技術、個體化營養與局部基因網路技術、環境生物技術、植物藻類生物技術、生命大分子結構與功能,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微生物發酵及發酵食品等方面的研究,均為目前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前沿與交叉學科。
導師隊伍主要來自生物工程,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三個專業。現有教育部優秀人才1人,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7名,教授1名、副教授6名。本學科近年主持承擔了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國際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及其它橫向聯合項目等。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3項,省級技術創新優秀成果獎1項。累計發表論文 100 余篇,SCI、EI索引文章40 余篇,其中影響因子超過3.0的SCI索引文章10餘篇,申報專利10餘項,國際專利2項
本碩士點研究生的學制為2年,實行與校本部聯合培養,第一學年在校本部完成理論課的學習,第二學年在威海校區從事碩士論文的研究工作和畢業論文的答辯工作,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套用化學碩士點
本學科是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碩士點之一(工科),主要依託於化工學院套用化學系,已培養碩士生200餘人,博士生20餘人。目前在讀碩士生60餘人,博士生80人。套用化學碩士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廣博的化學、化工基本知識和較強的實驗技能,以及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電化學、化工等行業從事生產、質量檢驗、新產品套用及開發等工作,適應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技術套用型人才。
本學科已形成以中青年專家為骨幹的導師隊伍,目前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3人,100%的中青年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科梯隊結構合理,年齡、知識層次搭配協調,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基礎,為創建一流學科和優秀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學科近年承擔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省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省重大科技專項、省科技攻關、市科技攻關、大中型企業科技攻關等)20餘項,橫向企業合作項目20餘項。在科研成果轉化方法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開發的“L-乳酸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被確認為河南省科學技術成果;榮獲2010年度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並通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初評,2011年7月26日已公示結束。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國家專利5項。近五年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70餘篇。出版專著7部。
本學科設有化學電源、先進分離與合成技術等研究所。設有化學電源、金屬電沉積、表面處理與塗飾工藝、分離科學與技術、少污染工藝等五個研究方向。
本學科研究方向為:
(1)化學電源:研究內容幾乎涉及化學電源的所有領域,既有傳統化學電源,又有代表學科前沿的新型、高能化學電源。近年主要在代表學科發展方向的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鋰聚合物電池、燃料電池、新型鉛酸電池、電化學超級電容器等方面開展研究。本方向注意基礎研究與科技開發並重,從電池的製造設計、電極材料製備、電解液優選,到研究電極反應機理、改善電池綜合性能,為化學電源在航空航天、船舶、通訊、電動車及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廣泛套用奠定了基礎。
(2)金屬電沉積:包括電鍍單金屬及合金鍍層、化學鍍、輕金屬的氧化著色及微弧氧化、納米結構材料的電化學製備、特種材料電鍍、鋼鐵的氧化與磷化、達克羅技術、鋼鐵的腐蝕與防護等金屬表面處理領域的各個方面。本方向注重從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與新材料開發方面開展套用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從新工藝開發到性能測試與改善,進而到沉積機理、腐蝕機理的研究,尤其在低污染電鍍技術開發、高速電鍍、電沉積微納米功能薄膜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明顯的特色。
(3)表面處理與塗飾工藝:運用近年來興起的微電漿氧化特殊表面處理新工藝使閥金屬表面陶瓷化,提高材料的耐磨、耐腐蝕、抗熱衝擊等性能,實現了輕質高強、耐熱衝擊,為閥金屬的套用領域擴大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同時還開展膜/基體材料界面結合機制和構造設計新型膜層複合材料的基礎研究,為水處理等提供環境友好新材料;以聚氨酯類塗料為載體,將納米微粉等引入製備各類功能性複合塗層,在光轉換等方面得到套用。
(4)分離科學與技術及資源綜合利用
① 有機物的分離與資源化利用
研究內容涉及發酵液中有機一元酸及多元酸的分離純化與資源化利用、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分離純化新工藝新技術研究等。開發從有機酸發酵液和相應有機酸產品母液中分離殘糖以提純有機酸的新方法,實現有機酸以及殘糖之間的完全分離,製得高純度有機酸溶液,再經常規的濃縮、結晶得到有機酸產品。
② 無污染分離提取
研究內容涉及多金屬硫化物礦的分離提取以及綜合回收利用,包括含金硫化物礦、含銅鋅鈷等硫化物礦的處理;含有價金屬,如貴金屬廢料、銅鈷廢料、鉭鈮廢料等的再生利用,廢電池、電子廢料的處理利用等方面,注重技術創新和資源的高價值利用。
③ 現代分離技術的套用
套用離子交換、膜技術等現代分離方法形成新的分離單元過程,組合成高效、節能、無污染的分離新工藝。研究工作涉及稀有金屬、重金屬及輕金屬冶金等寬廣領域,形成雜質元素的分離與利用、有價金屬綜合回收的新技術方法。
(5)少污染工藝:在新材料製備過程中突出綠色化工工藝的理念,並通過化工與環境科學交叉,對傳統的化工產業進行技術
改革,降低工藝過程與產品的環境負荷,使其可持續發展。
微生物學碩士點
微生物學碩士點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套用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環境微生物,現有導師8人,先後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畫(863)、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際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黑龍江博士後科學基金、中科院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等課題,為總校“套用與海洋微生物”優秀科研創新團隊。
本碩士點的研究成果分別
發表在Applied and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Bioresour.Technol.、Biochem. Eng. J.、Biotechnol. Appl. Biochem、Microbiological Research、World J. Microbiol.Biotechnol、Acta OceanologicaSinica、Journal of Biotechnology、微生物學報、海洋科學、極地研究、水產科學、工業微生物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
本碩士點注重與國內外同行開展學術交流,成功組織了“The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control and Biotechnology”在威海校區的召開,組織參加了“The 9th International Marine Biotechnology Conference”、“BIT World Congress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The 5th 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 Conference”、“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lophilic microorganisms”等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和“中國微生物學會”、“中國菌物學會”、“全國海洋生物技術與創新藥物學術討論會”、“中國海洋藥物學術年會”等多個全國會議。
本碩士點的學制為2年制,並採取與哈爾濱總校市政環境工程學院聯合培養的模式,即第一學年在哈爾濱完成理論課的學習,第二學年在威海完成畢業論文的開題、研究、答辯等全部過程,合格後授予“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學碩士學位”。

導師隊伍

學科
導師
職稱
研究方向

教 授
1.分離科學與技術及資源綜合利用;2.金屬分離與提取新工藝及基礎理論;3.電化學工程;4.綠色化工工藝及產品。
教 授
1.高能化學電源電極材料的製備和性能研究;2.電化學沉積和化學沉積法製備功能材料,海洋金屬腐蝕與防護; 3.電化學生物感測器。
副教授
化學電源和海洋防腐蝕技術
教 授
1.分離科學與技術及資源綜合利用;2.金屬分離與提取新工藝及基礎理論;3.無機材料合成;4.綠色化工工藝及產品。
博 士
1.綠色表面改性技術,包括環保電鍍及(電)化學轉化膜、塗料等。2.腐蝕與防護技術,環境友好型緩蝕劑研製,海洋防腐塗料與塗層研製等。3.電化學研究方法。
騰祥國
副教授
1.全釩氧化還原液流電池關鍵材料;2.鋰離子二次電池關鍵材料。
戴紀翠
副教授
1.海洋生物地球化學;2.生態系統評估與管理。
副教授
主要從事材料電化學領域的研究,包括固態材料離子學、化學電源和輕金屬電化學性能的研究。
博 士
1.電子化學鍍、電鍍、海洋環境下金屬腐蝕與防護;2.輕金屬表面處理(化學鍍、微弧氧化等);3.新型電池材料的製備與改性。
遺傳學
教 授
1.基因操作新技術研究及其在海洋(生物)工程中的套用;2.海洋食品個體化營養的分子基礎;痛風的分子分型研究;3.納米材料與基因(組)的相互作用研究;4、納米材料的食品安全研究。
徐 仲
副教授
主要從事植物轉基因研究。同時涉入生物質能源、藻類生物技術、環境生物技術等領域。
郭長祿
副教授
1.植物基因工程;2.藻類、微生物生物技術;3.生物信息學。
副教授
1.食品微生物及發酵工程,主要包括發酵製品的發酵機理研究及功能性發酵產品的研發;2.海洋生物資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個體化海洋食品的研發,為特定目標人群提供有效的個體化營養方案。
趙 燕
副教授
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及其他營養和食物有效成份對疾病的預防和輔助治療, 著重於運用細胞/分子生物學技術解析營養和食物有效成份如何調控基因表達和細胞信息傳導從而影響疾病的產生和發展。其他研究工作/興趣: 營養和食物有效成份對其他疾病如痛風、肥胖等的防控作用; 單核苷酸多態性與痛風發病幾率以及飲食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副教授
1.海藻分子生物學;2.海洋微藻分子生態學;3.重要海水養殖動物醫學及免疫防治。
微生物學
教 授
1.有害微生物的生物防治與生物農藥;2.高等真菌發酵工程與生物製藥;3.海洋微生物資源與利用;4.海洋生物質廢物的微生物資源化;5.海水養殖動物病害的免疫生物防治。
副教授
1.海洋循環水養殖廢水處理系統中新型脫氮理論和技術。採用混養方式富集異養脫氮菌株,用於循環水養殖系統中脫氮單元的快速建立及高效運行;2.海水養殖用微生態製劑的研發與套用機制;3.海洋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研究。
副教授
嗜鹽菌及高鹽有機廢水處理的研究
副教授
1.通風的蛋白質組學;2.海洋微生物新型嗜冷酶類的發酵生產、分離純化及其套用,主要包括嗜冷澱粉酶、纖維素酶等;3.海洋嗜冷微生物中拮抗物質的開發利用。其中包括低溫貯藏致腐微生物抑制物質、抗海洋養殖、主要經濟作物病害物質的研究;4.海洋嗜冷酵母中金屬硫蛋白的研究;5.微生物對農藥的降解及其降解機理的研究。同時開展海洋微生物環境適應性機理的研究,包括對低溫、UV-B輻射、高鹽等極端環境的適應性。
馬梅榮
副教授
1.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物處理方面的研究。包括生物除臭劑的研製以及對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除臭的工程套用。該技術具有處理效果好、處理費用低和可操作強等特點。2.金屬表面防腐研究。包括防腐機理和防腐塗層的研究。
副教授
主要從事極端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質開發和海洋極端微生物適應性機理的研究。以開發海洋微生物新型低溫蛋白酶、低溫脂肪酶和溶菌酶酶製品為重點,包括低溫酶分離純化技術、發酵工藝、酶製劑的製備與套用技術,以及酶基因的克隆與表達等研究;從海洋微生物中篩選天然防污活性化合物,開發新型的高效無毒防污損塗料;利用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技術開展極端海洋微生物環境適應機制的研究。
副教授
1.海洋放線菌天然產物及分子遺傳操;2.海洋微生物生物製藥;3.利用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技術開展極端海洋微生物環境適應機制的研究。
陳 雷
副教授
主要從事海洋微生物資源和藥用活性物質的研究與開發。進行海洋微生物藥物產生菌株的分離篩選,微生物藥物的分離及結構測定,微生物藥物篩選模型的建立,活性化合物作用機理的研究。重點選擇極端生境的微生物類群,關注其遺傳多樣性,發現新穎的次生代謝產物,為創新藥物研究提供新資源。
海洋科學
教 授
1.環境友好海洋防污塗料;2.醫用高分子材料-殼聚糖的基礎與套用研究;3.異構化高性能聚醯亞胺材料, 基礎與套用研究、低成本聚醯亞胺的開發。
教 授
發展集多種分析功能於一體的,可功能化的生物晶片,用於海洋藥物的篩選;採用電化學、螢光等檢測手段在微小的晶片上實現蛋白質樣品的分離和定量等研究。
教 授
1. 海洋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 2. 海洋天然產物結構修飾和構效關係研究3. 海洋藥物、海洋化妝品、海洋食品和海洋防污材料等所含活性成分的合成研究 4. 有機合成方法學研究。
副教授
1. 海洋天然產物分離分析、結構鑑定、合成、結構修飾以及構效關係研究2.海洋天然產物合成相關的有機合成方法學研究 3. 高附加值原料藥及中間體的研發以及專利藥物的合成工藝改進 4. 催化不對稱有機合成新反應和新策略研究 5. 金屬催化的有機新反應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