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彈性係數是就業人數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值。即GDP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增長的百分點,係數越大,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則越弱。
基本介紹
定義,因素,
定義
就業彈性係數的定義
就業彈性係數是從業人數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值。即GDP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增長的百分點,係數越大,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則越弱。當就業彈性水平較低時,即使經濟保持高增長,也不一定會對就業有較強的拉動。從就業彈性係數可知經濟成長帶動就業的比率關係,但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由於受到經濟結構、經濟成長方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經濟成長與就業之間表現出不同的互動模式,就業彈性的強度和方向也會有所不同。
因素
影響就業彈性係數的因素
顯而易見,就業彈性係數水平主要取決於經濟成長與就業增長的動態作用。因此,一般說來,經濟成長帶動就業增長的效果越大,就業彈性係數就越高;經濟成長帶動就業增長的效果越不明顯,就業彈性係數就越低。但同時,就業彈性係數的水平也受到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影響:
二是投資轉向。同樣的資本投入,大企業要比中小企業雇用的勞動力少,國有企業要比民營企業雇用的勞動力少。
三是產業發展不足。如果把19大行業按三次產業分類,可以發現,第一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最低,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和農業機械的廣泛套用,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剩餘。而第三產業各行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最強,且傳統服務行業吸納就業的能力要強於現代服務行業。
四是新舊產業調整。當一些舊的產業逐漸退出時,必然會造成一些失業。
五是國企改革。國有集體經濟進行改制重組時,會出現一部分下崗失業人員。
勞動生產率對就業彈性係數的影響。勞動生產率=國內生產總值/從業人員總數。從公式可以看出,從業人員總數增長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與勞動生產率的動態作用,並且二者呈反方向變化的關係。當勞動生產率增長快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時候,從業人員總數必然下降。一般來說,加快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要比提高勞動生產率難度更大。
就業結構性矛盾對就業彈性係數的影響。就業技能與就業崗位的不匹配以及對崗位的過高期望值都會使就業彈性係數變小。即使有大量的就業崗位需求,如果知識、技能與崗位不匹配,或者對崗位有過高的期望值都會阻礙就業,從而使就業彈性係數下降。
消除影響就業彈性的不利因素
保持經濟快速穩定增長,抓住經濟成長提高就業總量的著力點。在就業彈性係數保持一定水平的情況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就業增長的最直接推動力。從2006年的就業彈性係數來看,經濟成長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就可以新增城鄉就業崗位5萬個左右,淨增城鄉就業總量3.7萬人,其中城鎮淨增就業6-9.6萬人,經濟成長增加就業的作用相當明顯。因此,首先要在經濟成長中拓展就業空間,即以持續的經濟成長穩定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繼續發展製造業,抓住工業提升經濟總量和增加就業的著力點。江蘇正處於工業化的重要階段,先進的製造業正是江蘇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製造業又是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行業,2005年全省製造業就業人員245.17萬人,占全部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41%。在製造業中勞動密集型仍占很大比重,主要是提供生活用品的行業,並且以中小企業為主。因此,一方面要保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另一方面要不斷強化外資投入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吸引外資和開辦外資企業的數量一直名列全國前茅。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抓住產業結構調整中緩解就業彈性係數下降的著力點。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所帶來的是就業彈性係數的降低,而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從而提高就業彈性係數。據測算,每一單位固定資本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勞動密集型的輕紡部門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部門的2.5倍。因此,應綜合考慮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在提高產業科技含量、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要特別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使經濟成長成為持續創造就業的過程。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要重點發展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勞動密集程度高,單位投資創造的就業機會多於大企業,同時還具有數量眾多、勞動密集度高的特點。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吸納新增勞動力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主要渠道,約75%的已就業崗位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業機會來自中小企業。據統計,大型企業創造1個就業崗位需投資22萬元,中型企業創造1個就業崗位需投資12萬元,小型企業創造1個就業崗位只需投資8萬元。
大力發展社區就業,抓住促進就業增加三產就業彈性的著力點。第三產業的高就業彈性係數,理應成為促進就業的主要渠道。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是提升就業增長彈性、促進就業的有效途徑。更為重要的是,社區服務業對專業技術能力的要求較現代企業低一些,因此承擔著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新增勞動力創業的重任。政府有責任通過多種方式促進社區就業,如對社區服務企業給予就業補貼,對公益性服務實行政府購買的方式,或者在社區建設中設立專項資金進行擴大就業崗位的基礎投資。
促進農村適齡勞動力充分轉移,抓住城鄉統籌就業的著力點。在制定就業政策和經濟發展戰略上,必須面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長期巨大壓力。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必須考慮如何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完成農村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轉移問題,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在制定就業政策時,要在大力抓好城鎮就業的同時,把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納入整個就業工作中,統籌考慮城鄉就業。要儘快取消導致城鄉不平衡發展的政策措施,消除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要加速建立覆蓋面廣的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在農村隱性失業的農民能夠無後顧之憂地轉移出來,減少農村中的勞動力沉澱。要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推動農村剩餘勞動力向農村服務業轉移,從而最終實現農村適齡勞動力向城鎮和三產的充分轉移。
促進新成長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的充分培訓,抓住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著力點。要大力調整勞動力技能結構,減少就業結構性矛盾對就業彈性的負面影響。全省新成長失業青年、就業轉失業人員、下崗職工依然是引領求職群體的“主力軍”,國中、高中、大專和大學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約為:1.14、1.43、 1.38、2.08。具有初級技能、初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求人倍率為2.23和2.21,而技師、高級技師等技術等級高的存在需求大、求職人數少的現象,表明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因此,要對新成長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並注意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對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再就業培訓,增強再就業的能力;大力發展技校教育,更多地培養具有較高技能水平的實用型人才;推行在職培訓,提高職工適應職業變化和崗位變化的能力。
總之,要下大力氣解決勞動者技能水平與提高產業競爭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減少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推動就業彈性的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