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貌
小街鄉全鄉屬
山區,中山地貌,境內溝谷縱橫交錯,群山綿延起伏,群巒疊嶂。境內山脈屬橫斷山脈余支,呈南北走向的老黑山把全鄉分成東西兩片,最後連綿延伸入銅廠彝族鄉、綠汁鎮。區內主要山峰有老黑山、氈帽山、深窩山、小黑山、大光山等山峰。小街鄉地處低緯度高原地區,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屬中亞熱帶立體氣候類型,具有乾濕季節分明、雨熱同季、春秋季長,冬無嚴寒、夏無 酷暑的立體氣候特點以及光熱資源豐富、雨量較豐,但時空分布不均的地方性氣候特點。區內最高海拔2608米為老黑山山頂,最低海拔1320米,在普廠村委會下普廠綠汁江邊,全鄉平均海拔1850米,多年平均氣溫攝氏14.8度,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境內河流屬紅河流域綠汁江水系。 其中,老黑山東面的羅尹河、甲浦河為易門縣母親河—
扒河的上游,分別於小街集鎮外200米處和錫廠村外匯入岔河水庫,是岔河水庫的主要徑流區和水土涵養區,也是易門縣建設“滇中水城”的水源主要供給地。老黑山西側的獅子山河和普廠河為兩條季節性河流,分別流入綠汁江。境內泉眼廣泛發育,主要有小街大泉,甲浦大泉,顧家箐大泉,黑龍潭大泉,流量在0.008—0.014立方米/秒之間。
歷史文化
小街鄉行政區劃從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到1949年12月幾經更替,先後歸屬石定鄉(1764年)、北區(1911年)、現龍鎮(1931年)、上定鄉(1939年 ),直到1949年12月解放,上定鄉改為蘭英區;1949年12月份以後,小街先後各歸屬第四區(1950年10月),獅子山人民公社(1958年),小街區公所(1961年),東風人民公社(1969年),直到1984年2月,易門縣設立七區一鎮,五十三鄉,小街單獨成立小街區公所,下轄甲浦、小街、羅尹、木沖、獅子山、普廠六個鄉;1987年10月,撤區建鄉,成立小街鄉人民政府至今,下轄甲浦、小街、羅尹、木沖、獅子山、普廠六個村公所。1999年12月民主選舉村委會,轄甲浦、小街、羅尹、木沖、獅子山、普廠六個村委會,83個村民小組,126個自然村。
革命鬥爭
小街鄉是易門縣革命活動開展較早、鬥爭影響較大的革命老區,是南疆丹娘—孫蘭英烈士戰鬥過的地方。解放前,小街鄉名為上定鄉,轄現在的小街、舊縣、鐵廠、白邑、米苴 、甲浦、羅尹等七個村(辦)。早在1926年,革命前輩黃洛峰、王旦東、艾蕪等同志就以省學生會的名義開辦義務學校、宣傳進步思想、開展革命活動,1937年,陳茂吉、楊家貴、武有興等同志領導遊擊隊在小街開展較大規模的武裝游擊活動;1948年,孫蘭英、陳光華、蘇占臣等同志在上定鄉組織“農抗會”,反對國民黨“三征”運動和武裝鬥爭,發動了上定鄉(現小街鄉)起義,奪取了上定鄉公所,搜繳了鄉公所全部槍枝。又在萬寶廠、米茂鍋蓋山、窩德等地的戰鬥中打跨了前來進剿的易門、祿豐兩縣常備隊,有力的打擊了國民黨反動勢力。起義後在國民黨政府的殘酷鎮壓下失敗,隊伍分散轉入地下繼續堅持鬥爭。12月6日,國民黨政府派二十六軍工兵營與易門縣常備隊配合,進犯小街。12月7日孫蘭英、王懷興到老鷹窩隱蔽,後轉到小米箐炭窯。8日叛徒帶領敵武裝到炭窯逮捕了孫蘭英,後被帶到小街文昌宮,吊在屋樑上,遭受了殘酷、野蠻的審訊。受盡敵人殘酷折磨得不能走路的孫蘭英,於12月18日被抬到舊縣六里箐,在高呼“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聲中英勇就義,年僅21歲。
孫蘭英犧牲後被譽為“南疆丹娘”。解放後,為紀念孫蘭英烈士,小街鄉被命名為“蘭英區”。
經濟情況
小街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主要靠農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來發展農村經濟,農作物以烤菸、玉米、水稻、小麥為主,畜牧業以
豬、牛、羊、家禽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小街 鄉黨委、政府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得到了較快地發展。以
水、電、
路、
能源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小水窖建設成效顯著,水利化程度有了較大提高。農民生產生活用電得到解決,甲浦、小街兩個村委會已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其餘四個村委會正在實施,將於10月完工。村級組公路率達97.6%。沼氣池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被市政府列為沼氣池建設重點鄉,2001年被國家農業部列為農村公益設施小能源-沼氣建設試點。全鄉建
沼氣池達1897口,占總戶數的59%,其中甲浦、小街、羅尹三個村委會建池數已達農戶數的80%以上,鄉黨委、政府決定經過三年的努力,使全鄉建池數達農戶數的80%以上。基礎教育發展迅速,1997年10月經省政府驗收,實現了“兩基”目標,1999年9月通過了省教委組織的“實驗教學普及縣”驗收。文化、科技、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均控制在8%以內。糧食生產穩步發展。主要強化科技措施推 廣,狠抓良種和規範化種植,認真搞好田間中耕管理,確保單產和農民人均產糧逐年提高。
2001年小春單產148公斤,
水稻單產511公斤,
玉米單產480公斤,分別比1998年增長57%、5%、7%。人均產糧374公斤,比1998年增加83公斤,增長28.5%。烤菸是全鄉的龍頭產業和主要經濟支柱,為農民和財政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鄉黨委、政府始終以“提質增效”為目的,堅持“市場引導,最佳化結構,合理布局,加強科技到位率,主攻質量,提高效益”的方針,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烤菸生產連年增產增收,各項指標在易門縣均名列前茅。2001年,上等煙比例達49%,中上等煙比例達99.2%。農業產業化建設有了良好開端,
畜牧、林果業已形成後續產業。畜牧業收入已占經濟總收入的39.4%。經
果林面積逐年增加,全鄉已種植泡核桃2023畝,優質梨1000畝,其它果木2130畝。以洋芋、
蘿蔔、
菜豌豆為主的冬早
蔬菜產業有了新的發展。全鄉人均純收入從1984年的208元增長到2001年的1874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落實
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平穩發展,實現人與
自然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根據縣委、縣政府《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易發[2006]12號)檔案精神,小街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 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結合本鄉實際,加強領導,突出重點,加大投入,有針對性地選擇了甲浦村委會經及小街村委會和獅子山村委會分別作為市、縣試點村建設,重點抓了2個村民小組作為試點展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以
經濟發展為中心,以財政增長、農民增收為目的,千方百計促進了生產發展。一是烤菸生產取得顯著成績,農民增收目標得以實現。
烤菸作為全鄉農業生產的重頭戲,也是實現全鄉經濟成長,農民增收的首要保證。2007年全鄉移栽面積15500畝,實現烤菸交售總量185萬公斤,與上年相比增加0.65萬公斤,實現烤菸交售收入2305.78萬元,均價12.46元,與上年相比交售收入增加291.16萬元。戶均烤菸交售收入6827元,與上年相比增770元。二是畜牧業生產平穩發展。生豬養殖是小街鄉的優勢產業。全鄉有母豬飼養專業戶5戶,建立科技示範戶1180戶,推廣建立科技聯繫戶2570戶。年末生豬存欄14468頭,大牲畜存欄7642頭(匹),山羊存欄8048隻,家禽存欄47270隻、家禽出欄82611隻、肥豬出欄28000頭,仔豬出欄33108頭、大牲畜出欄4268頭(匹),山羊出欄6000隻。三是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農民增收渠道拓寬。2007年,全鄉小春糧食播種面積6870畝,總產132.21萬公斤,油料播種面積650畝,總產8.3萬公斤。大春生產種植糧食作物1534畝,種植蔬菜150畝(總產7.2萬公斤)。種植中豌4號、6號8766畝,目前,采售已接近尾聲,預計總產178萬公斤,產值231.4萬元,僅此一項可使該村人均收入178元。通過糧經作物種植比例的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以
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一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和安全問題。投資23萬元,完成了甲浦大村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5個村民小組272戶985人和1182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和安全問題;投資20萬元,完成了集鎮供水問題,解決了集鎮300戶1100人和2000頭大牲畜飲水緊張的問題;建成老毛田和中龍潭100M3抗旱池各一個,解決了兩個村民小組70畝土地的抗旱澆地問題。全鄉自來水普及率達73.2%。二是結合坡耕地整治和基本煙田建設項目,改善民眾生產條件,提高產出率。共完成了木沖、
獅子山、羅尹三個村1435口小水窖建設,增加蓄水量21525M3,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積2152畝;支砌渠道3件1835米,完成羅尹河道治理4600米;完成木沖坡改梯616畝,建設機耕路2061米,管網建設5500米,建蓄水池8個,總蓄水量900M3。2007年新增灌溉面積3200畝,農田水利化程度達73.19%。三是認真實施整村推進扶貧工作。抓住實施整村推進扶貧村項目的機遇,積極爭取上級扶貧資金15萬元,在小街趙家村和獅子山沙老林新建科技活動室各1個。甲浦黑樹窩村莊道路硬化800米,四是加強鄉村公路建設。積極爭取縣交通部門的支持,新修村組公路15.5公里,爭取國債資金280萬元完成了小街至獅子山公路彈石路面鋪築工程,投資2238萬元的六小公路水泥路面鋪築工程和投資240萬元的木沖彈石路正在建設中。五是完善集鎮功能建設。完成了小街集鎮主河道的改造,新建和改造集鎮街道590米,完成集貿市場建設一期工程和畜禽集轉站的建設,建成集鎮公廁1個,逐步完善了集鎮功能。六是鞏固沼氣化鄉建設成果。全鄉建成沼氣池累計達3450口,建池率達90.2%,建成我縣首個市級“沼氣示範鄉”。
沼氣燈
(三)以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為著眼點,解決農民享受社會服務程度低的問題。一是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推進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家庭“獎優免補”政策和“少生快富”工程。狠抓計畫生育工作。全鄉出生人口119人,計畫生育率達100%;加強對計畫生育對象的管理。對全鄉育齡婦女登記造冊,進行痕跡管理;堅持下村“三查”服務。全年下村服務3次,服務民眾2695人次;擴大“獎優免補”政策的宣傳,全鄉共有164戶農業戶辦理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鞏固率達99.36%。二是關心重視老齡事業和弱勢群體。依法依規,開展民政工作。全年共爭取救災救濟糧3.45萬公斤,救濟困難民眾162戶179人;收養分散五保老人76人,現在,敬老院共有五保老人20人;按時發放優撫、傷殘人員的生活補助費,全年共發扶恤事業費58889萬元,發放社會救濟事業費65146萬元;組織為無
電視機貧困戶捐款20770元。開展好扶貧助殘活動,關心農村弱勢群體。完成“健康快車”白內障殘疾人篩查,幫助符合手術的36人進行手術;推薦殘疾人就業,一年來共推薦6名殘疾人到安寧福林木材廠、易門水泥廠工作;在“助殘日”慰問殘疾人困難戶11戶,慰問資金4900元;認真開展殘疾人重點扶貧示範戶1戶,扶持資金2000元。三是實施廣播“村村通”、“戶戶看”工程,解決民眾看電視難、看電視貴的問題。甲浦村利用在新農村建設中市級試點村的機遇,爭取上級資金2萬元,實現了13個村民小組“廣播村村通”工程。
2007年對11個村民小組實施了“戶戶看”工程,經統計,全鄉共有無電視機戶316戶,占全鄉農業戶的9.6%。市、縣部門聯繫單位和鄉幹部職工捐款為貧困戶購買電視機102台,解決了102戶貧困戶看電視難的問題。四是加強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機構,解決了農村民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加強對衛生工作的管理和支持,爭取上級資金8萬元並匹配了2萬元資金,新建了木沖、普廠兩個村級衛生所,配備了甲浦核桃箐衛生室,緩解了民眾“看病難”的問題;二是建立健全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目前,全鄉3142戶農業家庭戶11555參保,參保率達92%。截止11月底,共有110人次患病民眾享受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費用,共支付醫療補助費用33327.2元。
基礎設施
一、“五通”建設
1、人飲工程建設
2007年末,全鄉已完成6個村,77個村民小組的人飲工程建設,共建人飲水池92個,8340立方米,架設管網123146米,解決了3163戶,7308人的飲水困難。集鎮區建有集鎮供水站一個,供給2200人的生活用水。集鎮區自來水普及率達100%。全鄉自來水普及率達73.2%。
2007年底,全鄉公路通車旅程達244.2公里,其中:有69公里村組公路納入縣級管理,爭取國債資金280萬元完成了小街至獅子山公路彈石路面鋪築工程,投資2238萬元的六小公路水泥路面鋪築工程和投資240萬元的木沖彈石路正在建設中,全鄉83個村民小組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鄉村公路和村組公路通達率都達100%。
3、通電、通電視及通訊設施建設
至2007年末,全鄉已通電、通電視和通電話的村委會6個,村民小組83個,達100%。其中,通有線電視的有4個村委會,30個村民小組,1246戶農戶,傳送節目46套。鄉內建有通信地面衛星接收站18座,通訊覆蓋率100%,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154線,電話普及率65.8%。共有電話用戶2850戶,其中:固定電話及小靈通用戶2070戶,行動電話780部。全鄉已完成農村電網改造的村委會6個,村民小組83個,3377戶,達100%。
二、農田水利建設
至2007年末,全鄉累計建成小水窖6466口;水澆地7207畝;機耕路18370米;抗旱池136口,總溶量27900立方米;水壩27座,總庫溶量320萬立方米;三面光排灌溝渠4577米;水澆地管網架設89820米;河道3500米。全鄉農田水利化程度達73.19%。
至2007年末,新建和改建集鎮街道590米,投資12萬元建成集鎮公廁一個,占地80平方米;投資50萬元建成集貿市場1個,占地3330平方米;投資10萬元建成畜禽交易市場一個,占地1340平方米,現已投資15萬元在建客運站一個,占地3235平方米,徹底結束了“以路為市”、集鎮 小而髒、亂、差的歷史。集鎮街道已全部硬化,排水、行道樹等配套設施完善。
四、村莊建設
至2007年底,共投資310萬元,完成了50個村民小組的村莊道路硬化,硬化路面達33000餘米;投資173.6餘萬元,完成35個村民小組的35個科技活動室的改建及新建。
全鄉累計有2962戶建有
沼氣池3450口,占總戶數的87.7%,已完成“一池三改”的農戶數2936戶,占建池戶數的99.1%。安裝太陽能的農戶997戶,占總戶數的29.5%。
文化教育
全鄉有
文化站1個,村組文化室35個,農村業餘文藝隊1支;國小11所,中學1所。國小有52個教學班1158人,學生入學率100%,在校生輟學率為零,結業率100%。有教師106人,其中男65人,女41人,學歷合格率100%。有小高職稱30人,占28.3%,小一33人,占31.1%,小二21人,占19.8%,初級20人,占18.9%,未評2人。全鄉國小校舍建築總面積10930平方米。小街中心國小被評為市級文明學校和市級“綠色學校”稱號。國中有11個教學班537人,學生入學率100%,在校生輟學率為零,畢業率100%。有教師42人,男23人,女19人,學歷合格率100%。有中學高級職稱4人,占9.5%,中學一級6人,占14.3%,中學二級25人,占59.5%,中學三級7人,占16.7%。小街中學2004年12月,被評為縣級“綠色學校”稱號;2005年9月,被縣
教育局授予“安全衛生文明學校”稱號;2007年9月,被縣婦聯授予“親職教育示範基地”稱號。
旅遊資源
1、小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該教育基地設在小街鄉黨職校內,距六街25公里,均為柏油路。基地占地1140平方米,總投資50餘萬元,於1998年12月18日建成,裡面有孫蘭英烈士塑像和小街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在陳列室內配備了一套比較完備和豐富的展品,包括文物、圖片、史料、陳列文字說明等;在教育基地我們可以詳細了解先烈們英勇的革命鬥爭事跡,還可以看到他們使用過的物品,包括油燈,斗笠等物。到小街除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外,還有土匪關押、殺害革命烈士的文昌宮、出氣洞等地可以參觀遊覽。
2、歪頭山苗族文化生態村
歪頭山村民小組隸屬小街鄉羅尹村委會,位於小街鄉北部,距離縣城60公里,距離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是小街鄉唯一一個苗族聚居地,也是全縣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每年春節後均舉辦苗族傳統節日“花山節”,在花山節期間會有苗族傳統歌舞表演、鬥牛等活動,從1998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5屆,吸引了鄰近各縣苗族文藝隊伍的參與。歪頭山“苗族風情藝術團”成立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苗族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平台,它的宗旨是培養苗族藝人,創作苗族特色的苗族傳統文藝,加強文化生態村的建設與發展,從而為打造苗族文化,風情藝術,生態旅遊品牌奠定基礎。藝術團由20人組成,其中音樂創作1人,教練1人。曾代表玉溪市參加全省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藝術團創作的“蘆笙舞”、“跳三樁”等表演節目,連續三屆獲一等獎;1999年代表雲南省參加第六屆全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的節目“跳三樁”,榮獲二等獎;在參加北京國慶50周年大慶活動中,“跳三莊”榮獲一等獎。到歪頭山看苗族風情表演,喝牛角酒已經成為小街鄉旅遊最知名的品牌。
3、岔河水庫—老黑山自然生態觀光游
小街鄉是易門縣境內最大的水系—扒河水系之源頭,岔河水庫是易門縣第二大水庫,扒河水匯聚到岔河水庫後成為易門縣最重要的水源,灌溉了易門縣5個鄉鎮的絕大部分田地。從六街驅車沿著柏油路盤山而行,到達半山腰時,會頓覺眼前一亮,岔河水庫出現在眼前。沿公路前行碧綠的湖水中倒映著藍天白雲,岸邊的樹木鬱鬱蔥蔥;微風拂過,水面上泛起層層漣漪,迎風搖曳的樹枝發出沙沙的聲音,仿佛在問候行人,美景入眼令人心曠神怡,美景入心沁人心脾。順著岔河水庫蜿蜒而上便到了小街。不經意間仰頭,你會發現一座高山撲面而來,它高聳入雲,樹木繁盛,似一位蒙著面紗的女郎,讓你難以看清她的本來面目。這便是易門縣最高峰老黑山,它的主峰“雀窩尖山”海拔達2608米。如果你是一位登山愛好者,老黑山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征服地。登山沿途可以看到千年古木,山中隨處可見清澈的山泉,清新的空氣直鑽心扉,猛吸幾口,一股甜甜的味道盈漫在胸口,站在山頂俯瞰,易門縣的全貌便盡收眼底,不覺吟出“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小街出發攀登老黑山,全程約需要5個小時,遊人需要自帶乾糧和水,全年均適合攀登。
民風民俗
一、苗族
小街鄉的苗族居住在羅尹村委會的
歪頭山村,該村位於小街鄉北部,距離縣城60公里,距離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71戶238人,有兩個自然村,是小街鄉唯一一個苗族聚 居地,也是全縣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歪頭山苗族屬於花苗支系,是苗族6個分支之一,苗語叫“HmoobNtxaug”,含有“花”的意思。因婦女穿著的上衣比其他苗族分支刺繡更多,繁花似錦而得名。
1、服飾
花苗的
服飾可以說是苗族服飾系列中,做工最考究、工藝最原始、色彩最艷麗、刺繡最精湛的少數民族服飾精品,在花苗村寨里,女性自幼要學習繪蠟、點蠟等手藝,學習製作蠟染裙子、花袋、背帶、腰帶等,這成為她們勞動技能的象徵,並充當女性走向婚姻生活的橋樑。每逢節日聚會、走親訪友,姑娘們都要穿上自製的蠟染花裙,顯示自己心靈手巧,以吸引男青年。男青年則通過姑娘的穿著來衡量她的價值。首先從蠟染在她們衣物上的圖案來判斷她的人品、聰明與否,然後才決定是否與她們交往、談情。
2、文化
歪頭山村完整地保留了苗族文化傳統,民族特色濃郁。村中建有基督教堂一座,苗族國小一所,農村文化科技活動室一間。每年春節後均舉辦苗族傳統節日“花山節”,在花山節期間會有苗族傳統歌舞表演、鬥牛等活動,從1998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5屆,吸引了鄰近各縣苗族文藝隊伍的參與,在易門及周邊有較高的知名度。
3、飲食
苗族以大米或玉米為主食,輔以小米、蕎麥、紅薯等雜糧,喜歡醃製酸魚、酸肉、酸菜、辣椒骨等,飲酒、吃酸、吃辣的嗜好十分普遍。
4、婚俗
(1)自由戀愛
苗族一般不與他族通婚。同民族不同服飾的支系也少通婚或不通婚。苗族禁止家族內通婚。苗族越是聚居地區,越是婚姻自主,通過青年男女親自參加“遊方”社交活動來實現。即使有父母包辦,只訂婚而未結婚的,也可以自由參加正常的“遊方”社交活動。
(2)訂婚
苗族通過自由
戀愛後,男方就可請媒人前往女方家正式求婚,一般媒人去的次數越多越好,俗稱“親以多求為貴”。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舉行訂婚禮。然後男家再擇吉日向女家過禮,即送糯米粑、酒、肉等。女家還要請家族人吃喝兩天三晚。過禮後,男家又擇吉日娶親。
(3)結婚
苗族婚禮一般都很隆重,屆時男、女主家都宰豬殺羊招待鄉親和來賓。一般包括送親、迎親等程式。當新娘走近新郎家時,由新郎的父母出來迎接新娘和陪娘。晚飯時,新娘和陪娘坐一桌,新郎和陪郎坐一桌,其餘的人隨便就坐。夜間,男女青年唱歌,吹蘆笙、口琴等;老年人也參加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回門
苗族婚姻都有回門的習俗,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後都要回娘家。回娘家的當晚,新娘的家長大擺宴席招待客人,並邀請本家族的青年男女來作陪,男女分桌就宴。
5、節日
歪頭山苗族同全國各地的苗族一樣,亦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其中春節後舉辦的“花山節”是最隆重、最饒有風趣的節日。苗家人,無論男女老少歡天喜地的聚集在空氣清新的廣場上,參與各種有趣的鬥牛、跳
蘆笙舞等活動。鬥牛場周圍人山人海,場中央的圍欄中有幾十頭膘肥體壯的牯牛在兇猛的角逐,最後獲勝的牯牛雄赳赳、氣昂昂地張開大嘴,連連吼叫,這時牛的主人興高采烈地把紅綢布掛在牯牛犄角上,以示“利市”和獎勵。在歡快的日子裡,為了增添節日情調,他們不但進行文體表演,而且組建貿易集市。到處都是歡歌笑語,充滿著歡樂的氣氛,確實令人戀戀不捨,留連忘返。
6、喪葬
農村喪葬一般都實行土葬,以蘆笙奏哀樂,葬禮比較簡樸。
二、彝族
小街鄉的彝族主要聚居在甲浦村委會的核桃箐、木沖村委會的母得畝村和普廠村委會。因人數不多,其服飾、節日、喪葬習俗已趨於漢族。
地圖信息
地址:雲南省玉溪市易門縣小街鄉政府(小獅路南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