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金代稱幞頭鎮,1958年設前進公社(後改泊頭公社)。1968年設鄭王公社,1982年泊頭公社更名小泊頭公社。1984年分別改小泊頭鄉、梁鄭王鄉,1985年小泊頭撤鄉設鎮。1996年,小泊頭鎮面積為55.7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小泊頭東、小泊頭西、小泊頭中、趙家莊、北高家莊、姜家莊、曹家莊、北王莊、北李家宅、文家莊、仝家莊、劉家莊、大田莊、南王家莊、席家莊、南李家宅、小田莊、孫家莊、任家莊、程家莊、後菜園、前菜園、郭家莊、喬家莊、張茂家莊、杜家莊、南孫家莊、李家莊、篩羅坡、范家莊子、榆樹周、韓辛莊、新立莊33個行政村;梁鄭王鄉面積51.5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梁鄭王、賈家莊、史家、蘇家、孫道門、馬道門、橋南王、橋南李、劉鄭王、李眨河、邢鄭王、丁王莊、張義井、西蘆馬、東蘆馬、南高、周家莊、郭馬、孫馬19個行政村。1997年,撤銷梁鄭王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小泊頭鎮。
小泊頭鎮,金代稱幞頭(亦作朴頭)鎮,明代稱渚頭鎮,清代稱泊頭鎮。1931年起為無棣縣六區,1957年2月為泊頭鄉,1958年為前進人民公社,1959年為泊頭公社,1984年5月為小泊頭鄉,1985年為小泊頭鎮。
行政區劃
371623103(52村):~200小泊頭西村 ~201小泊頭中村 ~202小泊頭東村 ~203北李家宅村 ~204趙家莊村 ~205曹家莊村 ~206姜家莊村 ~207北王莊村 ~208北高家莊村 ~209文家莊村 ~210任家莊村 ~211劉家莊村 ~212南李家宅村 ~213南王家莊村 ~214小田莊村 ~215仝家莊村 ~216席家莊村 ~217大田莊村 ~218孫家莊村 ~219杜家莊村 ~220喬家莊村 ~221程家村 ~222郭家莊村 ~223前菜園村 ~224後菜園村 ~225南孫家莊村 ~226李家莊村 ~227張茂家莊村 ~228篩羅坡村 ~229韓辛莊村 ~230新立莊村 ~231范家莊子村 ~232榆樹周村 ~233東蘆馬村 ~234西蘆馬村 ~235張義井村 ~236郭馬村 ~237南高村 ~238周家莊村 ~239孫馬村 ~240賈家莊村 ~241橋南李村 ~242史家村 ~243馬道門村 ~244孫道門村 ~245蘇家村 ~246橋南王村 ~247梁鄭王村 ~248劉鄭王村 ~249邢鄭王村 ~250李眨河村 ~251丁王莊村 (其中范家莊子、新立莊為回民村)
產業發展
該鎮黨委、政府面對我國加入WTO的機遇和挑戰,立足實際,發揮優勢,以招商引資為先導,加快實施“二、一、二”發展戰略。即:在民營經濟方面不斷發展壯大漁網、魚粉生產兩大支柱
產業,抓好農田水利配套建設這一農業命脈,大力發展棗產業,畜牧養殖業這兩大產業,逐步闖出了一條“農業立鎮、工業興鎮、商貿富鎮、外資強鎮”的新路子,漁網、魚粉生產,
冬棗、小棗生產,
畜牧生產,良種繁育已發展成為該鎮的五大主導產業。被譽為“全國漁網生產第一鎮”,“魯北最大的良種繁育基地”等。 冬棗、小棗業:該鎮是“冬棗”發源地,現存一株樹齡已有300多年的“冬棗王”。全鎮現有金絲小棗園4萬畝,1 70萬株,其中結果樹40萬株,年產乾棗380萬公斤。自97年冬棗改良示範基地成功創建以來,冬棗產業發展迅速,現冬
棗園發展到2.4萬畝,180萬株,結果冬棗10萬株,年產冬棗50萬公斤。冬棗保鮮庫20餘個,貯存能力達到100萬公斤,同時無核金絲小棗、梨棗、
辣椒棗等均具有一定規模。目前產品品質、品種不斷提高改良,棗產業發展前境、潛在
商機廣闊巨大。
漁網業:小泊頭鎮現有大中型
漁網機338台,北高村網業出口產量總比曾長,年產成品、半成品網具上千種,6千多噸。產品的三分之二銷往全國各地,占全國漁網銷售份額的10%以上;其他部分全部出口
南非、俄羅斯、
韓國、和
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為國家換回了大量的
外匯。僅漁網業一項,年產值1.2億元人民幣,全鎮人均純收入750多元,從業人員1萬多人,被譽為“全國漁網生產第一鎮”。 魚粉業:小泊頭鎮共有
魚粉生產、加工企業35家,年加工、生產魚粉5萬多噸,產值1.1億多元人民幣,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從業人員5000餘人,生產工藝先進、科學規範。產品被無棣縣質量協會命名為“執行質量標準規範單位”。
畜牧養殖業:畜牧養殖業已發展成為該鎮的主導產業,該鎮現有
大牲畜存欄8000餘頭,養殖專業戶500戶。魯北最大養殖千頭肉牛以上的富星畜牧養殖公司正在建設中。
良種繁育:無棣縣良種推廣中心已發展成為“魯北最大的良種繁地”龍頭。該中心年產原種100多噸,良種800多噸,年產值800多萬元。產品除供應省種子公司和40多個市內老客戶外,還遠銷河北、
河南、
東北等地。 小泊頭鎮不但有便利的交通條件、較發達的
通訊、電力條件,這裡的人們還十分好客。“進了泊頭門,就是泊頭人”,外商的需要就是泊頭人民的需要。為發展泊頭經濟,為了創造更好的
投資環境,該鎮實施了鎮政府駐地搬遷工程並帶動了“兩園一廊”建設(國道新海路兩側經濟園區,以車泊路為縱向經濟帶的任家、仝家工業園區,從辛集閘至丁王莊橋的二十華里經濟長廊)。由於小泊頭鎮的投資環境好,政策優惠。截止目前,來泊頭投資建廠的已有一百五十餘家。
農業發展
小泊頭鎮提升“無棣良種推廣中心”品牌知名度,北高村的壯大良種繁育基地面積1萬畝;提高優質糧種植
面積和糧食單產,穩定糧田面積。新建冬棗
大棚100畝,村村有棗標準化示範片,完成冬棗標準化示範面積5000畝,小棗標準化示範面積1.5萬畝。年產冬棗300萬公斤,乾棗500萬公斤,其它鮮棗200萬公斤。同時,大力發展棗產品深加工項目,拉長棗產業鏈條。發揮華康公司龍頭企業優勢和
養鴨協會作用,著力發展新興的肉鴨
養殖業。 無棣縣小泊頭鎮立足本鎮實際,精心謀劃“三網”,誠心為“三農”送實惠,實現了鎮域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科技網催生生態農業。為真正讓“大棗業”惠民富民,小泊頭鎮進一步健全了科技網路,由鎮林業站站長任總網長,在每個辦事處配備了1名科技網長,每個村配備了1名專職科技主任,定期組織科技網長、科技主任學習培訓,使他們成為了全鎮科技的
傳播者。該鎮通過舉辦培訓班、趕科技大集、發放技術意見、出黑板報、現場指導等各種形式,將農業技術及時傳播給
民眾。這個鎮利用科技網狠抓標準化生產,標準化生產示範村達到17個,建立示範基地11400畝,成為無棣縣棗標準化生產示範鄉鎮。
工業發展
小泊頭鎮叫響“全國漁網第一鎮”品牌,大力培植“泰和網具”和“洪江網具”兩大龍頭;通過合資、合作、嫁接、拍賣等形式,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結構調整。培植魚粉台柱子
企業,年產值過千萬元企業6家;企業總數130家,年產魚粉3萬噸,產值2億元。著力發展棉業、不鏽鋼製造等新興產業,迅速膨脹“昌達不鏽鋼精密鑄造有限責任公司”、“隆祥
不鏽鋼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瑞昌棉業”等企業規模。不斷最佳化資源配置,逐步形成規模、集約、高效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打造泊頭特色
品牌。 山東省無棣縣鑫風漁業加工廠是生產貿易於一體的企業。公司擁有
員工150餘人,其中
科研人員50人。公司下設兩個分廠、一廠是動物性
蛋白飼料加工,二廠是海產品深加工及保鮮業務。該廠生產的產品是以質量求生存,以管理求發展,所以質量上不敢馬虎,管理上勤儉節約。
城鎮特色
肉鴨養殖協會小泊頭鎮肉鴨養殖協會自成立以來。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和完善,在技術指導、市場
信息、利益維護、產品銷售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有效解決了養鴨戶的一些
技術、銷售等的問題和風險,也為養殖戶帶來了滾滾財源。
協會牽線,政府扶持,為農戶架起致富橋
面對
櫻桃谷鴨粗放養殖、效益較低的現狀,協會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積極協調鎮政府提出了解決困擾養殖業戶從事櫻桃谷鴨養殖的諸多措施。通過優先提供養殖用地、優先提供無息貸款。優先配備水
電路等生產生活設施等措施的有效實施,解決了養殖業戶因場地、
資金、及生產生活等問題帶來的實際困難,大大激發了養殖業戶從事肉鴨養殖業的熱情,使本地養殖業初具規模,實現了櫻桃谷鴨由粗放養殖向規模化的轉變,為農民架起了致富橋樑。
協會協調,聯繫龍企,為農戶鋪就致富路
協會成立以後,積極為養殖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各項服務,較好地解決了養殖業戶購銷難、信息技術貧乏等問題。一是聯繫龍頭企業,讓企業在扶持本地養殖業發展中實現雙贏。為解決養殖業戶在賒購鴨苗和養殖過程中的飼料供應問題,協會專門派出人員多次到外地
考察,先後與博興縣華康
食品有限公司、金雷飼料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協定,由龍頭企業向協會會員賒銷全部鴨苗,飼料、待成鴨出欄後由公司回收全部成鴨,之後再行決算,將獲利款返還養殖戶,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協會引路,以點帶面,引領地方經濟發展
小泊頭肉鴨養殖協會的成立,為當地畜牧養殖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帶動了地方經濟的迅速發展。協會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及時、可靠的服務,發揮龍頭與基地的橋紐帶作用,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
農民增收致富組建了載體,搭建了平台。
“四個不動搖”助推發展“堅持招商引資不動搖,進一步擴大“回鄉創業行動”成果。該鎮牢固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理念,緊緊抓住對接
天津濱海新區的機遇,以“突破天津行動”為契機,發揮小泊頭人思想活躍、頭腦靈活,在京津塘經商務工人員較多的地緣、人緣、情緣優勢,大力實施能人戰略,激發小泊頭籍在外能人關心家鄉、支持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謀求招商引資新突破。在抓好在建工程
項目的基礎上,該鎮注重為客商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通過他們的推介引薦,深入挖掘回鄉
創業企業的信息資源,達到以商招商的目的。該鎮已引進在建投產項目12個,到位資金1.1億元;簽訂契約項目2個,契約利用外資2600萬元;達成項目投資意向4個。
堅持經營理念不動搖,不斷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該鎮進一步強化“經營城鎮”的理念,立足“塊狀發展”模式,促進小城鎮成規模,上檔次,快速提升人氣,促進其他生產要素聚合,為超越發展構築
平台。目前,由濟南客商投資4000萬元、建築面積3.7萬平方米的美麗湖
商貿園區建設項目進展順利,一個“優美、舒適、休閒”型的小城鎮正在初步形成。
堅持統籌發展不動搖,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該鎮圍繞“二十字”方針,以列入省重點扶貧開發鄉鎮為契機,堅持“村為基礎、整鄉推進”,按照“四村七化”要求,深入開展“淨化一條街、帶動十條巷、靚化千萬家”活動,著力培養一批新農村和新農民典型,加快全鎮
新農村建設步伐。該鎮組織5個辦事處和15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先後到柳堡鄉馮王村和王乾村參觀,學習新農村建設的先進經驗。通過參觀學習,大家思想得到了進一步解放。目前,各村正在進行路邊溝襯砌、村莊路邊綠化、村容村貌整治等各項新農村建設工作。 堅持和諧共進不動搖,更加重視社會建設。該鎮緊緊圍繞發展主題,依託
遠程教育、“民主議政日”活動,紮實推進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素質“三基工程”,帶好黨員幹部隊伍,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和戰鬥力。更加關注民生、民計,不斷推進便民服務。目前,該鎮
寄宿制中學的完善、兩處完全國小的改造、11所村中心衛生室的建設、30公里鄉村路的改建、3座生產橋的改造、廣播電視村村通、寬頻網進村入戶、村文化大院建設、低保擴面、五保集中供養等10件實事正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