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分課堂

對分課堂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老師提出的一種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其特點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並以討論的方式進行互動式學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分課堂
  • 外文名:PAD Class
  • 定義:一種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
  • 別名:PAD課堂
課程理念,課程流程,

課程理念

對分課堂,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並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後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應的考核方法強調過程性評價,並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

課程流程

在對分課堂上,教師介紹基本框架、基本概念,著重講授重點、難點,但並不窮盡教材內容。學生通過教師講授把握了章節的基本內容,理解了重點、難點,大大降低了課後的學習難度。課後學習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特點和具體情況,以自己的節奏去完成內化吸收過程,完成對教材內容更為全面的學習與理解。內化吸收之後,學生再回到課堂上,分組討論自己學過的內容,然後與全班和教師進行深入的互動交流。同一內容,經過教師講授、課後複習、分組討論三個過程分階段學習,理解程度逐步加深。
對分課堂的關鍵創新在於把講授和討論錯開,讓學生在中間有一定的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課堂把教學刻畫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也可簡稱為PAD課堂。
每周課堂的前一半時間用於討論上一周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容。本堂課討論上堂課的內容,這是對分教學最核心的特點,稱為“隔堂討論”。對每一個章節,在講授環節,教師基本不向學生提問,也不組織討論,通過單向講授,介紹教學內容的框架、重點和難點,不覆蓋細節。在講授和討論兩個環節之間,學生有一周的時間閱讀教材、完成作業,根據個人的興趣、能力、需求,在自己最合適的時間,以最適宜自己的方式方法,深入理解,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內化吸收要求獨立完成,不能與同學或教師討論交流。講授和討論過程也存在學生對知識的內化,不過不夠集中和純粹。內化類比品味、消化、吸收、反芻、咀嚼,更強調由自我掌控的個體學習。
在討論環節,教師上課後不做講授,立刻讓學生分組,通常四人一組,進行討論。討論針對教師上次課的講授內容和學生在內化階段的學習結果。學生分享自己的體會、收穫和困惑,互相答疑、互相啟發,把普遍性的問題記錄下來。小組討論後,教師組織全班討論,對小組討論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最後做章節總結。對分這個名稱是指每次課的時間被對半分割,一半用於教師講授,另一半用於吸收和討論交流。
隔堂討論的三個階段可以更細地分為五個環節,分別為,講授、獨立思考、獨立做作業、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隔堂的要求不是絕對的,對某個學習內容,如果能夠按照這五個環節的順序去開展教學,而且每個環節都遵循對分課堂的具體要求,就可認為在實施對分教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