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由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組成的制度,但要注意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二者之間的聯繫。其根本目的為維護統治者的統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 外文名:Autocratic centralization system
- 組成: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
- 根本目的: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穩定
- 實行時期:中國封建社會時期
概念,實行原因,基本內容,特點,基本矛盾,根本目的,發展演變,作用,積極方面,消極方面,封建社會,消亡原因,
概念
1、專制主義:是與民主政體(民主政治體制)相對立的概念,指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是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匯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專制主義是決策方式。
3、二者之間的聯繫: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須服從皇帝一人。②專制主義皇權加強時,往往是中央集權比較有效時,專制主義皇權削弱時,往往也是中央集權不力時。
4、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專制主義是針對皇權和相權而言的,中央集權是針對中央和地方來講的。
實行原因
1、經濟根源——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社
會生產力提高導致舊的生產關係解體,秦國商鞅變法確立了封建經濟的統治地位,這種經濟的特點便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的個體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模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新興的地主階級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來鞏固其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保護其土地所有制度。這種封建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2、社會根源——鞏固、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諸侯割據局面下無能力的教訓,在統一全國後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
4、地理原因
由於中國屬於大河文明,以農業生產為主,土地束縛了過多的勞動力,無法更多的發展商業與手工業。而且領土面積較大,需要統一的管理
基本內容
1、採用皇帝稱號,並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
2、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
4、統一車輛行制;
5、統一度量衡;
6、統一文字;
7、統一貨幣;
8、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
9、修築萬里長城。
特點
1、皇權至上原則;
2、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3、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獨斷權力;
5、宣揚“君權神授”;
6、思想文化的專制統治。
基本矛盾
1、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
2、皇權與相權矛盾(中央政府內部矛盾)。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是以皇權至高無上為核心,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貫穿始終。
根本目的
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穩定
發展演變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相當於宰相,相互牽制和制約,避免宰相的專權,又一定程度上牽制君主專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完善。②科舉制,使門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參加到政權中來,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
作用
積極方面
① 利於多民族封建專制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 在統一的環境下,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利於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④ 為人類創造了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⑤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導致了君主專制。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幾千多年影響深遠。
消極方面
① 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造力。
③ 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④ 助長了官僚作風和貪污腐敗之風。
封建社會
元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徵和演變規律。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並通過軍政官僚機關管理、控制國家的政體。包括皇帝制、官僚政治和中央集權等方面,其基本特徵是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皇權不可轉讓,皇位實行世襲,君尊臣卑等。皇權愈來愈尊,臣民愈來愈卑,是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總趨勢。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變化
①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以法治國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並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及各級官吏及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漢鞏固
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武帝時,又頒布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於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
④隋唐完善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加強過程中,不僅要伴隨著克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且還要克服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把原為丞相的權力分散於三省六部。這項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襲並有所發展,從而使中央集權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也是與當時政治制度的發展相適應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的實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官僚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強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接受趙普的建議,採取“杯酒釋兵權”等舉措,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了後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⑥元朝新發展
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⑦明清達到頂峰
(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評價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建立於封建經濟基礎之上的。封建經濟的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來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以保障封建經濟的發展。封建地主階級為維持統治,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鎮壓農民的反抗,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分散的個體小農,也需要依賴於政治上強大的力量,以穩定社會,抵禦外敵和抗擊大的災害。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與中國封建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作為封建國家的管理體制,其承擔著兩方面的國家職能:一方面壓迫、剝削、鎮壓人民,另一方面也起著組織公共事務的職能。
其歷史作用是:它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有利於民族融合,使中國產生了高於同一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潑發展。這種制度又往往取決於君主個人政治品質的優劣,因為皇帝個人因素對政局影響巨大,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鬥爭(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外戚干政等)可以說都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副產品。其消極作用在封建社會後期越來越大,特別是明清以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禁錮了人們的頭腦,造成了生產力的停滯。這也是中國長期停滯於封建社會的重要政治原因。
消亡原因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消滅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和外來影響的必然結果。
1. 經濟上,在資本主義萌芽的基礎上,資本主義經濟得以產生,並得到發展,這必然要求廢除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專制制度,以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 政治上,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要求參政議政,廢除專制制度。
3. 外來影響,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傳入,客觀上衝擊了中國的專制制度,並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4.專制皇權的不斷強化是傳統官僚體制發展的產物,雖然有可能提高決策效率,但卻導致了一人獨尊,將國家的命運繫於一人之手,最終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