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禪寺自義興祖師開山以來,經歷代相承,終於成為巍巍卓立。雄尊秀蔚,千楹萬礎,規模宏大的禪宗十方叢林。全寺占地面積7.64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88萬餘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寮、居30餘個計999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波天童禪寺
- 地理位置:寧波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
- 占地面積:7.64萬餘平方米
- 建築面積:3.88萬餘平方米
寧波天童禪寺
相關介紹
歷史淵源
西晉永康年(公元300年),僧人義興雲遊至揚州部會郡縣(即今鄞州)南山之東谷,因愛其山水,遂在此結茅修持。相傳,當時東谷附近並無人煙,卻有一位童子每天前來送給薪水。不久精舍建成,童子對義興大師說:我是太白金星,因為大師篤於道行,感動玉帝,命我化為童子前來護持左右。如今大功告成,特此告辭。言訖童子不見。由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 到了唐代,宗弼禪師感到東谷地狹谷淺,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將精舍遷徙太白峰下(即天童禪寺今址),距義興大師開山處公一公里之遙。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由相國第五琦秦請,因山有玲瓏岩,肅宗帝賜名“天童玲瓏寺”。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鹹啟禪師主席,弘揚洞山宗風,時正值曹洞宗發軔伊始。鹹通十年(公元869年),據浙東觀察使楊嚴所請,懿宗帝敕賜“天壽寺”名。
中國的禪宗到宋代日益昌盛,至南宋時達鼎盛時期,天童禪寺也成為禪宗之名剎。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帝敕賜“天童景德禪寺”額。神宗帝即位後,召寺僧惟白人禁問道,三登高座。並於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賜惟白金紫衣一襲。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微宗帝敕賜惟白“佛國禪師”號,並御製天童景德寺惟白續燈錄序。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覺禪師繼席,住山30年,復弘曹洞宗風,僧人常住千人以上,為天童禪寺中興時期。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建成能容納千人的僧堂,前後14間、20架、三過廊、二天井,縱200尺廣16丈。繼而擴大山門,成為巍峨傑閣,安奉千佛。中建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善智識像,名為“千佛閣”。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右丞相永國公史浩奏請,孝宗帝翰揮“太白名山”四字賜寺。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虛庵禪師擴建千佛閣,鳩工庀材,歷三寒署。擴建後的千佛閣高三層12丈,飛異,隱接雲霄,宏麗甲東南。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太師右丞相史彌遠奏請定“禪院五山十剎”,天童禪寺列為五山之第三山。 元大德三年(公元1301年),成宗帝賜千佛閣為朝元寶閣,後殿。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元良禪師重建朝元寶閣,鑄萬銅佛供於閣中,閣旁增置二樓,左鴻鐘,右輪藏,煙雲繚繞,金碧輝煌。有詩讚曰:“雲從太白山頭起,香自朝元閣上飄”。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順帝敕賜元良禪師“善覺普光祥師”號。
明太祖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6年)冊封天下名寺,賜浙江省寧波府鄞縣天童山景德禪寺為天童禪寺,列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山。到神宗年間,寺院遭受了一次歷史性的災難。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七月二十一日,鄞縣發生特大水災,風雨驟作,山洪暴發,天童禪寺殿宇盡圮,礎礫無存。是年歲冬住持因懷在廢墟上重建殿堂。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密雲禪師住持天童,鼎力重興。於崇禎八年(公元1653年)建佛殿、天王殿,繼而建法堂、先覺堂、藏經閣、方丈殿;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 建雲水堂、供應堂、延壽堂;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建西禪堂、東西兩客堂;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建東禪堂、新新堂、迥光閣、返照樓,並重浚萬工池,修造七寶塔,所有工程,無不建造完備,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規模和格局。時為寺院的鼎盛時期,現存的鑄於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千僧鍋右以佐證,該鍋直徑2.36米,深1.07米,重40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