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簡介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27公里處鄞縣
東吳鎮太白山麓。始建於
乾元二年(759),因傳祖師義興在修行誦經時,感動玉帝派童子下凡入侍,又因太白山有玲瓏岩,唐肅宗賜名"天童玲瓏寺"。宋景德四年(1007)敕賜為"天童玲瓏寺",南宋嘉定年間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三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賜名"天童禪寺"。幾經興衰,現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嚴謹,氣勢軒昂,中軸線上有伏虎亭、古山門、內外萬工池、七浮圖、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先賢堂、羅漢堂等,兩側為配殿、禪堂、鐘鼓樓、僧房、客房等,總計999間,占地面積7.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8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全國少見。
天童寺在海內外負有盛名,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和太白山現闢為天童寺風景名勝區。風景區內,青松夾道,爽氣撲面,抬頭可見翠崗之上古塔挺秀,此為進山入寺的第一門戶小白嶺,嶺上有五佛鎮蟒塔、鐵蛇關、揖讓亭等勝跡。過小白嶺,漸入佳境。太白山主峰高653.3米,重巒疊嶂,怪石嶙峋,潭深溪長,松茂竹密,與千年古剎天童寺構成了"深徑回松"、"清關噴雪"、"東谷秋紅"、"南山曉翠"、"平台鋪月"、"鳳崗修竹"等10大勝景。旖旎的山水風光,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遊覽抒懷,王安石遊覽天童時有詩:"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描繪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今天太白山的山林和生態環境還保持著原始風貌,並作為國家森林公園予以保護。?
歷史沿革
始建
天童禪寺始建於
晉朝,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 西晉永康年(公元300年),僧人義興雲遊至
揚州部會
郡縣(即今
鄞州)南山之東谷,因愛其山水,遂在此結茅修持。相傳,當時東谷附近並無人煙,卻有一位童子每天前來送給薪水。不久精舍建成,童子對義興大師說:我是太白金星,因為大師篤於道行,感動玉帝,命我化為童子前來護持左右。如今大功告成,特此告辭。言訖童子不見。由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
懿宗帝敕賜“天壽寺”名
到了
唐代,宗弼禪師感到東谷地狹谷淺,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將精舍遷徙太白峰下(即天童禪寺今址),距義興大師開山處公一公里之遙。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由相國第五琦秦請,因山有玲瓏岩,肅宗帝賜名“天童玲瓏寺”。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鹹啟禪師主席,弘揚洞山宗風,時正值曹洞宗發軔伊始。鹹通十年(公元869年),據浙東觀察使楊嚴所請,懿宗帝敕賜“天壽寺”名。
孝宗帝翰揮“太白名山”
中國的禪宗到
宋代日益昌盛,至南宋時達鼎盛時期,天童禪寺也成為禪宗之名剎。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帝敕賜“天童景德禪寺”額。神宗帝即位後,召寺僧惟白人禁問道,三登高座。並於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賜惟白金紫衣一襲。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微宗帝敕賜惟白“佛國禪師”號,並御製天童景德寺惟白續燈錄序。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覺禪師繼席,住山30年,復弘曹洞宗風,僧人常住千人以上,為天童禪寺中興時期。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建成能容納千人的僧堂,前後14間、20架、三過廊、二天井,縱200尺廣16丈。繼而擴大山門,成為巍峨傑閣,安奉千佛。中建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善智識像,名為“千佛閣”。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右丞相永國公史浩奏請,孝宗帝翰揮“太白名山”四字賜寺。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虛庵禪師擴建千佛閣,鳩工庀材,歷三寒署。擴建後的千佛閣高三層12丈,飛異,隱接雲霄,宏麗甲東南。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太師右丞相史彌遠奏請定“禪院
五山十剎”,天童禪寺列為五山之第三山。
元朝
元大德三年(公元1301年),成宗帝賜千佛閣為朝元寶閣,後殿。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元良禪師重建朝元寶閣,鑄萬銅佛供於閣中,閣旁增置二樓,左鴻鐘,右輪藏,煙雲繚繞,金碧輝煌。有詩讚曰:“雲從太白山頭起,香自朝元閣上飄”。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順帝敕賜元良禪師“善覺普光祥師”號。
明朝大修
明太祖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6年)冊封天下名寺,賜浙江省寧波府鄞縣天童山景德禪寺為天童禪寺,列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山。到神宗年間,寺院遭受了一次歷史性的災難。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七月二十一日,鄞縣發生特大水災,風雨驟作,山洪暴發,天童禪寺殿宇盡圮,礎礫無存。是年歲冬住持因懷在廢墟上重建殿堂。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密雲禪師住持天童,鼎力重興。於崇禎八年(公元1653年)建佛殿、天王殿,繼而建法堂、先覺堂、藏經閣、方丈殿;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 建雲水堂、供應堂、延壽堂;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建西禪堂、東西兩客堂;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建東禪堂、新新堂、迥光閣、返照樓,並重浚萬工池,修造七寶塔,所有工程,無不建造完備,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規模和格局。時為寺院的鼎盛時期,現存的鑄於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千僧鍋右以佐證,該鍋直徑2.36米,深1.07米,重4000公斤。
清代
清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世祖帝召寺僧道進就敕諭,並賜三衣、黃衣、緣雲緞袍各一襲。次年賜帑金千兩命重修佛殿,敕封道“弘覺禪師”號,並賜銀印一顆,重40兩,方廣三寸許,右為漢篆“弘覺禪師之印”,左鐫滿文一行,賜三衣、五衣、七衣、黃祖衣、宮道袍、沉香色道袍及千衲衣、袷衣等。御書僧詩一首,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忱。”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9年),聖祖帝敕賜天童寺御書金字心經寶塔一幅,旁記康熙歲次乙酉二月南巡舟中書。五月又賜金字心經一卷、僧詩一幅、白綾四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3年),世宗帝賜御書“慈雲密布”匾額及柱聯、贊釋迦、觀音偈各一。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寄禪和尚住持後,將十方叢林住持繼承制度改為十方選賢制度,稱為選賢叢林,這種制度是叢林住持史上的一個進步。
民國
中國佛教界領袖
圓瑛大師於民國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930-1936年)住持天童6年,使古剎更為壯嚴,由他主持鑄成的大銅鐘高2.76米,下口徑1.86米,鐘面鑄有81卷《華嚴經》,重達1.5萬斤,現掛鐘樓上。
解放後
新中國成立後,天童禪寺得到了人民政府保護,僧眾殿堂功課,威儀整肅,參禪修持,不廢古規。同時發揚“農禪並重”優良傳統,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寺院移作它用,佛像被毀。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並撥款進行修復,古寺重輝,法炬復燃,全寺僧眾又晨鐘暮鼓,誦經禮佛,參究禪理,紹隆三寶,如法如律地進行宗教活動。
宗派繼承
昔在靈山一會,世尊拈花傳正法眼藏於
迦葉尊者,此為禪宗之始。其後二十八傳至
達摩大師,達摩東來,傳法于慧可,至慧能、神秀,禪法始大興於中國。
天童寺自唐法璿重建太白精舍,人稱“天童禪師”,可見法璿系禪宗一脈。北宋景德四年,敕賜寺名“景德禪寺”,則寺性歸屬禪宗,自茲肯定。其後寺名屢有更易,而“禪”性不變。歷代住持,有屬於牛頭、雲門、法眼各派系者,然以臨濟、曹洞為多。
義興祖師
為天童禪寺開山祖師。西晉永康元年(三00)義興祖師遍訪名山寶地,及至鄮(今
鄞縣)之東谷,愛其峰高林幽,人跡罕至,遂結茅為廬,潛心靜修。義師苦行修持,感動上天,譴太白金星化為童子,日給薪水,隨侍左右,久而辭去,言訖不見。後人遂名是山為:“太白”,稱師為“太白祖師”。是時距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六七)佛法傳入中土僅二百三十四年。清人聞性道贊云:“義師不留氏里,獨棲危巒窅谷間,誰其引之?區區薪水之役,誰其待之?惟誠則感而通,太白星之為童子,誰謂上帝相譴?太白山之歸義師,豈非之本地風光歷千秋而不沒哉。
心境藏奐禪師
(七九0-八六六)
為天童寺開法之祖。俗稱朱,華亭(今
上海松江)人。當其母妊娠及坐產之時,常聞異香。幼時,師墜於井,有神人接持而出。少年時出家,拜道曠禪師為師。年弱冠,詣中嶽受其戒。其母因泣念師出家遠走,一目失明,及師歸省,即日而明。母逝,哀守墓廬,其側有妖神迷惑漁人,葷腥四寒,師諭戒之,此患遂絕。其後歷游湖山靈境,復詣五匯寺,契旨於馬祖法嗣虛默。唐會昌年間(八四一——八四六)敕度師居長壽寺,手輯大藏之燼落者。南海節度楊松公典姑蘇,請師歸故林以建精舍。旋即住持天童,相傳於會昌大中之際,徒清關之神龍於太白峰頂,建鎮蟒塔於小白嶺上。郡守崔琪稱師:“凡”動止,禪者畢集,環堂相榻。師乃學識泉涌,指鑒歧分。詰難排疑之眾,攻堅索隱之士,皆立褰苦霧,坐泮堅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在天童當為開法之祖師。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分寧宰四明任景求,舍宅為禪院,迎師居之。時有農軍裘甫率眾二千,執兵器白晝入寺。師冥心安坐,神色肅穆,眾皆悸懾,叩禮逡巡而退。郡守申奏,請改禪院為棲心寺(今為七塔寺),以旌師德。鹹通七年(八六六)八月三日示寂,世壽七十七,僧臘五十七。權窆於天童岩,三載後焚化,發塔揭蓋,異香凝空,儼若平生。茶毗岩下,獲舍利數千粒,紅翠交暉,白光上貫。弟子戒休齎舍利、述行狀,詣闕請謚。奉敕褒誄諡號:“心鏡禪師”。塔稱“壽相”塔。
宏智正覺禪師
(一0九一-一一五七)
俗姓李,隰州(今
山西隰縣)人。父祖皆皈依禪宗。母趙氏,夢見五台山僧解右臂環與之而孕。及生,光出於屋,右臂隆起如環狀,人皆異之。七歲,習儒業,讀五經,日誦數千言。佛陀遜禪師一見,知其為法器。十一歲,遵父命,投淨明寺僧本宗得度。十四歲,從晉州慈雪寺智瓊禪師受具戒。十八遊方參學,告別祖師時言:“不發明大事,誓不歸矣!”首參汝州(今河南臨汝)香山寺枯木成禪師。一日,聞僧誦《法華經》瞥然有省,走告成。成指香合曰:“里許是什麼物?”師曰:“是什麼心行。”成曰“汝悟處又作么生?”師手畫圓相以呈,復拋向後。成曰:“弄泥團漢有什麼限?”師曰:“錯!”成曰:“別見人始得。”指點禪機,師諾諾有悟。宣和六年(一一二四)投鄧州(今河南鄧縣)參法于丹霞子淳,淳公問:“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師曰:“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公曰:“未在更道。”師偈語對答相合,究法益誠。自是,機鋒迅捷,諸方推重,遂授衣拂。旋隨淳遷大洪寺,命掌書記,後升首座,得法者有數人。四年後,過圓通寺,時真歇清了住長蘆寺,遣僧邀師至,眾撞鐘出迎,見其衣履穿敝,真歇命待者易以新履,師云:“吾豈為履而來耶?”眾聞悅服,懇求說法,遂居第一座。六年後出世,住泗州普照寺,時年三十有四。歷遷舒州太平寺,江州圓通寺、能仁寺,真州長蘆寺。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至明州,欲禮普陀,過天童,緣法相應,受邀住持天童。時金兵犯明州,境內諸寺,多遭毀劫,僧眾走散,獨天童巍然未動。未幾,寇至,正覺危坐殿宇,掠騎至塔嶺以望,若有所見,斂兵而退,人皆嘆為神助。
師為人方厲,機鋒峻激,所著麗而有則。以弘法利生為懷,隨願而就,受不貪,施無厭。歲饑荒,猶贍眾施食,活者數萬眾。原寺僧不及二百,師至,納僧逾千,主事憂之,師笑謂:“汝且勿憂。”翌日,施主錢氏致粟千斛。紹興二年始,先後建僧堂,巍其門為傑閣,延袤兩廡。繼而拓舊維新,范千銅佛,築盧舍那閣。師住持天童凡三十年,殿宇為之一新。寺時有田一萬三千畝,寺圍山地均為寺產,並於昌國(今象山)、定海二縣,治塗田二千畝。
初,
秦檜用事,徑山僧大慧宗呆與忠義士大夫憤激時事,斥和議誤國,為檜黨指定為“鼓倡浮言,謗訕朝政”,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勒返初服,竄南中。紹興廿五年冬,大慧蒙恩北歸,還其僧祴。時育王虛席,宏智舉大慧王之。預知大慧來後,至者必眾,資給堪虞,乃預告知事多辦歲計應香積。明年,大慧至,眾盈萬指。未幾香執智手曰:“吾二人皆老矣!爾唱我和,我唱你和。一旦有先溘逝者,則存者為主其事。”兩人私交彌篤,然各傳一宗。宏智弘揚曹洞宗法,主張:心是諸佛本覺,眾生妙靈,只因疑礙昏翳,自作障隔。如能靜坐默究,淨治揩磨,去掉妄緣幻習,不被一切包裹,便能事多無礙。倡導與臨濟宗大慧宗呆“看話禪”有別之“默照禪”。
紹興十七年(一一五七),被旨住靈隱寺,未越月,乞還天童。翌日,沐浴更衣,端坐書偈示眾:“夢幻空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復致書大慧呆公邀主後事,並書偈以別曰:“鈍鳥先飛易,靈龜脫殼難,我無你不去,你無我不行。”遂擲筆南而逝。世壽六十長,僧臘五十有三。大慧呆為之削髮展拜,龕留七日,面色如生。送葬日,編素遍萬,塔全軀於東谷庵東首。龍圖周葵為之撰銘,狀元張孝祥書寫銘碑。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語謚“宏智禪師”,塔稱“妙光之塔”。著有《頌古百則》(世稱《宏智頌古》)、《宏智禪師廣錄》。為“天童中興之祖”,南宋禪宗著名禪師。
長翁如淨禪師
(一一六三—一二二八)
號淨長,俗姓俞,明州葦江人。生而岐嶷,不類常童。稍長即出家,欣然豪爽。十九歲,雲遊諸方,參禪學法二十餘年,深有領悟,後謁足庵智鑒於雪竇,參“庭前柏子“語有省,呈頌曰:“西來祖意庭前柏,鼻孔廖廖對眼睛,落地枯枝栽跳,松蘿亮格笑欣騰。”鑒頷之。又頌楊歧問僧:“栗棘篷,你作么生吞?金剛圈,你作么跳?”云:“肘後驀生閒落索,風前忽布鬧叉撐,哪吒八臂空惆悵,夜半三更白晝行。”庵甚為器重,遂授衣拂。宋嘉定三年(一二一0年受請住持華藏褒忠寺。歷任建康清涼寺,台州淨土寺,臨安淨慈寺,
明州瑞岩寺,又復往淨慈,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奉敕主席天童。師生性豁達豪爽,參禪行持,偏重習坐。自謂:“參禪打坐,身心脫落,離五欲,除五蓋,即不燒香、念佛、修懺、誦經、亦能相見佛祖。”弘發正覺禪師“默照禪”之妙禪,日本僧道元,聞師道行高潔,傳佛心印,乃一代宗匠。遂於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航海入宋,詣天童參拜修學,受曹洞宗法。學成回國,創永平寺,成為日本曹洞宗始祖,該宗至令尊天童為祖庭。紹定元年(一二二八)師感疾退席。七月十七日,下涅盤堂,為先師鑒足庵燒香,聞法堂寶蓋鏡墮旋即示寂。世壽六十有六,塔全身於天童山。師平生六坐道場,兩奉朝旨,學眾輻輳,范模清亮,海內以為法式。
遺有《如淨和尚語錄》二卷,《天童山景德寺如淨禪師續語錄》一卷,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 法嗣有石林秀、孤蟾瑩、道元等三人。
密雲圓悟禪師
(一五六六—一六四二)
字覺初,號密雲。俗姓蔣,
江蘇宜興人。幼時即知念佛,初習儒典,年長從耕樵以養親。夙有出家之念,偶讀《六祖壇經》有省。乃於二十九風,安置妻孥,投龍門寺幻有傳禪師出家。服勞受詈凡四載,三十三歲始剃髮。煅粹勘念又六年,傳公入都,以院事囑師。一日,過銅館山頂,豁然大悟。尋,北上覲見傳公。未幾,南返。傳公囑以書曰:“但適意,斷不可住;不適意處,作急走過;憑么行去,不要記數;待十字路口,有個跛足阿師,與汝印證,我自來召汝。”師於是歸龍池,登九年,訊補蛇,任龍池寺祖庭住持。天啟三年(一六二三)遷住天台通玄寺。繼住嘉興金粟寺、福建黃檗寺、明之育王寺。明崇禎四年(一六三一)住持天童。連續主寺十一載。時天童古剎遭水災後,全殿久蕪。師苦心經營,籌募諸方。即定天童寺永久之規模,嗣後又丕振宗風,弘揚佛法,通圓萬眾,燈傳四方,頂禮者自中華以至外域,海涌雲歸,住僧常逾萬指,每逢講經,徒眾達三萬,被尊為天童重興之祖,崇禎十四年,懷宗命皇戚田弘遇進香補陀之際,責賜師紫衣之一襲。將以留都(即南京)大報恩延師住持。以老疾固辭。師於該年延江陰黃毓祺重修寺志。翌年七月七日,示寂於天台通玄寺。世壽七十有七,僧臘四十有四。還塔全身於天童南山。後毀圯,今建塔於東谷太白精舍東隅。遺著有《碧岩錄》十卷,《語錄》十二卷,《天童直說》四冊,《辟妄救略錄》三卷。
師為臨濟正宗第三十世,被稱為“臨濟中興之祖”。其法嗣有十二人,以漢月法藏、費隱通容、木陳道忞、破山海明等四支最為繁衍,法眾遍於全國。
古寺風貌
山外青山翠滿峰,叢林禪院九州同。樓堂仙閣難相數,廣廈千間是天童。
天童禪寺自義興祖師開山以來,經歷代相承,終於成為巍巍卓立。雄尊秀蔚,千楹萬礎,規模宏大的禪宗十方叢林。全寺占地面積7.64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88萬餘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寮、居30餘個計999間。寺院坐落在層巒疊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鎮群峰”,東、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擁。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東峰、中峰、乳峰;右靠缽盂峰,圓秀突起,狀如覆缽,聿旗峰,陡驚峻險,似旌展揚。唯獨南面天闊山遠,一條鬱鬱蔥蔥萬松大道恭迎賓客朝山進香。
整體格局
天童禪寺現存的規模,基本上保持
明季的格局。整個建築群體布局嚴謹,結構精緻,主次分明,疏密得體。雄偉高大的
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羅漢堂等主體殿堂,依次坐落在倚山勢而建的廣闊台基上,一殿高於一殿逐級高升,氣勢磅礴。各殿堂均按我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重檐疊閣,畫棟雕梁,莊嚴而古樸,成為古剎的“中軸線”。東西兩旁有新新堂、伽藍殿、雲水堂、自得齊、立雪軒和客堂、祖師殿、應供堂、靜觀堂、面壁居等十幾個僧房客寮對稱分布。與主體殿堂互相呼應,互為襯托。另外按照地形還建有鐘樓、東西禪堂、戒堂、如意寮、御書樓、庫房、先覺堂、長庚堂、東桂堂、方丈殿等建築十餘處,綴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建築群體。所有殿堂樓閣均以長廊連線,只有一進入寺門,晴天不曬太陽,雨天不走濕路,便可到達寺內任何一處,可見建造者的獨具匠心。
天王殿
天王殿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由住持圓瑛法師主持重建,於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落成,寬7間32米,深6間24米,高18米。殿內左右兩旁公列四大天王,高達7.4米,神態威嚴。中間設暖閣,正面為歡天喜地的彌勒佛,兩邊有一對柱聯曰:“深具慈忍力天肚能容容天下難容諸事,廣結歡喜緣滿腮含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由新加坡信士徐瑞福、信女陳影影敬助,明晹法師手書。背面為護法神笑馱。天王殿門前石柱鐫刻一副楹聯,上聯為:“溯晉代開山歷唐宋年元明清太白法燈輝海外”,下聯為“從佛門稽古漢滿蒙回天童僧史耀人間”,由圓瑛法師撰聯並書,言簡意賅道出了天童禪寺的歷史和在佛教界的地位。
佛殿和方丈殿系明代所建。佛殿是密雲禪師於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重建而成。高20米、廣7間36米、深6間27米。殿內正中代三世佛,即草中為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佛高達13.5米。大殿兩旁分列十八羅漢,姿態各殊。殿正中懸掛“慈雲密布”匾額是雍正皇帝御筆,殿內數對楹聯分別由香港信士聞儒根、信女周開福、旅日華僑鄭通義及香港三寶弟子周惠英等敬獻。
方丈殿
方丈殿(又名大鑒堂),供方丈座和設大型佛事壇場之用。東為先覺堂,凡是寺創建以來的開堂演法者皆鹹設牌位於此;西為小方丈(又名寶積樓),為方丈住所。
法堂為講經說法場所,高17米、寬9間37米、深6間20米。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翻建成樓,樓上為藏經樓,珍藏經書,還供奉清順治皇帝賜鎏金藥師銅像。藏經樓和法堂兩匾額由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手書。
禪堂為禪宗義林主要殿堂之一。天童禪寺有東西兩禪堂,東禪堂現闢為藏品陳列室,陳列佛教文物及國外佛教徒所贈禮品,供廣大遊客、香客參觀。西禪堂為全寺僧人參禪修持場所,寬7間27.7米、深5間16.3米,中供佛大弟子陳如尊者,兩頭設廣單,其規模廣大在當今禪寺中少有。每年冬天,全寺僧眾在此舉行禪七法會,尅期取悟。“太白峰前選佛場,紅燈點雪事非常。聖凡轉換無他術,只歇心頭一念狂”(圓瑛法師《結冬起禪七》詩)。
羅漢堂總計十九間,內有
十八羅漢石刻像,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書像出自竹禪和尚之手,摹五代前蜀書家、詩僧貫休《十六羅漢圖》,刻成於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
禪宗家風
天童禪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郊的太白山麓,是中國重要禪宗祖師道場,歷史上著名的五山十剎之一-。其開創於晉,興於宋、明二代。寺中琳宮梵宇,首屈一指,自古就被譽為“東南佛國”。
禪意深遂
天童禪寺禪意深遂,宗風遠播,又是日本曹洞宗祖庭。歷代法門龍象輩出,如宋代力弘曹洞宗風,創立“默照禪”的宏智正覺、傳法日僧道元,使其開創日本曹洞宗的長翁淨如、將臨濟宗楊岐派虎丘系唯一法脈傳至後世的應庵曇華、密庵鹹傑、明代威鎮江南,奠定今日天童禪寺
建築風格的禪門巨匠密雲圓悟、民國著名詩僧,為教捐軀的八指頭陀寄禪敬安等,皆出自天童。
繼承宗風
天童禪寺自晉代義祖開山以來,幾經興廢重建皆賴歷代祖師艱辛創業,繼承宗風。文革後,承蒙黨和政府的英明領導,宗教政策得以貫徹落實,在上廣下修老和尚的主持下,領眾熏修,嚴持毗尼,勤儉治家,艱苦創業,身傳言教,示範後學,使千年古剎重放光彩。為祖國統一富強,為三個文明建設,為弘法利生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經省市區各級領導和寧波天童寺全體僧眾的禮請,經中國佛教協會同意,誠信法師於二OO四年六月晉院天童禪寺,並於二OO四十二月十三日舉行榮膺天童禪寺一百六十三代方丈升座誌慶典禮。
誠信大和尚
今日名山得主,誠信大和尚駐錫道場,荷負如來家業,重振祖師禪風,繼往開來。誠信大和尚為浙江溫州人, 一九七七年高中畢業,一九八O年於天台山國清寺上淨下慧老和尚座下剃度,隨即參學天童禪寺。一九八一年赴廈門閩南佛學院就學,本科畢業後,留任廈門,歷任南普陀寺監院、都監、堂主、慈善基金會常務副會長、閩南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廈門佛教協會秘書長、名譽會長、福建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廈門市政協委員等職。
天童禪寺遵於祖制叢林清規,開單接引十方學人,現有常住僧人一百多人,每日早晚如法修行。除早、晚課誦之外,禪堂每日坐香,念佛堂天天念佛,終年不斷,長時熏修。